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识社会的科学手段

认识社会的科学手段

时间:2022-0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各州和地区的民意调查机构定期公布民众意向,题目大多数是关于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调查结果常常受到政府、传播媒介和社会的瞩目,对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无处不在的舆论调查,成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或方案的依据。
认识社会科学手段_舆论学概论

一、认识社会的科学手段

出于了解民意动向的需要,美国每个总统候选人都有自己的民意调查班子,或依赖民意调查公司获取民意支持的数据。美国各州和地区的民意调查机构定期公布民众意向,题目大多数是关于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调查结果常常受到政府、传播媒介和社会的瞩目,对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政治家、思想家和学者为了把社会问题阐述得有根有据,常常引证民调数据和结论。由于舆论调查摆脱了对思辨方法的依赖,能够提供完备的数据形态,具有直观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民意测验将广大民众的见解、要求与呼声纳入社会意志的数据系统,依此制定的有关政策具有完全的科学性。舆论调查是与广大群众的民主权益联系在一起的,在民意的沟通及政策构成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民意测验是对民意的方向、强弱获取精确的数据,揭示民意的追求,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充足的理由。从民意测验的数据,可以看到公众对政治的态度,消费者对商品的喜欢程度,对政府的要求,各种年龄段的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无处不在的舆论调查,成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或方案的依据。

社会科学大师多侧重研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分析宏观社会状况和历史过程具有指导意义。而社会眼前的巨变和波折,则要用民意测验来揭示。对现实的曲折变化,仅仅考察宏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运动,反而无法解释许多紧迫的社会难题。没有一个学说体系对眼前或几年后的社会前景作出过令人满意的推测,甚至一个观点、一项政策刚刚提出不久,就在推行中碰得头破血流,原因只有一个,他们还没有真正重视和运用民意测验证实它们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社会系统的复杂多变,是由人的意识、行为的难以把握性决定的。在研究社会系统中,把人的行为规律引入视野,用数学方法描述人的态度和行为,无疑是处理社会微观问题最理想的方法。人的行为不过是每天的思想和情感的外化,由各种态度和意见表现出动机、追求和愿望。人的意志决定各种社会变故和发展,一切社会命题都可由此获得答案,但这不是指个别人的意志,而是指全体人民或绝大多数人意志的总和。

民意测验能够反映大多数人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能提前发现社会可能遭受的挫折,被用来确定政府计划,或被用来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有更大的价值。“当被用来设立目标和优先顺序时,公民调查被证明能同资金雄厚的特殊利益集团和游说组织相抗衡。”[3]美国学者雅各布斯指出,舆论调查演变为总统及其顾问的一种操纵工具,源于民意测验最初的“反冲效应”,即民意测验被视为大众态度的晴雨表,官员们在提交新建议或调整现行政策之前,可以借此认识公众态度,使政府官员们对大众的政策偏好变得越来越敏感[4]

民意测验可以告诉人们:一种社会制度受到欢迎的程度,社会将发生的重大事件,一项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国家权力是巩固还是正在走向瓦解,经济或政治形势的发展是健康还是面临危机,一个人能胜任国家元首还是只能充当无名小卒,某位市长候选人具有何种品德、人缘和能力,某种产品是否具有销售市场……可以说,民意测验能够预测有关民众利益的一切现实问题。

1966年中国在进行“文化大革命”之前如果进行一次民意测验,尊重人民的意愿,就不会遭受十年浩劫的灾难。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放开价格”的口号,造成乱涨价的风潮,如果事先进行一次民意测验就会避免刺激通货膨胀的发生,找到如何“放开价格的途径”。1991年苏联解体,苏共统治地位崩塌,这一历史性的社会地震早在几年前就已由民意测验预示出来,许多人却不以为然。只要分析一下当时民意测验的数据,足以让人确信苏共的解体已近在咫尺,可能就发生在第二天。民意测验把握社会动向的科学性,取决于调查舆论动向的准确性,这不是对民意进行估计和简单的定性,而是以统计、验算的方式显示人们集合意识的分布、比例、强度与指向,把尊重人民这一历史发展动力的准则变为管理社会的真正指南。

将数学引进对人的意识测量,确定人们的意向,把对民意的认识纳入由量变再现质变的系统,才能认识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科学只有在运用数学的时候,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舆论是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几亿人的意识活动,真实地抽取样本,利用民意测验获得确凿的数据,不带偏见地去认识它,就能破解人的意志,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钥匙。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具体单位,只要依据舆论调查获得大量数据,精确地推导出人民对某项政策、观点、措施所持的态度,就能判断他们的行动及其导致的结果。

民意测验选择各领域、各阶层、各种职业和年龄区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态度进行测定,构成全方位的意向调查。各种事务的优劣、适时与否、利害的大小都是以绝大多数人的满意或不满意为标准的。有一些政策或观点,从理论上推断势在必行,但人民群众却持反对意见,其原因是“理论”脱离实际,脱离了人民的切身利益,人民就不会拥护,更不会产生自觉贯彻的动力。如果强制推行,就要遭到失败。民意是人民意志的外化,无数人的态度汇成一个总的评价,产生一股强大的肯定或否定的力量,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民众基础。在确立、推行各种决策时,事先进行一次广泛的民意测验,了解群众的意愿,获得最公正的社会评价,将避免许多失误。

为了客观、全面、公正、科学地评价干部、选拔任用干部,2006年7月,经中共中央同意,中组部印发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要求综合运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个别谈话和综合评价等具体方法进行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把民意调查列入干部考核程序[5]。这是对全国范围的领导干部的民意调查,也是对选拔干部工作的一次检阅和监督,必将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注入生机。

这次中组部将调查权委托给国家统计局,要求各级组织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民意测验,以确保统计部门独立完成调查。民意测验机构动作的客体性(不能自己调查自己)、调查范围的广泛性、调查对象的代表性、调查内容的完整性和调查过程的规范性,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调查的问题,找出影响干部群众满意度的突出因素。干部的优劣,以人民的意志作为评判标准,一定会把群众公认度高的干部选拔上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