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研究生教育必须大力改革

中国研究生教育必须大力改革

时间:2022-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研究生教育必须大力改革回顾世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不能不提到于1872年成立的哈佛文理研究院,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研究生院之一。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正是违背了这一条基本规律。对于研究生“大跃进”式的发展,不少学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那么,近8年研究生“大跃进”的发展,也是灾难性的,必须尽快刹车,坚决地进行治理整顿。

中国研究生教育必须大力改革(1)

回顾世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不能不提到于1872年成立的哈佛文理研究院(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Arts&Science),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研究生院之一。如果从这个时候算起,国际上培养研究生的历史已有137年,比我国近代大学诞生的时间还要早30多年。

为什么在这个时期,美国出现了研究生教育呢?这是与美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结束以后,其工业革命进入决定性阶段,当时美国的煤和生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到了1880年美国工业已远远超过了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个期间,美国的新技术发明不断涌现,新兴工业蓬勃发展,于是对高级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美国的研究生教育。

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比较晚,自20世纪30年代初才开始招收数量很少的研究生,主要是集中在中央研究院和少数国立大学。据说,解放前全国总共培养了200多名研究生,甚至还比不上现在一个系培养研究生的数量,而且那时还没有招收博士生,少数博士都是从国外回国的留学生。

解放后,在国民经济恢复初期,国家已经考虑到要恢复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工作。1951年6月,国家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出了《1951年暑期招收研究实习员和研究生办法》,从而使新中国研究生教育开始起步。(2)可是,自1951年到1965年,整个国家培养的研究生还不到两万名,而且还没有授予学位。

1977年4月,我以借调的名义到教育部工作,后来又被中央任命为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等教育司司长。同年8月2日,邓小平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决定恢复统一高考。接着,我又召开了综合大学教学工作座谈会,重新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年底,我又召开了全国研究生工作座谈会,制定了《关于研究生招生和学位授予办法》(试行草案)。自1978年3月开始,全国正式恢复了研究生的招生工作,从此揭开了新时期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序幕。

应当说,从1978—1998年的20年间,我国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工作基本上是正常与健康的。可是,到了1999年以后,随着大学急剧扩招和大学合并,研究生教育就开始出现了乱象。现在,无论是学术界或是社会上,对研究生教育的批评可以说是不绝于耳。研究生的质量普遍大滑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质疑,甚至一提到研究生不免让人不齿。那么,这些混乱是怎么形成的呢?因素当然很多,主要是因为大学扩招而导致研究生急剧膨胀,指导教师为数不少的是滥竽充数,学风普遍浮躁、浮夸,学术剽窃、论文造假盛行,研究生教学和培养方法陈旧,答辩讲人情、走过场……有的媒体概括出中国研究生教育的五大怪现状:培养方式本科化,导师制虚名化,研究成果指标化,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化,毕业学生标准化。(3)

研究生教育犹如教育金字塔的顶端,是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级人才的,必须坚持少而精的培养方针,宁缺毋滥。但是,这一由国际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先进教育制度在我国已遭到了破坏,这着实令我们痛心疾首。面对已经乱了套的我国研究生教育,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古人云:治乱世必用重典,这重典就是要大力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必须制定研究生教育法规使其正本清源。

《三国演义》中有一回专门讲述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那时是三国纷争时代,关公离开曹操归助刘备,此乃忠义之举。依我看,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整顿,也必须过好以下五关:

1.必须把好研究生招生关。关于量变与质变的对立统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规律之一,不仅量变会转化为质的变化,而且质变也会引起量的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正是违背了这一条基本规律。

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生招生的数量与教师指导力量总体上是相适应的,所以基本上尚能够保证质量。从1978—1999年的20年间,总共招收和培养了77万研究生,平均每年只招收3.85万人。当然,这个比例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口基数是不相称的,适当扩大研究生招生的规模是必要的。但是,自1999年开始大学以“大跃进”式扩招,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随着急剧增加。我们不妨列举这几年招生的数字为证,如1998年是7.2万,2001年是15.6万,2002年是19.5万,2003年是27万,2004年是33万,2006年达到43万,自1999年起研究生招生每年增速为27%。据统计,目前我国在校博士生为12.5万,在校硕士生已超过100万。(4)

对于研究生“大跃进”式的发展,不少学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们指出:“从本质上看,研究生教育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是一种精英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是具有一流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是衡量这个教育制度好坏的标尺。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需要严格的学术训练,需要一个国家整体学术研究水平的积累。‘大跃进’式的规模扩张,能体现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吗?用20年,真能赶上国外大学100年的学术积累吗?恐怕是数量上来了,质量却是下去了。”(5)

研究生“大跃进”式的发展是怎样造成的呢?原因有三:一是为了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这是国家倡导扩大研究生招生的初衷;二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误导,许多大学以为只要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达到1∶1或2∶1,就成了研究型的大学了;三是受到功利主义的诱惑,现在为数不少的教授对学术的追求正被功利主义所替代。这是因为拿到了硕士或者博士点是政绩,是一种荣耀。研究生招收得越多,既有了劳动力,工作量上去了,又可以获得更多的研究经费和超工作量的补贴费,真是名利双收。

历史已经证明,任何形式的“大跃进”,都是违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也是破坏性的。1958年的“大跃进”是破坏性的,是灾难性的。那么,近8年研究生“大跃进”的发展,也是灾难性的,必须尽快刹车,坚决地进行治理整顿。

那么,研究生的招生应当怎样改革呢?我认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必须遵循两条规律:一是内部的教育规律,研究生指导教师与研究生的数量必须相适应,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做到宁缺毋滥。二是外部的经济发展规律,研究生培养的数量应与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相适应。除此之外,任何扩招的理由,如为了建设研究型大学,为了满足大学毕业生的需要,为了缓解就业压力……都是站不住脚的,应坚决地拒绝冒进式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那么我国的大学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也应当按照这个比例发展。我们过去不是常常说,上层建筑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吗?为什么在研究生发展这个问题上,我们又偏偏不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办事呢?因此,研究生招生改革的头一个问题,就是要把住招生数量关,这应该以立法的形式定下来。

虽然国外也有非全日制的研究生教育,但目前我国研究生数量太多,而且良莠不齐,所以建议暂时取消在职研究生。根据过去多年的情况看,在职研究生是很难保证质量的,特别是那些官员博士和老板博士恐怕绝大多数是名不副实的。杜绝了这条路,对于保证研究生教育的信誉和质量,对于纠正不正之风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2.必须把好考核与选拔关。到底怎样考核和选拔研究生?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培养合格的高级人才的首要问题,它犹如农业上精选良种一样重要。环顾世界各国的做法,无非考试制、推荐制和考试与推荐相结合三种方法。看来无论哪一种方法,都离不开考试,但问题是如何考试。美国是研究生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他们基本上是用考试与推荐相结合的办法。但是,美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既非由国家统一考试,也不是由各大学自己考试,而是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Education Testing Service)进行的,每年有5次考试。GRE(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是美国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它又分为两种:一是普通考试(General Test);另一种是专业考试(Subject Test)。此外,许多大学特别是那些著名的大学,还要求申请者提供两封以上的推荐信,一般是由学生找了解自己的教授、学者客观评价其专业素质、特长。大学希望通过这种审查和面试,以增加对申请者的实际了解,只有在全面审查学生GRE的成绩、推荐信和个人经历的基础上,最后才能决出高低,录取本校满意的学生。

然而,我国目前仍然是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科目、统一录取分数线。这种考试办法是与我国大一统教育领导体制一致的,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研究生考录制度。对于这种考录研究生的做法,许多业内人士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呼吁改革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那么,“三统一”的考录研究生的弊端是什么呢?首先,统一考试时间就剥夺了考生向多所大学申请和考试的权利,因此,一定要把竞争机制引入研究生的考试中来,保证公平性和每个考生有多次选择权。其次,统一考试科目,不利于对特殊专业和偏科学生的考核,有悖于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原则。再次,统一录取分数线剥夺了教授选拔学生的权利。我们常常听到许多这样的例子,由于考生考试科目中某一门课,或政治,或外语,或基础课离录取分数线差一两分而被淘汰,令教授们扼腕而又无奈。多少年以来,这种考录研究生的制度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可是我们就是无动于衷。

看来,“三统一”的考录研究生制度已经制约了选拔合格人才,必须进行大力的改革。改革的重点应当抓好三个环节:

第一,把现在各级的考试院变为独立的、非赢利的考试机构,既不受教育部门的控制,也不受各大学的干扰。根据我国大学教育的普遍水准、科学人文素质和作为一个研究生必备的能力,由考试院的专家们独立设计考卷和规定合格的分数线,目前每年至少要举行两次考试,使考生获得多次机会。凡考试合格者,由考试院发给在两三年内有效的证书,在此期限内考生可以凭此证书向多所大学申请。

第二,实行推荐与面试制度。推荐信一定要真实可靠,面试一定要有创意,把那些具有潜在研究素质的学生挑选出来。推荐者与被推荐者之间必须有关联性,一般只能是任课教师、辅导课教师、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不得拉一些无关的名人作幌子。

第三,把录取研究生的权力分级下放。对于重点大学来说,研究生指导教授初步决定录取,学校研究生院复审批准。对于普通大学,指导教授初步决定录取,所在省市考试院复审批准。执行这种办法,困难在于中国人历来习惯于讲情面,在党风和社会风气不正的情况下,难免存在走后门之风。但是,我国研究生改革必须要跨过这个坎,迟改不如早改。各级教育执法部门加强督促检查,一旦发现徇私和走后门者,一律处以停招研究生5年处分,情节严重者应追究刑事责任。采取这些督促与惩处,不仅可以保证招收的研究生质量,而且还有利于逐步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

第四,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在没有取消研究生考试的情况下,各校应当取消校内免试读研究生的做法,因为对于外校的考生来说,这是不公平的。实际上,在教育上存在着诸多的“马太效应”,如高中毕业生免试推荐上大学,大学毕业生免试读研究生,还有各种名目的高考加分,这些都是不公平的,应当予以拒绝。

3.切实把好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关。无可讳言,我国研究生质量大滑坡与指导教师的素质有关,而指导教师的素质又与教授的泛化与贬值联系在一起。大学中的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衔职,本来应当是呈金字塔式的结构,可是现在却成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也就是说,现在是将多兵少,这与医院里医生多护士少和行政部门中的官多兵少是一样的,这是整个社会浮躁和功利化的结果。

在20世纪80年代,博士生导师是经过全国同行专家评审,由国家学位评审委员会批准,那时确实还是比较严格的。可是到了90年代后,大多数重点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都是自己评定,从这时博士生导师就变味了。其原因就在于各种统计、评比和宣传的误导,看谁的院士、博士点、博士生导师、硕士点和教授多,引起了各大学之间的互相攀比,于是突击提升教授、上博士点。有一些大学为了不使自己的博士点断线,竟然滥竽充数,把许多不合格的教授都提升为博士生导师,如果哪一天让这些人站出来亮个相,考核他们的理论基础、外语能力、人文素质、写作能力和讲演能力,真会使人们吓一跳。现在为数不少的博导,人们只能用“博盗”、“水导”来形容他们,这是人们的无奈之举。有人反映,一些大学里的政工干部,大学毕业后从没有讲授过一门课程,也没有做过一项研究,但居然也成了博士生导师了。我们还应该看到,博导的大贬值是从某些重点大学开始的,因为其享有自己晋升博导的权利,所以这些大学没有做出好的示范作用。

整顿和改革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关键也是要引入竞争机制,同时要与整顿教授队伍结合起来。鉴于中国教授太滥,有必要像英国那样实行教席制,一个专业或者一个实验室,只能有一名教授,其他都只能是副教授或讲师。遴选研究生导师必须采取能者为师的原则,决不能搞平均主义或者吃大锅饭。无论是谁,如果没有长期的科学研究积累,没有前沿的科学研究方向,没有创造性的研究能力,没有精通多门外语的能力,一律不得再招收博士研究生。同时,如果限制博士生的数量,那么在导师之间也会形成竞争局面,也会使一些素质不佳的教授自然而然地被淘汰。

另外,在指导教师和研究生之间应当实行轮转和互选制。所谓轮转制度(Rotation System)或叫做“轮流实习制(Rotation Internship),本是美国医学院学生到医院各科轮流实习的一个制度,后来把它推广到研究生的培养中,效果非常好,于是美国许多大学都效仿这种做法。具体的做法是,每个系录取的研究生,开始时并没有分配到每个教授,在学习课程和通过资格考试之前,每个学生可以自由地到各个教授的实验室去作短期的实习,对教授的学术水平、研究方向、研究经费和教授的个性进行了解,挑选自己满意的导师。同时,教授们也要对研究生的智力、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和工作态度进行了解,挑选自己满意的学生。只有通过这种双向选择,才能确定师生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其间既有学生被淘汰的,也有学生改换门庭的。实行这种轮转制的思想基础是,确保每个人的民主权利,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权,这是培养高素质研究生和从事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必不可少的。

4.认真把好培养关。研究生培养工作是造就高级人才的核心部分,这就犹如农业生产,虽然选出了良种,如果耕耘方法不当,或者管理不善,那也是不可能获得丰收的。因此,怎样培养研究生,应当达到什么目标,这是整个研究生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汉语中,“研究生”一词定义得很恰当,似乎比其他外语的名称更明确。因此,研究生教育最根本的特点就是“研究”,离开了这个特点那就不叫研究生了。课程学习与研究是完全不同的路径,前者是照着别人的路走,而后者是走自己的路。在整个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课题研究,都要自始至终贯彻“研究”这个特点。

可是,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基本上没有体现这个特点,所以有的批评者说,现在是研究生教学本科生化。从教学来看,依然是满堂灌式的讲授,教师讲学生听;从研究上来看,大多数是局限于导师抱着走,少有创新;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来看,把二者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彼此基本上没有联系。

当然,并不是说在培养研究生上没有做得好的,少数治学严谨的

名师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质量就比较高。一般来说,中国科学院系统(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对培养研究生很重视,采取的方法得当,培养的目标也定得高,这些都是值得推广的有益经验。(6)

针对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应当进行大力的改革,其改革的方向大致包括以下的内容:

(1)精简课程,更新教学内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普遍提倡自学,基本上应当废除讲说章句式的课堂讲授。

(2)提倡研究生广泛阅读最新的文献,研究和比较不同学派或学术观点,定期举办课堂与学术讨论,自由地开展学术讨论与学术批评,要求学生写出阅读文献和学术讨论的课程论文。

(3)改革考试或考核方法,以开卷考试代替闭卷考试,采取知识性考试与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法来评判研究生的学习成绩。

(4)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打通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之间的界限,把学习与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研究贯穿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要求研究生的研究课题必须有创造性,发挥和培养他们独立研究与创新的能力。

(5)要为研究生创造学习与研究的宽松环境,尊重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兴趣,尊重他们对研究方向和导师的选择权,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在学术研究与讨论中,师生是处于平等的地位,任何人都不得谋求绝对的权威。

窃以为,如果采取了以上的措施,我国研究生教育将会逐步走向正轨,并且使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与国际接轨,建立起与我国信誉相符的研究生教育。

5.把好研究生论文答辩关。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前后互相联系的系统,从招生、考核、选拔、指导教师遴选、培养到答辩,是一环扣一环,每个环节都要把好关。如果说前四个环节是播种和耕耘,那么论文答辩就是收获的时节。这个答辩委员会的作用就犹如产品质量检验部门,是最后的出口,必须切实把好质量关,决不把不合格的产品推向市场。

然而,目前我们大多数培养单位,并没有把好这道关口。据说,我国许多大学的博士生是零淘汰率,这是很不正常的。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副博士淘汰率大约为30%,现在美国大学博士生淘汰率平均为38%,德国硕士生淘汰率为27%,英国硕士生淘汰率为33%,这个对比本身就说明了我国研究生培养要求不严。(7)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状况呢?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招生、选拔、培养中的问题,但答辩关口没有把住是主要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为数不少的研究生答辩是走过场,致使把一些不合格的“产品”推向了人才市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人重情面,甚至有时是人情大于一切。“不看僧面看佛面”本是一句佛经的话,现在已经成为许多人待人接物和谋事的信条,在研究生的答辩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因此,研究生答辩前,导师忙着给评审人和答辩委员会的委员们打电话、写信,请他们高抬贵手。实际上,各专业的同行就是那么一些人,他们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而且他们互相为对方研究生论文的评审人或答辩委员会的委员。所以,他们彼此都心照不宣,谁也不愿唱白脸,于是都成了好好先生。

二是导师往往把自己与研究生捆绑在一起,如果自己的研究生答辩通不过,觉得自己脸上无光,或者怕别人议论自己水平不高。这一点与西方大学的观念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研究生答辩通不过,是研究生自己的事,与导师脸面无关。可是,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弟子不及第,是导师教育无方。研究生们猜透了导师的心理,不怕导师不让其过关。这正如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先生所指出的:“一起抬轿子,把学生抬过门。”(8)

基于这些原因,我国研究生答辩确实成了一个难题,不答辩不符合学位管理条例,答辩吧,又明明是走过场。怎么办呢?我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采取公开答辩与秘密评审相结合的办法。具体做法是,正式答辩委员会由9名专家组成,对研究生的论文、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面对面的答辩。另外,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出9名专家,隐去研究生和导师的姓名和具体工作单位,请他们对答辩研究生的论文进行严格的评审和提出通过与否的意见。只有当这两个评审委员会的得票超过2/3,经大学学位委员会复审无误,方可授予相应的学位。

第二,研究生的质量不仅体现在最后的结果,而且还反映在学习与研究的全过程。因此,要加强对研究生学习与研究过程的跟踪、督导和检查,随时淘汰有问题的学生,不要把问题留在最后算总账。没有淘汰就没有竞争,就没有高质量,这一点必须体现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

第三,要整肃研究生教育中的不良学风。各级教育执法部门,要着重加强对答辩通过并授予学位的研究生进行质量检查,发现一个处理一个,发现一批处理一批,决不姑息。既然指导教师自愿与学生捆绑在一起,不仅要处理不合格的学生,而且指导教师也要承担“教不严师之惰”之责。

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研究生教育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也不是一年两年造成的,甚至还受到我国长期传统文化的某些影响。所以,治理整顿也非一日之功,要下大力气进行改革。只有坚持改革才有希望,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使我国研究生教育逐步地走上正确的轨道,从而开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新局面。

【注释】

(1)本文曾发表于《高教探索》2008年第1期。

(2)http://159.226.115.67/menu10/cultureb.jsp?id=10.

(3)李增森.中国研究生教育五大怪现状[N].南方都市报,2005-10-08.

(4)白世伟.研究生教育要把握发展速度[N].解放日报,2006-03-13.

(5)http://www.cul-studies.com/old/bbs/read.asp/boardid=1&bbsid= 32767.

(6)齐芳.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培养未来将帅[N].光明日报,2006-08-05.

(7)韩水法.甑陶还是镀金[J].读书,2006(6).

(8)曹静.茶壶也有一肚子苦水[N].解放日报,2004-02-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