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个体真实的特点概括的四个方面的介绍

新闻个体真实的特点概括的四个方面的介绍

时间:2024-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来说,新闻的个体真实只要求表象真实,即“眼见为实”的真实。新闻的个体真实不仅能够在空间和时间的交互中得到确证,而且对个体真实的感受可以经受时空量度的检验。个体事实的细目陈述得精确与否,使新闻的真实具有不同的程度,称做新闻的真实度。

二、新闻个体真实的特点

新闻的个体真实显露出逼真的事象,和生活中的具体事实完全一致,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新闻个体真实是感性真实。

具体事实是感性的,对它的准确反映包括感觉材料的真实与知觉材料的真实。事件是刺激物,使感觉器官发生效应,记者开始记录事实的某种状况。正因为如此,感觉成为记者具体认识过程的第一步,继而发生的认识都依赖感觉材料,新闻内容只能是事实的真实感受。如果新闻只对单一事实进行客观报道而不加评论的话,记者所报道的内容只能是他感受的事实的外部形态,我们把这种真实称做感性真实。

个体真实的感性特点,并不排斥记者的理性认识,但这种理性活动只为实现感性真实服务,与抽象概念只反映事物内部联系、而不提供外部形象是有区别的。理性认识对记者的指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记者在采访中舍弃对象的某些无价值的外部特征,保留最重要的事象,抓取事实最典型的部分;二是记者在复写事实的过程中,形成对信息、感觉材料的有序组合,综合地反映事物的本相,并把它们逐一地、有条理地叙述出来。换言之,记者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真实地复写事实,是说他们没有被无组织、无秩序的大量感觉碎片搅得无所适从,而是有识别各种事物的真伪与是否重要,以及整理感觉材料的能力。

第二,新闻个体真实是一种表象真实。

新闻真实是记者复写事实的结果。复写是记者对事实的直接反映,依赖于记忆把头脑的表象变为语言或图像。新闻的表象实际是指某一客观事实经过记者的采访在其头脑或录像、录音带中保留下的记忆(记录),当他离开采访现场后,这一事实仍能从头脑或记录设备中再现出来,并把它加工成新闻。记者的感性水平达到了信息的组织化和秩序化,成为实现表象真实的前提。新闻事实向真实表象转化,是从客观事象到意识模拟的过程,只追求事象的外在真实。一般来说,新闻的个体真实只要求表象真实,即“眼见为实”的真实。

新闻的个体真实和事实表象不能有任何出入,记者的感觉连同作为它们延伸的技术手段,本质上是社会器官。记者用社会器官来感知世界,获得丰富的事实材料,使用语言或图像再现事件的原貌,事实表象就转化为真实的新闻,但它可能没有深入到事实真相。记者采访越深入细致,表象越全面、丰富,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才越真实。

尽管表象比感觉有更多的理性认识,包含着记者对感觉材料的整合和判断,但它一刻也离不开感觉获得的信息。一个记者可以回忆起他在三周前采访的一次交通事故的现场。可是,他的记忆很可能使真实的表象受到损害,时间已久,表象基于的印象已经不全,要真实报道新闻细节便发生了困难。因此,表象转化为记忆不可能停留太长的时间,时间拖长,感性材料只剩下粗略的梗概,新闻的表象真实就容易丧失。

第三,新闻个体真实是在单一时空中可证实的真实。

个体真实能否经受得起核实,首先是指新闻在具体时空中是否出现过。不管事实多么复杂,只要它发生过,就能在一个时间和空间中确证它的存在。事件延续的时间长短和事件范围的大小表现为时空的广延性,由事实的各个细目所构成,不具有广延性、没有一定时空细目的新闻是不存在的。空间和时间是一切新闻本源的存在形式,只有在具体空间和时间内的存在才是真实的。

有的造假者把杜撰出来的事实描绘得十分具体,连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提供消息的人都跃然纸上,不能不使人相信它的真实。这恰好证明,事实的具体化是孕育真实的条件,但不是决定真实的因素。只有把新闻和客观事实的细目加以对照,新闻真实才能得到确证。记者的报道如果符合事物的客观面目,就能从事实的空间中发现它。在报道的语言中,经常使用“位置”、“场所”、“距离”、“来到”、“抵达”、“出现”等概念,表示客观事物的一个具体空间。同时,记者又经常使用“×时×分”和“现在”、“立刻”、“此时”等词汇,表现事实的时间关系。空间作为事实存在的外壳,是新闻本源的现实形式,表现为事件场所、环境和历史背景的总和。时间标示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扩充了事件的真实纵深。如果新闻事实缺少精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显然无法判断它的真实存在。

第四,新闻个体真实有度的差别。

新闻的个体真实不仅能够在空间和时间的交互中得到确证,而且对个体真实的感受可以经受时空量度的检验。迄今为止,无论是常识还是科学都没有提供缺少空间和时间仍能被人们感知的东西,记者把握真实虽然没有固定的量度单位,但再现事实和实际细目完全吻合,成为衡量新闻中单一事实真实的重要尺度。

个体事实的细目陈述得精确与否,使新闻的真实具有不同的程度,称做新闻的真实度。新闻事实是否具体,具体到什么分寸,让人对事实的认识有深浅、详略的不同,这实际是真实度的差异。比如,报纸上某一条报道说:

昨天下午在北京西单发生了一起抢劫案,有两人遭到多名犯罪分子的殴打。

晚间电视台则报道:

昨天下午3时30分,4名不法分子在西单商场正门前对两名外地游客实施殴打并抢劫。

这两则消息都是真实的,但电视台的报道更为真实,使受众知道了更多的真实内容。新闻的真实度从形式上看是内容详略问题,而从反映事实的精确度上看是个真实问题。一个事件对空间中的内容报道得越具体,延伸与转换空间反映得越精细,新闻就越真实。例如:“昨天下午的车祸导致5人伤亡”同“昨天下午3时发生的这场车祸导致两人死亡、3人受伤”,后者比前者真实度更大。

真实度大的新闻让受众知道更为精确的事实,可以进一步判断事实的状况、性质和意义,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新闻内容清晰度低并不改变真实,清晰度高则提高了真实,二者使受众对事实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效果。从空间上看,详尽地再现场所的精确性,多种具体环节符合实际,新闻的真实度就大。从时间度量来说,可用月、日和分、秒来丈量事物的时间容量,不仅使人们知晓事件何时发生,而且还可知道事件延续的长度,认识新闻持续的过程,使新闻的真实度再次扩充,加大了新闻真实的纵深。

事实寓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是必然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因为事实永远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新闻事件只能在具体环境中发展,在时间的某一点渐次地展现过程。如果报道中说事件发生在“上海”,在“大街上”,在“农村”,这样的空间概念都没有达到“必须”的真实。因为严格说来,事件不会发生在“上海”、“大街上”或“农村”,只能发生在上海某条街道、某座大楼前或某个村庄里。同样,事件永远不会发生在“很久前”或“最近”,它只能发生在哪年、哪月、哪天、哪时、哪分、哪秒,没有具体时空概念的新闻真实度都是较低的。由于空间和时间是事实的存在形式,而且是基本形式,人们对新闻时空量差进行检验,真实度就显现出来。

请读下则新闻:

迟到26年的“瓶中信”

[美联社奥斯陆8月7日电]一名挪威妇女日前惊讶地收到了自己的父亲装在瓶中的一封信,而她的父亲已经遇难26年了。

古丽·阿贝尔森说,她的父亲曾说过他在1977年2月写了一个字条封到瓶子里,从自己的渔船“老尤特维克号”上扔到了大海。其后不久,这艘渔船在海上出事,船上的古丽·阿贝尔森之父和其他8人一起遇难。

字条上写道:“致以最诚挚的问候,特罗姆瑟的老尤特维克号,1977年2月2日于海上。”

1978年,挪威芬马克郡的一对在海滩度假的夫妻发现了这个瓶子。最近他们去世了,其女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这张字条,遂决定写信给古丽·阿贝尔森,随函附上这张“瓶中信”。[8]

新闻事件是变动的,甚至会无穷无尽地变化下去,记者必须再现事件细目的真实性。在上则新闻中,事件开端的真实时间和空间都很具体,但最重要的时间、地点和环节———这名挪威妇女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收到了“瓶中信”,寄信者怎么知道她的地址,这些都没有交代,缺乏必要的真实元素。一个事实的完结,只是这个事件的转化,它的空间真实也随之发生变化。新闻中的事实哪怕缺少一个关键的精确的时间或空间概念,都由于无法验证它的存在,让人认为它是虚假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