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地球科学文化的主要特征的内容介绍

地球科学文化的主要特征的内容介绍

时间:2022-09-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地球科学的基础性决定了地球科学文化同样具有基础性作用,对于建设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质基础研究是谋求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先导,是构成地球科学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系统科学正在积极研究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的变化和地质作用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地球系统科学是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增进与环境的协调和求得环境改善的科学。没有这些,是发展不了地球系统科学的。

地球科学文化的主要特征有科学性、全球性、融合性、系统性、实践性、启迪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现分别阐述如下。

一、科学性

地球科学文化具有明显的科学属性。地球科学理论知识和地质技术作为地球科学文化的基础,与地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过程中所创造和延伸出一种人类适应、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球的文化形态。地球科学纵向发展的深度和高度,以及横向联系的广度决定了地球科学文化的范围。地球科学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影响是随着地球科学的产生、发展和知识传播同步进行的,但地球科学文化相比地球科学本身要晚一些,发展滞后一些。地球科学的基础性决定了地球科学文化同样具有基础性作用,对于建设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球科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其特征与自然环境演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现代化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地球科学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地球科学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不但大大提升了人类认识地球、利用地球和管理地球的能力,而且要不断适应社会大众对自身生存环境面临的地质灾害的需要,及重要的资源国情等地学知识和信息需求不断递增的需要。著名地质科学家刘东生院士认为,黄土本身是“亲人类的”,黄土地区适合于人类居住,适合于古代农业的发展,它给中华文明乃至东亚文明的诞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从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和规律来看,人类必须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得到发展。建立和发展地球科学文化,是地球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科学家在追求真理中所表现出的种种高尚的献身精神,地质科学精神的鼓舞和感召,创新文化的激荡和熏陶,是地质学基础研究发展的内在动力。地质基础研究是谋求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先导,是构成地球科学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全球性

地球科学要求精确描述地球物质运动的时间与空间行为,计算、对比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而从全球尺度,在时间与空间范畴,自地表到深部地幔,了解地球历史状况,预测它们对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更好地服务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因此,地球科学文化的全球性,指地球科学本身要面临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物理边界,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问题,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等。地球科学文化不受地域、民族、阶级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局限,主要体现在全球人类、全地质过程、全地球系统方位,可以为全人类共同接受、共同创造、共同发展。在地球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是生物进化达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人的出现有赖于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包括地质水文、气候、生物等方面因素。它们互相依赖和制约,经过长期发展,达到了适于人类生存的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如果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发生重大变化,都将破坏这个平衡,而且有可能使环境不再有利于人类生存。当人类的活动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时,便可以得到利益,相反则会蒙受损失。自然界的突发事件或缓慢积累起来的重大变化,也会给人类带来无法逃避的灾害。地球系统科学正在积极研究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的变化和地质作用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地球系统科学是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增进与环境的协调和求得环境改善的科学。因此,地球科学文化的全球性,正对应于地球科学的上述特征。

三、融合性

进入现代社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地球科学文化资源具有深厚的学科根基和多维的创作源泉。地球科学具有兼容性和融合性。当今地球科学已经由过去的纵向深入发展进入到了学科交叉、横向延伸的地球系统科学时代,研究范围覆盖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和外层空间各个圈层,几乎与其他所有的学科存在无法割舍的广泛联系和有机交融。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日益发展,地球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已经成为科学发展趋势。

地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发生密切联系并紧密依存,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就是地球科学文化的发展史,人类的价值观、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形成往往与对地球科学的认知程度息息相关。地球科学是包容各种学科的边缘学科。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特别是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变成了对自然的掠夺及破坏,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大规模消耗带来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最终造成自然资源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荒漠化、动植物物种大量灭绝等灾难性恶果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也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四、系统性

地球科学文化的系统性根植于地球科学是一个系统。地球系统不仅是一个自然系统、一个生态系统,更是一个人类社会生态系统,这已经得到广泛的共识,人类参与的地球系统与人地关系是地球科学文化视野中的研究客体对象。

地球系统科学作为一种新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以其整体性、系统性、集成性、模拟和验证相结合的研究途径,深刻影响着地球科学及其文化的发展。地球科学,是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天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的地球系统。从物理空间上,纵横几万里,从时间尺度上,上下数亿年,不仅辐射到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还同世界各民族的起源、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明发展紧密联系。地球科学的知识给予了人类认识自己的时空尺度。当前地球科学越来越强调地球系统科学的理念,把地球整体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这就要求有很宽而且完善的知识结构,要有很好的全球观、全局观、系统观。没有这些,是发展不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因此,地球科学文化是一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理念,拥有宽广而完善的科学知识、倡导实践第一的科学精神、善于应用全球观与时空观的科学方法。地球科学教育重在提高全民的科学技术素养,不仅要关注地球科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法则的学习,更要培养社会大众的科学观、世界观宇宙观。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无论在强度上还是在空间范围上均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甚至于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地球科学文化要求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地球,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保障国家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等是未来地球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

五、实践性

地球科学与经济生产关系密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实践能力至关重要,附带产生了艰苦奋斗等科学精神。地球科学的知识给予了人类认识自己的时空尺度。伴随着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雾霾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深刻地认识到,不能再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必须保护地球家园。

地球表层生物圈中生物的大量活动和人类大量的生产劳动,都与地质生态环境和地质条件相关。在生产力欠发达的社会,人类生产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较弱,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较小。在今天,人类生产所使用的动力,几乎百分之百地取自于地球资源。矿业和以矿产品为基本原料的工业,一般要占到发达国家整个工业生产总值的60%左右。这要求地球科学找出新的矿产资源和新能源以维持社会庞大的需求,还要指导现有地球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矿产资源,防治生态环境恶化。这正是地质学和地质学家们应该研究和急需破解的问题。

六、启迪性

地球科学文化,不仅影响资源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人类精神也有重要影响。它要求人类要运用地质思维、大地学观、全球观,转变对地球、经济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审视方式,并从这个角度充分认识到地球科学之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由于对自然规律不懈地探索,人们认识到,人类的演化也是自然界演化的一部分。地球科学知识带给人类理性的认识,也使人类充满乐观和自信,不断探求自然的奥秘,这同样是地球科学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探寻规律和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凝结成的科学与人文精神,以及基础研究所汇集的智慧结晶,促进了人类思想的一次又一次解放。地球科学工作者与大自然打交道,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团结协作、人具有广阔胸怀等人生态度。地球科学的影响和贡献除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外,还取决于人们对地球科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取决于地球科学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人类活动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地质营力,正在前所未有地改变地球的面貌,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消耗了大量的地球历史时期形成的化石能源、矿物资源。但纵观历史,人类依然是在地质演化规律的指导下往前走的。地球科学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尊重和维护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可持续发展,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反思地球科学自身发展的科学性,如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七、开放性

地球作为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不是封闭式的,它是开放性的系统。地球表层、生物圈、大气层、水与人类之间始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进行着能量互换。这一过程中要求具有强大时空观理念,在空间上是可从微米到行星轨道尺度,在时间尺度上可从毫秒到数亿年,这也是地质思维的核心所在。地球科学文化具有以文化育人才和以人才兴文化的双重职责与双重优势,是传承、传播和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文化强国的光荣使命。要把地球科学文化的理念有效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智力支持,为文化强国提供地质人才保障。拓展地球科学文化发展繁荣的新境界,积极培育对地质人才有凝聚作用、对国民有陶冶作用、对社会有示范作用的地球科学文化。同时,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与两个市场,推进地球科学文化建设工程化、项目化、课题化、品牌化,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让地球科学文化元素根植在社会、城市发展的每个角落,发挥好地球科学文化传承创新的辐射性。

八、创新性

地球科学文化始终与地球科学自身发展相伴共生,从地质学到地球科学,再到地球系统科学,始终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地球科学文化在同步发展。整个自然界处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的运动状态中,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自然是不断演化而来的,因此,要求人们有比较好的时空观。地球自身变化多端,新自然现象层出不穷,需要我们不断以创新的技术方法、创新的思维去审视地球。资料显示,在我国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这些与我国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相关,导致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过快,自然环境恶化。如果自然环境系统不能持续为人类提供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水,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失去载体和基础,进而威胁整个人类社会。地球科学文化以地球科学思想、地质科学方法和地质科学精神推进人类社会向前迈进。地质学从单一学科纵向深入发展,向学科交叉、横向发展,从固体地质学向行星地球的地球系统科学发展;从增加地球知识、侧重于资源开发向增进地球认识、为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科学研究的时空尺度在扩大,局地、区域、全球的彼此联系更加密切。地球系统科学对地质学科发展与应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地质学必须通过创新来实现人类预期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