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理念的形成基础的分析介绍

新闻理念的形成基础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传播理念形成的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二是对事实的认知与评估。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北平的解放,显示着国民党的支持者美国的失败。新闻的真实与客观实际上表现为,在事实真实的基础上达到主客观的统一。当时华北解放区人民团结抗灾,取得了平均七成的秋收好成绩。毫无疑问,传者对事实的认识和评估,就决定了新闻理念,亦即形成新闻文本所要表现的思想观念。

一、新闻理念的形成基础

新闻理念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广义的新闻理念包括新闻传播媒介选择、设计、采编以及传播对象、方式等思想观念,狭义的新闻理念指新闻文本所传达的传播主题和观念。我们这里使用的是狭义的新闻传播理念。新闻传播理念形成的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二是对事实的认知与评估。

1.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人们在谈到新闻时,总是强调新闻的客观性。新闻传播者也总是宣称力求站在客观的立场传播新闻事实,不剥夺受众自己对新闻事实理解与认同的权力,给受众一个公平、平等的事实解读平台。但是,与新闻的真实不同,客观是指新闻传播的立场。必须承认,任何记者和他所属的媒体以及传播体制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利益制约下的,国家的、民族的、政党的等等,或者政治的、文化的、商业的等等。他们总是属于一定利益集团的成员,代表着一定利益集团的利益,因而也就会形成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对于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的利益集团、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体系下的新闻传者必然会作出不同的反应,他们所表现的主体情感不同,新闻传播理念必然会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西方的新闻媒体总是极力声称自己是客观的,所谓客观性报道就起源于美国。19世纪30年代,美国新闻界正处于政党报刊向廉价报刊的转变时期,大多数报刊开始按经济规律独立经营。为了吸引普通民众,报纸言论必须超越党派,在保持中立的状态下赢得广泛的读者,由此客观报道应运而生。美联社就是以采取中立、平衡的客观写作方式报道新闻而著称的。然而就是美联社,它能保持“纯客观”的传播理念吗?1949年北平解放,北平百姓欢庆胜利,美联社作了这样的报道:

美联社1949年2月3日电 今日北平给了共产党征服者一个热闹的欢迎,这只有这个经常被征服的城市才能做到。共产党向拥挤着的成千上万的人显示出一两件东西看看——长达数里的缴获来的美国造的各种车辆。长列的市民在这个热闹的欢迎游行中嗓子都喊哑了,正如日本人占领北平他们欢迎日本人,当美国人回来他们欢迎美国人,当中国国民党人回来他们欢迎国民党人,以及数百年前欢迎蒙古人和鞑靼人一样。北平在欢迎他的征服者方面是素有盛名的。

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北平的解放,显示着国民党的支持者美国的失败。这个消息文本,除了利用背景材料外,还站出来发表议论,对北平民众进行挖苦和嘲讽。这样强烈的政治倾向性,还是中立、客观的吗?客观性是灵活的,有弹性并且可协商的。在新闻写作中的客观性主导地位从来就不是完全不可战胜的。从西方新闻界的证实性事实报道、吸纳主观性的客观,到解释性报道、批判性新闻,客观性的实践意义一次次在变化,客观性的定义也不断地被修正。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一些国家的新闻界,“客观性”干脆就被“公正”所取代。

很显然,国家观点、民族精神、政党观念、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的价值评估意识等,决定了新闻的社会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物质世界那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新闻传播说到底是传者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人的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新闻的真实与客观实际上表现为,在事实真实的基础上达到主客观的统一。而主客观统一的结果,就是新闻文本所体现出来的传播理念。

2.对事实的认知与评估

新闻传播理念形成的另一基础,是传者对新闻事实的认知判断和价值评估。

对事实的认知判断是发现新闻事实的关键,是对事实的新闻价值评估的起点,也是新闻传播理念形成的基础和依据。

一个发生着的事实,或许有人熟视无睹,却有人发现了它,使它成为了很有价值的新闻。比如1998年3月24日,青岛市首次拍卖了15条道路保洁权,其中14条道路保洁权经过多轮竞价,最后分别被6位下岗职工和8名失业人员竞得。这件事发生时并未引起媒体的关注。《大众日报》得知后认识到它的价值,立即派两名记者前往青岛,以最快的速度采写消息。1998年3月30日,《大众日报》发出了《十四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的消息报道,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该消息文本获得第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在新闻实践中,人们常说的所谓新闻敏感,其实也就是对事实的认知判断能力。

对事实的认知判断是从整体上、本质上把握真实,从而避免以假象掩盖真理。例如,1948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报道当时华北灾害时,用三分之二的篇幅去罗列灾害现象,甚至连鸡瘟、狼咬人等都搜罗在内,给人描绘了一幅阴冷的灾荒图景。乍看起来,这种报道是客观的,但实际上它并不客观,因为它仅仅停留在事实的表象上,没有看到和反映本质。正如只是看见了一个人有眼泪,而没有能弄明白他是痛苦还是激动,抑或是高兴得流泪。当时华北解放区人民团结抗灾,取得了平均七成的秋收好成绩。后来,《人民日报》对此报道作自我批评时说:“客观主义的特征是喜欢把一大堆各不相属的现象加以罗列,拜倒于自发论之前,常常是讴歌一部分落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情感,他们不能通过现象的表面,而找到本质内在的联系,因而他们缺乏积极的能动的力量,只会坐在主流之旁对逆流浪花加以咀嚼和聒噪,屈服于客观困难之前,而没有勇气与力量去克服它。”

同样,作为新闻事实,认知判断不同,对事实价值评估也就不同。从理论上说,事实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因记者的主观评估而改变。但是,作为新闻事实的事实价值是传者发现和认识的,文本中传播的事实价值已经是记者给予评估的结果反映。即使是电视新闻的每一幅图像,都是被媒介加工的文本,记者的认识和理解飘浮在画面上;解说就更是如此了,它把飘浮的认识和理解固定化了。

传者对事实的价值评估遵循着一定的评估标准,这一评估标准是新闻传播原则尺度和社会价值评估体系的统一体,具有社会认同性。但是,掌握尺度和运用评估体系的是传者,他可以以腿来评估象,说象是根“柱子”,可以以耳朵来评估象,说它是“扇子”。感受力的方向和范围不同,对事物的意义的捕捉和选择就不同,这是价值评估中的主观意识参与。毫无疑问,传者对事实的认识和评估,就决定了新闻理念,亦即形成新闻文本所要表现的思想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