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新篇章。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实践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也没有止境。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的重大变化,在探索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过程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新篇章。

▷12.3.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只是简单的三句话,而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实践经验的理性提升。其提出有以下重要的历史背景。

第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为了完成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同志的政治遗嘱。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其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思想都十分丰富,而关于党的建设问题,邓小平虽然有许多精辟论述,但是总的说来,论述不多。而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又把党的建设问题凸现出来。所以,邓小平给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负责同志谈话时,特别嘱咐和强调:“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25]体现了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眼光。因此,把一个什么样的党带入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便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世纪首先应该解决的任务。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深刻反思苏联共产党亡党的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及其苏联东欧的剧变无疑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苏联共产党拥有20万党员时通过十月革命取得了政权,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法西斯的入侵,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而2000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苏共亡党的原因既有外因,也有内因,而其中内因是主要的。外因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而内因则主要是前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的“新思维”以及苏联共产党长期忽视党内的自身建设。反思苏联共产党亡党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认识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的,能否履行和实践“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三个历史时期,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革命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且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现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从封闭条件下执政到开放条件下执政、从计划经济条件下执政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使中国共产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的重大历史课题,也面临执政是否继续合法有效的“合法性危机”。因此,中国共产党只有忠实地履行“三个代表”,真正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获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执政的资格。江泽民就是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引起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变化,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冷战结束之后,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成为当今时代最主要的特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民的实践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以经济为基础、军事为后盾、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重新调整。和平和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是和平和发展这两大主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了新的发展,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宗教矛盾冲突和边界、领土争端此起彼伏,世界还很不安宁。面对竞争激烈、很不安宁的国际世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要增强危机感、紧迫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复杂的国际斗争中牢牢掌握主动权。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五,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波澜壮阔。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坚强和正确的领导下,我们党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到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的考验,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按照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思想顺利实行了香港、澳门的回归,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国,申请举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健康、稳定、高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幅度跃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中国充满生机和活力。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形式日益多样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也带来新的风险和严重挑战。在实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对策中,我们仍然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压力,如何趋利避害,在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保存和发展自己,使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安全得到维护,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保证,这是执政党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剧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许多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矛盾凸现出来。这些矛盾集中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实现社会主义公平目标之间的矛盾,参与经济全球化与防止“西化”、“分化”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与遏制腐败蔓延之间的矛盾,以及发展经济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都需要进一步解决。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的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对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12.3.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当代中国最新的实际相结合长期思考的结果,其经历了产生、形成和发展完善三个历史阶段。

从2000年2月到2001年6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式提出的阶段。2000年2月2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三个代表”的要求。他指出:“总结我们党70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人类又来到一个新的世纪之交和新的千年之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做到‘三个代表’,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同年5月、6月和8月,他在华东、西北和东北等地又作了进一步阐述。“三个代表”要求的提出在党内外、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全党、全国以极大热情开展学习研究,对这一重要思想的认识不断深化。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肯定了“‘三个代表’要求”。全会《公报》指出:“会议确定,要按照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从2001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到2002年11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阶段。2001年7月,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提出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任务。同年8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了江泽民同志《论“三个代表”》一书,该书收入了他从2000年2月以来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文稿12篇。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高度评价了江泽民同志在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一致认为,讲话全面回顾和系统总结了我们党八十年的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进一步阐明了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对进一步做好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经过中共中央两次全会的认可,“‘三个代表’要求”就从党的总书记的意见,升华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主张,并且开始使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规范化的提法。同年11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又编辑出版了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一书。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从2001年的“七一”讲话到2002年的“五三一”讲话,标志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面展开、基本成熟。

从2001年11月党的十六大至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阶段。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十六大报告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其中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是报告的灵魂和贯穿报告全篇的主线。报告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基本总结,指出它“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强调必须“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把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003年6月8日,在党中央批准印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中特别指出: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同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博大精深,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2003年7月,胡锦涛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从四个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现实价值、本质要求和学习方法,代表了全党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识的最新和最高的水平。这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十分全面、丰富和深刻的科学理论。

▷12.3.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毛泽东和邓小平开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新篇章,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社会基本矛盾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集中体现了当代人类社会实践的新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深刻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变化;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政治实践发展的新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邓小平也有很多阐释,但是,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高的价值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强调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要立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这是在新的世纪、新阶段继承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倡导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远大理想与求真务实精神相结合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不断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向党的最终目标前进。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利益就会失去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鲜明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同时又为锲而不舍的努力中不断朝着实现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胜利前进指明了现实途径。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以及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最显著的标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以最广大人民的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理论创新的目的。这些重要理论观点,适应中国共产党历史地位和执政条件的发展变化,适应我国人民利益要求和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党群关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勇气,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际,提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不从书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刻总结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进程中卓有成效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