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必须突出师生互动

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必须突出师生互动

时间:2022-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特殊使命着眼,当前存在着制约我国研究型大学师生互动的多重不利影响。因此,应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提供政策保障,积极推进研究型大学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当前,在我国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的进程中,本科教育也特别需要进一步建立研究型大学应该突出的师生互动关系。

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必须突出师生互动

潘晓卉 郑家茂 徐 悦 陈绪赣[1]

(东南大学教务处,江苏南京,210096)

【摘要】 师生互动是国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和核心理念。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特殊使命着眼,当前存在着制约我国研究型大学师生互动的多重不利影响。因此,应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提供政策保障,积极推进研究型大学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本科教育 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 G5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1X(2006)02-0120-04

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十分强调师生之间双向参与、相互沟通、平等互助以及教学相长的互动,特别重视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和参与研究的机会,在教学与科研结合、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进行科学研究、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当前,在我国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的进程中,本科教育也特别需要进一步建立研究型大学应该突出的师生互动关系。

一、师生互动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特性

从中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的“谈话法”、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到现代教育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杜威的“设计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等,都主张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应该互动,强调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结论、获得知识、增长能力。虽然不同时期、不同教育流派所主张的师生的主体地位有所差异,也出现了“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的不同观点,但师生互动在不同的意义和程度上都始终得到重视,而且越来越成为共识。

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师生互动是教育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教育活动是施教和求学的辩证统一。教师是授教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师生互动是两个主体间的互动,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教学过程具有强烈的组织性、调控性和目的性。教师的主体性体现为对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行为的选择性与控制性,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为对教育活动的自主选择和内化过程,只有两个主体相互激发、相互补充、相互扩展,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是一种社会性互动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以知识、情感、价值观念等为中介的互动。师生关系包括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工作关系,以满足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以情感、认识交往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等。师生互动不仅具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互动的一般属性,而且具有过程的连续性、符号的理解性、表征的多样性以及结果的反思性等特点。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教育是师生之间的思想、意志、感情、知识等进行复杂而奇妙的互相影响和作用的过程。有效的学习要求学习者建立学习的意义及动机、建立知识的联系及体系、建立学习的方法及策略、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及创新能力等。要使学习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价值追求和意义建构的过程,就必须将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求有效地结合起来。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授教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交织在一起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对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展开前,要确定预期的目标,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并选择最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在教学过程展开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调控课堂活动,不断激发学生,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在教学过程展开后,要正确评价、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对学生来说,应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控,主动接受教育影响,把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内化成个人的经验和智慧。教学过程中上述两重主体活动不断实现动态转换,即学生的学习活动逐渐扩大,教师的授教活动逐渐缩小,最后转化成为学习结果并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从现代学习论的角度来看,学习是学生身心发展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生主体和学习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的实质是经验积累,是待建立的新经验与已有经验的相互作用。知识必须通过学生自主建构才能获得,学生的认识活动和自身发展都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在校学习过程中,丰富的教学资源与环境的快速、便捷、高效的利用与扩展,使得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都表现出鲜明的互动性。

二、师生互动应该成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

1.研究型大学的特质呼唤师生互动

作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核心部分,研究型大学以知识的传播、生产、应用为中心,以在知识生产、创新以及科学研究中贡献成果、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为目的。创新精神是研究型大学的灵魂,创新活动是研究型大学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显著特征,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是研究型大学对社会的特殊贡献。为实现研究型大学这种重要使命,其教学活动绝不能仅仅是教师在教室里向学生传播大量的既有知识,教师所思考、所研究的应该是对既有知识的修正并发现或创造新的知识;其教学活动不应是填鸭式,也不仅是启发式,而应该是基于研究和发现、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指导型教学方式。研究型大学拥有高品质的师资和高质量的生源,拥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和高层次的科研成果,其众多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集结以及多学科并存的特点,其各种新知识、新信息大流量汇集与多渠道交流的优势,其研究型学习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其高频度的学术活动和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都满足了师生互动迫切的需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重要的基础。

2.师生互动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

许多著名的研究型大学都十分重视建立学生和教师之间一对一的智力支持关系,这种智力支持关系多以导师制出现,没有实行导师制的学校,也通过建立各种联系方式保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便利交流。在教学方面,学生和教授大都建立起密切联合、师生互助、双向交流的平等关系。除讲授课外,教师较多采取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专题研讨等方式,鼓励学生课堂提问、质疑、发表评论,鼓励学生授课、作报告,要求学生做项目、写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做口头演讲等。有的学校为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小型研讨课,围绕激励并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的主题进行研讨,给学生提供在合作环境中进行互动与探索学习的经历。在研学方面,通常要求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如麻省理工学院不但规定本科生可以参加一个项目,而且为优秀本科生提供一次直接参加科学研究的机会;马里兰大学对学生进行的有独创性的研究项目,配发给1 500美元的津贴和相应的学分;1999年,美国联邦政府为鼓励学生从事科研活动,还专门颁布了《生活费补贴条例》。据统计,美国大学由学生参加的科研工作量相当于近5万名专职科研人员的工作量,这说明学生不但能够在研学过程中成才,而且能够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在管理方面,牛津、剑桥大学的“学院制”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文化交流的良好环境;斯坦福大学为低年级本科生建立“研讨小组”(每小组7~8人,并安排导师),还首创了“大学内大学”,允许大一、大二学生和几位教师一起住宿,一起上课,一起吃饭,这样一周七天都可以开展讨论;不少学校还明确规定教师必须有指导学生和社区服务的工作量,资深教授也要花时间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学生通过和教师以及不同种族文化背景的同学交往,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研究型大学高水平本科人才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础,也是未来社会领军人物和科技精英的潜在力量,因此,其培养是集思想教育、目标导引、动机激励、兴趣培养、人格完善、方法指导等为一体的高级复合过程,需要师生之间进行近距离接触、高频率切磋、深层次交流,进行知识性、情感性、研究型、交往型、操作型等全方位的互动。研究型大学学生良好的研学基础,高标的成就动机,优秀的综合素质,为全面互动提供了充分的可能。在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崇高的学术声誉、优良的育人风范和精湛的学术造诣的熏陶下,学生逐步发展探求未知的开放心智和浓厚兴趣,获得对于科学基本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养成探究、发现、创新和合作的习惯,增长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学科前沿的洞察力,将知识学习转化为创新活动,从而不仅奠定了未来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基础,也成为现实的重要研究力量,与教师一起对知识的发展、传播和应用做出最有意义的贡献。师生在研学过程中一起发现新知识、共创新理论早已屡见不鲜,优秀学生充满创造力的思维、执著追求的精神、激情涌动的活力也使诸多教师得益匪浅。师生互动应该成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

三、研究型大学教师与本科生互动面临的不利影响

1.随着大学功能的拓展,教师承担多重任务,无暇专注师生交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对社会生活的辐射面和影响力日益深远,大学向社会开放和与社会融合的强度日益增大,大学逐步由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我国正面临向新型工业化社会转变和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双重任务,研究型大学承载着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等多重使命,教师的时间精力成为稀缺资源。部分教师进行科研和服务,远离教学第一线,绝大多数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也已把自己的全副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和课堂教学方面,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教师上课踩着铃声到,下课随着铃声走,校园中多见教师匆匆的身影,却少见师生间款款的交谈。除了低年级公共基础课有一些规定的答疑辅导外,师生之间联系变得越来越少。不少教师仅与学生保持单向的讲课关系,把教学工作当作任务完成了事,尽量避免占用过多的时间与他人(包括学生)交往而耽误科研或学术工作。再加上研究型大学评价标准中研究成果占有突出地位,教师职称晋升政策更加注重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社会服务追随经济效益、追求功利主义,同时也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浮躁情绪等等,师生互动明显淡化,学生直接从教师处得到的滋养开始变得稀薄。

2.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生师比增加过高,师生难以充分互动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但连续扩招也使研究型大学的资源配置出现了一些困难。由于学生人数激增,基础课和专业课不少都是大班课,大课堂上教师的目光已经无法顾及全体学生,更不用说在课堂上直接进行思想、学问上的充分沟通,课外的各种活动覆盖面、参与面相对较小,学生与教师直接接触的机会大大减少。高校课程设置专业性强、课程多、上课时间短,教师更新快,也在客观上增加了师生交往的难度。大学生中因目标缺失、学业挫折、生活不适应、经济有困难等引起的思想、心理问题常常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即便是一流大学的学生,也普遍存在着学习目标过于功利、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志向和抱负得不到有效的激励和强化、因长期应试性学习而引起的心理焦虑、因竞争失利和经济差异而产生的心理失衡、因不善沟通、不善合作而导致的心理自闭等各种思想和心理问题,非常需要得到指导帮助。相对而言,指导力量明显不足,再加上教师缺乏交流沟通和心理疏导能力的训练,对学生指导、疏导、引导的效果很不理想。这直接制约着师生互动良性局面的形成。

3.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师生情感交流间接,学生思想触动少

随着以多媒体和网络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早已不再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唯一信息源。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咨询者,学生应从被动的学习者成为积极主动获取、加工、利用信息知识的研修者,学生与教师之间应该而且完全可以建立起双向参与、双向沟通、平等互助、教学相长的关系。但从实际情况看,伴随着教学媒体的变化,师生的情感沟通却更加间接,关系更加疏离。一方面,联系师生关系的传统纽带正在逐步消解;另一方面,合作指导型的师生关系尚未完全建立。多数教师还不很善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创造的兴趣,有些教师的潜意识里还保持着“师道尊严”的情结,难以摆脱“权威幻觉”。学生应试性、被动性、机械式的学习定势仍十分明显,注意力集中在教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上,学习围着课本和考试转,对教师多服从,少批判,多沉默,少质疑。这种师生关系变化与现代教育技术快速发展的严重脱节也直接影响了师生互动。

四、研究型大学推进师生互动应从转变观念、构建模式、政策保障入手

1.树立新型的知识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要树立正确的知识观。知识不仅是人类实践的总结和认识的结果,更是认识的过程和求知的方法;知识不仅是经验的系统,更是一种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知识在本质上是不断更新和扩展的过程,知识的激增使知识的分析、判断、选择和运用更显重要;掌握知识是为了更新知识,掌握规律是为了探索新的更加深刻的规律。应在正确知识观的支配下,鼓励师生突破传授者和接受者的定位,建立探究真理的伙伴关系和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课堂并非文化传递的唯一渠道,教师也并非知识传播的当然权威,教材更不是科学经典的唯一载体。采用满堂灌、一言堂、以本(教材)为本(中心)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研究型大学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需要。应该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素质的养成转变;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在正确教学观的引领下设计出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

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研究型大学学生不是没有思想和感受的任由塑造的白板,而是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个性、有着不同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方式的生命个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主体结构由操作系统和动力系统两部分组成,操作系统主要由智力因素如感知、概括、记忆、运用能力等组成,动力系统主要由非智力因素如意志、情感、兴趣等组成,学生主体结构的完善程度及其功能发挥的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成效;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有利于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来安排教学活动。

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现代新型教师不应是以施教为谋生手段的教书匠,而应是充满爱心的教书育人的践行者;不应是已有一桶水,然后不停地倒给学生的“灌输者”,而应是孜孜以求的学者和学习者;不应是居于学生之上的发号施令者,而应是循循善诱的心理辅导工作者;应该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引导者、同行者与合作者。

2.整体构建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

在培养模式上,研究型大学要构建有利于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学习和研究并进的培养方案。应通过精简课程总量、增加选择空间、课程整合重组、学科交叉融合等改革,尽快将过多的课内学时降下来,切实将课外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环节加上去。要把教学实验、工程基础训练、工程实践、课程设计、研究训练、综合论文训练等都纳入培养方案;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要将课外科技文化活动、读书活动及研究活动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搭舞台,把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营造师生互动的生动局面。

在教学模式上,研究型大学应尽快从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向重视创新的研究型教学转变。课堂讲授应去除陈旧、重复、学生自学就完全可以掌握的内容,吸纳教师的研究内容和学科的前沿知识;应适当分开讲授体系和教材体系,避免“照本宣科”,留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应提倡提问式、双向交流式的讲课方式,少画句号,多留问号;应规范课程讨论的设置,将学生在讨论课上的表现计入课程成绩;应增加综合性较强的研究型、设计型习题,提倡安排“无标准答案”的开放式作业,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发现、共同创造的互动过程。

在管理模式上,导师制是当代研究型大学师生互动的有效载体,班主任辅导员制是中国高校长期实践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当前应该集两种模式之长,探索辅导员+导师的管理制度。关键是要改变目前主要由年轻教师承担学生教育管理的做法,让教学水平较高、人生阅历丰富、学术造诣深厚、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学业、生活进行全面指导的教师担任班导师,同时配备年轻的辅导员管理学生生活事务和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共同为学生提供学术上的引导和智慧、能力上的帮助。

3.建立师生互动的政策制度保障

研究型大学的生机和活力不仅蕴藏在其具有现实创造力的教师和具有潜在创造性的学生中间,而且蕴藏在它极具创造性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中。研究型大学应建立起有利于师生互动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切实保证。

(1)编制制度保证。高校的生师比逐年提高,教学编制偏紧,教师工作量标准偏高,是影响师生互动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型大学的编制管理应相对宽松于以教学为主的大学,生师比一般应控制在10∶1左右,为实行导师制、实现小课堂研究型教学提供操作空间。

(2)聘任制度保证。在教师聘任中,应对工作量中教学、科研等的构成做出明确规定,鼓励高水平教师担任低年级班导师。

(3)培训制度保证。应建立新老教师定期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其教学能力、与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心理疏导调适能力等,帮助教师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

(4)教师评价制度保证。改变目前政策导向上过分偏重教师的授课时数、科研成果、项目额度等硬指标的倾向,加大表彰教书育人贡献突出的教师,使教师指导本科生研学或进行其他“隐性教学”的工作得到合理承认。

(5)学生评价体系保证。在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考核的基础上,应体现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创新价值取向。加强对学生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的考察,加强对学生在研究型学习中的表现及成果的考察,注重对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创造精神的评价。

在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我们必须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管理制度、政策机制等各方面不断深化改革,积极进行优质研究资源和教学资源的整合,推进师生互动,形成教师善教、学生乐学,教师引导激励、师生共同创造的活泼氛围,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2] 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 王正平,郑百伟.教育伦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 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6] 彭未名.信息时代大学师生关系的嬗变及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2(9)

[7] 朱德全,袁祖荣.论教学的主体性与主客体关系[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2(3)

[8] 田国秀.1980年以来我国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问题研究的评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0(7)

(原载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注释】

[1]作者简介:潘晓卉(1955—),女,江苏淮安人,东南大学教务处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