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研究型大学师生互动本科教学模式

构建研究型大学师生互动本科教学模式

时间:2022-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卑有别、师道尊严的潜在影响,不少学生对教师多服从,少质疑;不少教师难以摆脱“权威幻觉”,放不下架子。加之中国文化环境中,内敛藏拙的个人品格更易被接受,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却因偏离文化常模而不易被认同,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争鸣和碰撞。

构建研究型大学师生互动本科教学模式

郑家茂 潘晓卉 丁德胜 徐 悦

(东南大学教务处,江苏南京,210096)

【摘要】 本文针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主体模式中师生互动的明显不足,在多视角剖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构建研究型大学特有的、课内课外一体的师生互动本科教学模式的框架和思路。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本科 师生互动 教学模式

在国际上,著名的研究型大学都十分重视本科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我国一批研究型大学也正通过建立导师制、研讨课、构建自主学习模式等,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的良好育人环境。如何才能建好研究型大学师生互动的本科教学模式,本文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本科教学师生互动的现状与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活动主要是“师主生从”模式,师生互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①课堂教学多局限于“传递—接受”的传统模式,“满堂灌”、“填鸭式”仍是大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甚至还存在照本宣科的情况。②本科生中应试性的被动的学习定势仍十分明显,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上,学习围着课本和考试转,沿袭着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传统学习方式。③校内教学资源整合不够,学科与专业的联系不紧密,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联系不紧密,教师的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的联系不紧密,学生学习活动与教师研究活动的联系不紧密,学生课内学习活动与课外活动的内容和目标联系不紧密,多数教师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④学生教育管理体制支撑师生互动的力度与频度不够,高水平的教师尚未走到教学工作的前台,学校对学生学业上的指导、思想上的引导、心理上的疏导不够,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和智识兴奋水平有待提高。⑤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各种课外学习活动的覆盖面、参与面尚不广泛,培养手段创新不足,学习活动仍主要局限在课堂,其个性化、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空间有限。凡此种种,皆与研究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有:

1.观念制约。教师尚未完成从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到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咨询者的角色转变;学生尚缺乏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自觉意识;管理人员对“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认识还大多停留在字面上,尚未深入到制度设计的核心层面。

2.教学组织形式的制约。办学规模扩大,学生激增,生师比过高,教师上大班课目光无法顾及全体学生;单向传递的课堂教学形式也使师生之间难以进行思想上、学术上的沟通;伴随着教学多媒体的变化,师生间的联系更加间接,关系更加疏离;高校课程设置专业性强、课程多、上课时间短,教师更动快,也减少了师生交往的时间和机会。

3.政策导向的制约。研究型大学教师必须承担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等多重任务,教师职称晋级又十分注重专业学术水平,导致对科学研究的偏倚偏重。除非学生主动质疑,多数教师很少主动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

4.学生管理模式的制约。大学辅导员或班主任制度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起重要作用,但也使一些任课教师和多数学生产生错误认识,认为与学生交往、联系应该是班主任、辅导员的事,与教师无关。这样,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一般仅限于学业,交往渠道也仅限于课堂。

5.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一些学生学习动机不明,主动求知热情不高,对课程缺乏兴趣,有的学生心思根本不放在学习上,甚至不愿与教师多交流,更谈不上良好的师生互动。

6.文化因素的深层制约。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卑有别、师道尊严的潜在影响,不少学生对教师多服从,少质疑;不少教师难以摆脱“权威幻觉”,放不下架子。加之中国文化环境中,内敛藏拙的个人品格更易被接受,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却因偏离文化常模而不易被认同,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争鸣和碰撞。

二、大力倡导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

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一般要占到总学时的2/3以上,师生互动应首先在课堂教学这个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上展开,应重点突破单向传递的课堂教学模式,使之成为学生积极探求新知、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过程。

1.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是基于问题的教学。问题是积极思考的结果,也是深入探究的动因,更是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和思维主动性的最好刺激物。在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分析教学对象的前提下,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适合学生现有经验和能力并能联系新旧知识的问题,应成为教师教学设计的主要着力点。问题可以取自日常生活,也可以取自学科关涉的实例;可以来自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也可以来自教师正在从事的研究课题;可以从学生认识上的盲点切入,也可以从教师自身求知所走的弯路切入;可以在上课开始时提出,也可以在上课中间或上课结束时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可以是教师对学生提出,也可以是学生对教师或学生对学生提出。应鼓励学生破除对书本和教师的迷信,培养学生探索和质疑的兴趣和习惯,对问题提得多、钻研得深、见解独到、解决方法独特的学生应予以充分肯定。

2.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动态转换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授教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交织在一起的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师的主体性表现在:在教学过程展开前,要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钻研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最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在教学过程展开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激发学生,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在教学过程展开后,要及时正确评价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主动地接受教育影响,把教师的教学意图变成自己的学习意图和行动要求,把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内化成学生个人的经验和智慧。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上述两重主体活动的动态转换过程,即学生的学习活动逐渐扩大,教师的授教活动逐渐缩小,最后转化到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自主学习上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否认教师的主体作用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很难形成真正良性的师生互动。

3.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是合作式的教学。在基于问题的教学中,常常需要运用本学科的多个知识点甚或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并经过复杂的研习过程(阅读、研究、分析、计算等)来完成,这将突破学科间的隔阂和壁垒,打破按部就班的教材和讲授体系,需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共同努力去寻索,需要每个人贡献自己的思想和智慧。教师思考问题的角度和依据、展开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辨析问题的精微与老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都会给学生珍贵的启示;而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活跃精神、不受定见束缚的丰富想象力以及通过现代化手段获得的新知识新方法,也反过来给教师很多的馈赠。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成为愿意合作和善于合作的人,教师自身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范围也会得到增进,而使师生建立起探究真理的伙伴关系,共同对知识的发展、传播和应用做出贡献。

4.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是课型多样的教学,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是各种课型生动活泼、挥洒自如的展开过程。如:

学导式:①学生自习(包括课前预习、课上自学);②学生解释(学生自行查阅参考资料、学生间讨论、教师个别辅导等);③教师精讲(教师讲透学生难以弄懂的要点);④学生演练(学生记要点和心得,完成精选的作业,学生相互批改作业,把知识概括化、系统化)。

发现式:其程序为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评价、验证—得出结论。即教师给出一些事例和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有关教材和参考书,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给出各种可能的假设或答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观察、实验、讨论、听讲、思考等途径去独立探究;在充分讨论和验证假设的基础上,自行发现、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对问题做出结论。在发现教学中,教师是资料提供者、激励者、兴趣刺激者、支持者和顾问;学生是分析者、探究者、假设提出者、结论发现者。

讨论式:创设情境——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讲授——学生小结作业等。讨论课应由主讲教师主持,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发言次数比例应大于5∶1;要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讲,而不要仅对着教师讲。教师要多听、多看、多感受而少说话,否则学生就会不自觉地迎合教师的观点,影响到教学气氛和效果。学生在讨论课上的表现应成为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讨式:围绕能够激励学生、开阔学生视野的学术问题,高水平教师开设研讨课(特别是由教授为一年级新生开设),使教授有机会用自身进行科研探索和智力成长的经历去鼓励和启迪新生,让新生尽快掌握研学方法、养成研学习惯、学会发现问题。

要获得师生互动的生动效果,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灵活地确定课型。自然科学知识逻辑性、系统性、理论性强,可采用“背景—思想—阅读—实验—指导”模式,“实验—原理—问题—结构—应用”模式,“观察—实验—问题—讨论”模式,“原理—结构—方法—能力”模式,“直觉—联结—构造—美的系统”模式等,来保持学生持久的注意、活跃的分析和思考状态。人文学科知识比较宽泛,重在领悟,可采用“对话模式”(对话—辩论—思考—结论),“研讨模型”(问题—调查—讨论—参与),“辩论模式”(阅读—撰稿—演讲—辩论),“讲课模式”(确定讲题—准备讲稿—进行讲授—授后总结)等。工程科学与技术知识重在经验积累和原理运用,可采用“经验积累模式”(直观—记忆—理解—练习—积累)、“猜测证伪模式”(问题—猜测—推演—证伪—新问题)、“解决问题模式”(问题—概念—困难—争论—问题)、“设计试验模式”(需求—分析—设计—测试—检验—修正)等。总之,可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型促进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局面。

三、夯实拓宽师生互动的课外综合研学平台

研究型大学应充分利用名师、资料、实验、学科、专业等优质资源环境与学术氛围,夯实拓宽丰富多彩的创新性综合实践研学平台,努力为师生互动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

1.增加课外学习的量与质。针对研究型大学学生学习能力强的特点,应增大自学量,规范作业要求,理工科应重点加强研究型、设计型作业分量,文科应重点加强大阅读量、大写作量的作业,提倡适当安排“无标准答案”的开放式作业,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避免敷衍了事,使作业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的学习环节。应拓展网上学习与交流、网上答疑与讨论、网上作业与批改的新途径。应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成绩纳入总成绩的评定;应通过考试改革,使考试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过程。

2.鼓励学生自主实验。利用研究型大学实验条件精良和学生综合素质高的优势,鼓励学生自己制订实验方案,自行选择实验方法,自己确定实验步骤,自己选配实验装置,自己观测实验现象,自己分析实验结果,独立写出实验报告。教师则应在实验前讲清要求,导引方向;实验中观察调控,释疑解难;实验后,评价成果,提升理论。要减少验证性实验,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进一步拓展综合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效益。

3.加强实习实践指导。要改变目前课堂教学“填鸭子”、实践教学“放鸭子”的现象,加强教师、校外指导人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明确规定教师的指导任务,增加现场指导,借助计算机网络加强对实习实践过程的监控,发挥校外技术骨干的指导作用,使实习实践真正成为以探索为本、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

4.拓宽研学并进的综合创新实践平台。在精简课程总量、减少课内学时的同时,要切实将课外研学环节加上去。要加强基础技能、综合设计、项目研究等训练;要加强课程论文(设计)、学年论文、综合论文训练;要将课外科技文化、读书及研究等活动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鼓励学生用课外科技创新项目成果来代替毕业论文、学位论文;可以通过研究项目制、研究小组制、讨论班、读书会、笔会、报告会、俱乐部、社团等多种形式,实现师生之间广泛的互动。建立研学并进的综合创新实践平台。应像课程教学一样,做到有学分要求、有活动载体、有实践基地、有教师指导、有过程管理、有成果评鉴、有成绩记录,使之与课堂内的师生互动相得益彰,真正体现出研究型大学以师生共同研究探索为旨趣、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体、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显示度的办学特征。

参考文献

[1] 吴立刚.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2] 查有梁.教育建模.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3] 王策三.教学论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4] 张天宝,王攀峰.试论新型教与学关系的建构.教育研究,2001(3)

[5] 李华,蒋华林,刘西蓉.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模式比较研究.高等理科教育,2002(4)

[6] 徐小洲,王天嫱.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国高教研究,2002(5)

(原载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