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传播媒介的分析介绍,新闻媒体的多样性

新闻传播媒介的分析介绍,新闻媒体的多样性

时间:2022-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媒体多种多样。信息革命带给传播领域的最大影响是使电子媒介超过印刷媒介而成为国际新闻传播的主体力量。通常,人际传播的媒介被允许参与的程度最高,其次为组织传播媒介,参与程度最低的为大众传播的媒介。报纸、广播、电视作为中国传统的三大传媒,其受众在不同时期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人普遍以听广播作为获取新闻的首要渠道,接触报纸和电视的比较少。

第三节 新闻传播媒介

新闻以满足社会全体公众的需求为目的,只有最大限度地让社会知道,才能实现新闻的价值。所以新闻总是希望获得最大限度的传播,要经过新闻媒介传播。

传播媒介是居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起到某种传播信息作用的物质实体。从传播过程来看,可以将媒介分为制作媒介、传输媒介、接收媒介。制作符号的媒介有笔、计算机、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其任务是把要传播的信息制作或编写成一系列有序的符号或代码。传输符号的媒介主要有印刷机械、电台或电视台的发射机等,它们的任务是将准备传播的一系列有序符号加以大量复制或扩散,使之能够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为很多受众所接收。接收媒介位于受众一端,包括报刊、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等,其任务是将传播媒介发出的信号传递给受众,由受众通过感觉器官和大脑思维将符号还原为传播者所传播的那种信息。

新闻媒体多种多样。报纸、新闻期刊、广播、电视是当代社会最主要的新闻媒体。它们的功能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是传播新闻。新的媒体的产生并没有取代原有的媒体,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少人获得新闻仍然通过口耳相传。这就是说,人的嘴作为最原始的新闻传播媒体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图像、文字、声音并存以传播信息,这种局面由来已久。文字、声音、图像能够并存,承载它们的媒介也将并存。各种媒体各有所长,不能相互替代。在新闻传播史上,从来就没有出现一种媒体独霸天下的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一些旧的相对落后的媒体会逐渐退出新闻传播的领域,或退居次要的地位,一些新的先进的媒体会不断地补充替代旧媒体而产生出来。

报纸是最早产生的新闻媒体。它是印刷媒体,通过文字、图片传播新闻,以散页新闻纸形式定期出版,连续发行。报纸一直是传播新闻的重要媒体,它的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报纸有以下优势:(1)选择性强。报纸以文字和图片报道新闻,既能做到迅速及时,又能做到深入细致,这对于传者和受众都很方便。传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形式进行报道,受众可以自由选择报纸的内容和时间阅读,可以全看,也可以选读;可以精读,也可以浏览;可以比较主动地获取信息,而不一定总是被动地由媒介支配。(2)持久性强。报纸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它可以反复看,可以剪贴、摘录、复印,可以保存,相对于广播、电视来说,其持久性要好得多。(3)价格低廉,使用简便。但是报纸也有弱点:一是定期出版,出版发行环节多,其时效性受制约。二是缺乏直观的现场感,感染力稍差。三是读者受文化程度的限制。

期刊有新闻性与非新闻性之分,本书所说的期刊主要指新闻期刊。期刊也是印刷媒体,每期版式基本相同,顺序编辑出版。从出版史来看,报纸是从期刊发展而来的,期刊是从书籍分化出来的。报纸周期短,期刊周期长。报纸以报告新闻为主,期刊以登载评论为主。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两者的分工更细。新闻期刊的内容主要是时事性专稿和言论,以“深”和“广”为特点。新闻期刊具有选择性强、持久性强、价格低廉,使用简便的特点。与报纸相比,它的保存期更长,是新闻媒体中生命最长的。由于期刊的内容较报纸更深入细致,报道详尽完整并有系统,往往有范围广泛的读者和相对稳定的读者群。期刊的主要弱点是时效性不强,不能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

新闻传播手段的产生和进步,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化。从世界上第一张近代报纸的出现到现在的几百年间,先后产生了报纸、广播、通讯社、电视、网络等新闻传播手段,标志着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历史进程。报纸的出版需要文字和图片印刷的技术设备,以新闻纸的形式供人们阅读,通过视觉发挥它的作用。广播的技术性更高,要有一整套发射和接收的技术,它以很快的速度把广播节目传送给听众,通过听觉发挥它的作用。电视既能耳闻又能目睹,同时发挥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弥补了报刊和广播的不足。

信息革命带给传播领域的最大影响是使电子媒介超过印刷媒介而成为国际新闻传播的主体力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各大新闻通讯社实现了向计算机传播的转轨,依靠电子计算机和卫星通信线路,随时把发生在地球任何角落的新闻在分秒之间传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同时,通讯社的服务对象也有了重大变化,广播电视媒介成了它们主要的服务对象,它们不仅向电台和电视台提供文字新闻、录音新闻,而且提供声像新闻,许多国际性通讯社已专设电视新闻部,电视记者网和电视新闻用户遍及全世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用于国际新闻传播的国际电视迅速兴起。1989年苏联东欧剧变和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的有线电视新闻成了各国政治家和广大公众了解事态发展的主要渠道。

不同的传播媒介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受众参与的程度各不相同。通常,人际传播的媒介被允许参与的程度最高,其次为组织传播媒介,参与程度最低的为大众传播的媒介。就各种媒介来说,参与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通常为:(1)面对面的交谈,(2)小组讨论,(3)非正式会议,(4)正式会议,(5)电话,(6)电影,(7)电视,(8)广播,(9)电报,(10)私人信件,(11)公函,(12)报纸,(13)海报,(14)杂志,(15)书籍。

大众传播事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产业,其传播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不同的产品的生产周期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媒介在传播信息时速度有快有慢。广播、电视和网络能够迅速及时地传播新近发生的事情,速度最快。报纸在新闻传播方面也有相当的及时性和时效性。接下来传播速度依次递减的媒介为杂志、电影、书籍。新闻传播的功能应当由生产周期短、传播速度快的新闻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来承担。分析形势、阐明观点、传播知识、反映生活的功能则应由生产周期长、传播速度比较慢的传播媒介如杂志、书籍、电影来完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媒体的受众规模逐渐增大。人们的媒介占有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报纸、广播、电视作为中国传统的三大传媒,其受众在不同时期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人普遍以听广播作为获取新闻的首要渠道,接触报纸和电视的比较少。198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受众调查显示,全国受众最先获取新闻的渠道是53%听广播,34%读报纸,13%看电视。到了80年代中后期,以电视作为获取新闻主渠道的受众比例迅速上升。1988年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受众调查显示,电视跃居三大传媒之首,广播退居其次,人们的传受模式变为“电视——广播——报纸”。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从报纸上获取新闻的受众在数量上超过了广播受众。从整体看已经形成了“电视——报纸——广播”的新闻传受模式。但是在综合影响力方面,受众接受传媒的模式为“报纸——电视——广播”。由于不同的传媒各有优势,在相互竞争的同时,还有合作与互补的关系。正是彼此的不可替代性,使受众多渠道地获取新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