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发展的认识

社会发展的认识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价值理性、幸福指数成为社会发展的新的关键词。新的社会发展观要求重建文化价值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而是促进人的幸福。因此,提高人的素质是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因此,社会各子系统与教育的关系未被正确认识,没有做好由外向内的转化,教育正向的社会功能不会自发产生,而且还可能产生反面影响;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也是如此。

一、社会发展的认识

(一)社会发展的含义

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综合。作为一个大系统,社会主要是由人口系统、物质生产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教育系统等子系统有机构成的整体结构。其中,人口系统是构成人类社会物质前提或生态基础的重要方面(还有自然生态环境),即人类自身的自然再生产;物质生产系统是人类为维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所必须进行的物质产品的生产活动的系统;政治系统是社会内部整合与发展所必需的上层建筑,其基本价值在于产生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社会秩序;文化系统是为满足人类对于生活意义的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的系统;教育系统是人类社会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主要体现为人类自身的自觉再生产。这些子系统构成了人类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领域。这些领域也体现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社会秩序、生活意义等基本需求和条件,既有各自的独特价值和准则,又彼此依赖、相互制约。

按照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发展是一种积极进步的社会变迁。从时间上看,社会发展是社会流变的过程;从发展动力上看,社会发展是因满足人类基本需求而发生的社会结构变迁。改善整个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状况的关键,便在于对瓶颈需求的满足方式的改进。所谓瓶颈需求,就是满足手段匮乏或稀缺而在现实生活中只能按最低限度要求予以满足的需求。一个社会一旦找到了改进满足瓶颈需求的手段,便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革命性变化。这种改进的结果可能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导向瓶颈需求对其他需求的约束状况的改变;另一种则是更深刻地导致瓶颈需求从一种基本需求向另一种基本需求转变,从而引起人类社会生活中心领域的转移。在人类历史上,瓶颈需求曾经经历了从物质生活资料到社会秩序的转移,如今正显露出向生活意义转移的端倪。与之相应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中心领域经历了从满足物质生活资料需要的经济活动到满足社会秩序需要的政治活动的转移,目前呈现出向满足生活意义需要的精神文化活动转移的动向。

上述转移动向在当代社会发展观的变革中得到了印证。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推出一批以“现代化理论”命名的研究社会发展的著作,用“现代化”一词指称一个非工业化向工业化社会所经历的社会变动过程,也即是将“现代化”主要理解为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发展。这种发展观割裂了经济增长与文化价值的关系,简单地把财富、财富增长及其速度作为衡量发展的尺度,其结果只能是有增长无发展。这种发展观也被实践证明是不可行的。如今,当代社会发展开始发生转向,即从重视物质、纯经济的因素逐渐向精神的、文化的因素转移;从重视社会客体的因素逐渐向社会主体的因素转移。价值理性、幸福指数成为社会发展的新的关键词。新的社会发展观要求重建文化价值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而是促进人的幸福。因此,提高人的素质是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教育作为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更是被摆在战略地位,日益成为人类生活的中心话题。难怪乎,李泽厚肯定地说,21世纪将是教育学的世纪。

(二)教育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关系

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冯·贝塔朗菲最早把系统区分为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所谓开放系统,是指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的系统。教育、社会及其子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它们彼此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有目的的、复杂多样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见图4-1)。所以,一定社会中教育的发展水平是社会其他子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它们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只不过,教育与不同社会子系统之间交换的性质、内容、路径不同。

img5

图4-1 教育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关系

首先,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联系是多方面、多渠道、多性质的,但并非在同一层次。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比教育与其他系统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一定的文化在内容上总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文化中蕴含着人类劳动与智慧的丰富创造,它又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个体,渗透在教育的各种活动与关系中。因此,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作用,实际上是沟通社会与个体,教育活动由宏观向微观转化的关节点,也是教育沟通不同社会以及同一社会的过去与未来的关节点。当然,人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也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

其次,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性质与侧重点是有区别的。对于教育来说,人口系统是前提性因素,它影响到办学的规模、形式、结构、布局以及生源的质量。社会物质生产具有经济上的决定性作用,社会政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决定性作用,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部分地通过政治实现,它们主要作用于教育的发展水平与教育制度的性质,对教育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等具有导向与规范意义,其实现途径的强制性成分更多一些。文化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是直接关联的,它是用来对受教育者进行“加工”的材料与手段。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都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只是直接、间接的比例不同。因此,教育对社会各子系统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从长远的角度看,教育对于社会的延续与更新具有基础性、决定性意义。但从社会平面图和现时态看,教育的作用往往被社会的方方面面所制约。所以,教育应立足于未来,从发展的角度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

最后,社会各子系统对教育的要求只有恰当地内化为教育本身的要求,内化为教育的制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才能得以实现。这是一个由外向内转化的过程。教育能否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关键在于能否合理而恰当地完成这个转化。因此,既要看到教育与社会各方面关系的密切程度,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也就是说,教育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处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时,不能强调即时效应,简单、强硬地将某一活动领域的内容、要求、方式搬到教育领域,否则,不但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反而连教育本身也会受到极大的破坏。例如,我国曾经把搞政治运动的方式直接套用到思想教育领域,把物质生产管理的方法简单地用做管理人的方法,最终导致了教育的失败。因此,社会各子系统与教育的关系未被正确认识,没有做好由外向内的转化,教育正向的社会功能不会自发产生,而且还可能产生反面影响;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也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