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说的是人只有正确认识和掌握社会发展的形势和规律,才能做出贡献,成为杰出的人才。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时代,置身于社会。时代和社会犹如一个复杂多变的坐标体系,而个人则是这个坐标体系中的一个动点。我们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客体,又是社会的创造者,社会的主体。我们同社会产生着互动。正是这种互动,烙着我们的时代特征,确定着我们的社会位置。因此,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步伐,适应形势发展,符合社会要求,认清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是我们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也是我们成人、成才和成功的基础。
我们的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还处于一种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状态。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
建国50多年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以比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的发展速度,把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农业齐头并进,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国防力量日益强大,具有较高国际政治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用仅占世界7.2%的耕地面积,解决了占世界1/4人口的温饱问题并且使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达到了小康;工业体系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和完善,一部分现代化工业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某些科学技术,如航天技术、超导技术、个别医学学科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综合国力在世界上位于前列。这些条件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中国有13亿人口,人们的文化水平很低;我国的经济结构还不合理,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以上,而农业总产量仅占国民经济的25%左右;我国幅员辽阔,但耕地较少;我国农村的交通、通讯、文化还较落后,严重阻碍了农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科技文化事业发展不够,人口素质提高缓慢。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原子弹、氢弹的制造国,我国的人造卫星也在太空里占一席之地,运载火箭,超导技术研究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许多领域、许多方面依然是空白,我国的工业尤其是基础工业仍处于落后水平,一些现代化的工厂、生产线,由于技术和管理的原因,经济效益还很低,尤其是管理水平亟待提高,这些都是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
这就是我国的国情,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现实!我们既不能超越这个现实而陷于空想,也不能逃避这个现实而困于自卑,只能面对现实作出正确的选择。古人尚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志气,我们这个民族向来有不甘落后,不甘沉沦的传统,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担当起建设小康社会,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首先,我们应当勇敢地担当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消灭了三大敌人。现在,我们同样面临着两个“敌人”,这就是贫穷和落后。贫穷受欺辱,落后要挨打,这是人尽皆知的血的教训。在当今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我们若丧失警觉,容忍贫穷和落后存在,继续拉大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因此,摆脱贫穷,摆脱落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时代的呼唤,是民族的呐喊,是人民的渴求,是我们每个人的利益和前途所在。要摆脱贫穷,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摆脱落后,就要具备现代科学文化水平,具有先进的道德思想境界。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不可缺少,它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也是我们每个人努力的方向。我们大学生不仅要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强国富民为己任,而且要身体力行,切实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境界,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其次,我们应当勇敢地投身于教育与人才的竞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把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同加快科技进步一样,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首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因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人的知识、才能、受教育的程度,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建设有没有后劲,关键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因此,我们每个大学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处在开发智力、提高素质的关键时刻,我们即将进入国际竞争的前沿地带,是振兴经济、发展科技的后备力量。如果我们放松自己,贻误时机,将会影响我国21世纪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我们必须以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投身于教育和人才的竞争。
第三,我们要树立长期艰苦创业的思想。2003年1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讲了一段引人深思的话,他说:“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但我们绝不能自满,绝不能懈怠,绝不能停滞。”“我们取得的成就只是伟大征途上迈出的坚实一步,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肩负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会很多,我们必须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我们的时代仍然是艰苦创业的时代。我们把艰苦创业作为一个时代精神提出来,绝不是一句漂亮而空洞的口号,也不是所谓老一套的说教,而是时代、社会的客观要求。
二、我们处在大变革时代
许多西方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对当今世界和未来社会的巨大变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描述与探寻。美国未来学家阿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从能源开始,考察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描述了新的文明浪潮正在猛烈冲击着旧的生产方式和社会传统。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新著《大趋势》里,概括了美国社会的十大转变及发展趋势。美国未来学家E·柯尼施在他的《未来学研究》中写道:“现在人类正经历着历史上最迅速的变化。”他认为,一切剧烈的变化正向人类的一切制度袭来,在一代人之间破坏的和创造的东西比过去几个世纪甚至1 000多年还要多。这里,我们姑且不论他们这些关于社会变革的言论是否正确,细节是否恰当,但他们不约而同地抓住了当今世界巨大变化的事实,这是不容置疑的。
我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推向城市,从经济领域推向政治领域,正在向各条战线全面深入地展开。僵化的旧体制正在被富有生命力的新体制取代,封闭的格局和心态受到开放潮流的猛烈冲击,商品经济的发展触动着传统观念的转变,新的活动方式罗织着新型的人际关系……改革,是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巨大动力。
总之,社会像旋转着的飞轮,像奔驰着的骏马,处处在变革。这种变革,同过去时代相比,呈现出明显的特点:第一,变革的频率、速度空前地加大。新事物层出不穷,旧事物很快代谢,知识更迭迅速。第二,变革的整体性大大加强。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变革,都会引起其他地方的连锁反应;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变革,都会牵动其他方面的改变。每一个社会成员,不管你愿不愿意,喜不喜欢,都在这样那样地经受着社会变革的冲击和影响。第三,变革中的人为因素比以往大大增加。也就是说,当今社会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促进社会变革,正确控制社会变革方向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这一特点,在我国全面改革的进程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生活在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办?是适应变革潮流,做时代的弄潮儿?还是阻碍变革步伐,被时代淘汰?这是一个不容迟疑,需要以行动做出回答的问题。每一位大学生都要以变革着的社会为依托,全方位地观察、分析社会的发展进程,不断转变自己的时空观念,调整时空结构。时间是衡量变化大小的尺度,时间就是金钱、财富。我们首先要珍惜时间,学会科学地运用时间,加快生活节奏,提高学习效率。浪费时间无异于自杀,效率低下,就是落后。在现代社会,人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时间占有和运筹的优势。空间,是衡量变化范围的尺度,空间把我们同社会广泛联系起来,为我们提供了社会客观要求的各种参照系数。我们应当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吞吐来自社会的各种知识和信息,按照社会变革的要求,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社会竞争能力。
三、我们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当前,全世界正面临着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历史上的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引起了生产变革、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并进而引起经济结构、社会关系、意识形态的深刻变化。当今席卷全球的科学技术革命,一方面把地球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把地球逐步缩小,它像一支强有力的阿基米德杠杆,支撑着地球的运动,把人们的思维和视野引向更大的宏观领域和更小的微观世界,大大地扩展了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方面把新知识、新信息层出不穷地推涌出来,另一方面把旧知识、旧信息毫不留情地荡涤下去,它像巨大的雪崩一般,按几何级数增长的速度产生着知识和信息,使我们在新学科、新知识、新信息的涌流中感到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我们已经不能为接受一次性的教育而庆幸了,而必须准备着接受终身教育,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再也不能为学到一点知识而满足了,而必须大量地拥有知识,不断地更新知识。
同时,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也在冲击着人才的固有模式,加速了人才成长与人才衰退的速度。一方面,伴随新学科、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大批人才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已有的人才如果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就会显得相形见绌而加速衰退。因此,过去那种一有成果就知名,一旦知名定终身的成长模式正在改变。在现代社会里,上进、成长的机遇增多,而落后、衰退的机会也增加。所以,我们每个大学生,面对着新技术革命浪潮,既是一个机会,又是一种挑战,如何抓住这种机会,迎接挑战,研究对策,关键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努力。
四、我们经受着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我国文化环境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实行对外开放以后,有利于我国扩大国际文化交往,使我们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和吸收人类的优秀精神成果、促进我国文化的繁荣。但是也要看到,随着经济上的大进大出,科学技术上引进与交换,资本主义社会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侵袭渗透的机会和渠道在增加。近几年来,西方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等各种学派、流派的书刊,以及各种思潮相继涌来。如资产阶级的古典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等,受到不少学生的关注与青睐。多数学生能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这些不断涌来的流派与思潮加以比较辨析,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但是,也有少数学生,对西方文化自认为新奇,不加分辨一概称好,盲目接受,并用以分析、解决我国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常常得出片面、错误的结论,引出偏激、越轨的行为。这种不良的文化心理状态,往往是学生进步与成才的重要障碍。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一定要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反映,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文化传统和思想体系为之服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发扬我国民族文化的优势,振奋民族精神,吸取外来文化中有用的部分,应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精神,以繁荣我国文化建设,而决不能照搬照抄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体系。
其次,改革以来,我国上层建筑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年的改革实践,广泛的创新探索,创造、总结了许多新理论、新知识、新观念、新规范。这些新的文化观念,同我国传统文化环境的积极内容结合在一起,改变了我国过去僵化、封闭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心态,初步形成了生动、开放、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环境。我们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学习,心情是舒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但是,也要看到,传统文化中的封建因素,总是以各种方式,这样或那样地表现出来,同我们提倡和坚持的进步文化相冲突。例如,等级观念与特权思想同社会主义平等原则和民主政治相冲突;平均主义、“大锅饭”同当前的分配政策有矛盾;封闭心理同开放环境相抵触;依赖思想、慢节奏行为同竞争状况不相容等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的新思想同遗留下来的落后观念的矛盾与冲突,将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长期存在下去。我们大学生是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成长起来的,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我们民族文化的影响,虽然我们具有敢于创新、最少保守的特点,但落后的文化传统常常在我们一些人的思想上打下烙印,影响我们健康成长。因此,在变革时期各种文化冲突之中,我们应当自觉地接受进步的、新的文化知识和文化观念,摒弃陈旧的习惯传统,促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文化建设的发展,做新文化的倡导者与开拓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