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

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儿童的认知发展包括感知、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及其品质的发展,教师根据3~8岁儿童特殊的心理特征加以引导,给孩子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才能做好幼小衔接的科学启蒙教育活动。3~8岁儿童的感知尚处于初步发展水平,他们对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性的感知有很大的局限性。

这里所研究的儿童主要是处于年龄为3~8岁的学生,他们正处于认知、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既保留着幼儿期的一些心理特点,又开始了童年期心理发展的历程。关注和了解这个阶段的儿童,对于教师顺利有效地开展科学教育教学工作,帮助初入学儿童迅速适应学习和生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儿童的认知发展包括感知、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及其品质的发展,教师根据3~8岁儿童特殊的心理特征加以引导,给孩子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才能做好幼小衔接的科学启蒙教育活动。

(一)感知特点

3~8岁儿童的感知尚处于初步发展水平,他们对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性的感知有很大的局限性。但观察力作为感知觉发展的高级形态,在这个时期初步建立并得到快速发展。有研究者对幼儿园及小学生的观察品质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观察精确性方面仍不完善,他们只关注事物的大致轮廓及整体特征,不能作精细分析和细节把握,如以识字为例,该时期的儿童常常将“未”与“末”,“己”与“已”混淆。在目的性方面,此时儿童的随意性和抗干扰能力较差,无法保证长时间的持续观察,专注时间较短。此外,他们观察事物分不清主次,感知事物常常跟着兴趣走,不按教师的要求去感知,所以显得凌乱、不系统,缺乏顺序性等。

(二)记忆特点

在学习中,幼儿园、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儿童运用机械记忆的方法较多,该阶段的儿童能够记住某一事物要么是刻意、机械式的多次重复,要么是潜移默化,这是跟他们的知识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有关。值得注意的是,该阶段儿童的无意记忆仍占主导地位,即学生不是在有意识的记忆,而是以事物、活动本身的吸引力为基础。根据儿童无意记忆的特点,教师在组织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活动时可有意识地选择色彩鲜艳的教具,或者设计趣味性强的活动过程(如:听故事、角色扮演、动手参与等),充分调动儿童的兴趣与热情,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将活动过程印刻于心。

(三)注意特点

无意注意占优势是该时期孩子注意力的一大特征,有意注意也在随着年龄、经验的增长逐渐完善。他们的注意常常容易被运动的、鲜艳的、新奇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注意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现象。研究表明,3~4岁儿童的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5~7岁儿童的保持时间稍长为15分钟左右,7~8岁儿童更长一些为20分钟左右,因而各个年龄段的儿童根据注意力的保持时间适当放松,或者变换一下学习方式。同时,也要去除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中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如与活动无关的声响、活动教室墙上过多的装饰、随意丢弃的玩具、夸张的着装与装扮等。

(四)想象特点

想象力是人在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当然,这个创造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完成的。毫无疑问3~8岁儿童的想象力实际就是对已有形象的再造、联想和迁移,不难看出该年龄段的儿童想象力仍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认知方面还存在缺陷。比如,看到一个圆形,儿童会回答出很多答案,太阳、饼干、皮球、鸡蛋等。由此可见,该时期儿童的想象力具有复制和简单再现的特征,情境性较强而目的性较差。

(五)思维特点

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虽然他们已经开始学习简单的文字和数字,开始发展自己的抽象逻辑思维,但仍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因此,在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中,实物和直观图像都是重要的辅助工具,更易于儿童的理解。心理学的研究一再表明:“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形象的;儿童的思维还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必须以具体的事物和材料为中介和桥梁,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

综上所述,3~8岁的儿童不可避免地延续着幼儿时期的一些心理发展特征,依然很喜欢游戏,同伴交往、社会性发展等都在游戏中继续发展。3~4岁的儿童还保留着“口语时代”“自我中心”的特征,还不能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完全分开,他们会认为外部世界的事物是因他而来的,甚至有些事情就是为了他才发生的,如孩子会认为月亮是随着他的移动而移动的。儿童在5~8岁处于直觉阶段,这个阶段仍有自我中心阶段的某些特征,不同的是直觉是与所感知的现象相联系的,而不适合个人的感觉相联系的。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能同时考虑高度和宽度(如同样多的液体放在粗细、高矮不同的瓶子里,孩子会认为高瓶子里的液体多)、数量和空间位置(如两排同样多的扣子排列的疏密不同,孩子会认为排列稀的一排扣子多),也还不能很好地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问题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