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个体真实的形式的分析介绍

新闻个体真实的形式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之,如果记者把客体中显著的、大量的具体情况舍弃了,把对少量现象的认识向整体扩展,就会歪曲显著、大量的真实情况,形成“假事概”。含有“假事概”的新闻常在某种夸张的欲望下,对广泛的事实不进行概率调查,把主观印象中的某种事概信息强加给大量的共性事实。“假事概”渗透在许多报道的字里行间,不认真思考,容易在人们的眼皮底下滑过。

三、新闻个体真实的形式

记者要想获得真实的新闻,必须投身于本源的浩瀚海洋,摄录本源中的事实,复写它的原貌。记者运用再现真实的手段,用一定的语义和图像表现事实,一般要陈述事实的三种真实状态。也就是说,新闻有三种真实的样式,可从三方面验证记者对一则具体事实再现得是否真实。

1.新闻的事概真实

事概真实是指真实地概述事况,对事实整体的概貌作出真实的归纳,又叫事况真实。有些新闻使用一定的概述语反映事实的概况,反映得准确就真实,概括得有出入,新闻就要失实。例如“众多市民涌上街头”、“全国市场一片繁荣”、“全市人民的收入普遍比上一年提高了15%”,等等。如果这类对事实的概括是真实的,那么新闻就呈现出事概的真实形式。如果记者把一部分人或某一局部的情况当做普遍现象,做出错误的概括,就歪曲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抽掉了事况真实的灵魂。显然,事概真实要求记者在新闻中的概述与事件的概况一致,对事实整体的概貌作出真实的反映。

新闻反映客观事实,记者可能做到无限近似于对象的轮廓,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概貌,达到主观符合客观事概的情境。这是再现新闻真实常见的手段。任何一件新闻如果不反映现实生活的概况,缺少事概真实,就不能指引受众认识生活的全局,看清事实的整体。客观事物本身是许多属性、规定、关系的总和,它们以不同的事象表现出来,并且经常处于变化之中。记者观察事物,坚持并做到观察的客观立场,就必须对事物的存在条件、时空关系、运动变化等方面作出全面的概括。

概述是对共性事物的真实综合,是关于众多个别事物和现象的集合映象,称做整体表象。记者对许多个别事物的知觉映象进行综合,舍弃共性事物中的许多差别方面,扬弃非共同的征候,就能抓取真实的事况,形成真实的整体表象。反之,如果记者把客体中显著的、大量的具体情况舍弃了,把对少量现象的认识向整体扩展,就会歪曲显著、大量的真实情况,形成“假事概”。比如,仅有几十个人涌向街头,在新闻中就不能说“众多市民涌上了街头”。

严格地说,事实的概述是以统计和概率为前提的。含有“假事概”的新闻常在某种夸张的欲望下,对广泛的事实不进行概率调查,把主观印象中的某种事概信息强加给大量的共性事实。“假事概”渗透在许多报道的字里行间,不认真思考,容易在人们的眼皮底下滑过。在这类新闻中,记者或编辑经常把空洞的“习惯话语”———诸如“人民积极响应”、“工作取得全面进展”、“全省普遍改善了投资环境”等———安装在事实的某个部位,形成套用“装饰语”的程式,至于它真实与否,记者丝毫不假思索,这是违背个体真实准则的。

2.新闻的事体真实

大个体真实中,事体真实又称新闻的情节真实、情境真实,是指借助生动的描述再现客观事件的过程,达到确切模拟客观事实情节的图景。

情节描写是新闻的基本表现手法。用形象的语言对事件的过程及细节作出具体描绘,可以强烈地打动读者,使事件的情景、状貌和人物性格浮现在受众眼前,强化新闻的传播效果。在事体真实这一概念下探讨新闻的真实性,应注意两方面的实际:一是如实地反映生活本源的详情———事实的演变是否符合实际;二是如实地再现新闻具体情节的语义手段是否准确,比如,“只见车轮下的人的肩膀突然抖动一下”,实际上交通事故的遇难者并没有抖,只是甩了一下手———这一情节的描述就虚假了。事体真实主要取决于记者的观察是否精细,也取决于记者能否规范地使用语言。衡量新闻事体真实的标准,就是看记者的描写能否使受阅者感受到事件的真实情境。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采访技能,不能精确地观察或找到恰当的语义反映事实的具体情境,记者再现情节真实就可能落空。

事体真实受制于观察的直观性。记者对事实的观察是否精确不仅同记者的注意力密切相关,而且同记者的观察经验和观察目的密不可分。一个熟练的观察者不仅能分辨出明晰的景象,而且可以获取有关事实的详情。由记者的体验转为由语言或图像加以记录和描述,要使其达到真实,必须深入采访,再现事实的动感,用生动的语言或图像复制事实的可感性。

事体真实在新闻实践上最忌讳的是想当然,也称合理想象,即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根据自己的愿望对事实添枝加叶,任意演绎。合理想像这一概念出自1952年对志愿军英雄黄继光的一篇报道,记者陈述黄继光以身体堵住敌人枪眼壮烈牺牲时,详细地描写了他的心理活动。后来有人问记者,当时没有亲自采访英雄本人,怎么知道他有那种想法。作者回答:“这是我的合理想象”。此后,人们就把这一概念作为对记者杜撰情节的揶揄语来使用。合理想象的主要特征是,以主观推想作为细节或人物心理描写的根据,把新闻报道当做文学作品,用主观推想代替对事实的忠实陈述。除此之外,合理想象还表现为把美好的愿望当成现实,以希望代替事实,甚至把宣传崇高理想的虚假事件作为服务于伟大目标的手段,对计划中要做的事情报道为已有的事实。今天,西方的“新新闻学”公然倡导记者的这类杜撰。

3.新闻的事势真实

事势真实是指真实地阐释事实的性状,准确揭示事实呈现的利弊或作用,又称趋向真实。《三国志》中说:“陈事势利害,以申喻。”[9]事势这一概念多指事物的情势。

事实的情势是指事实外显的优劣或内含的意旨,诸如对新闻事实应有的结果、未来发展以至作用作出真实的陈述,就属于事势真实。比如,“这些措施改变了一些人的保守思想”、“这项改革失败了”、“三峡大坝是新的长城”等这类结论,常常出现在新闻中,属于隐性事实。它们是否符合实际,也是个真实问题。新闻的事势真实主要不是记者裁决是非,而是说明事实的作用、分量和性状。记者在新闻中用阐释性语言再现的判断,如果和事实的意旨吻合,就是真实地阐释事势。事实上,最精彩的新闻报道并不是简单地描述事实,它往往要在关键之处阐明事件的性状,使人们在事件发展的趋势尚未明了之时,尽早认识它所隐含的趋向。

事势真实从属于阐释的客观性。一个阐释可以是真的或假的,而事实本身无所谓真假,不能把新闻中的“对象”、“事件”、“情况”、“事态”同“阐释”混淆起来。在新闻报道中,如果记者的阐释排除了主观情感和态度的干扰,完全符合“事物”(thing)、“对象”(object)、“事件”(event)与“事实”(fact)的内在情况,我们就认为新闻的阐释反映了客观事实的内核,达到了事势真实。当新闻中一个阐释句子是“真”的时候,意味着这个句子确实指称客体的某种趋向;反之,如果记者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分离,阐释就变成那种为人所诟病的貂续狗尾。例如,有的电视新闻在谈到有人乘车时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硬说这是文明新风、学雷锋的结果。大多数人在车上让座,只是出于爱心,与政治信仰无关。此类阐释明显带有主观性,歪曲了新闻本身的内在趋向,使受众对新闻的真假产生了怀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