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科生研究型教学特色探析

本科生研究型教学特色探析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前身为新闻学系,创建于1983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开设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告学、传播学、广告设计等6个专业和专业方向。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对本科生能力的考察主要通过闭卷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个别课程采取提交课程论文的方式进行。珞珈新闻与传播论坛是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定期在学院多

杨星星 刘 鑫

当前,就如何对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本科生开展研究型教学成为国内新闻院校共同关注的教学重点,本科生学术素养直接影响其在研究生阶段的科研能力,因此,国内多数新闻院校十分注重本科生专业研究素养的提高。武汉大学的新闻传播学整体实力在国内居于前列,是一所不折不扣的新闻传播学名校,其在本科生研究型教学上的诸多实践对国内其他院校开展相关教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前身为新闻学系,创建于1983年。1984年开始招收新闻学专业本科生,1985年增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1994年增设广告学专业,2002年增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09年增设传播学专业。1995年经学校批准,新闻学系更名为新闻学院。2000年年底,四系合并后,更名为新闻与传播学院。

学院下设新闻学、广播电视、广告学、网络传播等4个系,目前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告学、传播学、广告设计等6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学院拥有新闻传播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拥有一个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创新基地、一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学院还下设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动漫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和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其发展过程中,学生数量和招收的专业数目不断增加,并依靠着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中心,拥有大量科研项目,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使得武汉大学在进行本科生的研究型教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本文着重从新闻传播学的课程设置、学术氛围的塑造和学生科研兴趣的激发三个层面对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的本科生研究型教学方式进行初步总结。

一、设置多元化的专业课程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开设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告学、传播学、广告设计等6个专业和专业方向。这6个专业和专业方向的学制均为4年,需要修满140分才能毕业。在专业课的设置方面,其把专业课划分为三大模块,分别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双语课程。

就专业基础课程而言,虽然新闻传播学院开设有6个专业和方向,但这6个专业和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相同的,分别是“新闻学概论”“广告电视概论”“大众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数字传播概论”“多媒体新闻报道”等。从课程的名称来看,这些课程涵盖了新闻传播学科主要领域的研究议题,同时,这些课程与所设置的6个本科专业和方向相一致。专业基础课程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这些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该专业的相关理论基础,为今后更加专业化的课程学习做好知识储备,这部分课程是本科生最先接触到的专业课程,多集中设置在大一、大二。

专业主干课程是为本科生进一步深化了解所学专业而开设的差异化课程。不同的专业和方向所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差别较大。如新闻学专业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有“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经营与管理”“专业英语”等。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电视摄像与编辑、广播电视脚本写作、当代广播电视发展、电视节目评论等。广告学的专业主干课程则为中外广告史、广告策划、现代设计概念、广告经营学、广告调查、媒介经营与管理、西方广告选讲等。

由此可以发现,这些专业主干课程相较于专业基础课程存在明显差异,体现出专业设定上存有差异。值得注意的是,传播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侧重于“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概论”“网络社会学”“媒介调查与分析方法”“网络信息编辑”“电子商务与政务”“网络传播技术与应用”“数字媒介工程实践”等。

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是新闻传播专业通常设置的两大课程类型,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专业课程较多,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专业课程作为选修课,如此多的专业课程为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武大在本科生阶段就开始重视新闻传播学的双语教学,除了设置专业英语这一专业主干课程,还特别设立双语课程这一独立教学模块。

新闻学的双语课程是“英美报刊选读”和“中西新闻报道比较”;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双语课程是“英美报刊选择”和“传播学理论与应用”;广告学专业的双语课程是“西方广告选讲”和“广播影视广告”;传播学专业的双语课程是“海外新媒体评析”“电子商务与政务”。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英语相关课程的开设,能帮助学生阅读国外相关的新闻传播学原文著作,获取一手的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知识,丰富学生的学术视野,了解国外的传播学最新研究成果。

课程授课方面,挑选相关研究领域的教授给本科生上课,这些教授丰富的阅历和对新闻传播学科知识的独到见解使学生产生较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授课过程中,学生们产生的疑问可以及时得到较为权威的解答。双语课程的教学则由具有海外留学经验的老师进行授课,这些老师具有一些在海外著名媒体的从业经验,如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教师中就有一位曾在BBC担任记者。良好的专业英语素养和丰富的世界级媒体从业经历有利于本科生掌握最专业、最准确的新闻传播学英文表达能力。老教授的博学、拥有留洋背景老师的专业英语实力极大促进了本科生的新闻传播素养提升。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对本科生能力的考察主要通过闭卷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个别课程采取提交课程论文的方式进行。闭卷的考核方式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的相关基础知识。试题的设计上,既有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封闭式题目,也有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主观发挥的开放式题目。

二、塑造良好学术氛围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进行本科生研究型教学方面,着重塑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对学生进行潜在的学术熏陶,使本科生有意识地进行学术思考和学术探究。其主要从举办学术讲座、召开学术会议,以及教授组织每周读书会三大方面着力进行学术氛围塑造。

首先,举办学术讲座。与其他新闻院校不同的是,武汉大学的学术讲座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定期的学术讲座,如珞珈新闻与传播论坛。珞珈新闻与传播论坛是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定期在学院多功能报告厅举行的学术讲座,该论坛聘请国内新闻传播领域著名学者进行主题演讲。主题涉及的领域十分宽泛,基本涵盖了当前新闻传播的所有前沿领域。学院将每个季度的讲座时间和内容预先在其网站上发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参加。在珞珈新闻与传播论坛时间快要临近的时候,学院会在大厅中把讲座信息张贴出来,给学生加以提示。这种常态化的讲座信息可以为本科生提供关注学界最新学术动态的窗口,从潜意识层面引导他们关注与新闻传播密切相关的信息,讲座过程中经常会有提问回答环节,这一环节的设置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自我思考,若要问得有水平、问得有层次必须费一番精力。类似“珞珈新闻”与“传播论坛”这种较为固定的学术讲座形式,保证了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时期本科生都有接触到国内外新闻传播学者的机会,帮助、引导本科生进行辩证的、有研究价值的思考。在本科生学术研究能力相对较弱的这一情境下,固定学术讲座的举办可让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思考空间,是研究型教学实施的重要举措。

其二是利用其他高校教授参观访问的间隙,举办形式较为灵活的讲座,如学术沙龙。每年的5、6月份是武汉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答辩的时间,武汉大学在硕博士答辩期间往往会邀请兄弟院校的著名学者担当答辩委员会成员,新闻与传播学院利用这些专家答辩的间隙开展形式较为灵活的学术沙龙,构建起老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平台,学术沙龙对参与学生的学习层次没有固定要求,本科生也可参与其中。2012年6月2日晚,担任博士生论文答辩的复旦大学黄旦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展江教授、深圳大学吴予敏教授共同做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术沙龙,畅谈当前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热点问题,由于学术沙龙采用较为灵活的形式,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就任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老师交流,这种平等的对话方式与之前较为严谨的学术讲座相互补充,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大为提高,拥有了更多主动思考问题的机会。

其次,召开全国学术会议。除了学术讲座这一相对分散的学术交流活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还通过召开学术会议的形式,将某一领域的国内顶级专家学者集中在武汉大学,进行一系列密集的研究汇报与研究交流活动,以达到提高学院研究实力的目的。在会议期间,会场对学院的全体学生开放,本科生可以利用上课间隙时间进行旁听。2010年年底,武汉大学举行全国的广告学研讨会议,全国著名的广告传播的研究者汇集新闻与传播学院,几天的课程排得满满当当,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在做研究汇报的学者当中不乏国外的优秀研究者。高端专项学术会议的举行,为本科生了解学科最前沿的研究动态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和这些专家一对一交流,除了在学术汇报的时候可以进行交流问答之外,在会议间隙也可跟这些平时很难见到的专家学者们进行学术探讨。每场学术报告结束之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授又会对研究者的议题以及研究内容进行评点,再次梳理专家学者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的核心关注点,这一流程进一步帮助学习研究层次相对不高的本科生提升对新闻传播学科的认识。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对本科生研究型教学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之外,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还定期举办读书会。该学院比较有名的当属单波教授每周的读书会。读书会由单波教授发起和主持,每期读书会都邀请学院的一名老师采用专业书籍推荐的形式发表体会感言。这些书籍既有新闻传播学的经典书籍,也有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前沿研究著作。这种读书会的形式可教会学生如何读一本书,在读专业书的时候如何抓住重点,如何进行独立的学术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读书会面向全体本科生开放,读书会上,学生可以就发言者的主题进行交流思考,与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相比,读书会上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机会更多,交流层次也更深入加之单波老师最后的启发式总结,为整场的读书会进行最终的梳理,把老师的书籍推荐和个人观点与学生们的观点相融合,集中呈现出来,为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提升自我分析问题的能力提供了便利。

无论是讲座、学术会议,还是读书会,学生的参与程度层次往往比较低,而且由于受到这些学术活动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思考空间也受到一定限制,思考往往不够充分,只是为本科生进行学术性思考提供了一种可能,然而要更好地进行研究型教学,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平台供本科生进行独立的学术思考,形成对问题的系统看法。这就需要更多针对本科生特点的学术研究思考阵地,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三、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增强本科生的研究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研究空间,提升他们的研究兴趣,采取了多种手段,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建设可供学生访问的丰富数据库资源。这个数据库资源既包括线下资源,同时涵盖线上资源。线下资源主要指的是图书馆和资料室等本科生可以直接查阅资源的场所。本科生除了可以到新建成的学校图书馆借阅相关专业书籍进行阅读分析之外,还可以到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资料室去查阅资料。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建设学术资源方面,非常重视资料室的建设,虽然资料室的规模不及图书馆,但其整体设施非常健全,既有藏书室,也有报刊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为学生的借阅访问资源提供帮助,并且资料室每进一批新书都会在学院的网站上公开,提供给学生借阅,了解最前沿的学术著作信息。不论是学校的图书馆还是学院的资料室都提供预约服务,将专业书籍锁定提供给学生阅读,这一机制的施行,在学生中引发了一阵“抢书热”,但凡有价值的新近图书,都会受到学生的追捧,这从客观上促进了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提高。线下充足的学习资源,为本科生提供最丰富的课外阅读空间,安静的阅览室让本科生在这里安静地思考专业问题,而图书馆设立的研习室为本科生的讨论和学术交流提供了独立的专门空间,让学生有地方思考,有地方交流,这些硬件设施为本科生进行学习交流提供重要基础,这些在提升本科生独立思考和相互学习能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线上资源方面,从武汉大学到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打造线上数据库方面投入较大,其重点是打造网上图书馆,并购买当前中外主流的数据库。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知网的信息资源库,其中的数据都是最新、最全面的,本科生只需要输入自己的学号和密码就能访问这些数据库资源,并可无限量地免费下载。查询阅读新闻与传播核心期刊的文章,为其延伸独立思考提供了路径,新闻传播领域专家和学者的最新观点帮助其形成对问题较为全面的思考,引导他们进入独立思考的思维模式。本科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这些数据库,只要有一能上网的终端设备,学生便可随时随地了解、阅读下载最新的学术信息。这种便利性与当前互联网的规模化发展相一致,拓展了本科生自助学习的空间和时间维度。除了购买第三方的学术数据库资源外,新闻与传播学院还着力自己建设新闻传播学者数据库,几乎涵盖当前国内所有的新闻传播学者,并对其研究实行动态化关注,关注其研究动态和研究主题,并对其研究进行整理总结,以便提供给全学院的学生阅读。通过自建和他建的新闻传播数据库资源,为学生提供触手可及的丰富的新闻传播学术资源。实现学术资源的数据库化生存可以说是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研究型教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第二,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竞赛。学术资源数据库为学生在课堂之外独立思考问题提供了帮助,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新闻与传播学院为更直接地激发本科生的研究兴趣,鼓励本科学生参与学术竞赛。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2009年与人民网开展合作,“人民网奖学金”项目在武汉大学正式启动。根据双方协议,其中的“人民网优秀论文奖”主要用于奖励在互联网研究领域及人民网应用研究方面优秀的论文作品。人民网优秀论文奖评委员会每年会根据学生提交的论文,评选出10篇优秀的学术论文予以嘉奖。由于人民网和武汉大学在奖学金项目上有深度合作,“人民网奖学金”和“人民网优秀论文奖”受到本科生格外关注,因而本科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由于“人民网优秀论文奖”着重奖励在互联网研究领域的优秀作品,而本科生群体对互联网的接触较多,其在进行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非常容易涉及互联网领域,加之互联网研究是近几年兴起的,研究门槛相对较低,本科生涉及这一领域比较容易出成果。“人民网优秀论文奖”的设置初衷和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的日常接触相吻合,引发本科生研究互联网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术研究中。

新闻传播学院除了与人民网等媒体开展学术交流研究之外,还借助全国性的学术会议鼓励本科生投稿。2010年举办的“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最佳学生论文奖”的评选就是借助于中国新媒体传播年会而进行的学术论文竞赛。这种依托于某一学术会议的学术论文评选竞赛让本科生在参与学术会议的同时又能将自己认识到的和想到的一些碎片化的语言整理成文,在学术会议间隙进行投稿,为本科生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以上两类学术竞赛由于获奖名额较少,加之对论文涉及的研究领域有所限制,往往很难充分调动本科生的投稿积极性。与前两者相比,由大众报业集团《青年记者》杂志、人民网传媒频道、中国青年报刊协会《青年报刊研究》联合举办的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为学院的本科生提供了研究视野更广泛的学术论文竞赛。由于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对参选论文的主题不刻意设限,只需与新闻传播相关即可,因而其参与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以往。本科生屡屡在该论文评选活动中拿奖,获奖涵盖一、二、三等奖。

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竞赛是新闻与传播学院充分利用好外界的研究资源,并结合本科生的特点,积极引导、鼓励本科生敢于发表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思考研究成果的尝试,也是本科生研究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种外在的激励机制促使本科学生加深对专业课程的理解,达到了提升专业学术素养的目的。

第三,创办本科生自己的学术刊物。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进行本科生研究型教学的探索中,除借助第三方的多个学术竞赛项目外,就内部而言,还进行了多个层面的努力,依靠学院自身的资源提高学生的专业学术素养。比如,学院设置了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由于该中心每年都要公布上一年度的媒体发展研究报告,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资源进行处理,这为本科生参与研究项目提供了逻辑可能。新闻与传播学院还拥有自己主办的年刊《新闻与传播评论》,开设的主要栏目包括学理与方法、传播与文化、比较新闻学、人类传播史、媒介经济、网络传播等。本科生可以在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这本刊物上投稿。除了学院主办的刊物外,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本科生的研究型教学方面比较有特色的一点就是其为本科生创办了一本学术杂志《动力传媒》。《动力传媒》于2009年6月创刊,是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创新理论研究学会主办的,由本科生撰写的论文汇编。文章涉及新闻传播的各个领域,所选的话题与本科生个人的研究兴趣息息相关。《动力传媒》邀请学院的最知名教授罗以澄、石义彬、单波、张金海、秦志希、强月新担任学术顾问。审稿工作则由本科生各个系的系主任负责。可以说,《动力传媒》从其创办之日开始,就拥有一个较高的起点。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拥有了锻炼学术能力最好的实验平台,《动力传媒》也是武汉大学开展本科生研究型教学的一个注脚。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开展本科生研究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课程安排,让每一位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并为学生塑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借助于学院搭建的平台,整合学院的学术资源,《动力传媒》的出版,成为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科本科生研究型教学的最突出成果。

(作者1系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作者2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