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价值生成的分析介绍,新闻价值的显著性

新闻价值生成的分析介绍,新闻价值的显著性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学者讨论新闻价值,大都谈到其构成要素,并且认定“读者兴趣是新闻价值的试金石”。吴鸿业在《新闻价值论》一文中提出,新闻价值的构成因素是变动性、重要性、显著性、临近性、时间性。我们认为,真实性是新闻的资格性条件,亦即事实构成新闻的前提,而不是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新闻价值生成

一、新闻价值要素

新闻价值是由许多因子综合生成的浑成之物,统而言之称新闻价值,析而言之则有若干构成要素。

西方学者讨论新闻价值,大都谈到其构成要素,并且认定“读者兴趣是新闻价值的试金石”。如美国学者庞德认为,时效、距离、事件的大小、重要性,是新闻价值的四大要素;读者的兴趣则在利害关系、金钱、性、斗争、奇突、英雄崇拜、关怀、人情味、影响大的事件、竞赛、犯罪。麦尔文·曼切尔提出,新闻价值因素是影响、时间性、声望(著名的人物和机构)、接近、冲突、异常、传播(正在被谈论的事件或社会问题)。杰克·海敦认为,重要性、规模、人物的显赫、事件的远近、时间性、冲突、怪事、人情味是新闻所包含的因素。《现代大众传播工具概论》的作者希伯特和《阐释性报道》的作者麦克道格尔认为,新闻价值要素是及时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人情味;读者兴趣则在个人关心的、同情、反常、进步、斗争、悬宕、两性关系与年纪、动物。《全能的记者》的作者朱里安·哈里斯则认为,“冲突”是新闻价值的第一标准。这些观点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新闻商品化的现实,体现出资产阶级的新闻价值观。根据这些观点,演绎出了种种新闻价值的公式[5]:

1个普通人+1种平凡的生活=0

1个普通人+1次不平凡的冒险=新闻

1个普通人+1个妻子=0

1个普通人+3个妻子+1次诉讼=新闻

1个银行出纳员+1个妻子+5个孩子=0

1个银行出纳员+10万美元=新闻

我国学者也对新闻价值的要素进行了探讨。如徐宝璜在其《新闻学》中提出:“新闻价值与新闻的重要程度为正比例,与注意人数及注意程度为正比例,与发生及登载相隔之时间为反比例,与发生及登载相隔之距离为反比例。”任白涛在其《应用新闻学》中提出:新闻价值的条件是“新、速、确”。邵飘萍在其《实际应用新闻学》提出,新闻价值标准在爱读者之人数,时机之适当与否,距离之近远关系,兴味之集中与变迁。这些论述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新时期以来对新闻价值及其要素的探讨颇有进展。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杨保军博士的《新闻价值论》,这是国内第一本研究新闻价值问题的专著,对作为新闻理论基本问题的新闻价值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在此之前,人们对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是什么,提出了种种看法:

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学概论》认为,新闻价值素质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

吴鸿业在《新闻价值论》一文中提出,新闻价值的构成因素是变动性、重要性、显著性、临近性、时间性。

陈国少在《新闻价值问题探讨》一文中提出,构成新闻价值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如用程式表示,则是:

img2

杨思迅在《新闻学教程》中提出:新闻价值有两类四项:事实的相关度、事实的显著度,和信息传递的传真度、信息传递的时宜度。前两者是事实因素,后两者是技术因素。

吴高福在《新闻学基本原理》中提出,新闻事实的价值和新闻的价值要素主要包括:真实性、重要性、新鲜性、及时性、接近性、趣味性、情感性等。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提出,新闻价值要素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

《新闻学大辞典》提出,新闻价值的大小由以下几个因素所决定:1.是否为当前全局性的重大事件;2.是否与广大人民生活相关; 3.是否为大多数人民所关心或能够引起广大人民关心;4.是否能引起大多数人民的共同兴趣;5.这一新闻是否真实可靠;6.是否是最近发生的大事,即时效性之大小;7.是否老生常谈,毫无新内容。

这种种说法都有道理。我们认为,真实性是新闻的资格性条件,亦即事实构成新闻的前提,而不是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新闻制作技巧也不是新闻价值的内涵性元素,只是实现新闻价值的手段。综合以上诸说,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依次为: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显著性、趣味性。

1.时效性。时效指在一定的时间限度内能起的作用。时效性是新闻价值的首要因素。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么新鲜就是新闻的命根,新鲜、鲜活才是本色的新闻、新闻的本色。因此,新闻论时效性,要时效性强,强了更强。时效性越强,新闻价值越高。如果时过境迁,新闻就成了旧闻,成为资料乃至史料,变成给社会造成消极影响的负效信息。新闻是“易碎品”,正是从时效性上说的。

时效性析而言之,表现为下面三性。

首先,时间即时效。迅速传播事实,尽量缩短事实发生到新闻发布的时间间距,争分抢秒,时效性就强。国外有人认为,今天的消息是金子,昨天的消息是银子,前天的消息是垃圾。说的就是新闻要讲时间速度,这讲得很精辟。这说的还是从前的要求。从前,新闻有一天的生命,那么到了通讯卫星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的时代,新闻的生命就以时计,甚至以分秒计了。现在国内外报道新闻,大都力争发“现在进行时”新闻,保持报道时间与事实发生的时间同步或跟步,甚至提前进入报道状态,以赢得“第一时间”。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打响,新华社在北京时间8点05分发出英文快讯,慢于美联社,快于路透社法新社和合众社。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新华社在10点33分50秒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夺得全世界第一,比美国有线电视公司(CNN)的消息早10秒。总之,时间速度就是时效,特别是突发性新闻,每分每秒都充满魅力和希望,领先一步意味着成功,落后一步便是失败。时间性作为时效性的组成因子,其效在速,强调神速。如果慢慢腾腾,事实变成落叶、黄花,就根本谈不上时效性了。

其次,时新即时效。某一时期最新的叫做时新。某些事实,其全部或部分内容,不是今日发生的,甚或不是新近发生的,但是迄今不曾报道,从来无人知晓,如果凭借一个由头报道出来,同样吸引世人耳目,属于“第一”,这样的新闻也时效性强。新华社1994年4月17日播发记者张继民采写的《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即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达2133米,秘鲁科尔卡大峡谷深达3200米,过去曾先后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峡谷。中国科学院的地理学家、大气物理学家、植物学家们通过多次深入考察计算出,喜玛拉雅山脉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平均深度在5000米以上,最深的地方为5382米,为当之无愧的“世界之最”。显然,这个“世界之最”不是新近发生的,而是新近发现的,足以新人耳目,让人着实感到新鲜,是一条大“活鱼”。懂得并确认时新即时效,很重要。新闻传播天地极其广阔,各种新闻事实应有尽有,其间有的事实并无确切的时间标记。新闻固然要抢时间,争速度,但并非所有新闻都能抢到那个时间和速度,都需要抢到那个时间和速度。在很多情况下,传播新闻只能确保时新,而保持了时新,就有时效性。时新体现时效性,其效在鲜,新色十足。

再次,时宜也是时效。时宜即合乎当时的需要。有些新闻有特定的发布时机,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只有在那个特定的时机发布才恰到好处,所谓“不到火候不揭锅”。这也是一种毋庸置疑的时效性。2003年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长沙晚报》2月16日发的新闻评论《中国人过中国节》,就得法在恰如此时针砭时弊。又比如一些涉密消息、政策报道、问题新闻、涉外新闻和节日新闻,等等,均有时令性、时分性,不能抢,也不能压。有一种看法,认为时宜性与时效性是相对立的,看来不够正确。不合时宜的报道不但可能效微,而且可能无效,甚至造成负效。效用都没有了,哪还有什么新闻价值?[6]时宜体现时效性,其效在当,显得特别中点。

在新闻时效性中,时间性、时新性、时宜性三者,时间性是最重要的。时效性也是任何新闻价值的必备因素,无论如何,缺欠时效性的新闻价值是不能设想的。[7]

2.接近性。接近性指新闻事实同受众的相关度和贴近度。相关度和贴近度高,则新闻价值大,反之,则新闻价值小。因而说到底,接近性是新闻事实同受众之间的一种利害关系因素,这种利害关系越大,越能引起受众的关注。一般说来,接近性指向新闻事实同受众高度的相关性和贴近性,指向相对稳定的受众群和传播效果。接近性因素或排在靠后位置,传播学的受众理论和效果理论提醒人们,其排位应当靠前。

接近性有两种,一种是地理意义上的。新闻事实发生的地点与新闻受众的地理距离越近,新闻价值越大。一般说来,受众首先想知道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最想获悉本地发生的事情,乃至只想知道本地发生的新闻。在本土范围内发生的事情,要比外地发生的而性质相似的事情更能引起受众的兴趣。离受众遥远的事情,其新闻价值是有限的。《吉林各地普降大雪》这则新闻,在吉林省新闻价值最高,对邻近的辽宁等省市仍有相当的新闻价值,但对两广、江浙等地区,其新闻价值就不那么大了。地理上的接近性是新闻传播本土化的根据所在。

另一种是心理上的接近性。新闻事实与受众在心理上相接近,接近性程度越高,新闻价值越大。有一些事情虽然发生在远方,但由于思想上、情感上、兴趣上等方面的关系,受众也会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予以强烈关注。比如,人们总是对自己的出生地,对曾经给自己留下美好记忆的地方,有深深的依恋之情;对妇女、儿童、老人问题有特别的关注之情,对弱者有同情之心。心理上的接近性常常依傍着职业、性别、年龄等因素。农民特别关心“三农”新闻,知识分子喜欢翻翻《光明日报》和《文汇报》,这是因职业而产生的心理接近性。妇女常看《中国妇女报》和《时尚》杂志,时刻注意传媒上反映妇女切身利益的新闻,留心报刊杂志电视上关于时装和化妆品之类的报道及广告,这是因性别而产生的心理接近性。《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杂志等,大量的内容是青年们的事和青年们关心的事,青年们喜欢它们胜过《中国少年报》和《中国老年报》等,这是因年龄而产生的心理接近性。此外,接近性也受思想信仰、政治立场、文化认同、审美趣味等因素的影响。

“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8]心理上的接近性还指共同的社会心理而言,那些社会普遍认同的事物往往具有最广泛的心理接近性。比如衣、食、住、行和学习、娱乐、社交等方面,都是人们所时刻需要的。新闻报道贴近最广大的受众,贴近最直观的现实,想广大受众之所想,应广大受众之所需,就接近性强。新华社发过两篇报道:一篇是1994年4月12日发的《菜价追踪》,一篇是2000年6月11日发的《药价追踪》。两篇报道切实关乎民生要务,说老百姓的话,发表后即在社会上引起非常强烈的反响,有的人甚至奔走相告。其原因,盖在新闻具有极大的接近性,贴近上至政府高官下至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新闻价值接近性的这种内涵如果与新闻价值的重要性等要素结合在一起,往往使新闻超越时空乃至“全球化”,全世界一致认定它。比如反恐、艾滋病防治、环境保护、人权维护、世界和平,等等。也经常成为新闻传播操作中“本土国际化、国际本土化”的根据,成为新闻传播中形形色色的“对外宣传”中的金科玉律

3.重要性。所谓重要,即具有重大的意义、作用和影响。新闻价值内涵规定,新闻要具备重要性。这是因为,一方面,客观世界形形色色,巨细杂陈,并且时刻在发生变化,新闻事实有重要不重要之别。新闻报道的职责在于反映客观世界的全貌、主流与本质。因此,要分巨细,别轻重,选择那些重要的事实或事实重大的变化加以报道。如果不是这样,“有闻必录”,与街谈巷议无异,既不可能,也有负反映时代、记录历史的作用。另一方面,即便记者可以“有闻必录”,受众却不会“有录必闻”。受众只接受“天下事”,对非天下事不闻不问。总之,重要的事实具有新闻价值,记者据之写报道,读者据之看新闻,大家都摒弃“一地鸡毛”,从来如此。

重要性有其客观的标准。具备重要性的新闻,多指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情,那些能够影响历史进程,对社会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都大有影响的事实。恽逸群曾提出判断新闻价值大小的标准:(1)和大众利害关系的密切程度(如某一事件对人民有生死存亡的关系,那就新闻价值最大);(2)受到这一事件影响的人数;(3)关心这一事件的人数;(4)时间的久暂;(5)空间距离的远近;(6)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7)阻碍社会进步或造成社会倒退的作用;(8)发展性;(9)反常性。[9]这几条,在今天看来仍然适用。所谓重要不重要,主要看对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响,看经济上政治上的意义与作用。如政局的变动、重大决策、重要经济信息、战争、灾难、气候的显著变化,等等,都为广大群众所关注,都可能影响社会和历史。

很明显,重要性的衡量与判断标准有绝对性的一面。西方新闻界每年来评选世界年度新闻,美国《时代》周刊多年来评选年度十大新闻人物;我国近年来每年评选十大国际新闻、十大国内新闻。这些评选能够最终定夺,都能说明问题。比如,2003年,美军抓获萨达姆,俄罗斯首富被捕,中国“神州5号”升空,英国生化武器专家凯利不明死亡,俄罗斯圣彼得堡300周年庆典,中国公布应对非典型肺炎措施,都被认为是这一年国际性的重大新闻。

重要性的标准又是相对的。事情重要不重要,必然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社会制度不同,方针政策不同,奉行的思想与主义不同,事情的重要性程度就不同,对事情重要性的理解和处置就不同。比如,通过计划生育以控制人口,在我国就显得特别重要,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在一些西方国家就不是这样。事情重要不重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到处充满着矛盾,这些矛盾时刻在起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经常彼此交换位置,主要矛盾可以退降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可以上升为主要矛盾,事物的重要性会随时间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是肯定的。特别是作为新闻受众,人们所处不同,新闻信息需求的品种和数量便不相同。因此,新闻事实是否重要,只能从实际出发,而不能奉行本本主义。

4.显著性。显著是显赫著名,知名度高,能见度高。在新闻传播中,越是显著的事实,越能够引起受众的特别关注,新闻价值越大。例如,人都有生老病死,社会天天发生这种事情,但只有著名人物的行事.生病和逝世才可能成为新闻甚至要闻,可以见诸媒体。

显著性与重要性相关联,两者经常交叉与重合,重要的新闻事实可能同时是显著的,显著的新闻事实也可以同时是重要的。两者都有“熟悉而陌生”的特点,常从对比中见出。比如,国家最高领导人主持重大国务活动,既具有重要性,又具有显著性。然而,显著性与重要性还是应当有区别的。首先,重要性直接通向国计民生,问题具有基本性和根本性,其事大而重,广大受众欲知而应知;显著性则其事可大可小,可重可轻,许多受众不一定欲知而应知,比如文艺、体育明星的动向。其次,具备重要性的新闻事实往往此前没有过,为广大受众不曾接触和认识;具备显著性的新闻事实更多的是一种新的变动,事实的某要素已为受众所曾经接触和认识,或受众此前已接触和认识过类似事实。再次,整个新闻事实大而重才具备重要性,事实因之而具有普遍性;新闻事实某要素特别突出,即具备显著性,事实因之而别具专用性。第四,显著性总是与趣味性同行,但趣味性从来有种种不同,既有雅趣和妙趣,也有邪趣与恶趣,重要性则无此特点和隐忧。

新闻价值的显著性主要指下列情形:

第一,人物、地点、时令的著名性。著名人物如党首政要、社会名流;著名地点如通邑大都、名胜古迹;著名时令如重要节日、标志性时间。以上事物因其著名,往往其本身就是新闻。与此相关联的事物或事件,往往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比如,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82岁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迎娶28岁女硕士;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革命圣地延安通了铁路;“8.15”(中国),“9.11”(美国),等等。因新闻事实中的人物或地点、时间有较高或很高的知名度,一经报道出来,便为世人关注,其新闻价值得到公认。

第二,事物或事实、事件的显赫性。事物或事实、事件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或因其巨大,或因其细微,或因其突然,或因其特别,总之达到与众不同的程度,就变得显著起来,知名度大,能见度高,于是成为有价值的新闻。比如,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人类基因组图谱公布,中国在雅典第28届奥运会上金牌再创新高,等等。或性质上显赫,或数量上显赫,都因赫赫有名而成为一时的大新闻。

第三,事情的稀奇性反常性。物以稀为贵,新闻也是如此。不常见的稀奇事,由于它不同于一般,引人注目,能见度高,人们乐于知道,一睹为快。反常的事情一反常态,一变常规,改变事情的物性与物理,甚至惊世骇俗,对社会造成强烈冲击,就变得显著起来。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稀奇的与反常的往往互相联系,稀奇的往往具有反常性,反常的往往很稀奇。这种事不可多得,所以尤为显著,乃至特别突出。比如自然界的慧木相撞、日月齐辉等。1988年的好新闻中,《兽医博士无奈摆烟摊》,《百斤白菜“卖”了7元钱》,《8人承包盖章40天盖了270枚》,《书记取消厂长预备党员资格厂长又将书记夫妇辞退出厂》,《数以亿计的蝴蝶近日飞过兴隆山马衔山》,等等,都属于这一类新闻价值的。由此亦可见,这一类新闻价值具有广存性。

5.趣味性。趣味性作为新闻价值要素,专指新闻事实的新奇曲折,人情味浓,知识性强,表达因素不包括在内。有趣味性的事实有新闻价值,趣味性的大小,同新闻价值成正比。有一些事情本身并不怎么重要,也不显著,也与读者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或利害关系,可人们偏偏对它有浓厚的兴趣,非要了解它不可。这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这类事情能够满足人们求知、娱情等需要,能够丰富人们的生活,调节人们的情绪,使人们生活得更加轻松、愉快、充实,即富于趣味性。富于趣味性的新闻总是具有很强的心理接近性。作为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趣味性存在一个品位问题,低级趣味与“黄色新闻”互为因果,“黄色新闻”乃是没有灵魂的新闻。纯正的趣味性限指下列情形。

首先,新奇曲折的事情具有趣味性。新奇即新鲜奇异。如新华社1992年8月12日播发的《二连浩特手语市场》,中蒙边境小城边贸活动中,人们由于彼此语言不通而用十个手指和点头或摇头进行贸易。《华西都市报》2000年9月29日刊登的《四川“蛇人”向社会呼救》报道,某村民被蛇咬伤后,浑身长满鳞甲,希望得到医学专家的救助。这两件新闻都很新奇,因新奇具备新闻价值。曲折是说事情具有复杂的情节,富于戏剧性。如体育赛事、科学探险等等,大都具有曲折性,有如峰回路转,很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通常说来,一旦新奇曲折,便与显著性发生联系,这更强化了其新闻价值。

其次,富于人情味的事情具有趣味性。人情味即人的情感性。人皆有情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有人情味的新闻事实,总是能够引起人们的关切和同情,使人们普遍产生某种心理反应。如2002年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湖南日报》2002年10月12日登载的通讯《情切切 意绵绵—亲人眼中的郑培民》,展现人民公仆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生前的另一面—妻子眼中的好丈夫、孩子眼中的好父亲。事实极具浓烈的人情味,引起广泛关注,读者说看到了一个感情丰富、血肉饱满的朋友,而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领导。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悲欢离合,人们的友谊、爱情、婚姻、家庭、生老病死,以及文化交流、民情风俗、动物趣闻等,其中的喜剧或悲剧,都富于人情味,一经报道出来,便成为人们先睹为快的新闻。

再次,知识性强的事实也具有趣味性。《人民铁道报》1999年9月29日消息《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报道这一重大新闻的同时,使用大量背景材料,使读者得以了解中国与世界地铁发展历程中的许多信息,就像一篇“地铁小百科”。知识本身就具有无穷的趣味,新闻包含给人以知识的成分,更合乎信息的要求,也更能增加新闻的可读性,更能吸引人。科技新闻的一大优势,便在这里。

新闻价值要素如上所述。需要理喻的是,这种分析说明是在假定新闻价值的各个要素相对独立并静止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样分开来说,是为了叙说的方便。事实上,构成新闻价值的五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没有关联的。新闻的优劣与新闻价值要素完备与否成正比,五性越齐全,其新闻价值越高,好新闻、大新闻往往同时具备以上几个要素。人们在认识和评价新闻价值时,也总是将五个要素综合起来看。如《泉州晚报》1999年9月3日刊载《泉州发现数万年前“海峡人”化石》,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显著性、趣味性兼具。当然,一般新闻事实并不同时具备五个要素。在通常情况下,时效性加上其他四性中的任何一性,便构成了新闻价值。

二、新闻价值的实现

新闻价值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的系统,新闻价值全在于实现,它的实现是一种有始有终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在单元传播流程中有四个环节,或称四个步骤。

第一个环节是记者、通讯员的发现。记者、通讯员在采访中,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发现新闻事实,发现事实的新闻价值,并将之初步表现出来,写成新闻稿,使新闻价值进入单元传播流程。

第二个环节是编辑和新闻机构的处置。编辑和新闻机构对记者、通讯员的新闻原稿是否及时予以适当处理,对新闻价值的实现关系极大。一条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可能因编辑处理不及时不恰当而被埋没或减价,而好的编辑却可以像沙里淘金一样,从众多的新闻原稿中挑选出最有新闻价值的稿件或材料,给以突出版面,加上醒目的标题,重点推出,保证其新闻价值的实现。关于给天安门事件平反的报道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78年11月中共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决定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北京市一家报纸将这一具有重大价值的新闻淹没在长篇会议报道中,新华社记者从内容庞杂的会议报道中单独抽出这一事实发一条新闻,《人民日报》在刊用时发在头版,又特意加花边推出,这才使之成为在全国和全世界引起强烈震动的重大新闻。

第三个环节是发送与传通。报纸印刷出来,发行到读者手中,广播电视新闻播发出来,进入千家万户的收音机电视机,新闻价值才得以实现,这是不言而喻的。

第四个环节是受众的接收与接受。这是新闻价值实现的最后一环。一条新闻及其新闻价值的最终实现,在于是否为受众所接收和接受。受众完全接受了,就实现了相应的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就成为现实的价值。反之,如果受众对新闻不予接受或没有接收,那么,再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仍然只是客观事实,也不可能实现它的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的实现或顺利,或不顺利,在新闻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种种阻碍而影响其真正实现。影响新闻价值实现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新闻控制者及其对新闻传播的控制。新闻控制者指对新闻传媒拥有领导、管理和监督权的单位或个人。新闻控制者总是要从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出发,来实施对新闻传播的有效控制,这种控制直接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一些新闻事实,从新闻的角度论,是很有传播价值的,应该付诸传播;但从政治的角度论,却不能报道或不能立即报道。于是,新闻控制者对其分别采取“不闻”、“旧闻”、“小闻”等方式进行处置。“不闻”即不报道或不让报道,让新闻事实湮灭;“旧闻”即不让及时予以报道,过一段时间再报道;“小闻”即尽量把报道的规格压低规模压小,大事化小。这样,事实的新闻价值或者不能实现,或者只能部分地实现。

二是新闻传播者的行为能力。新闻传播者主要是记者、编辑、总编辑的能力,直接决定新闻价值能不能实现。新闻传播者具备相应的水平,才能够认定事实的新闻价值,并使之物化。新闻传播者的水平是一个综合指标,主要包含两种最基本的能力。一是迅速发现新闻价值的能力。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新闻价值也是如此。新闻传播者有一双能够敏锐地捕捉和判断新闻价值的慧眼,是至关重要的。二是表现新闻价值的能力。新闻传播者有一管神笔,把发现了的新闻价值有力地表现出来,受众才能享用到新闻价值。

三是新闻传播的手段和技术。在新闻传播中,新闻价值因技术原因而发生损耗,是必然的。像报纸版画的质量、电视新闻的图象等,都直接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而技术水平从来达不到顶点。一条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由于不能及时地顺利地传播到受众,其价值必大打折扣,先进的手段和技术却可以使这种损耗降到最低程度。比如,彩色报纸比墨印报纸更好看,彩色电视比黑白电视效果好。采用先进的设备,确保传播的技术质量,尽力避免因设备和技术造成的延误与其他质量问题,这是新闻价值得以实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美国目前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今日美国》就是以此见长的,它在版面彩色化、全国卫星远程传版等方面,都走在美国报纸前列。

四是受众的水平。受众的水平对新闻价值的实现,影响最为关键。受众的水平包括思想水平和知识文化水平。思想水平决定受众看不看新闻,怎么样看新闻。受众对新闻毫无兴趣,或者不能正确地看待,最大的新闻价值也没有意义。有些人从来不看报纸,看电视只看看文艺节目,任何新闻在他那里都无法实现其价值。有的受众虽然看报纸,看电视,听广播,但由于知识与文化不够,看不懂或听不懂新闻,理解不了新闻的内容。如同陈奂生看戏,连基本事实也弄不清,更不懂什么“无形的意见”,新闻价值在他那里同样无法实现,或者要大打折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