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少年形体的社会认知

青少年形体的社会认知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问题在于,实际的生活中,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情境学习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抽象而不全面的,使得社会认知的准确性会受到影响。由此说明,青少年的社会认知在个体自我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中国的青少年中,这种传统的社会文化意识已经发生了变化。形体认知是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青少年形体认知情感反应的探索,Sherwood等的研究表明,青春期女孩普遍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
青少年形体的社会认知_当代体育社会心理探索:从理论到实践

6.1 青少年形体的社会认知

关于社会认知的解释

社会认知一般涉及社会信息的辨别、归类、采择、判断、推理等心理成分。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由于环境提供了认知的角色示范,所以它对个体认知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解释,个体认知因素与环境具有相互作用。就个体认知因素而言,虽然个体特征、情感和认知能力等是特定环境作用的产物,并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但另一方面,环境又取决于个体的认知把握。也就是说,环境只有被个体把握时,才能对个体产生影响。因此,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分析时,就应将人放到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去。

环境作用的社会认知过程表现为,首先,社会环境影响思维、情感和行动;其次,引起对社会情境的解释。实际上,认知过程中的个体并不是对环境本身作出反应,而是根据对环境的解释作出反应。所以,情境是客观环境在心理的反映,或环境的认知性反映(包括真实的、歪曲的或想象的因素)。在认知活动中,认知情境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社会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认知情境因素可以提供相关的信息和线索,帮助认知者了解认知对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状态、行为表现和人格差异都与其社会认知方式密切相关。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不同,其社会认知方式也不同。也就是说,每个人对重要的要素表象进行组织时都有自己的不同方式。但是,由于社会认知是基于社会情境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易受到外部信息的暗示,这样就会导致个体的认知过程通常不能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来组织信息,其过程表现为对外部信息的解释依赖性增加。问题在于,实际的生活中,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情境学习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抽象而不全面的,使得社会认知的准确性会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社会认知信息加工的非准确性,个体通常会依赖情绪和行为的合理解释,并调整社会认知的方式。

另外,依据社会认知理论,个体对自我形体的认知和判断,不仅受到自我系统和自我效能的作用,也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自我评估不仅是自己的内部标准比较,也是社会比较。社会比较通常会受到社会文化、媒体和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在潜意识中对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评估产生差距。在这一过程中,不正确的信息加工导致形体认知上的评估偏差。这种评估偏差的结果会影响到情绪和感受,即产生满意或不满意的情绪。所以,认知情境是伴随思维产生的,不同的认知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情境和判断,进而,不同的认知情境和判断会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运用社会认知的观点,探索男性青少年身体不满的问题。过去的研究认为,男性身体不满一般与非正确的体重控制、饮食习惯、男性自尊下降等因素有关。然而,现在的研究运用BMI、媒体因素、他人评价、完美主义等社会变量组成“生物社会心理学”的综合研究框架,对男性大学生进行身体不满的调查,结果发现他人的负面评价和完美主义是引起男性大学生身体不满的主要认知来源。同时,研究发现男性身体形象的形成与同伴和体育活动参与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说明,青少年的社会认知在个体自我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和形体认知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描述或是标记,往往与身体,行为,和情感有关。自我概念和自尊两个术语通常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所不同的是,自尊倾向于定性判断和情感对个体自己的说明。Marsh和Roche,以及Fox等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自我概念的定义,并认为一个人对身体自我的感知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所以,自我概念应该是一个有层次的、多维的整体结构,包括身体脂肪、外貌、身体力量、身体等级(实际与理想的)等身体有关的成分。

在西方社会文化中,如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自我概念被解释为整体的结构,包括身体自我的体形大小、力量、外貌、脂肪等。然而,处于东方文化视域下的中国人对于身体的自我认知似乎更趋于社会的影响。对于一个“大腹便便”的商人来说,身体形象的自我认知可能更代表了自己事业的成功。这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胖胖”代表家族财富和名望。胖胖的中国人相对于那些较瘦的人可能有更高的自我整体概念和整体身体自我概念。但是,在中国的青少年中,这种传统的社会文化意识已经发生了变化。一项对中国7~12岁的儿童调查表明,自我概念的结构依然包括外貌、体形、力量和脂肪等方面认知。而且,外貌、体形和力量可以直接影响整体的自我概念。

形体是指与身体本身特征相关的、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身体形态,如身材、身高、体重等。形体认知(body perception)即对身体形态的评估,指个体对自我身体的大小、形态和体重的判断,是身体形态在大脑中的反映。例如个体身体的胖瘦、高矮、体重的认知。形体认知是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青少年来说,虽然其社会认知方式已获得初步的发展,但在许多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且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从社会认知的角度看,社会环境会影响其对相关的社会信息判断和加工,进而影响其对身体形象的自我图式和社会认知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而对自我身体认知的选择性所带来的心理过滤,往往使人很难做到客观全面。青少年学生在青春发育日趋成熟的同时,“爱美”也在他们的心里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由于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对于阅世不深、生活单一、更多地从网络和电视等接受有关社会信息的青少年来说,想象当事实和绝对化的思维特点就显得更为突出。如潘晓红等研究发现,减肥欲望与广告影响力之间的相关系数r=0. 447,p<0. 001;广告与被试采取的各种减肥措施之间呈显著相关。另外,有45. 5%的被试报告天天接触减肥广告,受此影响感到自己应该减肥。并且实际自我形体与理想不符的被试表现出了更负面的情绪体验和低的自尊。Harter等研究认为,自尊水平与身体形象关系复杂,而且二者的相关在0.70~0.80之间,并稳固地伴随着人的一生,甚至在特殊人群中如智力超常者及困难群体中都一样。

关于青少年形体认知情感反应的探索,Sherwood等的研究表明,青春期女孩普遍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北美有约90%的女性不满意她们的身体形体和尺寸。一些研究显示,人们实际体形与理想的体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很少有人对自己的身体表示满意。Hoare等对小学六年级和初中女生的调查也表明,青少年时期低的自我价值感与不喜欢自己的体形之间有显著的相关。陈红等的研究也发现,中学生的身体自我满意度与其自我价值感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那些对自己的身材、外表不满的个体也常常会产生低自尊,这种影响在青春期对身体与外表的关心达到顶点时就会表现得特别强烈。然而,这往往是由于认知失真所导致的错误结论。其结果是由此引发的片面认识使很多人对自我身体产生认知偏差,无疑对青少年的身心会造成伤害。

然而,一些研究发现,自我形体认知效应的结论有着不同的说法。例如,2002年Anderson调查了1700例包括4个种族的超重和肥胖的妇女,结果发现形体满意度与肥胖指数关系不大。Sarwer的研究也发现,女性肥胖者形体认知与BMI指数不相关。路红等的调查表明,与女性学生相反,男大学生对自己的形体较满意,不太关注减肥,求瘦欲望低。叶丽红等的调查表明,男大学生认为自己瘦的人占41%,表示对自己的体形不满意,而经过BM I评定,真正瘦的人只占13%。这说明男生中形体认知偏差的现象也存在。另外,潘晓红等研究发现,225个样本中有82. 2%的人认为自己比实际胖,但对体形不满意的只有45%。研究的结论不同可能与形体认知信息过程不同有关。因为社会认知的复杂性可能表现在信息源的多种性方面,如社会形体的价值观、社会文化等都可能作为形体认知的评价校标。这样,本身是肥胖的人,但他(她)可能表现得对自己的形体是满意的,这是因为他(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崇尚肥胖。因此,离开了社会认知背景分析的结论就会产生不一致的结果。

依据社会认知理论,青少年学生自我形体的认知和判断,通常是通过社会比较,受社会文化、媒体和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这样,不正确的信息加工导致认知上的偏差就会作用于他们的情绪和感受,如产生自卑和烦恼等负面情绪。情绪伴随思维产生,形成不同的认知方式,而不同的认知与判断会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反过来,情绪又会塑造他们的思想。认知与情感相互作用,同时受社会情境和交流过程的影响,进而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

青少年的形体认知偏差

处在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往往会出现一些对自己形体不满意的现象,而成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这种对自我体形产生不准确的固定化的认识的现象即为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是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对客观事实弯曲的认识。当个体根据外在的社会观念,对自己的身体大小、形态及体重感知判断与自己的实际身体情况不符时,两者之间就产生差距。这个差距就称为形体认知偏差。差距的大小反映了个体对自己形体的认知偏差程度。世界卫生组织把体形、体重的歪曲认识与期望界定为进食障碍的重要心理病理特点。调查显示,对形体的认知偏差普遍存在于我国青少年群体中。有研究发现,实际体重指数BM I平均值介于正常值之间,但是理想BM I平均值小于最小值的下限而出现偏瘦的现象。例如,潘晓红等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江西省南昌市一所师范学校225名女生进行的调查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有58. 6%的女孩对自身的体形判断不准。她们通常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体重,其中82. 2%的人认为自己比实际胖。对自我形体不正确的判断和感知所引起自卑、烦恼等负面情绪,是引起青少年低自尊的原因之一。据高亚兵等对2981名大中学生形体烦恼的抽样调查,有22.3%的青少年学生存在形体烦恼,其中有3. 7%为男性青少年。尽管有形体烦恼的女生的比率(28.1%)显著高于男生(16. 1%),但有形体烦恼的男生自尊的得分却显著地低于女生。这说明形体烦恼对男生自尊的影响比女生更大。内化的理想标准是青少年评价其身体自我的重要参照标准。对形体理想标准不正确的认识,可能是造成青少年学生认知偏差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瘦理想倾向普遍存在于青少年甚至更小的儿童中。50%~80%的女孩喜欢瘦。孙金蓉和苏红鹏对746名女大学生的调查发现,有90%的以上的在校女大学生都有瘦身意识,其中有85%的女生瘦身是为了保持自己的体形。在瘦身的原因排序上,对身材不满意处于第一位。这些现象反映了青少年对自我形体认知的偏差已成为较为普遍的问题,直接影响到青少年时期的身体自我概念和自尊,可能很大程度上已成为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这种由于形体认知引起的偏差通常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形体自我评估。在情绪体验方面的表现,是对自己的形体满意或不满意。这种情绪体验的强弱称为形体认知偏差引起的形体认知满意度。形体认知满意度,或者说形体情感,早期文献中更为常见的是“身体态度”(body attitude)。这一术语是Thompson和Psaltis在1975年提出的。他们认为个体对于自己的体形同时有理性的和情感的两个方面观点。此后,有学者认为应该将形体的情感与认知维度加以区分。而早期研究中涉及的“身体态度”更多是偏重于对情感的研究。这里所界定的形体情感指的是个体对自我形体的感受,即个体对体形的满意程度,包括非常不满意或者非常满意。

理论上讲,形体是否正常是基于生理指标BM I的评判,由公式表示为:BM I=体重/身高2。有关研究认为,根据该公式的理论定义,个体的体型可分为“瘦型”、“适中”、“胖型”三种体型。当BM I>29公斤/米2时则定义为肥胖症,超过这个值则认为是不正常的形体。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当个体在感知自己的形体时,并不是孤立地通过内在信息来进行判断的。他(她)们会根据他人的信息和社会的形体的认同度,来对自己的形体进行胖、瘦、适中的归类。这样,个体形体认知偏差来源实际上可能有两种途径:

(1)认知偏差来源于实际生理形体是正常的,但个体认为自己的形体偏胖(或者偏瘦);

(2)认知偏差来源于实际生理形体是不正常的(偏胖或者偏瘦),但个体认为自己的形体是正常的(见图6-1)。

从图6-1可以看出,形体认知的偏差可能引起两个方向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当个体认为自己的形体是偏胖(或偏瘦)时,表现出对自己的形体不满意,但是,实际上他(她)的体形是正常的。第二种情况,当个体认为自己的形体是正常时,表现出对自己的形体满意,但是,实际上他(她)的体形是偏胖(或者偏瘦)。从理论上讲,如果“偏差”引起个体对自我形体感知是满意的,则这种“感知偏差”可能会提高对形体满意度的水平。反之,“认知偏差”可能会降低形体满意度的水平。所以,感知偏差引起的个体对自己形体的情绪体验总是不真实的。可以假设当形体感知发生偏差时,产生错误形体情感,即不真实的满意与不真实的不满意,这样可能导致行为意向的错误,产生不良行为。例如个体本身就是标准的体形,个体感知是胖的,那么就会产生不真实的形体情感,即不真实不满意,可能导致错误行为,如过度节食。如个体本身是胖的,感知是标准的,即产生满意的情感,也可能会产生错误的行为。

img80

图6-1 形体认知偏差来源与形体认知满意度方向性解释

形体认知偏差现象已成为比较受关注的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对其探索,但研究多集中在形体认知障碍的心理疾病患者。我国从90年代开始关注“形体意象障碍”,并对青少年学生中的现状及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以往的研究大多强调“形体意象障碍”的病理学特点,而实际的情况是学生中有“形体意象障碍”的情况比例远远少于认知偏差。

近年来开始关注正常大学生的形体认知偏差。例如,雷霖等在对北京女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调查对象的实际BM I指数平均值介于正常值之间,但是理想BM I平均值小于最小的下限而出现偏瘦的现象,大多数被试认为自身体形均比实际体形偏胖。同时,研究指出,对形体的认知偏差成为女大学生瘦身倾向的预测因素之一。高红艳等采用BM I,测量个体对自身形体的认知偏差值,结果表明,被试对自身形体的认知偏差分值为6. 28±3. 94。研究显示形体认知偏差与身体自尊之间有相关关系,尤其在女生中形体感知偏差能有效地预测身体自尊。

形体认知偏差引起的满意度的研究对自我概念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发展阶段,由于受到社会对体形评价与比较的影响,易使认知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学生走入认识上的“误区”,对原本正常的形体,如身材、身高、体重等评估产生偏差,导致形体不满意的现象。目前关于形体满意度的研究针对女生较多,如Sherwood等的研究表明,青春期女孩普遍对自己身材不满意。Ogden和Elder认为13~l5岁的女生对自己身体的不满意,随年级增长而增加。此外还有研究显示,青少年很容易出现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实际体形与理想的体形存在较大的差异。骆伯巍等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对自己的体形关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往往可能产生对形体不满意的情绪,从而导致大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如节食行为和不科学的体育锻炼行为。这些行为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消极影响。例如,郑日昌等曾对北京市344名女生的节食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一些体重正常甚至过瘦的女孩也会节食,被试的求瘦欲望显著高于15年前的美国常模。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25%的人表示对自己的体形强烈不满。另有文献显示,在我国的发达地区,约30%~60%的青春期少女试图通过节食来减轻体重,约7%~12%是极端的节食者。女性青少年中节食减肥成为一种对形体不满意的主要应对方式,这实际上会带来许多负性的生理和心理后果。

关于塑身的体育锻炼行为,Genevieve的研究指出,那些对自己体形不满意的人,如认为自己超重、骨瘦如柴和不成比例的人,即使需要体育锻炼,也想参与体育锻炼,但因担心在体育锻炼时自己难看的体形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而不去锻炼。众多研究只是对现象进行了描述,对形体满意度与体育锻炼及节食行为之间的实质关系究竟怎样,众说纷纭。如Davis和Cowles发现,体育锻炼与身体满意度并无直接的关系,但是可以提高身体自尊,从而间接地提高身体的满意度;Dianne等发现,在年轻女孩中身体满意度与体育锻炼没有相关联系。关于这类的研究,一些理论假设认为,个体一旦产生对身体形态的不满意,就会影响自尊水平,严重时会发展到形体羞耻感。对身体的羞耻感往往会导致节食行为。目前的研究基本认为形体的满意度与身体羞耻感、体形指数、形体认知偏差都有关系,其中,形体认知偏差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叶丽红等调查表明,即使是男性大学生也会存在形体认知的偏差,对自己的体形表示不满意。调查被试认为自己瘦的人占41%,但实际瘦的人只占13%。此外,这些研究建议,由形体认知偏差引起的形体情绪,即形体认知的满意与不满意的情绪体验,可以考察体育锻炼行为和节食行为的内在关系。

我们近期完成了一项形体认知偏差、形体满意度与体育锻炼和节食行为的关系比较研究,有328名女大学生接受了问卷调查。在这个研究中,我们对被试的体重、身高、胸围、腰围、臀围、肩宽、大腿、小腿和脚踝等肢体部分都进行了大小尺寸及适合满意度评价的认知调查。研究显示身高和三围这些常规的美学指标的认知偏差与形体认知满意度之间没有关系。而只有体重认知偏差与形体认知满意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r=-0.488,p=0.000),大腿认知偏差和脚踝认知偏差与认知满意度呈现弱的正相关(r=0.182,p=0.028;r=0.266,p=0.007)。这些关系表示被调查的女性大学生对自己的体重估计偏差越大显示出越不满意。同时,对自己的大腿和脚踝估计也不准确,但是,这种认知偏差越大越使她们感到满意。这里揭示了一个有趣的形体认知现象,即这些女性大学生被试对自己的身高、体重和三围尺寸都表现出了关注。但是,对身高和三围的认知情感反应并不明显,而对自己的体重认知情感却显示了严重的不满,并认为与理想的体重相差较大。说明她们对自己的体重要求通常较高。关于自己的大腿和脚踝的尺寸大小,似乎表现出并不太在乎,但明显有自己理想中的大小尺寸。而且这种想象的形体尺寸与实际的大小差距越大,似乎表现出越满意的情感。

进一步,我们把这些相关性分别构建了形体认知偏差的体育锻炼行为解释模型和形体认知偏差的节食行为解释模型。将这两个模型进行回归预测分析,结果发现形体认知偏差解释形体认知满意度的变异程度达到了33%。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在体育锻炼行为模型中,形体认知偏差引起的满意度对体育锻炼行为的预测率为2.5%(见图6-2)。然而,在节食行为的模型中,形体认知偏差引起的满意度对节食行为的直接预测率达到了16%,同时通过节食意向对行为的解释率也有39%(见图6-3)。通过这两个形体认知偏差的行为预测模型比较,可以看出当这些女性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形体不能使自己满意时,首选的应对行为是节食行为,而不是体育锻炼。但问题是,这一行为动机的来源是在一个歪曲了事实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样盲目的节食行为,会严重地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育。这个研究告诉我们,对于青少年的自我行为认知的教育非常重要。不仅要教会他们正确地掌握自身的发展状态,还要及时地进行心理行为的干预。

img81

图6-2 形体认知偏差的体育锻炼行为解释模型

img82

图6-3 形体认知偏差的节食行为解释模型

形体认知偏差与自尊和生活满意度

青少年学生的形体认知偏差与自尊的关系,以及在自尊基础上对生活满意感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身体自尊、自尊和生活满意感是与个人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心理学概念。依据Shavelson等提出的自我多维等级结构模型,把自尊作为生活满意感的重要预测变量。而身体自尊则是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评价,是整体自尊的一个具体测量指标。从这个角度讲,青少年学生的形体认知偏差与自尊和生活满意感的关系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了。这里我们通过一项最近的形体认知偏差、自尊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研究来进行这个关系的解读。该研究在分析青少年形体认知偏差的人口学现状的同时,考察形体认知偏差对自尊和生活满意度的预测关系。该研究对572名青少年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试最小年龄13岁,最大年龄24岁,平均年龄17.526±3. 091岁。运用Rosenberg(1965)的《一般自尊量表》和段艳平编制的《少年儿童身体自尊量表》,主要对身体吸引力、身体自我价值等进行了测量。身体吸引力的界定包括身材、体形、举止仪态的评估。身体自我价值的界定为有关身体自我的一般性快乐、满意、自豪、尊重以及信心的感觉。另外,《BM I体象量表》(BM I-based Silhouette Matching Test,BMI-SMT)用于测查男女呈现相同的4幅由瘦到胖的体形图。量表采用27点计分,按由左到右的方格计为1~27分,并直接转换为客观体形指数(BM I)14~40。这样,被试的形体认知偏差为:

认知偏差值=(个体认知的BM I值)-(个体实际BM I值)  (6.1)

根据汤炯、邓云龙等的划分标准,界定体形指数的正常范围是18.50~22.90。据此将被试根据其客观BM I值,分为偏瘦组(BM I值<18. 50)、正常组(18. 50≤BM I值≤22.90)和偏胖组(BM I值≥22. 90)。体形指数(BM I)是反映个体体重、体形的重要指标,根据计算公式BM I=体重(kg)/身高2(m2)。结果发现,572名青少年的调查中,属偏瘦组的219人(男生85人,女生134人),属正常组的316人(男生178人,女生138人),偏胖组37人(男生23人,女生14人)(见表6-1)。

表6-1 本研究被试不同体形人数统计(n=572)

img83

采用BM I体象量表,测量个体对自身形体的认知偏差值。结果表明被试对自身形体的认知偏差分值为6. 28±3. 94。采用t检验分析形体认知偏差的性别差异,由表6-2显示,女生在形体认知偏差上显著高于男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t=-3. 75,p<0. 001)。不同体形组的被试对自身形体的认知偏差分值也存在显著差异。

表6-2 本研究被试不同性别组形体认知偏差比较(n=572)

img84

注:* p<0.05,** p<0. 01,*** p<0. 001。下同。

为了考察大中学形体认知偏差是否存在年龄上的差异,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检验发现(见表6-3),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之间形体认知偏差上存在显著差异(F=151. 77,p<0.001),采用Scheffe法进行事后比较发现,在形体认知偏差上,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p=0.000),高中生与大学生的形体认知偏差指数差异不显著(MD=0.80,p=0.054)。

表6-3 本研究被试不同年级组形体认知偏差比较(n=572)

img85

表6-4 本研究被试不同体形组形体的认知偏差比较(n=572)

img86

按客观体重指数(BM I)比较偏瘦组、正常组和偏胖组的体形认知偏差情况。由表6-4可知,三类体形组学生的形体认知偏差有显著差异。事后比较检验(Scheffe法)发现,在形体认知偏差得分上,偏瘦组显著高于正常组(MD=1.10,p=0.006),偏胖组也显著高于正常组(MD=2. 00,p=0.015),偏瘦组与偏胖组的形体认知偏差无显著性差异。

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形体认知偏差与自尊和生活满意感的关系,采用了相关分析,并对男女不同性别之间的相关性作了比较。相关分析的结果如表6-5的相关矩阵所示,形体认知偏差与一般自尊、身体自尊(包括身体吸引和身体价值)的相关存在着性别差异。在男生群体中,形体认知偏差与一般自尊、身体价值和身体自尊均无显著相关,与身体吸引力则存在弱相关(r=-0. 148,p<0.05);而在女生中,其中与形体认知偏差值有意义的相关变量包括:一般自尊,r=-0. 149,p<0. 05;身体吸引,r=-0.294,p<0. 001;身体价值感,r=-0.204,p<0. 01;身体自尊,r=-0.267,p<0.001。表明形体认知偏差和自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女生群体中,而在男生中,不存在这种关系或者关系甚微。男女生间的这种差异还体现在客观M BI、主观MBI与自尊和生活满意感的关系上:女生在这些变量间表现出较强的相关,而男生则表现出相关不显著或较弱相关。可以推测,比起男生,女生的自尊感与其体象及对形体的认知偏差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结果还显示,无论男女,一般自尊和身体自尊与生活满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但形体认知偏差并没有显示与生活满意感相关。因此,形体认知偏差对生活满意感没有预测效应。

基于以上男女生在形体认知偏差与一般自尊、身体自尊上关系的差异,我们进一步运用分层回归分析的方法来考察是否形体认知偏差对一般自尊、身体自尊这两个变量会产生预测作用。具体步骤:第一步,输入性别和年龄两个人口学变量,控制性别和年龄对自尊的影响;第二步,引入形体认知偏差变量,考察其对自尊新增的解释量及其预测系数。

由表6-6、表6-7可见,性别对一般自尊和身体自尊均存在显著预测作用。年龄负向预测一般自尊和身体自尊,年龄越大的学生自尊水平有所下降。年龄对自尊的预测效应,在引入形体认知偏差变量后也变得显著。在一般自尊作为自变量的模式中,形体认知偏差增加有意义的解释变化,ΔR2=0. 014,ΔF=8. 677,p<0. 001;在身体自尊作为自变量的模式中,形体认知偏差同样增加有意义的解释变化,ΔR2=0. 056,ΔF=30. 681,p<0. 001。在两个模型中,形体认知偏差引入后新增解释量分别为1. 4%和5.6%,均达显著水平。表明在控制人口学变量的影响后,形体认知偏差对身体自尊和一般自尊依然具有显著预测作用。从回归系数β值看,形体认知偏差对身体自尊的负向影响强于对一般自尊的影响。说明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的影响后,认知偏差对身体自尊和一般自尊存在影响和预测效应。

表6-5 本研究被试男女生自尊和生活满意感与形体认知偏差的相关分析

img87

注:男n=286,女n=286;* p<0. 05,** p<0. 01,*** p<0. 001。

表6-6 本研究被试形体认知偏差预测一般自尊分析(n=286)

img88

注:虚拟变量性别的参照变量分别为女生;ΔR2为附加效应;ΔF为变化费舍F比率;β为标准区别功能系数.

表6-7 本研究被试形体认知偏差预测身体自尊(n=286)

img89

注:虚拟变量性别的参照变量分别为女生;ΔR2为附加效应;ΔF为变化费舍F比率;β为标准区别功能系数。

结合研究的理论构想,采用路径分析的方法,从整体上考察形体认知偏差对自尊、生活满意感的影响模型。具体步骤:首先,以生活满意感为因变量,形体认知偏差、一般自尊和身体自尊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仅一般自尊进入回归方程(F=343. 711,p=0. 000),具有37. 6%的解释量(R2=0.376)。其次,以一般自尊为因变量,形体认知偏差和身体自尊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仅身体自尊进入回归方程(F=454. 988,p=0. 000),具有44. 4%的解释量(R2=0.444)。第三,作身体自尊对形体认知偏差的回归分析,方程成立(F=27.659,p=0.000),形体认知偏差对身体自尊具有4. 6%的解释量(R2=0. 046)。最终建构路径模型如图6-4所示。由图6-4可知,形体认知偏差对身体自尊的预测系数β=-0.215,p<0. 001,标准化残差值为0.97,p>0. 05;身体自尊正向影响一般自尊,预测系数β=0. 666,p<0.001,标准化残差值为0.746,p>0. 05;一般自尊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预测作用,预测系数β=0. 613,p<0. 001,标准化残差值为0. 79,p>0. 05。预测系数都达到了显著性的水平,各变量的残差值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预测值与残差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各变量之间达到可靠的预测效果。说明形体认知偏差对自尊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身体自尊的影响上,而对一般自尊的作用则通过影响身体自尊来实现;一般自尊对生活满意感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身体自尊对其影响则由通过影响一般自尊间接实现。

img90

图6-4 形体认知偏差与自尊、生活满意度的路径模型

该研究采用体象量表,将图形选项分值换算成BMI指数,与客观BMI指数进行对比。结果证实了青少年学生形体认知偏差的存在。研究分别抽取初中、高中和大学的男女学生作为被试,对不同体形组、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之间的形体认知偏差情况进行多角度的比较。结果发现,不同体形组之间的认知偏差存在显著差异,且偏瘦组、偏胖组>正常组;同时还发现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之间也存在差异。女生在形体认知偏差上显著高于男生;不同年龄段在形体认知偏差上,初中生的形体认知偏差明显高于高中生、大学生,而高中生与大学生的形体认知偏差指数差异不显著。说明青少年学生存在形体认知偏差已成为普遍的现象。青少年时期身体形态的变化是人体的第二发育高峰期,由此带来的身体外形的变化也使某些青少年心理上产生了认知偏差。其原因可能与青少年学生对自我身体的社会认知方式和青少年时期的认知发展特点有关。

研究发现,在对自我主观的体重指数(BMI)和形体认知偏差上,男女生之间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女生要高于男生。这可能与社会对不同性别的认识,以及不同性别对自己角色的认识有关。目前在社会文化、媒体中,对女性身体的关注比男性多。瘦理想还是女性追求美的主流文化。Gardner分析女孩对自己身体形象不满意的原因时提到媒体中有关女孩身体信息比男生多。雷霖等研究认为,女生在对自我形体不满意的各组对象中要求体型继续偏瘦者仍占多数,这其中包括自我体形认识偏瘦组和标准组。说明对女生而言,理想体形可能存在着一个比较一致的标准。Garner等和Wiseman等对美国著名的妇女杂志的研究发现,过去的30年,理想女性身体的体重在持续下降。Morris对英国时装模特的研究表明,理想身体变得越来越高而瘦。Leung对1975—2000年香港小姐的研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从社会认知的角度,社会认知的一个基本成分是图式,图式可以帮助我们加工信息,但是它们常常是稳定不变的,结果会扭曲我们对社会的理解。相对于男生,女生更多地受到崇尚瘦身美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有着与男生不同的认知结构和自我图式。如已有的研究表明,男生更注重运动能力和更满意自己的身材。而自我图式决定下的社会认知方式和个体表现出来的自我心理状态与行为选择有关。在瘦理想的社会氛围中,女生将社会对于苗条、瘦身的高标准内化,导致对自我体形的强烈不满。在受到社会评价与社会比较的影响下,对自身外形所形成的身体自尊占据了整体自尊的重要位置。

从青少年时期的认知发展特点来看,整个青少年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胜的地位。辩证思维的发展,明显低于形式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就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关系,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辩证法去思维,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个部分。青少年辩证思维发展的不足,会影响其看问题的方法,即影响思想方法的全面性,易带盲目性。但青少年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思维是不同的。在少年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青年初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可以看出青少年时期处于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的过渡阶段。研究认为这种转化的关键期在初二年级,约十三四岁。从初二开始,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即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了高二,这种转化初步完成,意味着青少年的思维或认知趋向成熟。本研究显示,各年龄段在体形认知偏差上,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高中生与大学生的形体认知偏差指数差异不显著,可能与青少年时期的认知发展特点有关。由于认知水平的不同,对于处于经验型认知水平的初中生,他们在对自我身体形象的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的信息加工过程中,更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本研究被试大多选取了初一的学生,初一学生在小学的基础上,虽然已开始掌握辩证思维的概念、判断、推理等各种形式,但水平较为低下,其认知能力还不及高中生和大学生,所以造成他们对自我形体的评估偏差更大。当然这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形体认知偏差与身体自尊、一般自尊各变量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但有着性别差异,这种相关关系主要体现在女生群体中。这一结果表明,身体形象在女生的自我意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个体身体自尊、一般自尊变化与个体的形体认知偏差有关。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形体认知偏差是预测身体自尊、一般自尊的可靠变量。形体认知偏差越大的学生,其一般自尊和身体自尊的水平越低,即形体认知偏差对个体的自尊水平存在负面影响。研究所反映的个体对自身的形体认知偏差,以及对身体自尊、一般自尊的影响,为在身体形象基础上低自尊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依据。对于女生而言,可用认知疗法矫正患者对体形的歪曲认识有助于提高身体自尊和一般自尊。建立恰当的体形认知是预防低自尊的手段之一。

研究结果还显示,在男女生群体中,形体认知偏差与生活满意感都不存在显著相关。这提示,在生活中青少年对自我身体形象的关注并不是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可能有更重要的因素影响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如殷晓旺等研究表明,对于一般大学生群体,学业自我是预测一般生活满意度最重要的因素。本研究被试主要选取了重点中学和大学的学生,学习压力较一般学生更大,对学业的关注可能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是一般生活满意感量表,更多是体现总体的生活满意感。这可能是形体认知偏差与生活满意感不存在显著相关的原因之一。

为了从总体上考察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了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结果表明,形体认知偏差对自尊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身体自尊的影响上,而对一般自尊的作用则通过影响身体自尊来实现。因此体形认知偏差对一般自尊的间接影响效应也是负向的,形体认知偏差越大,其身体自尊感越低,进而导致个体的一般自尊水平降低。身体自尊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则通过影响一般自尊间接实现。因此,一般自尊可能是身体自尊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中介变量,较低的身体自尊将削弱个体的一般自尊感,进而导致其生活满意度的降低。

从路径分析看,形体认知偏差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需依次经由身体自尊和一般自尊两个变量来实现。但结合相关矩阵,可以认为,形体认知偏差对生活满意感的影响效应极其微弱,两者关系并不密切,说明形体认知偏差对生活满意感有着间接的作用。这与已有的研究一致。依据Shavelson等自我多维等级理论,身体自尊是一般自尊的一个具体领域,体形认知偏差是通过影响身体自尊进而影响一般自尊的。由于已有的研究表明自尊是生活满意感最好的预测变量,所以形体认知偏差对生活满意感的影响是由一般自尊间接实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