首页 理论教育 新媒体时代与媒介素养

新媒体时代与媒介素养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媒介素养的作用和意义不可小觑。手机的诞生真正实现了人和媒体在空中的无缝链接,让人感觉拥有和控制媒体的能力:媒介既不是和人分离,也不是主宰人,而是“人的延伸”。手机在实现“人的延伸”的功能上,比起传统媒体有了更多显而易见的优势。

新媒体时代与媒介素养———以手机报为例

吕凌婧(1)

我们主要通过新闻媒体来了解和理解外在的客观世界,从而在我们的头脑里形成一个关于这个外在世界的想像途径。然而,这个外在世界的真实图景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是“摸不着、看不见、难于想像的”。———李普曼

传播者和受众相生相伴、如影随形。一部人类的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传播史。伴随科技的发展,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也由简单向复合、低级向高级演变。互动是传播最根本和最普遍的要求和形式。今天,科技的最新成果使新媒体层出不穷,也使互动更加完美生动地出现在我们的一切传播活动中。互动频繁的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者和受众应该如何各司其职?媒介素养的作用和意义不可小觑。

一、新媒体与媒介素养的概念

新媒体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外延各异。人类的文明史的进程伴随传播史的发展,从远古的烽火台竹简木牍,近代的报纸、杂志,现代的广播、电视,直至当今的网络、手机等等。每个时代都因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媒体作为主流传播媒介的出现而影响、改变人们的视野和认知世界的方式。

对于新媒体,目前较流行的定义是,新媒体(New Media)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是信息科技与媒体产品的紧密结合,是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另一种比较技术层面的定义中,新媒体被阐释为“TMT”,即高科技(Technology)、媒体内容(Media)和通讯传输(Tele-com)的结合。(2)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个舶来词,是指人们对不同媒介的特质、功能的认知能力,对媒介传播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运用传媒及其信息为个人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3)媒介素养的宗旨是使大众成为能积极地利用媒体,对无所不在的媒介讯息具有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优质公民。它与提高社会文化品质和健全公民社会息息相关。

伴随着的传播科技的发展,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正改变着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将这一组概念的界限模糊化。我国手机用户量居世界第一位,这个庞大的客户群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对象,手机报的诞生和发展是一个良好佐证。在新媒体层出不穷的时代,在媒体无所不在的环境中,媒介素养的培养是现代公民所应注重和具备的能力。

二、新媒体时代的传受双方

任何传媒,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需要考虑社会责任,这是传媒作为社会公共媒介必须承担的义务。因为媒介传播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对受众的思想和行为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

新媒体作为正在蓬勃发展的大众传媒,由于其相对于传统媒体的特殊性,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应该更大。新媒体的受众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获得的权利可以成为社会的一个积极的督导因素。

1.传播者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传播者与受众的相互关系上,还表现在传播者肩负的社会责任和所履行的社会职责中。

在媒体的社会角色中,有一种行为对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信息把关行为。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对信息的筛选过滤,是各类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基本功能。不同媒体的选择标准各不相同,但存在一个共同的标准,或者说是所有媒体都会考量的共同因素,这就是传播效果。任何媒体都希望获得更多的受众,但是在争取受众的时候,如何做好信息把关、发挥传播的社会效果,是媒体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李希光先生曾指出:“新闻媒体在选择新闻和为受众设置议程的时候,绝不可以滥用职权,不能出于个人的价值偏见或所在媒体的商业利益作出新闻价值判断。”(4)这样的论述不论是对于传统媒体,还是对于新媒体,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对于手机的媒体功能,学界早有诸多理论的探讨。将其信息传播功能运用得最早的,还得数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短信传播。2003年2月1日22时32分,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16分钟后,新浪网把这则新闻以手机短信的方式发送给万千客户,由此开创了国内手机传播新闻的先河。直到23时50分,央视一套插播了“哥伦比亚”号坠毁的新闻,比短信晚了一个多小时;而纸质媒体要在第二天才刊登此新闻,其速度绝非以时分秒计算,而是以“天”,优劣一望可知。

除了占据时效性的明显优势,手机报还具有交互性定位明确、点对点传播等特点。这个交互性不仅存在于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还同时存在于接收到手机报内容的受众的“二次传播”的过程中,即他们可能将这些信息转发给其他的手机用户。这个过程中,原先的受众充当的也是传播者的角色。麻省理工学院的尼葛洛庞帝教授把网络分为星状网络和环状网络,电视的传播方式就是属于环状网络,“一对多”是其传播方式的特点;而电话网则属于典型的星状网络,是一个“多对多”的传播系统。基于电话网的手机彩信正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此传播体系中,传播者与受众一律平等,受众亦构成这个传播体系中的一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手机报不仅给用户发送他所需要的新闻,更可实现跟踪、报料搜集、读者调查、读者评报等多方面的功能。(5)

2.受众

手机报是手机与传统媒体结合的产物,人们在使用手机接收手机报的时候,就成为了这一媒体的受众。作为这种新兴媒体的受众,已进入“我的新闻我‘掌握’”的时代。

20世纪,麦克卢汉就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他认为技术的任何进步都会使人类更有效地生活和劳动,媒介具有有机体的性质。手机的诞生真正实现了人和媒体在空中的无缝链接,让人感觉拥有和控制媒体的能力:媒介既不是和人分离,也不是主宰人,而是“人的延伸”。手机是一种完全以个体为中心构造的媒体。手机在实现“人的延伸”的功能上,比起传统媒体有了更多显而易见的优势。一个用惯它的人一旦缺了它,就会像失去了某种“感官”,他对周围事物的感觉能力和沟通能力将大大减弱。

面对内容制作水平良莠不齐读者定位各异的手机报,受众在进行信息接收和选择时,应该注意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1)在接收信息时趋利避害。能选择资质好的手机报的内容供应商,正确地分辨信息内容,从手机报中获得更多的有益成分,同时合理规避手机报传播的消极影响和危害,包括防止个人手机的信息安全问题。

(2)发送出更好的传播内容。手机报已经突破传统的传受双方的严格界限,内容消费的需求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众。处于“拟态环境”中的受众,接受到的信息往往与现实环境存在差距,这就要求受众在“两级传播”中传递信息,扮演传播者角色的时候,能够引领受众穿越“信息迷雾”,并配合信息环境朝着良性的轨道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处于“一级传播”中的受众具有信息的甄别能力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传播者与受众的互动

手机报作为新兴的信息传播模式,确实有着平面媒体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当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事件发生时,手机可以第一时间传递讯息;读者不受时空限制,只要有信号就能接收阅读报纸;手机传播的交互性改变了以往读者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使实时的编读往来成为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多媒体功能会更加强大,为内容的多元化传播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6)

手机报融合了纸媒体的书写和互联网的交互,还包括无线的基本特征:移动、即时。特别是随着多媒体短信的出现,整合视频、图片、声音和文字等多种信息形式,把已有的各种媒体优势融于一身,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随着手机短信功能的拓展以及各大媒体对手机报更加成熟的认识,媒体可以借助手机报简单快捷、即时互动的传播优势,手机报也可以借助媒体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实现广大手机用户和四大传统媒体之间的多向互动。

在传播学历史上,从“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的转变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其背后的历史烙印太过明显,而且二者始终被置于二元对立的框架中。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领军人物霍尔在传受双方互动的框架内提出了“解码”理论。传受互动的受众观同样强调了受众的主动性,但这一理论认为受众的主动性是有限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媒介机构及其生产的媒介文本的制约。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受众角色、地位的观念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受众并不只是一个被动处理信息的弱者,也远非一个主动处理信息的强者,是传受双方的有机互动建构了传播的意义。(7)

三、媒介素养对于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意义

媒介素养的概念,我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逐渐引入,对其研究只能说是处在起步阶段,然而,伴随着传播环境的巨大变化,新媒体层出不穷,信息产品的内容和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公民的视听选择,媒介环境变得复杂而且多变,提高我国公民的媒介素养成了迫切的任务。

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已经与大众生活须臾不可分,对每一位生活在当代的公民而言,尤其是青少年,接受“媒介启蒙”已经成为成长过程中的必要和必须。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它包括对媒介的认知力、理解力、思辨力和使用能力。美国著名社会学者英格斯关于人的现代化研究表明,人与大众传媒接触与人的现代性显著相关,而人的心理素质或人格力量是国家获得现代化的基础。无疑,在这一过程中,媒介素养有助于人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传播观念。

新媒体时代,传播的即时性和准确的到达率,以及海量的信息资源,使人们仿佛置身于信息的海洋。一方面,人们疲于接受媒介传播的海量信息,成为信息的奴隶,退化了对信息的思辨和梳理能力,长此以往形成盲从的心态;另一方面,一些缺乏自律的媒体所传递的信息中含有过多色情、暴力等负面内容,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受众对媒介的认识,对媒介的选择与接触,对媒介传播内容的甄别与判断,对媒介的作用和使用,就直接关系到人们社会生活的质量。(8)

李普曼在其经典论著《公众舆论》中曾以“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为题专章论述了这种楔入人和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偶然的事实,创造性的想像,情不自禁地信以为真,这三个因素便会产生一种虚假的现实,导致人们作出激烈的本能反应。显而易见,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像对待现实那样对虚构的东西作出有力的反应。”大千世界,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层出不穷的新闻事件,不同国家、地域,不同定位的传媒选择的报道重点、报道角度也会有所不同,其呈现出来的现实世界往往也大相径庭。一个拥有媒介素养的人就能够透过这些信息觉察到“媒体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异,进而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利用媒体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思考世界。

【注释】

(1)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广告教师

(2)辛摘:《新媒体的定义》,《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12期,第17页。

(3)刘勇等:《当代媒介素养教程》,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4)蔡帼芬等:《媒介素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5)陆云红:《手机报的传播特点》,《当代传播》2005年第2期,第41页。

(6)吴信训:《手机报离春天还有多远?》,《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03月10日。

(7)刘勇等:《当代媒介素养教程》,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9页。

(8)张开:《媒介素养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