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

中小学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教师难以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人。近年来我国也开始注意到教育科学研究对于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求教师要有教师职业的独特品格和能力。由此可见,教育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不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体现,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力保证。

一、中小学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

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教育问题开始得到关注而逐渐成为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并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专门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专业工作者。由于受到制度化教育的驱动,教育科学研究被赋予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特征,致使教育科学研究逐渐成为了置身于直接的教育教学过程以外的某些专家学者的专职工作,似乎与中小学教师无涉。时至今日,社会上仍有不少人仅仅把专职的理论工作者看做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主体,中小学教师充其量只能充当教育科学研究的配角、助手或施工队。

由于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的分化与对立,在课程系统化和教育教学技术化观念的影响下,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仅被视为运用一定技法传授知识的过程,只是一种践行教育科学研究者的思想和意图的行动。专门的教育科学研究者把自己认可的理论观念推荐给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只需照本宣科、墨守成规,按他人的意志行事,而不必有自己的创造,忠实地扮演着技术操作工的角色。久而久之,教师们就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教好书、上好课,搞教育科学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与己无关,以致教育研究成果越丰富,越复杂,教师的思想就越简单。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教师难以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人。中小学教师天天进课堂,却对教学缺乏理解和探索;天天面对学生,却不能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天天面对教材,却不能创造性地设计;天天面对困惑,却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不仁。于是,他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变成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机械劳作和苦差事,从中不能体验到工作的乐趣。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反思专门教育科学研究者的研究和中小学教师的消极无为不协调的现象。有些研究者指出,理论观念的倡导者应当和教师建立共生共荣的关系,中小学教师也应当成为教育科学团体中的一员,有责任审慎地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有责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到了60年代中后期,人们明确意识到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并把参与教育科学研究作为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必要内容。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教学要求的提高,对教师专业化的探讨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教师即研究者”也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念和努力追求的目标。中小学教师作为有自己特定思想和认识能力、思考能力的人,应该结束长期被动的“教书匠”形象,代之以积极主动的“教育家”形象。近年来我国也开始注意到教育科学研究对于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中共中央于1999年6月17日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个部分专门予以阐述,强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2001年5月29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二十条指出:广大教师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台阶,对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倡导,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也逐渐成为社会要求和群体自觉。

中小学教师应当并且必须成为研究者。

第一,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本身具有研究的性质。如果仅从知识传递的角度理解教育,教师只能是一个教书匠的角色;如果从每个学生的成长出发,教师的工作就总是在实现着文化的融合和精神的建构,永远充满着研究和创造的性质。“教师即研究者”的早期倡导者布克汉姆曾经提出:研究不是一个专有的领域,而是一种态度,它与教育本身没有根本的区别。如果把研究看做是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态度、方式,体现着教育实践的根本意义,那么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就内在地包含着研究的成分和性质,他们本来就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主体。

第二,教育教学本身的复杂性和创造性,使得教师必须成为一个研究者,必须基于对实践的深思而作出判断和决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审慎、理智的安排。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活生生的个体,其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极其复杂的社会情境:它既有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又指向某种理想的未来;它既关系到个人的发展,也产生重要的社会后果。正因如此,教育教学实践不能简化为仅仅围绕既定的教材内容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更不能简化为某种简单的技术控制过程。教育教学本身及其所处环境的复杂性,使得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不可能仅仅是某种官方文件的抽象指令或某种理论观念的执行者,而必须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自己行为的目标及其可能的后果进行审慎思考和判断,然后再作出合理的决定和安排。

第三,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当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诉求。近几十年间,教育界掀起了“教师专业化”的探索与改革浪潮。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求教师要有教师职业的独特品格和能力。教师职业的专业特性就在于教师个体对于教育情境、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深刻理解与把握,这应该构成教师专业生活的一部分。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技能之外,还必须具有科研意识与能力。由此可见,教育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不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体现,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力保证。

第四,中小学教师要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及其新要求,仅仅做一名教书匠或学习者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有意识和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即要有成为研究者的理念。教育教学改革日益频繁而且日见深刻,新的观念、思想、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既要求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也要求教师情感与技能上的适应,更需要教师去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对这些新生事物作出思考、讨论与评价。教育改革既为中小学教师从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也迫使教师去研究、探讨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问题,成为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动因。并且,让教师和学校在一些教育问题上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也是当今教育改革本身的一个基本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