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循环经济的定义及特征的主要内容分析介绍

循环经济的定义及特征的主要内容分析介绍

时间:2022-09-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循环经济的定义循环经济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引起广泛关注和研究。目前,对循环经济概念的界定并不统一,其定义的界定因侧重点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循环经济是新的价值观。在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观要求遵循“3R”原则。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1.循环经济的定义

循环经济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引起广泛关注和研究。“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一词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和图奈(1990)在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在该著作中,皮尔斯主要从资源管理的角度讨论了物质循环。从2002年起,我国学者发表了不少关于循环经济的学术文章,也有不少专著问世,因此可以说中国对循环经济理论及实践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创新

目前,对循环经济概念的界定并不统一,其定义的界定因侧重点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国内学者主要从废旧物质循环角度、人与自然范式角度、人与自然关系角度、经济形态与增长方式角度4个方面对循环经济进行了定义。比较认同的定义是:通过废弃(旧)物资的循环再利用来发展经济,包括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的投入、实施清洁生产等内容。其目标是以最少的资源投入、最少的废物排放、最小的环境危害使产品具有最广泛的延续利用。其本质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即在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使物质资源循环利用(黄明元,2010;王红征,2012)。

2.循环经济的特征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其自身的独立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循环经济是新的系统观。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将“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2)循环经济是新的经济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唯独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仅仅是沿用19世纪以来机构工程学的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3)循环经济是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自然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循环经济是新的生产观。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则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在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观要求遵循“3R”原则。同时,在生产中还要求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农家肥等,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尽可能地利用高科技,尽可能地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5)循环经济是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同时,循环经济观要求通过税收和行政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如宾馆的一次性用品、餐馆的一次性餐具和豪华包装等。

3.循环经济的操作原则

“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资源化(或称再循环,Recycling)”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也被称为“3R”原则。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资源化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回收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刘炜,2009),循环的过程如图1-1所示。

图1-1 循环经济模式对比图

4.循环经济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从21世纪开始,循环经济在我国有了迅速发展。2005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该文件强调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经济”也是近年来各界学者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分别从环境科学、社会学、发展学等不同视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不可否认,目前大部分研究还有待深入,特别是没有提出得到广泛认同、比较系统成熟、适合我国国情、能进行全面推广的循环经济模式。

5.循环经济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关系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逐步深入,我们会发现只靠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而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还是解决不了人类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快速膨胀的社会需求肯定会对环境、资源造成一定的不可逆转的破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在实践和探索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在物流与运行模式上是很不相同的。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传统模式(资源→产品→废弃物→自然界);以“先污染,后治理”为基本特征的“末端治理模式”(资源→产品→废弃物→净化处理→自然界)和循环经济模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3种发展模式。3种发展模式中,传统发展模式遇到的必然问题是资源不持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第二种发展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护生态环境,但不能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种发展模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循环经济是实现人、自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理想经济发展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