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发展与高校学术团队建设

科技发展与高校学术团队建设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技发展与高校学术团队建设周玲伴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培养集聚人才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光荣而重大的历史责任。科技发展史表明,在有重大贡献的著名学者中,大多数是高等学校的教授。

科技发展与高校学术团队建设

周 玲

(华东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高教研究所)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培养集聚人才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光荣而重大的历史责任。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水平大学,关键在于建设好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校教师队伍。学术团队是高校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因此,加强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创新团队,已经成为支撑和促进高等学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高等学校在科技发展中的历史贡献

回顾科技发展史,可以发现高等学校科研活动早期发展十分缓慢,因为当时的高等学校是以传播知识、延续文化为其主要使命。直到19世纪以前,科技方面的重大发明与发现都是在大学之外取得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第一次产业革命对科技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研究活动在大学的发展。1810年,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第一次明确提出“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办学方针,这是一种特有的以科学观为基础的大学观,自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纯粹的科学研究在一些著名大学中开始流行。美国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虽然较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大学晚,但1876年创办以研究为特色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862年耶鲁大学授予第一个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表明美国大学科研工作和高级科研人才培养的开始。日本1886年公布的《帝国大学令》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大学的目的在于教授学术技艺的理论及其应用,以及探究其学术的奥秘”,因而,从法律上确定了大学所具有的教学与科研两种功能,这就为大学教师从事科研提供了保证。[1]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推动了高等学校中科研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大学的实验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如电学、化学、生命科学现代物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这一时期的大学科学研究对于促进第二次产业革命和整个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巴黎大学、牛津、剑桥、柏林、海德堡等大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大大提高了大学的声誉。[2]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政府普遍认识到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的有力支撑。因此,把发展科技与高等教育事业视为关系到国家安危和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等学校的科研已经不能满足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科研和校外科研与企业的力量联合,逐步扩大研究领域和服务对象,越出“纯粹”的学术圈子,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战后各国政府对大学科研的关注、经费的增加以及美国的“硅谷”、英国的剑桥科学公园和日本筑波大学园区的出现就是高等学校科研既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服务又加强社会服务的一种具体体现。

从历史来看,高等学校具有学科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因而积聚着科学技术的巨大潜力,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它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成果,还直接影响着科研与开发的质量,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各个方面起着保证和平衡作用,在各国的科学研究事业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欧美一些国家许多重要的学术中心、国家实验室都建立在著名大学内,科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和发明都同一些著名大学分不开。科技发展史表明,在有重大贡献的著名学者中,大多数是高等学校的教授。如经典力学创始人牛顿是剑桥大学教授;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是哈佛大学教授;“控制论之父”维纳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数学家、哲学家罗素是哈佛大学教授;Po和Rn的发现者居里夫妇是巴黎大学教授。来自于大学的世界学术权威和大师可谓灿若繁星,不胜枚举。[3]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活动自兴起到发展经历了从“小科学”到“大科学”、从“象牙之塔”到“科学公园”的漫长过程,高校教师在重大科学发现中的贡献与作用越来越显著,他们在科研内容、科研方法和科研组织形式方面也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个体性科研活动随着科技的发展也越来越凸显其不足,学术团队形式的科研活动越来越普遍。

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推动了高校学术团队的形成

从科技发展自身的规律与社会发展的状况来看,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社会问题和技术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多门学科、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之上的高度综合。尽管学科越分越细,门类越来越多,但学科之间的联系却日益紧密,相互交叉日益突出;不同学科的界限在淡化和融合,学科知识与经验知识的界限也在淡化和融合。“靠一门学科来设计机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相互渗透的特点,要求工程技术和其他专业人员必须在掌握其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了解他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和背景。

针对这样的形势,早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报告中就提出:我们需要一个与21世纪相适应的“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知识越来越被分割成经常是毫无意义的、互不关联的单位,我们的教育体系深受其害。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具有更高整体化的求知方式,知识也需要更高的整体性。2006年麻省理工学院院长苏珊·霍克菲尔德访问清华大学时作了题为“全球时代的大学”的演讲。她在演讲中说,当今,全世界的大学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大学的发展必须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要。作为研究性机构,大学应该为了社会的利益而开拓知识;作为教育机构,大学应该培养下一代的领导者。最成功的大学是(并将一直是)那些把教学和科研很好结合的大学,是那些在进取、冒险等方面较为突出的大学。正是由于竞争,美国大学成为了创新的温床和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但以创新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忽视那些与实用没有直接关系的领域。她强调,在麻省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艺术学科与工程学科同样在研究和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学院还将进一步推进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新的跨学科合作的工作,诸多的创新机会都来源于古典学科的交叉,因此当今的大学必须加强跨学科合作。[4]

硅谷之都圣何塞在一份“未来五年经济发展战略报告”中明确以“创新浪潮可能再次席卷全球”为口号,提出了技术领域可能的发展方向:①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会聚,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的重大进步可与信息技术产生交叉效应;②纳米技术的商业化可为计算机和芯片制造领域带来革命性转变;③信息技术和艺术、设计、媒体等创意艺术的会聚,又将带来新一轮创新风潮。借力于成长型企业和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领域处于领跑地位的研究机构,圣何塞、硅谷乃至整个旧金山湾区必将从这一轮创新浪潮中找寻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机遇。[5]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士认为NBIC(纳米、生物、信息、认知技术)是全球公认引领21世纪科技发展方向的关键技术,目前出现的把四大技术融合在一起的努力反映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表明了科学交叉的重要性,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科学发展观,一种大统一、大科学、以人为本的整体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将以学科的融合为基础,通过技术会聚,以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实现人类自身和社会的进步,全面提升人类能力,直接影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实现会聚技术必须做到五个紧密合作,即这四门学科的科学家之间的密切合作;技术专家、伦理学家、政策分析家以及政策制定者的密切合作;关注这一技术融合可能给人类、社会、经济带来影响或冲击的各种组织的密切合作;产业界、学术界、政府三者的密切合作;政府的主要机构的专家与国家实验室之间的密切合作。[6]

由此可见,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使得学术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成为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有识之士对科技发展进行的归纳与总结表明:当今科技发展呈现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任何重大的社会、经济和科技问题都紧密相关,环境、能源、空间、海洋等自然科学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社会科学参与,而一些从社会科学角度提出的问题,如人口控制、城市管理等问题的解决,又越来越需要借助于数学和自然科学技术方法来解决。学科交叉形成新的增长点,科学与技术水乳交融,科学研究向国际化、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需要通过学术团队的构建促进科研人员的紧密合作。

三、面向科技发展与国家需求构建不同类型的高校学术团队

学术团队是为实现某个学术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群体,他们拥有共同的目标、支持公认的行动准测和决策程序,他们的知识互补,并懂得相互帮助,知道怎样正确处理成员及团队内部的矛盾冲突。根据目前学术团队存在的目的和拥有自主权的大小,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问题攻关型,另一种是松散合作型。根据学术团队的发展模式和依托方式,又可以分为依托项目、依托学科和依托基地的三种类型。

1.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学术团队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学术团队一般都是问题攻关型学术团队,这一类型学术团队的立足点在于解决国民经济、军事国防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疑难问题。如上个世纪美欧实施的“曼哈顿计划”和“尤利卡计划”,我国20世纪60年代“两弹一星”计划都属于这一类型。为成功地完成任务目标,往往需要倾全国之力组建一支高绩效的攻坚团队,这种团队的成员学科背景、知识、经验不尽相同,任务复杂艰巨,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需要团队成员具有很强的合作意识、奉献精神和个人素质与能力。

2.面向学科发展前沿的学术团队

面向学科发展前沿的学术团队往往是一群志同道合者,由于学科发展和科研探究的需要自发组成的松散合作型学术团队,这一类型的学术团队往往是以共同的兴趣、爱好、感情、观点、追求为基础,在交往中自发地组织起来的学术人员集合体,虽然他们没有成文的规章与制度,但他们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对团队成员、正式组建的学术团队和大学组织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自发形成的学术团队即便在大科学和学科交叉与融合盛行的时代,在基础研究和人文社科研究领域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3.依托基地发展的学术团队

依托基地发展的学术团队往往是建立在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方政府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基础上形成的,这一类型的学术团队通常是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装备先进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它一般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为了加强对此类基地的管理,了解整体运行状况,引导基地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促进其建设与发展,基地必须接受定期评估,考核和淘汰机制的存在促进了此类团队的正规运作与发展。

4.依托项目发展的产学研学术团队

依托项目发展的产学研学术团队往往是通过项目凝聚一批科研人员,项目如果得不到持续发展与支持,这一类型的学术团队就有可能自生自灭,而项目存在与发展了,这一类型的学术团队往往也会进一步壮大与发展,甚至可能产生非常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例如创建于1995年的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技术科研团队,历经十余年不断发展壮大,已形成包括9名高级职称、5名博导在内的100余人的科研团队,其中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优秀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2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1人,上海市科技启明星1人,上海市曙光学者1人,该团队入选2006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这一团队就是通过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确定前瞻性的研究方向,通过项目滚动和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参与到国家科研项目的规划、申请和实施过程中,依靠国家项目的经费支持,分步完成了总体研究计划,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这一团队长期致力于气流床气化过程与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十余年中完成国家各类科技计划与企业委托项目70余项,经过努力,其技术已经推广到十余家企业,2008年,该技术成功转让到美国Valero能源公司,在国内外引起轰动。[7]

5.依托高校和政府协作形成的战略联盟式学术团队

依托高校和政府协作形成的战略联盟式学术团队往往是通过长期的合作建立了稳固的联盟关系,这一类型的学术团队往往具有强大的社会需求和丰富的社会资源可以利用。如华东理工大学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是这一类型的学术团队。他们在科技部、教育部、青海省科技厅、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着眼于我国盐湖产业的科技开发前沿,立足于盐湖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国家战略需求,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针对盐湖资源特色产业链的重大关键、基础、共性技术难题,强化产学研合作,通过自主研发、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国际合作等多种途径,承担了一大批重点科技开发任务,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863”计划5项、国家科技攻关(支撑)计划6项、教育部重大项目培育基金1项、教育部青海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4项、上海市科委项目十余项。2009年3月经科技部批准成立,华东理工大学和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此基础上,双方倡导发起了“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平台建设,本着“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产学研结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发挥“盐湖工程中心”在科学技术研究、工程化放大、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方面对行业的辐射作用,为促进盐湖产业发展和柴达木循环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力支撑了青海盐湖事业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8]

四、建设有效的高校学术团队必须关注其基本特征

建立高水平的学术团队是高等学校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基石,因为成功的学术团队将为学校争取到更多的科研经费、产出更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在更深更广的意义上为人类及社会的发展谋取幸福。为此,很多高校为建立目标明确、效能水平高、具有一定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学术团队而竭尽努力。总结不同类型的学术团队,可以发现它们虽各有特色,但也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9]

学术团队的精神力量。精神是有效的学术团队的灵魂,成功的学术团队都有自己的团队精神,它是一种为了实现团队目标和利益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工作作风。学术团队精神力量主要体现为凝聚力和合作意识。凝聚力产生于信任的人际关系并对行动目标共同承诺,它是团队成员愿意留在团队中并对它承诺的一种吸引力,表现为团队强烈的归属感和一体性,凝聚力受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相容程度的影响。高凝聚力团队常常由愿意留在团队中并真心接受其目标的成员构成。合作意识表现为学术团队和其成员共为一体和相互协作的特点,成员之间相互依存,同舟共济,共享利益和成就,共担责任和风险。

学术团队的目标明确。任何成功的学术团队都有自己的目标,目标是团队存在的理由,是行动的核心动力,是团队决策的前提,是团队合作的旗帜。目标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明确性。明确的目标将行为标准和具体的信息传达给每个成员。第二,可衡量性。目标描述可以有具体的数据以便作为衡量其是否实现的依据。第三,可接受性。好的学术目标是由全体人员共同参与制定的,而不是少数人利用行政手段和权力性影响一厢情愿地把领导层制定的目标强压给下属。第四,可操作性。制定目标要充分考虑现实的工作条件是否可行、可操作,考虑资源及人力成本与目标是否一致。第五,时限性。不同的时期应有不同的目标,没有时间限制的目标就没有办法进行考核,也不利于调动工作热情。

学术团队的角色定位准确。一个完整的学术团队是由众多不同的人构成的,不同的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优秀的学术团队需要有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服务、辅助与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即便是同一类人,他们由于个性差异和行为角色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在所难免,好的学术团队表现为善于在承认差异的同时,将多元化服务于个人、团队、组织的长期利益,而个人则能在保持特点与差异的同时,积极使自己同他人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

学术团队的管理规范。有效的学术团队也和一般的社会组织一样,在成员交往中会产生意见分歧,甚至出现争论和冲突。优秀的学术团队其行为规范和模式表现在处理冲突时,首先,是以一种接纳的态度面对冲突,把冲突的存在合理化,针对不同的学术观点展开平等的对话与争鸣。其次,在团队中维持冲突的适当水平,以便保持团队旺盛的创造力,避免团队内部一团和气,对学术创新与发展产生冷漠与迟钝的感觉。第三,对于学术团体内部的冲突,应充分利用其建设性、有效性的积极一面,避免其消极性、有害性的一面,形成有冲突和矛盾都能平心静气地进行交流的规范特征。

21世纪人类面临众多难题和挑战,科技创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与竞争将不可避免,有远见的大学领导者总是把延揽人才作为头等重要工作,而组建高水平学术团队又是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近几年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数量得到很大发展,学历层次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造就、凝聚了一批学术造诣深厚、富有创新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学术带头人,从科技发展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来看,学术团队的组建和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组建后的实质性交融与合作是促进科学事业发展的关键,这方面的问题还有待继续探索和研究。

【注释】

[1]谢安邦.比较高等教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谢安邦.比较高等教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p264.

[3]谢安邦.比较高等教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p265.

[4]http://news.tsinghua.edu.cn/xqh/xqhnews/read.php?id=7924.

[5]http://www.biotech.org.cn/union/news_detail.php?id=13361.

[6]http://tech.sina.com.cn/other/2004-03-28/1003340236.shtml.

[7]华东理工大学周报,2010年4月16日科技专刊第2版.

[8]华东理工大学周报,2010年4月16日科技专刊第2版.

[9]周玲.论大学组织的学术团队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