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震的概念及主要内容介绍

地震的概念及主要内容介绍

时间:2022-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地震常常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里氏地震规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为底的对数,并选择距震中100千米的距离为标准。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在发生地震时,不能使用电梯。都市中心地区的绝大部分道路将会全面禁止通行。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地震常常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一)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大小而定的。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地震级别越大。人类有记录的震级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1日智利发生的9.5级地震,其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颗1 800万吨炸药量的氢弹,或相当于100万千瓦的发电厂40年的发电量。2008年汶川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当于90万吨炸药量的氢弹,或100万千瓦的发电厂2年的发电量。

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宾诺·古腾堡于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级划分法,即通常所说的里氏地震规模。里氏地震规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为底的对数,并选择距震中100千米的距离为标准。里氏规模每增强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2倍,相隔两级的震级其能量相差近1 000倍。

小于里氏2.5级的地震,人一般不易察觉,称为小震或微震;里氏2.5~5.0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里氏5.0级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

(二)地震须知

(1)发现大地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大地震时,不能依赖消防车来灭火。因此,我们每个人关火、灭火的这种努力,是将地震灾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重要因素。

(2)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如被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在1987年日本宫城县海底地震时,由于水泥预制板墙、门柱倒塌,曾造成过多人死伤。

(3)将门打开,确保出口。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如果可能,请将门先打开,确保出口。平时要事先想好万一被关在屋子里,如何逃脱的方法,准备好梯子、绳索等。

(4)在户外时,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当大地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靠的对象。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危险的。

(5)在公共场所依从工作人员的指示。在百货公司、地下街等人员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发生混乱。要依照商店职员、警卫人员的指示来行动。就地震而言,据说地下街是比较安全的。即便发生停电,紧急照明电灯也会即刻亮起来,请镇静地采取行动。

(6)乘电梯。在发生地震时,不能使用电梯。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可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高层大厦以及建筑物的电梯都装有管制运行的装置,地震发生时会自动停在最近的楼层。万一被关在电梯中,可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理室联系、求助。

(7)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发生大地震时,汽车会像轮胎泄了气似的,无法把握方向盘,难以驾驶。必须充分注意,避开十字路口将车子靠路边停下。为了不妨碍避难疏散的人和紧急车辆的通行,要让出道路的中间部分。都市中心地区的绝大部分道路将会全面禁止通行。

(8)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在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在海岸边有遭遇海啸的危险,要注意收音机、电视机等的信息,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9)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绝对不能利用汽车、自行车避难。对于病人等的避难,当地居民的合作互助是不可缺少的。从平时起,邻里之间就有必要在事前就避难的方式等进行商定。

(10)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在发生大地震时,人们心理上易产生动摇。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采取行动显得极为重要。一般从携带的收音机等中,能够把握正确的信息。要相信从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灾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不要轻举妄动。

(三)谣言甄别

(1)正确认识国内外当前地震预报的实际水平,人类作出的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

(2)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在政府,任何其他单位或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对待地震谣传,要做到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

(3)学习地震常识,消除恐震心理。地震来临时,家庭成员该如何避震,专家建议掌握三条原则:

原则一:因地制宜,正确抉择。要冷静地判断清楚住的是平房还是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没有避震空间,你所处的位置离房门的远近,室外是否开阔、安全。

原则二:行动果断、切忌犹豫。地震时决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如住平房避震时,更要行动果断,或就近躲避,或紧急外出,切勿往返。

原则三:伏而待定,不可疾出。古人在《地震录》里曾记载:“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意思就是说,发生地震时,不要急着跑出室外,而应抓紧求生时间寻找合适的避震场所,采取蹲下或坐下的方式,静待地震过去,这样即使房屋倒塌,人亦可安然无恙。

(四)急救方法

(1)保持镇静。在地震中,有人观察到,不少无辜者并不是因房屋倒塌而被砸伤或被挤压伤致死的,而是由于精神崩溃,失去生存的希望,乱喊、乱叫,在极度恐惧中扼杀了自己。这是因为,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叫,必定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正确的态度是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始终要保持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寻找出路,等待救援。

(2)止血、固定砸伤和挤压伤。外出血应首先止血抬高患肢,同时呼救。对开放性骨折,不应作现场复位,以防止组织再度受伤,一般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作简单固定后再进行运转。不同部位骨折,按不同要求进行固定,并参照不同伤势、伤情进行分类、分级,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3)妥善处理伤口。若是挤压伤,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遇到大面积创伤者,要保持创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怀疑有破伤风和产气杆菌感染时,应立即与医院联系,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大面积创伤和严重创伤者,可口服糖盐水,以预防休克发生。

(4)防止火灾。地震常引起许多次生灾害,火灾是常见的一种。在大火中应尽快脱离火灾现场,脱下燃烧的衣帽,或用湿衣服覆盖身上,或卧地打滚,也可用水直接浇泼灭火。切忌用双手扑打火苗,否则会引起双手烧伤。

(五)震后互救

应根据震后环境和条件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施救方法,目的就是将被埋压人员安全地从废墟中救出来。通过了解、搜寻,确定废墟中有人员埋压后,判断其埋压位置,通过向废墟中喊话或敲击等方法传递营救信号。营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埋压人员的安全。一是使用的工具(如铁棒、锄头、棍棒等)不要伤及埋压人员;二是不要破坏了埋压人员所处空间周围的支撑条件,以免引起新的垮塌,使埋压人员再次遇险;三是应尽快与埋压人员的封闭空间沟通,使新鲜空气流入,挖扒中如尘土太大应喷水降尘,以免埋压者窒息;四是如果埋压者埋压时间较长,一时又难以救出,可设法向埋压者输送饮用水、食品和药品,以维持其生命。在进行营救行动之前,要有计划、有步骤,哪里该挖,哪里不该挖,哪里该用锄头,哪里该用棍棒,都要有所考虑。过去曾发生过救援人员盲目行动,踩塌被埋压者头上的房盖,砸死被埋人员的事件,因此在营救过程中要有科学的分析和行动,才能收到好的营救效果,盲目行动往往会给营救对象造成新的伤害。

在营救过程中,要先将被埋压人员的头部从废墟中暴露出来,清除其口鼻内的尘土,以保证其呼吸畅通。对于伤害严重、不能自行离开埋压处的人员,应该设法小心地清除其身上和周围的埋压物,再将被埋压人员抬出废墟,切忌强拉硬拖。对饥渴、受伤、窒息较严重,埋压时间又较长的人员,在将其救出后要用深色布料蒙上眼睛,避免强光刺激;对伤者,应根据受伤轻重,进行包扎或送医疗点抢救治疗。

思 考 题

1. 现地使用地形图对于“应急逃生”有什么指导意义?

2. 在自救、互救过程中,为什么科学的方法和健康的心理不可或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