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话语的环境构成的分析介绍

新闻话语的环境构成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新闻话语而言,目的、对象、背景、范围、方式对新闻话语的语言特点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交际对象的性别、年龄、职业,交际对象的思想、性格、爱好,交际对象的生活阅历、生活环境、文化水平,等等,这一些构成不同的话语角色。中国新闻对党政要员的绯闻不能传播,除非有了违法、违纪

一、新闻话语的环境构成

人们的一切言语活动都是在话语环境中进行的,无论是日常会话话语,还是书卷语言话语,都受到话语环境制约。这个话语环境一般称为语境,它包括:特定的交际对象,特定的交际背景、特定的交际范围,特定的交际场合,特定的交际方式等等。对新闻话语而言,目的、对象、背景、范围、方式对新闻话语的语言特点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1.交际目的

人们的交际都是带着一定目的的,话语也就由此而展开。或陈述事实,或说明道理,或提出问题,或告知事务,或表达心意,或宣泄情感等等。要实现交际目的,人们就会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话语行为,选择适宜的话语。比如新闻采访提出问题,是为了对方告诉你想要知道的东西,为了这个东西,你会精心选择最能让对方接受的问话方式,使用最能打动对方(或迫使对方)而作答的言辞。比较奥里亚娜·法拉奇采访邓小平和基辛格:

法拉奇:四个现代化将使外国资本进入中国,这样不可避免地引起私人投资问题。这是否会在中国形成小资本主义?

邓小平:……(略)不管怎么开放,不管外资进来多少,它占的份额还是很小的,影响不了我们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略)当然,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这并不可怕。

法拉奇:那么,你是否认为资本主义并不都是坏的?

邓小平: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略)而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阶级性。

法拉奇:共产主义是不是也承认个人利益?

邓小平:承认。……(略)[5]

法拉奇:基辛格博士,如果我把手枪对准您的太阳穴,命令您在阮文绍和黎德寿之间选择一个人共进晚餐……那您选择谁?

基辛格: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法拉奇:如果我替您回答,我想您更乐意与黎德寿共进晚餐,是吗?

基辛格:不能,我不能……我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

法拉奇:那您能不能回答另外一个问题,您喜欢黎德寿吗?

基辛格:喜欢。……(谈对黎的看法)

法拉奇:跟阮文绍的关系,您也作同样的评价吗?

基辛格:我过去和阮文绍的关系也很好。过去……

法拉奇:对了,过去,越南人说您们相处不像朋友。您想说的正与此相反吗?基辛格博士。

基辛格:关于这一点……(略)[6]

虽然都是采访提问,但二者交际的目的有区别,话语行为策略和话语的方式就不一样。前者谈到中国四个现代化与体制问题,奥里亚娜·法拉奇要了解邓小平的观点和看法,邓小平也希望世界真实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双方目的一致,形成了合作的话语环境。奥里亚娜·法拉奇采用了较温和的问话策略,用的是判断问句,也就是先对问题提出一个判断,让对方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无论肯定或否定都需要理由,而这理由就是她想要的。而后者是越南战争中美国打算撤军的问题,美国人当时在越南战争中已陷入困境,撤军很尴尬,基辛格是不愿谈这一问题的,想极力回避越南战争的是是非非,双方处于不合作的话语环境中。而奥里亚娜·法拉奇已经知道了要撤军的“秘密”,知道了问题的答案,她的目的是想了解基辛格的态度,所以她用了咄咄逼人的话语方式,用选择提问和然否问句提问,迫使对方做出选择回答和然否回答。

2.交际对象

话语交际是交际对象之间的合作行为,交际对象对话语交际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限制作用。交际对象的性别、年龄、职业,交际对象的思想、性格、爱好,交际对象的生活阅历、生活环境、文化水平,等等,这一些构成不同的话语角色。而不同的话语角色在遵守话语交际原则上,在对话语内容的兴趣和认同上,在对话语的理解和表达上,都存在差异,这决定了话语的语言运用方式上的不同特点。这种交际对象在新闻传播中,体现在不同的受众群上。

比如《人民日报》面向全国,面对世界,它的读者群主要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科教文卫单位等党政工作者及相关的人员,总体来说主要是关注党和国家的发展状态的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脑力劳动者;《中国青年报》也面向全国,面对世界,但它的读者65%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而《新民晚报》虽然也辐射全国,但它的主要读者群是上海市民。受众群不同,这三个媒体的新闻文本语言表现方式就在适应受众群中体现出差异。有人曾就巴金逝世的报道标题谈到这三个媒体的风格区别:《人民日报》10月18日第1版的新闻,标题是《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引题)巴金同志逝世(主题)》,用词用语体现出从政党的角度看问题的特点,“享誉海内外”、“文学大师”、“同志”语词庄重;第15版的一篇纪念性的文章,标题主题是《巴金:巨星陨落,光还亮着》,站在国家的高度对巴金进行评价,巴金的逝世是国家、党和民族的巨大损失,表达的是一种国家、党和民族层面上的悲痛,是一种群体化了的代表人民的哀悼。《中国青年报》的新闻标题是《五四新文学时代最后一位大师走了(引题)巴金平静辞世(主题)》,融合了青年人富有朝气的特点,用词用语体现出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视角的纪念”,众多媒体都在称巴金为“大师”,但《中国青年报》强调了巴金是“五四新文学时代最后一位大师”,五四新文学的最后一个符号被抹去了,显得意味深长,令人徒添伤感,“平静”二字让读者认识到巴金这位世纪老人是在奋斗了一生之后生命自然消逝,又倍感宽慰。《新民晚报》的新闻标题是《昨天19时06分,照亮文坛的一盏长明灯熄了(引题)一代文学巨匠巴金逝世(主题)》,采用通俗化的比喻,“一盏长明灯熄了”,与《人民日报》将巴金逝世比作“巨星陨落”的大气沉重相比,表达上温和很多,更容易让市民接受;巴金先生晚年居住在上海,对上海市民而言就像是一位生活在自己身边的世纪老人,因而文本中体现出一种很温情的怀念。[7]

3.交际背景

话语交际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时代以及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话语交际的文化、社会和时代背景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交际规则、规范。比如政治文化背景不同,西方新闻可以传播政府要员,包括总统的绯闻,如美国总统克林顿与莱温斯基、波兰克瓦希涅夫斯基与当红歌星戈尔尼亚克、德国总理施罗德与女记者、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与总统新闻秘书阿拉娜·加格洛耶娃。中国新闻对党政要员的绯闻不能传播,除非有了违法、违纪定性而作为腐败情节披露。这其实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男女之事秘而不可宣的道德观念有关,与中国对名人、要人的道德形象认识有关。

在交际背景中,国情、民情、社会制度、社会意识、时代思潮都影响着新闻话语。比如在“文革”期间,那些“左”的政治语言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际语言中,毫无例外地影响到新闻话语。1971年8月10日《人民日报》的《靠毛泽东思想治好精神病》,这篇通讯是由新华社通讯员、新华社记者采写的,其中有这样一段:

有一位女病人,经过几个月的治疗,没有痊愈。医疗组护士徐桂兰便和她促膝谈心,引导她谈自己的发病经过,帮助她挖病根。原来,这个病人的未婚夫从外地来信说,他被分配去做炊事工作了。这个病人觉得自己不光彩,思想上产生了激烈的斗争,引起大脑功能紊乱,得了精神病。针对这个情况,徐桂兰就和她一起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狠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散布的“读书做官论”等反革命修正主义谬论,帮助她解开思想疙瘩。经过教育和帮助,病人主动写信给她的未婚夫,要他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病根挖掉了,加上经过新针治疗,这位病人很快痊愈出院了。

“促膝谈心”、“挖病根”、“激烈的斗争”、“光辉著作”、“读书做官论”、“反革命”、“修正主义”、“谬论”、“思想疙瘩”、“狠批……”、“向……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都是那个社会时代的意识和思潮的烙印。

新闻是一个国家的新闻,一个民族的新闻,也是一个社会的新闻,一个时代的新闻。

4.交际范围

在日常语言交际中,交际范围是一个关于交际空间的概念,往往指交际场合和场合中的对象。在书卷语交际中,交际范围是一个关于交际事由的概念,特指在交际中的话题对象。没有共同的话题,没有交际双方感兴趣的话,那就肯定会“话不投机半句多”。谈什么样的话题,就有相应的交际策略和话语选择。

在新闻传播中,话题对象历来是影响新闻话语的一个重要因素,“硬新闻”与“软新闻”的划分就是如此。“硬新闻”通常指那些严肃的、事件性的、有时间性的题材重大的新闻故事,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重大犯罪、灾难事故等。“软新闻”通常指人类共同感兴趣的新闻事件,如社会现象、百姓生活、文化娱乐、风俗风物、轶闻趣事等,它们的主题可能有些不太应时或不甚重大,但它从感情上吸引受众,不以理智上吸引读者为主。“硬新闻”与“软新闻”在叙事方式和语言运用上体现出鲜明的差异,“硬新闻”多采“倒金字塔式”的导语,用语庄重、严肃;而“软新闻”不拘形式,写法灵活,用语自然、通俗。

强调话题,是我国新闻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很多媒体都开设有新闻对话、访谈等节目、栏目,以强化新闻的话题意识。如2001年1月2日,上海《文汇报》在头版开辟了一个栏目,叫做“对话录”,以记者和权威人士对话实的方式,报道大家关心的话题。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的午间有一个新闻节目,直接就叫做《新闻话题》,谈论家事、国事、天下事,百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新闻事实。这只是就新闻与社会、与受众的关系而言的,新闻话题成为争取受众的一个重要手段。这类新闻节目、栏目,带来了新闻表现方式的演变,多采用对话、访谈、评述的话语策略来进行。

5.交际方式

在新闻传播中,交际方式体现在是现场式,还是事后式,是采访式,还是亲历式等等。不同的交际方式,话语策略和语言表现特点就有所不同。譬如,如果是现场式,就要善于用场景和人、事的活动变化情景营造出现场气氛,注重描写,注重使用动态语词。如获1998年全国抗洪优秀作品评选一等奖的《嫩江大堤危在旦夕》[8],现场报道大安县境内月亮泡水库二号坝的情况:

在大坝上我们看到,一侧是月亮泡水库,一侧是嫩江洪水,放眼望去,两岸惊涛拍岸,望不到尽头,几座民房在大水中摇摇欲坠,一根根电线杆孤单单地竖立着,给人一种弱不禁风的感觉,大堤两侧的树已遭到灭顶之灾,大堤上穿着背心、短裤的3000多名部队官兵正在搬运沙袋,加固围堤。

这一段有动态:“看”、“望”、“拍”、“坠”、“竖立”、“遭到”、“穿着”、“搬运”、“加固”;有状态:“惊涛拍岸”、“望不到尽头”、“摇摇欲坠”、“孤单单地”、“弱不禁风”、“灭顶之灾”,让受众有亲临现场之感。

如果是采访式,就要特别注重采访对话策略,前面我们举到的法拉奇的采访就是如此。如果是亲历式,就要注重感性、感觉,用色彩意义浓厚的词感染人。如此等等,形成不同的话语策略和表现形态。

6.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是新闻传播的特殊语境,是一个新闻文本中新闻事实和观点材料的出处。它是新闻消息可靠性的依据显示,也是新闻消息语义构成的一个特殊的语境。在事后式采访报道中,消息来源对整个新闻文本的语义构成和表现有很大的影响和限制作用。

一方面,消息来源是传播主旨表现的语境。陈龙、陈霖著《新闻作品评析概论》中谈到“消息源选择与报道主旨”时,有很好的举例分析:“2002年5月7日,中国北航的航班在大陆大连海域空难。《南方周末》和《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分别作了报道,于同一天(2002年5月16日)在各自的报纸刊出,题目分别为《民航:空难之后的体制冲关》和《大连空难独家调查》。前一篇报道中消息来源主要是:一位不愿意公开姓名的民航业内人士、国航内部人士、一位在国航工作了8年的员工、一位在国航从事机务维修的员工、一位不愿意公开姓名的业内人士、王元(化名)、执行总裁赵忠英。后一篇报道的消息来源主要有:上海新世纪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业务部经理利小姐、上海飞机制造厂厂长王文炳、美国波音公司在北航空难不久发表的声明、上海飞机研究所所长刘乾西、东航机务工程部工程师赵先生、中国民航总局局长刘剑锋、一位对航空安全颇有研究的专家、民航业的知情人士、一位航空公司的管理售货员、南航公司宣传部蔡部长、汇丰证券航空业分析师、国内民航分析人士。我们从这样两份消息来源的对照中,不难看出《南方周末》的报道主旨即如标题所示,是‘体制’,而《21世纪经济报道》更着重于飞机制造和安全,兼及体制改革;前者更注重于从基层的相关人员那里获得消息,后者则侧重于从技术和管理层获得消息。”[9]很显然,不同的主旨用不同的消息源提供的消息来表现,不同的新闻语义是在不同的消息源这一特殊的语境中完成的,离开了这种特殊的语境,不可能体现出语义的不同,当然也不可能形成新闻语义。

另一方面,消息来源决定了新闻文本的叙事角度,文本叙事在叙述与消息来源的统一中形成各自的叙述方式。正是因为新闻话语的特殊语境,从而影响了新闻话语的语体特征和语言运用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