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的原真状态的分析介绍

新闻的原真状态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保持新闻的原真状态,实际是尊重受众的主体性,把认识和思考新闻的权力还给公众。在新闻报道中,易于伤害事实原真状态的表现通常有三种情况。据一些报道称,德黑兰甚至扬言要重新审议与印度签署的耗资220亿美元的天然气协议。

四、新闻的原真状态

新闻报道的个体真实,要符合新闻事实的原真状态,不允许有半点虚假。原真状态,是指在新闻报道中按照事实的原型来反映事实,把那些不能反映事物原貌的次要材料删掉,仍没有改变事实的真实性,即马克思所说的“根据事实描写事实”。

原真是指事物的本来面目,其魅力在于保持了事物原始的、自然的或原汁原味的品格,具有不事雕琢的个性。保持新闻的原真状态,实际是尊重受众的主体性,把认识和思考新闻的权力还给公众。如果一桩报道,使受众看不到原来事实是什么样子,就是一条丧失原真状态的新闻。在新闻报道中,易于伤害事实原真状态的表现通常有三种情况。

1.空话对真实的冲击

记者多使用空洞概念代替事实,淹没事实的本相,真实就要消失在议论的喧嚣中。新闻有时使用概念或推论,但不能用它代替事实、冲淡事实。大量使用空洞概念会抽去新闻中有生命力的东西。概念既像透视镜,又像聚光镜,既能透过大量个别现象捕捉事物的一般属性,深入事物的本质,又能把事物一般的或本质的东西积聚为没有生气的东西。

新闻要表明的是一个事件,给人们提供清晰的画面,而概念不是具体事物的反映,而是把大量对象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加以抽象化。没有单一的、感性的具体对应物,概念似乎只是一种贫乏的“影子”,掠去了事实的内容,脱离了新闻存在的框架。理论不能解释新的事实,就不要用大话来注释,把事实悬挂在空中。如果媒体运用大量已有的概念进行解释,虽然也有某些真实的信息,但就整体来说,其真伪则难以确定。新闻大量使用抽象概念,不仅容易冲淡报道的事实,而且也让新闻事实失去真实。

例如:

印度和伊朗———联盟关系的结束

[英国《简氏情报文摘》周刊2006年10月7日报道]印度和伊朗的双边合作近几年来不断加强,然而最近两国出现不和,这或许令一些人士大感意外,特别是鉴于印度外长纳特瓦尔·辛格9月刚刚访问了德黑兰,而伊朗核问题最高谈判代表阿里·拉里贾尼又很快回访了新德里。的确,一些分析家由此把印度9月24日投票支持将德黑兰提交给联合国安理会视为是出人意料的事态发展。

伊朗对维也纳投票结果的反应非常激烈,并声称对印度此举备感失望。据一些报道称,德黑兰甚至扬言要重新审议与印度签署的耗资220亿美元的天然气协议。

毫无疑问,印度决定投票反对德黑兰对新德里来说不完全是一个如何选择的问题。华盛顿已向印度领导人充分阐明,如果印度不认可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主要利益,那么它与美国的战略联盟就不可能向前发展。布什政府更进一步向印度表明,如果新德里在伊朗核问题上支持美国的立场,那么美国可能也会在涉及44国核供应国集团的问题上支持印度。

伊朗在克什米尔争端上时好时差的记录和对印度穆斯林问题的干预经常被提及,这已成为新德里的严重心病。因此,虽然现在伊朗核问题被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似乎已不可避免,但应该从长远战略利益的角度来看待印度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这种利益的分量远远超出了印度眼下的能源需求。

尽管双方都发表了调和的声明,试图减少对政治的损害,但印度同伊朗的关系肯定会受到重创。1993年签署的印伊战略伙伴关系实际已不复存在。未来不能排除印度和伊朗间摩擦扩大的可能性。

上述消息中的“最近两国出现不和”、“布什政府更进一步向印度表明”、“印度同伊朗的关系肯定会受到重创”、“已成为新德里的严重心病”等这些媒体的结论,不是事实不充分,就是没有事实根据,完全是记者的判断。这类结论由于没有足够事实的支撑,成为记者的空话,摧毁了新闻真实性的基础。社会实践创造了许多概念,放大了人的感性反映能力,丰富了人的理性思维,但它永远无法代替事实。大量事实表明,无论是对自然或是对社会现象的感知,由于理性参与的程度或范围过于强悍,在人与社会之间产生了扭曲理性的可能。记者的理性能否在报道时符合事实,就看概念是否忠实于事实。如果在新闻中把人们献血的行动宣扬成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把某人的科技发明夸大为热爱社会主义,而实际他们的动机只是出于仁爱精神和事业心,这类概念的运用就改变了事实真相。

2.新闻的“脏玻璃效应”

受众看不清事件的发展链条,削弱了新闻的真实性,也是新闻失去原真状态的重要原因。新闻中的事实穿插混乱,如乱麻一团,记者陈述了很多现象,但没有一个事实露出清晰的面孔。事实报道得不清楚,尽管罗列了详尽的事实,也无法让受众感受到事物的真实。

新闻中的每个成分都应“清澈透明”,事件的发展过程清晰可见,让人们看到事物的真实图景,正如隔着玻璃看对面的东西,由于玻璃上粘满了灰尘,是不会看真切的。报道的“脏玻璃效应”对新闻真实性的削弱,使许多新闻变成了迷蒙的影子,影响了受众对新闻的认识。在新闻中,事实混乱不堪,巨细不分,或没有按照一定逻辑排列事象,受众看不清事实的脉络,新闻的真实性就受到损坏。

3.真实被夸张所扭曲

许多新闻有一定的事实基础,由于宣扬过分而把少许的真实夸大了,从根本上扭曲了新闻的真实。新闻是探索世界的过程,会遇到很多前所未知的情况。要真实地说明新事件,只能再现事实的原真状态,不能有任何夸张。夸张必定要使真实遭到扭曲。把事实的样子告诉公众,让广大受众来判断,就不会出现夸张的恶果。比如:

2006年10月12日上午在卫生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最近有外电报道说中国存在严重的器官买卖和滥用囚犯器官、有钱就能买到器官等情况,卫生部对此怎么看?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这是境外一些媒体借着器官移植这项医疗活动编造虚假新闻,恶意攻击中国的司法制度。毛群安说境外一家比较有影响的媒体,在前不久编发了一条新闻,说记者伪装成一个患者家属,到某一个医院了解情况,医院有人说多少钱就可以移植器官,他据此认为存在贩卖器官的现象。“他虚拟了这样一个人,说了这样的话,认为就可以说明中国的器官移植存在严重的问题,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报道。”

一些外国媒体总是抱有歪曲中国形象的动机报道中国问题,把少量的、甚至个别的现象夸大为普遍现象。买卖人体器官在任何国家都有,恰恰在中国是罕见的。中国人在“肢体健全”的观念支配下,很少有人愿意出卖器官。媒介的感性反映形式,同记者的直觉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对无法全面把握的事实,新闻事业和科学事业都不去抢先说明它的真相,而只能力求说明事实本身。新闻媒介维护事实的真实状态,首先要把事实拿给人们看,这对引导人们认识世界是极为有益的。

记者虚幻表象的产生有复杂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对事实的认识陷于偏见,把一些夸大的属性赋予事物。在报纸上常常出现“放大典型”、“鼓吹政绩”、“渲染形势”的失实报道,作为一种表达政治倾向的需要,这类报道已成为某些记者的思维惯性。记者一旦接受了它,就习惯于滥用政治观念去冲击事实真相,对完整的表象任意加以定性。这家外国媒体的夸张,正是政治偏见所致,甚至可能是为达到恶意攻击的目的而有意夸大事实,背离新闻的原真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