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学校课程建设与发展

高等学校课程建设与发展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一次是1952年全盘引进苏联高校的课程体系,即以专业为设置课程的基础,将课程分为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四大块。教学管理长期以来一直受到高校的重视,但是由于受苏联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的影响,高校普遍认为课程的生成过程与学校教育活动无关,课程生成过程的管理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高等学校课程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课程发展的国际性合作与交流将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

第二节 高等学校课程建设与发展

课程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直接决定教学的成败。那么,课程建设应该建设课程的哪些方面?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向又是什么呢?

一、课程建设的内容

高校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课程建设的内容涵盖课程本身即课程生成和实施的全环节。具体而言,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2]

(一)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

这是高校课程建设的重点。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建设课程体系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造。

一次是1952年全盘引进苏联高校的课程体系,即以专业为设置课程的基础,将课程分为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四大块。这种课程体系沿用了14年。

二次课程体系改造是在文革十年期间,特点是以实际问题为核心组织课程,对系统的学科知识采取的是分割和忽视的态度。

三次课程体系改造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延续至今。这期间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课程体系的改革成就了契机。在课程体系改革中,许多高校将相近的专业合并起来共同构成课程体系,打通了公共课和基础课,通常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原有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则划分为几个专业方向,并相应形成几大课程模块,从三年级开始修习。课程体系中还有一部分自由选修课,往往在学业后完成。这样的课程体系主要是借鉴了美国的经验。其优点是课程体系灵活性和弹性增强,学生知识面有所拓宽。

现有的课程体系也还需要不断优化,例如,还需要多开设综合课程和跨学科课程,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和质量等等。课程建设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更新课程内容。课程建设要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需要,课程内容也必须及时更新,必须加入应用性课程和技术性课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同时还应该建设经典的基础课程,给学生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培养其基本的素养。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多样化、人性化的教学方法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有两个相互联系的途径,一是通过教学方法的结构改革,实现教学方法的结构优化。它是针对现有教学方法的结构的弊端,按照教学方法的结构的特点和规律,对各科教学方法、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组合,以发挥教学方法系统的整体功能。另一个是单项教学方法的改革,如讲授方法的改革、讨论方法的改革等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将结构改革与单项改革结合起来。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际过程中,应该遵循先审验、后推广的程序,谨慎从事。教学手段的更新也是新生的课程改革的支持性条件和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建设要求有先进的教学设备,有充足的实验设备,以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同时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能熟练操作电化教学设备,能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三)改革教学基本条件

教学基本条件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大纲是众多专家根据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规定教学内容及要求的提要。一本合适的、成熟的教材应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也可以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学术观点以不断丰富文化或科技知识。但对教学而言,本末倒置则是明显不合适的。有的高校教师无视大纲的要求,按自己的兴趣无序教学,一个学期下来完不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与此相关的教学进度也极有可能没在这些教师中引起重视。还有教案、实验器材设备等都应算是基本教学条件。

(四)重视课程管理

课程建设不仅包括上述改革,而且其内容也应该包括对课程的生成和实施过程的管理即课程管理,对课程实施的管理又称为教学管理。教学管理长期以来一直受到高校的重视,但是由于受苏联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的影响,高校普遍认为课程的生成过程与学校教育活动无关,课程生成过程的管理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随着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必要性逐渐受到重视,课程生成管理的重要性也逐渐凸现。课程管理的内容包括对课程制定者、课程编制活动及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总的来说,课程管理对高校课程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课程管理有助于发挥教师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推进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科学化和现代化进程;有助于促进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改革能力的提高等等。课程管理的实施对课程建设起到根本性的支持和保障作用,高校的课程建设应当将重视课程管理纳入规划之一。

二、课程发展的趋势

高等学校课程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课程发展的国际性合作与交流将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

从世界各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其趋势是:

(一)课程的综合化

课程的综合化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内容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趋势,作为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反映的高校课程内容也不断地加强课程间的有机联系,以综合性的内容代替传统的内容。并且,在当今社会中出现的重大的生活问题和社会生产问题都需要多学科的通力合作才能得到解决,当代社会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各国高校往往要通过文、理、工等学科的相互渗透,通过改革学科课程,开设综合学科的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甚至建立跨学科的专业,以使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课程的综合化还表现在课程的研究方面。我们知道,一门课程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它对培养目标的作用是在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中体现出来的。当一个大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具有分析和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时,很难说清楚这些知识和能力是从哪一门课程的学习中得来的,而是他学习的整个课程体系作用的结果。因而,在课程研究上有一种趋势就是不再局限于对单一的课程进行研究,而逐步地从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总体功效出发,将课程作为有机的整体来加以研究。

(二)课程的多样化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知识体系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反映在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和类型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而大学生由于自身条件、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不同也呈现出兴趣的多样化,因而,课程的多样化也成为必然的趋势,特别是我国高校已从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甚至统一的教材中转变出来,逐步在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方面呈现一定的多样化。

课程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课程种类、形式和实施方式方面。各国都纷纷开设选修课或加大选修课的比例,使课程种类一改必修课占教学过程的主要方面的单一局面,随着教学、科研、生产的相互融合,各国也开设了带科学研究性质的自由研究的课程,使课程的形式突破了仅仅是传统知识的局面而呈多样化;在实施形式上,教授单向地向学生提供统一的课程方式得以改变而呈多样化。这些改变,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身心各方面的素质都有所提高,并且能够比较充分地施展自己的特长,得到全面发展。

(三)课程的职业化

为了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就业的需要,也为了适应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等的要求,高等教育课程与职业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职业化正成为当代各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向。我国长期以来培养学生较重视理论性、学术性,而轻视应用性和职业性,以至于出现高校课程远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象牙塔”现象,这种把人的学习活动与职业生活截然分开的做法,已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对人才的需求,因而,在高校的课程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国际金融、市场营销、装饰广告、旅游学等职业方向的主修课和专业,这与过去以传统的学科来设置专业或选修课的课程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高校课程职业化趋向还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以使学生尽早获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未来的职业态度和职业品质。

(四)课程的人文化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是长期影响高等教育的两种教育思想。科学主义提倡专门教育和职业教育,而人文主义主张教育目的不在于追求实用的外部目的,而是要实现完全的人格教育,以求得人的自由、和谐发展。最早的大学都是以人文主义为指导的,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科学主义占到主导地位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但过分追求经济的、物质的丰富性,在近些年导致了人文精神和精神文明的匮乏,于是在高校课程中又出现了人文化趋向,主张恢复过去优秀的文化传统,反对过早的专业化和过分的职业化。我们认为人文化和职业化是相对的,它们在现实中是同时存在的,对任何一方的过分推崇或排斥都是不正确的。

三、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的实施和评价

(一)课程建设的实施

学院和系是学校组织专业教学的基本单位,因此,课程建设应在学校指导下,由各院系对本单位所开设的课程直接负责。

1.各单位负责人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发动全体教师都来关心和参与课程建设

2.深入教学改革,吸收国内外有关课程改革的经验,形成自己的特色

3.把握课程现状,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科发展方向,制定课程建设规划,推动教学质量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这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按专业建设的要求对现有课程进行全面分析,有步骤、有阶段地进行建设;第二,对公共基础课及师资力量较强、覆盖面大、基础较好的专业基础课应优先列为重点建设课程;第三,具有一定基础的课程,可依据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指南申报课程建设类项目。

4.落实课程建设规划,认真组织实施

学校在教学委员会下设课程建设评审小组,负责审核各院系单位申请的重点建设规划,并决定学校专设的课程建设基金的分配。

认真分析课程教学的实际状况是开展课程建设的前提,应组织和发动任课教师分析所教授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二)课程建设的评价

课程建设的评价是对单元课程建设水平的价值判断,是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程建设的工作有一定的导向、鉴定、激励和改进作用。下面从课程建设的评价指标、评价的原则、评价的过程和评价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等四个方面对课程建设的评价进行论证。[3]

1.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

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是对课程建设工作质量要求的具体规定,是课程建设目标的具体反映。一般来说,课程建设的评价指标包括课程改革、教学条件、师资条件、教学效果和教学职责等。

2.课程建设评价的原则

课程建设评价的原则主要有五项,即客观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目的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课程评价要根据确定的指标实事求是地进行。统一性原则是指课程评价的指标与教学总体目标的要求要统一。全面性原则是指评价指标要能够全面反映课程建设的情况。可行性原则是指课程评价指标要能够实行、能够操作、能够取得预期的评价效果。目的性原则是指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而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

3.课程建设评价的过程

课程建设评价的过程指的是课程建设评价的步骤。通常来说,课程建设的评价由自评、院系评、校评和整顿改革四个步骤组成。自评指课程建设小组对自身实施课程建设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院系评价是指由院系课程建设领导小组通过多种形式对课程建设及自评情况进行评审,同时决定是否向学校申请参加优质课程评审。校评指由学校课程建设评审专家小组在各院系推荐参评的基础上,对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评价。课程整改则是指课程建设小组对照评价结果对课程建设进行改进,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教的效果。

4.课程建设评价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在实施课程建设评价时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注意课程建设中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不同特性。其中,课程建设中的硬件建设是指教学设备设施、实习基地等硬件资源的建设。而软件建设则是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课程管理的改革和实施。第二,吸收学生参与课程建设评价的问题。学生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已经得到了许多高校的重视。关于学生参与课程建设评价,必须认识到以下三点:一是学生参与课程建设评价完全必要,它关系到到学生主体性的问题;二是必须在课程建设的各个领域广泛考虑学生参与评价的可能性;三是学生的评价能力迫切需要得到提高。第三,课程建设的评价应该注意高校的校际差别。

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是由各类课程构成的、有机的、完整的统一体。

A.广义的课程

B.课程体系

C.狭义的课程

D.课程结构

2.(  )是高校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直接决定教学的成败。

A.课程建设

B.教学方法

C.教学内容

D.多媒体建设

3.(  )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位置。

A.教师

B.学生

C.校长

D.课程

二、多项选择题

1.课程的功能有(  )。

A.课程的育人功能   

B.课程的文化功能

C.课程的评价功能

D.课程的激励功能

2.要构建创新课程体系,在观念和实践上都要坚持以下原则(  )。

A.从单一化课程向多样化课程转变的原则

B.从专业化课程向综合化课程转变的原则

C.从传授型课程向创造型课程转变的原则

D.从显性课程向隐性课程转变的原则

3.课程体系改革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

A.专业定向与分流培养的关系  

B.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D.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三、问答题

1.课程建设主要有哪些内容?

2.课程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3.如何进行课程评价?

【注释】

[1]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7页。

[2]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学》,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6页。

[3]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学》,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