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政管理的主要内容介绍分析

财政管理的主要内容介绍分析

时间:2022-09-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央预算指经法定程序审查批准、反映中央政府活动的财政收支计划。财政经费必须谨慎支出,以保护纳税人的利益。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的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转移给居民和其他受益者,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税收支出等。按财政支出的目的,可分为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

三、财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财政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管理、支出管理、收入管理三项主要内容,其中预算管理涉及“做什么”的问题,而支出管理和收入管理涉及“怎么做”的问题。这三项内容互相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预算管理

政府预算是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经法定程序批准,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安排和使用计划。政府预算是一个关于政府财政收支的计划性文件,是政府部门执行财政收支的依据。预算是财政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政府施政计划的总表现。

1.预算管理的原则

预算管理的原则是指政府在选择预算形式和编制预算时所遵循的指导思想。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预算管理原则通过其预算方法来实现。目前较有影响的有以下几种原则:

(1)公开性原则。预算的编制、审议、执行都应以公开为原则,让公民了解政府财政收支状况,并置于公民的监督之下。

(2)明晰性原则。政府预算各项收支内容都应清楚明白,具体明确,不能含混不清,让人不知所云。

(3)统一性原则。政府预算应统一集中,成为完整的结构系统。

(4)定期性原则。预算涉及的年度或期限应明白规定。

(5)准确性原则。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必须有充分真实的资料,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计算,不得随意编造。

2.预算的分类

按收支管理范围,分为总预算和单位预算。总预算是国家各级政府的基本财政计划。单位预算是各级政府的直属机关就其本身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年度经费收支所汇编的预算。

按预算的级次,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中央预算指经法定程序审查批准、反映中央政府活动的财政收支计划。地方预算是指经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反映各级地方政府收支活动计划的总称。

按投入项目能否直接反映其经济效果,分为绩效预算和项目预算。绩效预算根据成本效益分析原则,决定支出项目是否必需及其金额大小的预算形式。其特点是重视对预算支出效益的考察,使预算可以反映支出所产生的预计效益。项目预算是指只反映项目的用途和支出金额,而不考虑其支出的经济效果。

按编制方法,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增量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是在以前财政年度的基础上,按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零基预算指对所有的财政收支,不考虑上年度的“渐进增量”,重新以零为起点编制的预算。

(二)支出管理

财政支出是指政府把筹集到的财政收入有计划地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其职能的主要手段,反映了政府的经济和社会政策选择。

1.财政支出的原则

财政支出的原则是政府在安排和组织财政支出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准则,主要有以下几项:

(1)经济效益原则。指通过财政支出,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整个社会效益最大化,其内容包括由于该项财政支出而获得的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所增进的社会福利。财政经费必须谨慎支出,以保护纳税人的利益。

(2)依法的原则。财政经费非经权力机关审批或认可,不得随意支出,必须加强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控制,确保每一项支出的合法性。

(3)公平原则。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劳务和补助所产生的利益在各个阶层的居民中的分配应达到公平状态,其具体体现是受益能力原则:公民的收入水平越低,其受益能力越大,相等的补助所产生的效用越大,对全社会来说,其效用也越大。

(4)稳定原则。财政支出应有利于防止经济波动过于剧烈,保持经济的平衡运行,因此财政支出应有利于提高就业水平、维持物价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2.财政支出的分类

按支出的补偿性,可分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又称为消耗性支出,是政府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购进并消耗商品和劳务所产生的支出。这类支出表现为实现各种职能而用于购买各种商品和劳务的财政资金,会对生产总量和就业总量及其结构产生直接影响,体现各级政府对经济资源的占有。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的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转移给居民和其他受益者,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税收支出等。转移性支出是一种对经济资源再分配的活动,不存在对经济资源的消耗,因此西方国家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将这类支出排除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之外。总的来看,消耗性支出对生产和就业产生的影响较大,转移性支出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较大。

按财政支出的项目,可分为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支出、支农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及价格补贴支出等;有的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债务支出、其他支出等。

此外,按财政支出与再生产的关系,可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按财政支出的目的,可分为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

3.财政支出的规模

财政支出的规模指一定财政年度内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的财政支出总额,它反映了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的强弱。衡量财政支出总量的标准有两个: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绝对标准指以一国货币为单位表示的公共支出的实际数额,可以直观地反映某一财政年度政府支配的社会资源总量。相对标准指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在全社会创造的财富中由政府直接支配和使用数额的比重。在研究财政支出时,多用相对标准。

财政支出的规模,各个国家有所不同,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也不一样。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财政支出绝对数额呈上升趋势,但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近年财政支出的规模又有所增大。西方国家的财政支出规模,无论从相对标准还是从绝对标准来看,在20世纪都是呈不断上升趋势。

解释现代社会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理论,比较有影响的有瓦格纳法则、梯度渐进增长论和官僚行为增长论。瓦格纳法则认为,市场失灵和外部性的存在需要政府活动的增加,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及从事生产性活动,也会随着工业化而不断扩大,城市化导致政府干预和管理活动的加强,教育、娱乐文化、保健及福利需求收入弹性较大,要求政府增加这方面的支出。梯度增长理论认为正常年份财政支出显现出一种渐进上升趋势,但当社会经历“激变”时,财政支出会急剧上涨,“激变”期后,支出会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来的趋势水平。官僚行为增长论是公共选择学派的观点,认为官僚以追求机构最大化为目标,机构规模越大,官僚们权力越大,从而导致财政支出不断扩大。

4.财政支出的结构

财政支出的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政府的职能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早期,政府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环境卫生、健康与教育、法律与秩序等,政府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比重较高。经济发展中期,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政府支出将从基础设施转向对教育、保健与福利的投资。在我国,随着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弱化,经济管理支出随之下降,而社会事务方面的支出将会不断增加。

(三)收入管理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满足自身及社会需要,依法取得的货币收入。财政收入是公共财政支出的前提和条件,也是政府各项职能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

1.财政收入的类别与规模

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税收收入是最主要、最基本的收入来源。非税收收入包括规费、国有资本收益。

经常性收入与临时性收入。经常性收入是指在每个会计年度连续反复获得的收入,如税收。临时性收入指因临时的原因或需要而不定期、不规则取得的收入,如公债收入、赔偿金、罚没收入等。

强制的收入、自由的收入、中间的收入。强制的收入指国家通过政治权力从国民收入中强制征收的收入,如税收。自由的收入也称价格收入,如公有企事业收入。中间的收入指半强制、半自由的收入,如专卖、规费等收入。

直接收入与派生收入。直接收入指政府的公产、公业收入。派生收入指政府凭借其管理者身份获取的收入,如税收、各种罚没收入。

财政收入的规模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分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财政收入绝对规模指财政收入的绝对额。财政收入相对规模指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总量间的对比关系,其衡量指标主要是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税收

税收是国家依照预先规定的标准,无偿地、强制地取代预算收入的一种形式,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也是财政收入的主体。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相比,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点。

税收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

按征税对象不同,所有税种可分为所得税、商品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

税负能否转嫁,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按征税的依据不同,可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前者指按征税对象的价格征税;后者指按征税对象的数量、容量或重量征税。

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不同,可分为价外税和价内税。凡税金作为价格组成部分的,称为价内税;凡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称为价外税。

按税收征收权或隶属关系,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按课税权行使的方法,可分为经常税和临时税;以税收收入的形态为标准,可分为实物税和货币税;按课税对象,可分为对人税和对物税等。

3.税收的原则

税收原则是制定税收政策、设计税收制度的指导思想,也是评价税收政策好坏、鉴别税制优劣的准则。当代税收理论所确定的税收原则主要包括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公平原则是税收的基本原则和税制建设的目标。公平的标准:一是强调受益原则,受益多的多纳税,受益少的少纳税;二是强调能力原则,税负应与纳税人的支付能力大小相适应。效率原则指国家征税不仅要使征管和缴纳成本最小化,而且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

效率原则包括:一是税收总体规模适度,过多或过少的税收都会损害经济效率,不利于经济稳定和增长。二是税收超额负担尽可能地小,税收超额负担是指税收扭曲了资源配置,产生抑制效应而形成的社会财富净损失。税收要不对社会经济行为产生负面影响,税收的超额负担就必须尽可能地小。三是税收征收成本最小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