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产管理概述

生产管理概述

时间:2022-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产管理对企业生产系统的设置和运行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市场竞争导向还要求搞好产品结构调整, 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生产高附加值、 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讲求经济效益是指以最少的劳动消耗和资金占用, 生产出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好的适销对路的产品, 具体体现在生产管理的目标上, 就是要做到数量多、 质量好、 交货及时、 成本低等。

一、 生产管理的含义

生产管理对企业生产系统的设置和运行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 又称生产控制。 其内容包括: ①生产组织工作。 即选择厂址, 布置工厂, 组织生产线, 实行劳动定额和劳动组织,设置生产管理系统等。 ②生产计划工作。 即编制生产计划、 生产技术准备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等。 ③生产控制工作。 即控制生产进度、 生产库存、 生产质量和生产成本等。 生产管理的任务有: 通过生产组织工作, 按照企业目标的要求, 设置技术上可行、 经济上合算、 物质技术条件和环境条件允许的生产系统; 通过生产计划工作, 制定生产系统优化运行的方案; 通过生产控制工作, 及时有效地调节企业生产过程内外的各种关系, 使生产系统的运行符合既定生产计划的要求, 实现预期生产的品种、 质量、 产量、 出产期限和生产成本的目标。 生产管理的目的就在于, 做到投入少、 产出多, 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而采用生产管理软件的目的, 则是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的效率, 有效管理生产过程的信息, 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 生产管理的原则

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 又要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因此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这些原则是: 科学管理; 以需定产, 以产促销; 提高经济效益; 均衡生产; 准时生产; 安全和文明生产。

三、 生产管理的任务

企业生产管理的基本任务是: 在生产活动中, 要求投入尽可能少的人力、 物资和资金而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需要的产品, 并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解决好企业在生产技术活动中人力、 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动态平衡, 使投入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有效结合, 形成有机体系。生产管理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市场竞争导向

市场竞争导向是指根据社会需要、 订货合同、 市场需求预测、 市场占有率来安排生产和组织生产活动, 把市场作为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市场竞争导向要求有强烈的市场意识, 要了解市场、 研究市场、 适应市场, 要根据市场容量、 市场占有率、 市场潜力、 服务对象、 市场需求安排生产计划和组织生产活动。

市场竞争导向要求不断提高生产管理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建立质量、 成本、 交货期等方面的竞争优势, 要做好情报工作, 及时掌握市场动态, 开发新产品, 建立雄厚的技术储备,采用弹性的生产组织方法等, 以满足顾客的需要。

市场竞争导向还要求搞好产品结构调整, 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生产高附加值、 高技术含量的产品。 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有生机和活力。

(二) 讲求经济效益

搞生产不能片面地追求产量、 产值、 速度, 忽视品种、 质量、 成本, 结果速度上去了,效益不理想, 消耗指标上升了, 利润下降了。 企业只有讲求经济效益, 才能增加积累, 发展生产。 经济效益是投入与产出之比。 讲求经济效益是指以最少的劳动消耗和资金占用, 生产出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好的适销对路的产品, 具体体现在生产管理的目标上, 就是要做到数量多、 质量好、 交货及时、 成本低等。

企业在生产管理中讲求经济效益, 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①要树立效益的观念, 要有盈利的观念, 在正确的经营思想指导下, 学会赚钱。 ②要讲求综合的经济效益, 全面完成生产管理目标, 做到质量好、 数量足、 交货及时、 成本低等。 企业要正确处理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不能只顾企业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 更不能为了追求企业效益而损害社会效益, 而应该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企业经济的效益; 还要正确处理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要立足长远, 兼顾当前, 把两者正确地结合起来。 ③要全面地完成生产指标, 可以制定正确的生产政策, 可以有所侧重。 ④采用现代管理方法, 例如, 制订生产计划要进行计划指标的优化; 可采用盈亏分析法、 线性规划和C曲线法等; 设计生产过程要运用程序研究、 统筹法等; 采用JIT生产方式; 运用CIMS等。

(三) 均衡生产

均衡生产是指企业各个生产环节 (企业、 车间、 工段、 班组、 工作地), 在每段相等的时间 (旬、 周、 昼夜、 轮班、 小时) 内, 完成相等的或递增的数量任务, 按计划均匀地进行生产和出产, 保证完成计划任务, 满足订货单位和市场的需要。

组织均衡生产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有利于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管理秩序, 提高设备与工时利用率, 保证产品质量, 实现安全生产, 减少资金占用, 对于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 安全文明生产

文明生产指按现代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 建立合理的生产管理制度和良好的生产环境及生产习惯, 科学地从事生产活动。 文明生产包括建立一套科学管理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 工厂、 车间和设备布局合理, 工作场地合理布置, 通道合理, 在制品存放、 工具箱要有固定位置; 工作环境清洁卫生, 厂区整齐, 环境美化, 厂区绿化, 防污染, 光线充足, 温湿度适宜。 实行文明生产有利于保证职工健康, 创造良好的气氛, 提高劳动效率, 保证产品质量。

安全生产是指为预防生产过程中发生人身、 设备事故, 形成良好的劳动环境和工作秩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安全与生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生产必须安全, 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 安全必将促进生产。 企业要做到安全生产, 必须把生产与安全统一起来,遵守劳动保护法规, 采取各种安全技术和工业卫生方面的技术组织措施, 加强劳动保护,开展群众性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活动, 防止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保证生产过程顺利进行。

四、 生产管理的基本业务

(一) 制订生产计划

这里所说的生产计划主要是指月计划、 周计划和日计划。 原则上, 生产部门要以营销部门的销售计划为基准来确定自己的生产计划, 否则在实行时就很可能会出现产销脱节的问题——要么是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出货, 要么是能出货的产品却没有生产, 不管是哪一种情形, 都会给企业带来浪费。 当然, 由于市场本身瞬息万变, 所以营销部门有时也无法确定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销售计划。 这时, 生产部门就要根据以往的出货及当前的库存情况去安排计划。 最后还要记住, 生产计划做出来后一定要传达给采购部门以及营销部门。

(二) 把握材料的供给情况

虽然说材料的供给是采购部门的职责, 但生产部门有必要随时把握生产所需的各种原材料的库存数量, 目的是在材料发生短缺前能及时调整生产并通报营销部门, 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材料不足所带来的损失。

(三) 把握生产进度

为了完成事先制订的生产计划, 生产管理者必须不断地确认生产的实际进度。 起码要每天一次将生产实绩与计划作比较, 以便及时发现差距并树立有效的补救措施。

(四) 把握产品的品质状况

衡量产品品质的指标一般有两个: 过程不良率及出货检查不良率。 把握品质不仅仅要求生产管理者去了解关于不良的数据, 而且更要对品质问题进行持续有效的改善和追踪。

(五) 按计划出货

按照营销部门的出货计划安排出货, 如果库存不足, 应提前与营销部门联系以确定解决方法。

(六) 对从业人员的管理

和单纯技术工作不同的是, 生产管理者要对自己属下的广大从业人员负责, 包括把握他们的工作、 健康、 安全及思想状况。 对人员的管理能力是生产管理者业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 职务教育

要对属下的各级人员实施持续的职务教育, 目的在于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 同时还可以预防某些问题的再发生。 为了做到这一点, 生产管理者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准, 因为他不可能完全聘请外部讲师来完成他的教育计划。

五、 生产管理的三大手法

(一) 标准化

所谓标准化, 就是将企业里有各种各样的规范, 如: 规程、 规定、 规则、 标准、 要领等, 形成文字化的东西, 统称为标准 (或称标准书); 制定标准, 而后依标准付诸行动则称之为标准化。 那些认为编制或改定了标准即认为已完成标准化的观点是错误的, 只有经过指导、 训练才能算是实施了标准化。

管理水平的提升是没有止境的。 虽然标准化在国内许多企业有体系、 制度、 意识上的障碍, 但必须拿出 “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的气魄, 才能真正让 “中国制造” 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

(二) 目视管理

目视管理实施得如何, 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现场管理水平。 无论是在现场, 还是在办公室, 目视管理均大有用武之地。 在领会其要点及水准的基础上, 大量使用目视管理将会给企业内部管理带来巨大的好处。

所谓目视管理, 就是通过视觉导致人的意识变化的一种管理方法。 目视管理有三个要点:

(1) 无论是谁都能判明是好是坏 (异常);

(2) 能迅速判断, 精度高;

(3) 判断结果不会因人而异。

在日常活动中, 我们是通过 “五感” (视觉、 嗅觉、 听觉、 触摸、 味觉) 来感知事物的。 其中, 最常用的是 “视觉”。 据统计, 人的行动的60%是从 “视觉” 的感知开始的。 因此, 在企业管理中, 强调各种管理状态、 管理方法清楚明了, 达到 “一目了然”, 从而容易明白、 易于遵守, 让员工自主地完全理解、 接受、 执行各项工作, 这将会给管理带来极大的好处。

(三) 管理看板

管理看板是管理可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即对数据、 情报等的状况一目了然地表现, 主要是对于管理项目、 特别是情报进行的透明化管理活动。 它通过各种形式如标语/现况板/图表/电子屏等把文件上、 脑子里或现场等隐藏的情报揭示出来, 以便任何人都可以及时掌握管理现状和必要的情报, 从而能够快速制定并实施应对措施。 因此, 管理看板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非常有效且直观的手段, 是优秀的现场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管理看板是一种高效而又轻松的管理方法, 有效地应用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

管理看板一般有生产看板, 异常看板等。

图4.1为目前比较领先的异常看板一种显示模式。 异常管理看板的后台数据分析报表支持, 具有异常呼叫时间点, 异常开始处理时间点, 异常处理结束时间点, 统计异常处理时间, 异常发生率, 异常发生率趋势图标。 数据支持现场管理是否有成效。

图4.1 异常看板管理

六、 生产管理的细节突破

(一) 在生产技术及生产管理技术方面

企业要注意做好行业生产基础技术的积累和创新工作, 在细节方面认真做好每一步骤。在生产管理技术方面就更需要深入到细节中, 因为生产管理本身就是细节的管理, 需要注意每一数据的变化情况, 在生产计划、 组织、 指挥、 协调、 控制诸方面做到细致、 细心、 关注细节。

(二) 在生产设备层面

注重设备功能在细节方面的改进和优化, 注重前后流程间相关设备的对接和协同一致,在引进先进设备的同时也一定要注意设备维护和生产环境维护等工作。 提高设备使用率, 降低设备使用成本。

(三) 在员工素质层面

要做到努力从点滴的操作规程、 设备使用技巧、 工艺技术等方面提高其工作能力, 强化提升员工在市场中的细节意识, 并明确其细节工作对于整个组织的意义和重要性, 努力培育注重细节的工作氛围和车间生产环境等。 充分提高员工素质以提高工作效率。

七、 生产管理的考核指标

生产管理绩效是指生产部所有人员通过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提高自己的技能、 改善自己的工作态度, 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机会, 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员工士气、 降低成本以及保证交货期和安全生产的结果和行为。 生产部门的职能就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营计划, 从产品品种、 质量、 数量、 成本、 交货期等市场需求出发,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对企业的人力、 材料、 设备、 资金等资源进行计划、 组织、 指挥、协调和控制, 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 相应地, 生产管理绩效主要分为以下六大主要方面。

1. 效率 (P: Productivity)

效率是指在给定的资源下实现产出最大。 也可理解为相对作业目的所采用的工具及方法, 是否最适合并被充分利用。 效率提高了, 单位时间人均产量就会提高, 生产成本就会降低。

2. 品质 (Q: Quality)

品质, 就是把顾客的要求分解, 转化成具体的设计数据, 形成预期的目标值, 最终生产出成本低、 性能稳定、 质量可靠、 物美价廉的产品。 产品品质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根本。 对于生产主管来说, 品质管理和控制的效果是评价其生产管理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所谓品质管理, 就是为了充分满足客户要求, 企业集合全体的智慧经验等各种管理手段, 活用所有组织体系, 实施所有管理及改善的全部, 从而达到优良品质、 短交货期、 低成本、 优质服务来满足客户的要求。

3. 成本 (C: Cost)

成本是产品生产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 企业效益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对成本的高低, 如果成本所挤占的利润空间很大, 那么相应的企业的净利润则相对降低。 因此,生产主管在进行绩效管理时, 必须将成本绩效管理作为其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4. 交货期 (D: Delivery)

交货期是指及时送达所需数量的产品或服务。 准时是在用户需要的时间, 按用户需要的数量, 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 一个企业即便有先进的技术、 先进的检测手段, 能够确保所生产的产品质量, 而且生产的产品成本低、 价格便宜。 但是没有良好的交货期管理体系, 不能按照客户指定的交货期交货, 直接影响客户的商业活动, 客户也不会购买你的产品。 因此交货期管理的好坏是直接影响客户进行商业活动的关键, 不能严守交货期也就失去了生存权, 这比品质、 成本更为重要。

5. 安全 (S: Safety)

安全生产管理就是为了保护员工的安全与健康, 保护财产免遭损失, 安全地进行生产,提高经济效益而进行的计划、 组织、 指挥、 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安全生产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一旦出现工作事故, 不仅会影响产品质量、 生产效率、 交货期, 还会对员工个人、 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 甚至对国家也产生很大的损失。

6. 士气 (M: Morale)

员工士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离职率、 出勤率、 工作满意度。 高昂的士气是企业活力的表现, 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只有不断提高员工士气, 才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员工发挥最大的潜能, 从而为公司的发展做出尽可能大的贡献, 从而使公司尽可能地快速发展。

因此, 要想考核生产管理绩效, 就应该从以上六个方面进行全面地考核。

八、 生产管理理论的发展

生产管理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11年以前的时期。 机械时钟的发明和制造要求人的活动必须精确地协调一致起来, 人们还逐渐认识到了零件标准化和劳动分工的意义。

第二个阶段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的管理理论。 这些理论奠定了生产管理理论的基础。 具体包括动作研究、 工业心理研究、 移动装配原理、 数理统计理论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以及运筹学系统论方法的应用等。

第三个阶段则主要以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根本特征。20世纪70年代以后, 美国和西欧开始推出专门解决生产和库存管理难题的管理软件包。 这些软件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管理者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 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并迅速得到推广, 从而使企业管理的状况和水平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与此同时, 成组技术和柔性制造系统在工厂里得到了应用, 无人工厂开始出现。 这些对于解决多品种、 小批量生产与提高效率的矛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四个阶段则主要以供应链理论的应用为特点。 生产管理的范围已经不再只局限于本企业内部效率提高、 生产合理性的问题, 而是要着眼于整个供应链管理, 将本企业作为链上的一个环节考虑问题。

此外, 在这个阶段, 原来主要运用于制造业的生产管理理论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非制造业中。

九、 信息化生产管理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及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信息化生产管理成为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手段, 如何掌握生产环节, 掌握生产速度、 质量及生产工人的工作绩效, 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大大提升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 而且在生产现场应用更多的自动化设备和管理软件, 可以大大提升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及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种类繁多, 但是, 从生产现场管理的软件来说, 没有一种比MRP、MRPⅡ更伟大的。 在20世纪90年代初, 人们又提出ERP, 并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 它强调供应链管理, 除了传统MRPⅡ系统的制造、 财务、 销售等功能外, 还增加了分销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运输管理、 仓库管理、 质量管理、 设备管理、 决策支持等功能, 支持集团化、跨地区、 跨国界运行。 但是, ERP的核心仍旧是MRP, 这表现在ERP的基本构架和基本逻辑与MRP并无本质上的改变。

但是, 人们对ERP的非议, 问题就出在这里。

MRP/ERP最初的研发和应用都基于流程型的工业企业。 但是ERP (企业资源计划) 如同它的一样名字, 将走一条普适性的道路。 对企业来说, 找不到不属于企业资源的内容。 结果, ERP的框架越做越大, 什么都想管。 最关键的是, ERP的关于生产管理模块的基础架构、 理论和数学工具根本无法支撑离散型制造业的应用, 而ERP的供应商从来不去做这样的说明, 强行进入离散型制造业的市场。 其结果就是引出了 “上ERP找死, 不上ERP等死” 的奇谈怪论。

就目前而言, 在企业信息化领域, ERP是无可替代的信息化工具, 尤其是针对企业的上层管理者来说非常重要。 ERP对于企业信息的透明和信息的利用提供了强大的平台, 这方面适用于所有的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 遗憾就是, 它对于离散型制造业生产现场的计划调度是十分无力的, 尤其是对于企业产能并不是很富裕的情况下, ERP简直就是 “瞎指挥”。 所以, 对于一些离散型制造业企业 (尤其是产能有限的) 来说, ERP的生产指挥系统并不适用。

从一些网络文章和论坛中, 关于企业信息化常常有人提出一些问题: ERP与SCM到底有何区别? MES与APS有什么区别? CRM与DRP的区别? 对于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 人们也会层出不穷地提出一些新的概念, 搞的人们都糊涂了。 比如: 企业资源计划 (ERP)、 物料需求计划 (MRP)、 制造资源计划 (MRPⅡ)、 准时生产 (JIT)、 精益生产 (LP)、 按类个别生产 (OKP)、 优化生产技术 (OPT)、 供应链管理 (SCM)、 业务流程重组 (BKR)、敏捷虚拟企业 (AVE)、 敏捷制造 (AM) 等。 在自动化、 OA、 信息协同软件领域, 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企业信息化技术和应用进展到今天, 我们需要把过去受到当时理论和技术局限而形成的一些观点、 概念和定义做一番梳理。

图4.2是传统的对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表述。 ERP/MRP/MRPⅡ都是属于计划层的软件。

图4.2 传统的三层信息化结构表述

在执行层, 担负着企业整个供应链和生产现场的管理和控制, 订单的计划下达以及生产计划调度都在这个层次完成, MES (制造执行系统) 担负着这个重任。

在企业的操作层面, 属于控制类的软件。 比如刀具的控制, 数控机床的控制以及工艺设计、 辅助制造、 数据管理、 各种自动化控制等。

这种划分和定义缺乏完整生产信息系统的表征, 存在层次的混乱和交叉。 例如, 计划和执行都是一种决策行为, 仅仅决策内容对应时间有长短之别; 控制本身就是执行的活动, 无法分为两个层次; 如果MES有计划调度的功能, 那么计划层就是多余的。

按照系统科学和信息学, 一个系统的分类必须根据系统的定义。 生产管理系统实际上就是针对一组资源, 通过控制和执行完成一组任务的系统。 如同图4.3, 表述了一个普适性的企业生产系统, 就是说, 企业有这么多资源, 需要通过控制和实施, 按照一定条件完成一组任务。 广泛地说, 任何一个企业、 团体乃至一个人, 每天应对的都是如何运用一定的资源去做好某个事情 (任务)。

图4.3 资源与任务

企业的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 就需要针对图4.3这样一个基本框架, 运用信息获取技术、 信息传递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和存取技术, 以控制理论构建一个信息系统。 有系统就有信息, 有信息就有系统。 按照生产管理的实际以及信息的属性及作用, 我们可以构建如图4.4这样一个信息系统架构。

图4.4 生产现场管理的信息系统

图4.4是一个完整的企业生产现场管理信息化系统。 其中:

“信息” 层是对企业全部资源和全部任务的详尽描述。 通常主要包括: 订单信息、 设备信息、 工艺信息、 BOM信息、 人员信息、 原材料信息、 库存信息、 工作日历、 成本信息、质量控制信息等一切必要的信息。 由于生产现场是动态的, 那么这些信息也是随时间动态变化的。

“决策” 层是信息系统的头脑。 生产决策就是面对这么多资源和任务信息, 决定怎么完成, 用那些资源做哪些任务, 谁 (设备、 人) 来做, 在什么时间做多少, 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简单说, 就是为了完成一组任务去最佳地配备资源。 事实上, 任何决策系统都不会比人聪明。 在决策系统所谓的人工智能就是把人的经验告诉系统并且让它学会, 换句话说, 是把人的经验量化, 然后加到决策信息系统中。 在现代计算机技术中, 做得比较好的信息处理技术是信息的分类、 识别、 变换、 计算、 筛选、 整理、 排序、 制表, 而真正用到决策系统的信息分析、 综合、 抽象、 演绎、 证明, 特别是复杂系统的优化, 它做到的程度非常有限。

“实施” 层是生产系统实施部分的信息处理。 在离散型制造业, 这部分信息是传递到作业人员, 大部分是由人来控制实施的, 除非生产现场拥有大量的自动化设备和控制软件, 例如数控机床、 加工中心、 自动化下料等设备和软件。

“反馈” 层是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前面一章已经说过企业生产管理的三大不确定因素, 即订单、 采购和生产现场都是动态变化的, 如果不能实时地反馈到 “信息” 源头, 那么就会发生信息的紊乱、 不对称, 当然, 在这种情形, 信息系统处理的结果一定与实际大相径庭。 生产反馈系统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 不论软件和硬件都基本可以做到实时反馈, 并用这些反馈数据控制系统的运行。 系统的效益、 成本、 和产品的质量都与反馈有关。

从图4.4, 我们看出这是一个完整的企业生产现场管理信息化系统应当也必须是一个完整的信息闭环系统。 但是, 遗憾的是, 大部分企业的生产过程的控制如同图4.5那样, 是一个顺馈系统。 这是造成企业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图4.5 生产过程的顺馈系统

在图4.4中, 四个层次都无法准确与现有的商业化软件直接一一对应。 实际上, 也根本没有必要做这样的对应。 因为二十多年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远远没有达到目前的水平, 不可能去想到用信息技术去解决生产现场管理这样的复杂系统。 ERP基本包括了 “信息” 层中的内容, 但是, 没有能够涵盖 “资源” 和 “任务” 的详细描述。 PDM、 CAPP等软件仅仅包括了一些要素的一部分, 也没有能够详细描述。 MES具备了生产反馈的功能, 但是又有很多属于其他方面的。 就现有的成熟软件而言, 基本没有能准确描述生产现场的。 例如, 工艺流程软件中没有包括运输、 等待、 检验, 而生产实际这些事件是必须发生的。 唯一的具有决策功能的软件APS (高级计划排程), 却被说成MES (制造执行系统) 的一个模块, 而大部分MES提供商又不能提供这个模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