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
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_当代科学技术哲学

三、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的重大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引起社会生产力的变革、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等方面。

1.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力的变革

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当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建立后,马克思指出:这就“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第一次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从而“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同时也把科学变成“应用于生产的科学”,使科学“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25)。从此,科学技术成了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力量。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各个要素(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和组织与管理)之中,丰富了它的内涵,改变了它的性质和结构,提高了它的水平,引起了生产力的革命性变革。

2.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量的增加。经济增长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条是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即单纯依靠增加实体性生产要素的数量,依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场所的扩大再生产;另一条是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即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实体性生产要素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生产资料利用率的扩大再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最直接的是通过技术进步而实现的。技术进步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技术进步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中使用效率更高的劳动手段,先进的工艺方法,以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运动过程。它反映的是生产技术水平的变革。广义技术进步是指一种存在于一切社会活动中的有目的的发展过程。它不仅包括了狭义技术进步的内容,而且包括管理技术、服务技术以及智力投资方面的变革。

根据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测算,20世纪初科学技术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仅占10%~15%,至20世纪中叶上升到40%,20世纪70年代又上升到60%,20世纪80年代以后上升到8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力的作用。

3.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是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这一概念的提出和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F·马克卢普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分析,首先提出“知识产业”的概念。1982年,J·奈斯比特发表《大趋势》一书,明确提出“知识是我们经济社会的驱动力”,“信息经济社会是真实的存在,是创造、生产和分配信息的经济社会”。1994年,美国经济学家温斯洛和布拉马在他们合作的《未来工作:在知识经济中把知识投入生产》一书中,指出知识经济的特点是:信息和知识将代替资本和能源成为财富的主要资源,劳动将由体力劳动变为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管理智力”将是获取利用高价值信息的关键。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发布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报告》这一国际组织文件中首次使用“知识经济”这个概念,并将其诠释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一种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这里的知识,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所有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方面的知识。知识一般可以分为四类,即事实性知识(know‐what)、原理性知识(know‐why)、技能性知识(know‐how)、人力资源的知识(know‐who)。前两类知识通常可以用信息技术有效地处理和编码。在信息时代,可以通过压缩、转化被记录下来,因而可以传送、储存和复制,属于“明会性知识”(codified knowledge);后两类知识属于“隐会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是与个人的经验、背景密切相关,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出来的知识。虽然隐会性知识难以通过信息技术有效地处理和编码,但一般可通过面对面地学习或言传身教进行交流、传播。知识经济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主要区别是:第一,驱动力不一样。在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既不是土地、自然资源,也不是资本和一般劳动力,而是知识。知识的投入将大大代替和节约物质资源的投入。工业经济时代的效益标准是劳动生产率,知识经济时代的效益标准是知识生产率。第二,产业内容不一样。农业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是第一产业,工业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是第二产业,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内容则是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数字经济”、“网络经济”成为新的特点。第三,社会劳动方式不一样。知识经济又称“智力经济”,意味着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将成为主要的劳动方式,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主要取决于知识和发明创造等智能、智慧因素。第四,管理重点不一样。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重点是生产,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重点是知识的创新和开发,更加突出管理要“以人为本”。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高科技的创新、传播和应用,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教育和科学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部门,以网络、电子计算机、数码、光纤、多媒体为主要标志的信息产业成为经济中最有活力的产业。

4.现代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和不同地区的经济活动日益在世界范围内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趋势。主要指各类生产要素,即技术的、信息的、资源的、市场的各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重新配置。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

“全球化”一词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资本主义在欧洲战胜封建主义统治地位的时候。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人类社会运动时,就已经指出这种发展是一个从“地域的”和“民族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他们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在此基础上,随着交往和世界市场的开辟,一些工业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与整个世界联系起来。“所有那些迄今或多或少置身于历史发展之外、工业迄今建立在手工工场基础上的半野蛮国家,随之也就被迫脱离了它们的闭关自守状态”,“大工业便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作好了准备,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2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经济全球化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它是商品生产和市场资源配置跨国际发展的结果。发达国家为了摆脱经济衰退的困扰,主张放松国家之间的经济管制,打破各种保护主义壁垒;发展中国家为了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纷纷开放市场,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国际货币体系出现多元化发展,国际资本的流动增强;跨国公司经济实力迅速扩张;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缩短了世界的时空距离,更新了经济联系方式,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此过程中,各国的经济开放度不断增加,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逐渐消除,各国的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亦即“经济一体化”,它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等。

马克思指出:“大工业与国土无关,只有依靠世界市场、国际交往和国际分工。”(27)一些国家的生产协作和分工加强了各国企业之间的依赖性,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客观基础。因此,各国在生产领域的分工合作即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之一,其中发达国家之间的生产分工合作最广最快。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得发达国家形成了一系列资本和技术密集的新兴工业。这对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合作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由原先部门间的分工合作发展到了工业部门内更深刻的分工合作,并占主导地位,其特点是各国按技术基础展开分工协作。不同型号和规格的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产品专业化和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在发达国家间得到了充分发展,而且地位也愈来愈重要,形成了产品零、配、部件和技术开发的国际化。

其次,经济全球化表现为各国之间资本投资的快速增长——资本国际化。资本国际化主要发生在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据统计,1973年,美国对“欧共体”的直接投资为309亿美元,对日本投资为27亿美元。到1980年,美国对“欧共体”的直接投资增加到766亿美元,对日本的投资增加到63亿美元。反过来,西欧和日本对美国的资本投资发展也很快,1971年西欧各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为100亿美元,1981年猛增到571亿美元。日本1981年对美国的投资为98亿美元。日本和西欧之间的资本投资发展也很快。日本私人对外直接投资1960年只有2.8亿美元,到1985年增至790亿美元,1990年增加到1 555亿美元。

第三,经济全球化还表现在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发展的产物,同时,它也把经济全球化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一个跨国公司有的有上百家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分布在世界各地。例如,美国的埃克森公司,1983年销售额为885.61亿美元,资产总额为629.6亿美元,雇有职工15.6万人,在世界近100个国家设有子公司和联号机构,在30多个国家设有70余座炼油厂。德国的西门子公司,1984年销售额为460亿西德马克,有31万职工,在42个国家设子公司,在25个国家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厂,并建有全球性的销售网络,向72个国家指派了代理商。这种企业形态的特殊意义在于实行了最有效的全球范围的专业化分工。如此庞大的跨国公司,不仅使商品国际化,而且使资本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发展到了更高的水平,并且将推动世界经济向着整个经济生活全球化方向发展。

5.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模式

这里讲的发展模式,是指科学(S)、技术(T)与经济(E)的相互关系的演变顺序问题。在本章的第一节中,我们已讨论了科学中心转移的理论,表明世界范围内的科学中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按一定序列作历史转移的。同时,也述及世界范围内的技术中心的概念。这里,我们还要通过对世界科学中心、技术中心与经济中心之间的关系的考察,进一步揭示科学、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的。

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发展史表明,自14世纪以来,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五个工业发达国家分别成为世界科学中心(S)、技术中心(T)和经济中心(E)的历史年代如表17-2所示。

表17-2 世界科学中心、技术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历史年代

img142

意、英、法、德、美等五国的S、T、E发展模式,大致分为四类:

①14—16世纪意大利的T→S模式,表明技术促进了科学,但没有出现经济大发展,至20世纪以后,该国才成为工业发达国家。说明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怎么密切。

②17—19世纪英国和德国的S→T→E模式,表明科学促进了技术并由此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这两个国家先后通过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经济大发展。说明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近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愈来愈密切。

③17—19世纪法国的T→S→E模式,表明技术促进了科学,然后科学与技术一起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④19世纪以来美国的T→E→S模式,表明通过积极引进和发展新技术,促使经济发展,获得雄厚的经济实力,反过来又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进一步的发展。说明技术基础和经济实力对科学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说明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重要的力量。

在上述四类发展模式中,诞生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美国的发展模式T→E→S,显示了极为强劲的生命力,已被实践证明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例如,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迅速崛起,创造了“东亚奇迹”。东亚的发展模式,即是T→E→S模式。现在,T→E→S模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借用的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