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文体的特殊性分类介绍

新闻文体的特殊性分类介绍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在中国新闻界,存在着很多特殊的分类,这并不奇怪。当然,文体的总结和分类也毫无疑问要对一些新形式、形态予以关注,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范围中,一定的目的下,对新闻文本体裁进行特殊性分类或独立一些特殊的类是很有必要的。任何分类,包括特殊性分类,都不是任意的,随心所欲的。因此,文本的主特征是人物之事。

三、新闻文体的特殊性分类

我们对新闻文体做了一个粗线条的分类,这并不是一个最完美的分类。对面纷繁复杂的新闻实践活动,要想找一个能包容所有新闻文本形态的、细致的而且单一逻辑标准的分类,似乎不太可能。比如中国新闻奖的奖项设置,1980年起的“好新闻奖”对于报纸、通讯社的作品评奖项目,起先分为消息、通讯、评论,1981年增加了来信,1988年发展到消息、通讯、评论、深度报道。1991年举行的首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报纸、通讯社、广播和电视的新闻作品奖项共设置了消息、通讯、广播电视专题、系列报道、言论五个类。其中取消“深度报道”是对文体界定的结果,而广播电视的“系列报道”却也是从报道层面层次看的,具有独特的报道形态特征,并不是文本的形态特征。这种评奖设置和变化,反映的是中国新闻实践及发展的客观现实。

新闻的文本形态的确是各种各样,正如我们在前面所举,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之多。其中,有的研究得多,有的研究得少,或被归类,或被忽略。因而在中国新闻界,存在着很多特殊的分类,这并不奇怪。白庆祥、刘乃仲主编《新闻写作新教程》系列丛书包括了《联珠式新闻》、《体验式新闻》、《数字式新闻》、《日记体新闻》、《问题新闻》、《即景新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序》中说:“系列丛书所介绍的是各种新闻媒体中常用、爱用的文体、报道形式或报道内容。尽管它们是新闻记者(传者)惯用和新闻受众喜闻乐见的,但在经院式的新闻教科书中却是不曾研究或没有深入研究的。”这套丛书的分类虽然仍是“文体、报道形式或报道内容”多角度、多标准混杂的,但这种总结从运用角度看,也是很实用的。像“体验式新闻”、“数字式新闻”、“问题新闻”甚至是现在新闻界实践和研究都比较热衷的形式,我们可以不把它们作为一种文体,但却不能忽视这些新闻报道角度或形式的存在。以“数字新闻”为例。一般的所谓“数字新闻”只是强调新闻报道中善于运用数字,“用数字说话”,并没有独特的文本表现形态。但也有以“数字”构建新闻文本脉络的新闻。如张浩编著《新编新闻传媒文书写作格式与范本》所举“数字新闻”的实例《数字世界杯》:

0:卫冕冠军法国队进球数为零,小组赛就惨遭淘汰。

1:决赛中的两支球队德国队与巴西队在世界杯历史上第一次交锋;八分之一决赛中美国队和墨西哥队的比赛,也是两队在世界杯赛上的首次交锋。

2:世界杯第一次由两个东道主联合举办。

3:巴西队队长卡福已经连续3届参加了世界杯决赛,并且两次夺冠。

5:德国队的克劳斯在本届杯赛上用头顶入了5个球,成为世界杯历史上的“头球王”。

7:韩国队宋宗国打满了全部7场比赛,共787分钟,成为本届杯赛上场时间最多的球员。

8:“外星人”罗纳尔多在巴西队的7场比赛中攻入了8球,并以此荣获了本届杯赛的金靴奖。

9:中国队在其世界杯上的首次征程以9个失球告终。

……

19:中国队3场小组赛中只有19次射门,成为本届杯赛射门最少的球队。

……

虽然,这种形式还不具有普遍性,不是一种成熟的文本表现形态,但说明在新闻传播中,新闻工作者在文本的创新上不断地探索,我们没有理由去扼杀这样一些新的报道形态。当然,文体的总结和分类也毫无疑问要对一些新形式、形态予以关注,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范围中,一定的目的下,对新闻文本体裁进行特殊性分类或独立一些特殊的类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不否定特殊的文体定类和分类,相反我们主张对一些新报道形式、形态及时总结,尽管及时的总结会存在一些随意性,不太科学,但是可以通过不断地研究、修正而达到规范、科学。

任何分类,包括特殊性分类,都不是任意的,随心所欲的。譬如我们把“特写”立为与“消息”、“通讯”平行的一类,是很慎重的。传统的新闻文体分类有“特写”,一般归在“通讯”类;“中国新闻奖”没有设“特写”,而把一般称之为“新闻特写”的归为了“消息”类,中央电视台一般放在《新闻联播》中,但用字幕标明“新闻特写”。张岱庆、白宁编著《即景新闻》把一般所说的“现场新闻特写”归为“即景新闻”。从内容上把新闻特写共分为:

事件特写:摄取与再现重大事件的关键性场面;

场面特写:新闻事件中精彩场面的再现;

人物特写:再现人物的某种行为,绘声、绘色,有强烈动感;

景物特写:对于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罕见景物的描写;

工作特写:对于某一工作场面的生动再现;

杂记性特写:各种具有特写价值的新闻现场的生动再现。

毫无疑问,“特写”作为一种新闻文体是新闻界普遍认同的,它有别于“消息”,也区别于传统“通讯”的新闻文体,我们在前面作了比较分析,这种区别也是众多的新闻界人士承认的。因此,我们把“特写”独立成类,是符合文体分类规律,也符合现实情况的。

至于个别文本的归类分歧,其实不涉及到文体本身,主要是对文本的文体特征把握或研究角度的问题。比如消息、特写、通讯,按对象进行次层次划分时都有“人物”,构成人物消息文本、人物特写文本、人物通讯文本,但这并不影响对它们的文本体裁认定。有时人物消息和人物特写容易交叉,这是因为作者在文本生成时并不会考虑文本分类问题,而是多角度地灵活地来表现新闻,使文本从不同角度看就具有了消息和特写的文本形态特征。这种情况下,出现不同的归类是很正常的,不会影响人们对文体本质的把握。当然,任何多特征表现也有一个主次问题,能更准确地以主要特征归类是最好不过的了。例如1980年4月25日《市场报》的《经济学家赶集》,因为文本通过人物对话描写和人物动作形态描写,表现了经济学家薛暮桥赶集现场的情景,在张岱庆、白宁编著《即景新闻》中归为场景即景新闻,属于人物特写;有的也把它归为人物消息。我们从文本的构成来看,虽然文本中有市场现场的叙述和描写,但现场只是作为人物活动的场景。整个文本是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的,人物的活动是经济学家赶集这一事件;如果不是这一核心事实,不是作为经济学家的人像一个普通人一样的赶集,一个普通的市场买卖场面就没有多大的新闻价值了。因此,文本的主特征是人物之事。文本结构形态具有消息文本的基本特征,典型的消息文本的导语,主体是具体的事件过程,用了“现场”表现方式,文本的表现手法上有现场对话描写等,但总体上是以叙述为主。也许,归为消息文本中的人物消息更合理一些。

文体研究和分类是一门科学,新闻文体的研究和分类也是如此。新闻文体研究起步晚,加之我国新闻事业快速发展,理论总结和研究远远滞后于事物本身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尽量符合文体科学的前提下,加强新闻文体的系统性研究,既尊重传统,也尊重新闻文本发展的现实,对一些有争议的文体建立问题和分类分歧问题,通过广泛的讨论形成新闻理论界和实践领域的共识,逐渐达到统一和规范,从而建立科学的新闻文体学和新闻分类学(包括广义的新闻分类和狭义的新闻文本体裁分类)。

【注释】

[1]赵建中著:《文章体裁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1页。

[2]同上,第111页。

[3]赵建中:《文章体裁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2~105页。

[4]周胜林、尹德德刚、梅懿:《当代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5]参见陈作平著:《新闻报道新思路——新闻报道认识原理及应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

[6]《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7]陈作平著:《新闻报道新思路——新闻报道认识原理及应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8]徐国源:《论深度报道的结构模式》,《采编生活》2003年第4期。

[9]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10]《穆青论新闻》,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11]《尝试用散文笔法写新闻》,《穆青论新闻》,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8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