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如前所述,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公民“认知媒介”、“参与媒介”和“使用媒介”的能力,成为信息时代清醒、合格的“媒介公民”,避免沦为大众媒介或讯息的奴隶。②从媒介产品的内容和形式着手进行评价。英国电影协会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设计体现了培养学生的传媒理解能力和媒介参与能力的教育目标定位。

第三节 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如前所述,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公民“认知媒介”、“参与媒介”和“使用媒介”的能力,成为信息时代清醒、合格的“媒介公民”,避免沦为大众媒介或讯息的奴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2年提出:“我们必须培养年轻一代具备生活在这个充满具有影响力的影像、文字和声音的世界的能力。”在2007年的《巴黎宣言》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一步界定:一个全面的媒介教育概念应该包括三个主要目标:[68]

(1)人人都有接触各种媒介的机会,这些媒介可能是人们理解社会和参与民主生活的工具;

(2)培养公民对媒介信息(不管是新闻还是娱乐信息)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加强个人的自主能力和积极使用媒介的能力;

(3)鼓励个体参与各种媒介制作、利用媒介表达意愿和参与媒介互动。

美国学者伊丽莎白·托曼(Elizabeth Thoman)1999年在《媒介教育技能与策略》(Skills and 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一文中,将媒介教育分为三个阶段[69]:

第一阶段:知道如何选择和分配花费在媒介的时间。

第二阶段:发展批判思考的分析能力,以检视媒介传递的讯息,并了解讯息是如何建立的。

第三阶段:从社会、政治以及经济各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根据既有经验判断如何由媒介获得所需讯息,同时知道媒介如何推动全球的消费经济。

台湾学者吴翠珍提出,媒介教育的目标主要培养两种能力:释放(liberating)和赋权(empowerment)。释放(liberating)是指个人在心智上能够看透媒体所建构的迷障,不被媒体所左右,更能进行社会参与,使用媒体表达对公共事务的关心,促进公民民主素养。赋权(empowerment)则指个人有自主能力去分辨、选择、评估媒体及其内容,进而通过理性的思考与对话,去影响、督促媒体改善内容,乃至培养公民产制创意的、良性的、教育的讯息,共同构建社区品味(community standard),从而提高社会的文化品质。[70]

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将媒介素养的习得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具体技能表现为:获取、分析、评价、创造和参与(如图1-3)[71]

(1)“获取”能力,指人们能够收集相关的和有用的信息,并能正确理解这些信息。具体包括:

①充分认识和理解传播语言、符号和技巧。

②培养广泛获取信息的能力。

③选择达成目标所需的相应信息。

(2)“分析”能力,指人们能够分析信息形态以及信息的结构和排序方式,能够从艺术、文学、社会、政治和经济等角度来分析信息产生的背景。具体包括:

①运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来预测结果。

②运用目的、受众、观点、尺寸、类型、角色、情节、主题、氛围、场景、情境等影视语言阐释信息。

③运用对比、事实/观点、因果分析、列表排序等方法分析信息。

(3)“评价”能力,指人们能够将信息与自身经验联系起来,并对信息的准确性、质量和相关性作出判断。具体包括:

①乐于解读不同类型的媒介产品。

②从媒介产品的内容和形式着手进行评价。

③基于自身的伦理、宗教或民主原则评价信息质量。

④通过口头、书面或电子形式对各种媒介信息作出回应。

(4)“创造”能力,指人们能“书写”思想,有效使用语言、声音以及图像来表达意图,并能使用不同传播技术来创造、编辑和发布信息。具体包括:

①运用头脑风暴、策划、撰写和修改等过程。

②熟练掌握语法规则,有效使用书面和口头语言。

③为不同目标成功创造或选择不同的形象。

④利用各种传播技术。

(5)“参与”能力,具体包括:

①与其他人互动与合作的能力。

②在媒介传者与受者两种身份中自由转换。

③采用混音、混搭、维基、游戏等方式,利用他人的成果来创造新作品。

④负责任地参与媒介互动,不违背伦理道德,坚守莎士比亚的名言:“相信少数人,不害任何人,爱所有人”。

img6

图1-3 媒介素养阶段性技能[72]

目标决定内容,内容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几十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理念和媒介生态状况,发展了比较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模式。

英国电影协会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设计体现了培养学生的传媒理解能力和媒介参与能力的教育目标定位。其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六个方面[73]:

(1)媒介机构———谁在传播,为什么传播,谁生产文本

谁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媒介组织;经济学与意识形态;意图和结果。

(2)媒介的类型———什么类型的文本

不同的媒体(电视、收音机、电影,等等);文本的形式(纪录片、广告,等等);类型(科幻小说、肥皂剧,等等);其他的文本类型;不同的信息分类与受众解读的关系。

(3)媒介技术———媒介的产品是如何生产的

这种生产可以采用何种技术;如何使用这种技术;这些技术在媒介生产过程中和产品最后产出阶段有何不同。

(4)媒介语言———我们是如何理解媒介信息的含义的

媒介是如何生成意义的;规范和惯例;叙述的结构。

(5)媒介的受众———谁接受信息,他们怎样理解媒介信息

受众是如何被分类、构造、供给和接触的;受众是如何寻求、选择、消费和反映文本的。

(6)媒介表达———媒介如何再现自己的主题

文本与实际场所、人们、事件和思想的关系;成见与其后果。

美国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制定了从儿童到成人的不同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74]:

(1)儿童阶段(幼儿园至小学)

了解并辨识广告的心理影响;区辨事实与虚构;辨识与理解不同或相对观点的呈现;理解电视节目的形态与内涵,如戏剧、纪录片、公共事务讨论、新闻等;了解电视与印刷媒介之间的关系;区分节目的元素(如配乐、特效、化妆、布景、道具等);对自己的电视观看行为有所了解并给予评估。

(2)初中阶段(六年级至八年级)

电视与我们的生活;电视剧的组成元素;电视摄影技术;比较不同的电视节目形态;电视的劝服意图;如何分析电视新闻;节目的播出与“黄金时段”;了解自己对节目的喜好所在;如何事先过滤电视节目;如何成为一个具有批判能力的观众。

(3)高中阶段(九年级至十二年级)

评估和管理个人的电视观看行为;能对电视节目的内容有所质疑;能辨识电视信息的劝服意图;能意识到电视对人类生活各种可能的影响;能善用电视观看加强家庭的沟通。

(4)成人阶段

了解美国电视工业结构,包括电视制作技术、节目的创意过程、电视事业的经济观点、联邦传播法规,以及电视的社会影响;了解劝服性节目和宣导短片的劝服本质,审视其可信度;分析黄金时段节目的结构因素,观察其所呈现的社会行为、价值观念(如角色刻板印象等),电视所再现的大众文化形貌;探索电视新闻消息来源与社会控制的关系,以及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新闻的选择和信息的组合,并了解纪录片与其他新闻性节目对社会个人的冲击。

台湾学者吴翠珍根据台湾媒介生态和公众媒介素养状况,在借鉴发达国家媒介素养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台湾媒介素养(主要是电视素养)教育课程架构和具体内容。[75]这一课程架构设计着眼于培养受训者了解电视媒介生态和组织如何操纵意见市场以及形塑文化的互动关系,洞察电视信息的劝服本质,分辨电视节目内容中的“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1)观看行为之管理

观看电视之目的———个人喜好的电视节目类型以及观看目的;电视对日常生活之影响———观看电视对生活作息、休闲生活、学校课业、身体健康,以及家庭成员关系之影响;评估电视节目———评估电视节目制作品质及观看价值;安排观看时间———安排观看电视时数、时段、节目类型;理性的阅听人———理性评估电视媒介价值体系及对其个人的影响;阅听人对电视之近用———阅听人的意见反应、现场参与对电视节目与电台的影响。

(2)节目真实性之区辨

电视媒介特质———电视媒介与非电视媒介特质之差异,电视事业之目的与优先性;节目之价值体系———不同形态电视节目之内容与形式,电视节目隐含之内涵意义、外延意义及意识形态;电视制作技术———编剧、导演、演员、主持人、摄影机、后期制作技术对电视节目呈现真实之影响。

(3)劝服性论证与信息

电视劝服性之特质———叙事性与劝服性信息目的之不同,电视劝服之特质;电视商品广告之劝服技术———电视广告中人物、文字、配音、场景、赠品、对话内容、价值呈现、摄影机技术对商品印象之影响,有效电视商品广告之特质;电视节目政治性劝服技术———电视演说、辩论、访问等劝服技术之特质,有效电视政党广告之特质。

(4)媒介生态与组织

电视霸权———电视霸权之现况、成因与影响;媒介帝国主义———媒介帝国主义之现况与媒介帝国主义之成因与影响;文化与电视———社会文化与电视节目间之价值冲突与相互影响;电视事业之组织运作与影响———电视公司之组织结构、经济状况、节目管理,电视公司间之相互竞争影响;政治、经济因素———广告商、收视率对电视节目的影响,政治与经济对媒介言论立场的影响。

从上述国家和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设计可以看出,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媒介以及媒介信息传播的内在规律;二是社会公众与媒介的关系。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媒介与社会

主要包括:传播生态环境构成———影响媒介传播的社会因素;不同传播制度对媒介传播的制约和控制;政治和意识形态对媒介传播的控制;经济势力和利益群体对媒介传播的控制;文化传统和道德习俗对媒介传播的控制等。

国际传播生态环境———媒介帝国主义;跨国传播与传播霸权,跨国传播与文化多元化发展;世界信息传播不平衡、不均等的传播秩序等。

媒介的社会功能———报道新闻、传播信息;形成、引导、反映舆论;社会教育;文化娱乐等。

媒介的社会负面影响———媒介负面影响产生的根源及其具体表现等。

(2)媒介形态特征

主要包括:媒介形态与传播———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形态各自的传播特点;传播科技与媒介发展的互动关系;媒介发展对人类传播方式和结构的影响;不同传播符号、传播手段对再现世界的影响;不同媒介的文本建构原则、意义生成方式和解读方式等。

媒介组织与传播———媒介体制与运行机制对媒介传播的影响;公共媒介与商业媒介的区别;媒介的组织架构与传播等。

(3)媒介信息特征

主要包括:“媒介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形成机理———媒介“反映现实”与“建构现实”的功能;媒介的“把关”过程及其对文本机制的影响;“议程设置”与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等。

媒介“建构现实”的具体表现及辨识———媒介中的“刻板印象”;媒介内容中年龄、性别、种族、职业、阶级、性倾向等方面“刻板印象”的形成机理、具体表现和辨识;比较媒介内容中的情境、人物、事件等与社会真实之间的关系;解读“媒介建构”背后所隐含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等。

(4)公众与媒介

主要包括:认知层面———树立对媒介讯息特别是负面讯息的批判意识和醒觉意识;了解媒体公民权的意义;了解公众的知情权肖像权、隐私权的保护等。

操作层面———媒介选择和信息选择训练;科学使用媒介训练;媒介内容评估、辨识和批判训练;运用媒介传播信息训练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