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论研究生教育改革路径及其发展定位

试论研究生教育改革路径及其发展定位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科需求即促使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创新,是推动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

试论研究生教育改革路径及其发展定位
[1]

英爽,甄良,康君

[摘要]分别从社会需求、学科需求、研究生主体自我发展需求的角度探讨研究生教育及其改革的关系,明晰研究生教育据此为改革的不同方向:以顺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为主线,带动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向纵深发展;以实现学科需求内在创新为重点,创新研究生教育从以知识为主转向以能力为主;以实现研究生主体需求为手段,建立主体实质投入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研究生教育就是要处理好不同需求主体间从统一到特殊、从同步到差异的关系,认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定位从实施的意义来看就是形成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从承载的功能来看就是做好、坐实服务。

[关键词]需求主体;改革路径;发展定位

刘延东国务委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研究生教育经过三十年来的改革发展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始终坚持质量第一观念,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数量发展,但也同时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和发达国家相比、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需求相比、和人民群众接受高水平教育的期盼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主动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意识不强,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的把握不深,人才培养与发展方式转变的衔接不够紧密。因此,有目的地根据不同教育主体的不同需求特征探索研究生教育改革遵循的路径及其教育改革的发展定位,希望能对改革提供借鉴性的建议。

一、研究生教育需求主体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关系分析

当前,研究生教育进入全面提高培养质量的新阶段,而培养质量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需求不能很好地对接,有必要从研究生教育不同需求主体的角度解析研究生教育,以明晰研究生教育据此为改革的不同方向。

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主体可借鉴泰勒(R.W.Tyler)对教育需求主体的概括,包括社会、学科和学习者。社会需求主体主要涵盖政府、社会各行各业及国家发展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最终需求主体。学科需求即促使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创新,是推动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学习者即为研究生主体,是研究生教育的直接需求主体,研究生主体的需求及其变化,决定着研究生主体不同的投入状态,研究生主体投入状态不同,研究生教育的产出质量就不同。

1.满足社会需求是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教育首先源于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为传递社会生活技能和生产经验而得以产生的。因此,社会需要是推动教育发生并进一步发展的前提[1]。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或模式改革,强化质量第一意识,研究生教育始终为培养合格的多样化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而服务,并最终为满足社会不同的需求而服务。满足社会需要是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的。

但同时看到,研究生教育经过三十年的发展虽然质量在不断提升,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这种差距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我们培养的博士、硕士在创新能力方面还不够强。因此,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探索分类培养新模式,培养更多的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就成为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头戏,也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2.学科需求的内在创新品质是推动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研究生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国家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任务,凝练学科方向,构筑科研平台,解决制约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还承担着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因此,研究生教育要发展,必须与国际、国家及区域科技、经济、产业、社会发展,与时俱进,这就要求着学科需求的内在创新品质的强有力的支撑,是推动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而人才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始终不能偏离的中心,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应是研究生教育改革所要达到的内在要求。

但要看到,目前研究生教育还没有建立起适应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体系,主要体现在探究问题的能力不强,还没有形成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紧密互动,而且在培养中仍没有摆脱传统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律,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争取跨学科、跨单位团队式联合培养研究生,真正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应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保证研究生教育有序发展的前提。

3.关注研究生主体需求及其变化是研究生教育的逻辑起点,促使其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需求是研究生教育改革见实效的起始点

研究生教育的对象是研究生主体,研究生主体构成研究生教育的直接需求主体,更是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对于已攻读到硕士层面的研究生主体,更接近迈入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与一般人力资源相比有着更为强烈的自我发展实现的需要,但这种需要往往是内隐的,不经过激励的引导作用,往往焕发不出来,并经常被目前大部分学生读研的盲目性所掩盖。经调查,目前大部分学生选择读研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学历,为就业获得更好的选择机会,而对读研之后要进行怎样的学习和自身成长方面的培养,没有明确的目标及想法,绝大多数都是选择服从学校的教学安排。读研的盲目性导致形成只要学位不要学问的学习动机,从而被动投入到学习中,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不能有意识地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

研究生群体中存在的读研的盲目性,实际上暴露出研究生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研究生主体有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但缺少研究生教育正确或适当的引导和发掘,关注研究生主体需求及其变化,应是研究生教育的逻辑起点,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促使研究生主体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需求,应是研究生教育改革见实效的起始点。

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路径设计

以满足不同需求主体要求为改革的切入点,探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同所遵循的方向,并以此确定教育改革的发展定位,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1.以顺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为主线,带动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向纵深发展

2009年,我国全面实行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在充分借鉴国外在应用型人才及学术型人才方面的培养经验基础上,明确了学术型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定位,调整和优化了分类培养的机制和类型结构,在师资队伍结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建立了区别性的分类培养体系,建立起适用于学术型、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转型初步完成,当前为顺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要着重加强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改革,其中在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方面,应实现应用型硕士生在数量上占75%的格局;在管理制度的调整方面,专业目录应在专业共性的基础上把握专业的特殊性,将应用型硕士学位进行更细致的划分,更紧密地与社会需求接轨[2],带动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向纵深发展,逐步使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尽快与国际接轨。

2.以实现学科需求内在创新为重点,创新研究生教育从以知识为主转向以能力为主

我国研究生教育已进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阶段,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匮乏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合理科学的知识结构是以言传知识为基础、以意会知识为主导,两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启发是做出新发现的关键所在。但长期以来,研究生教育重视言传知识和知识传教,忽视创造境界的提升和创造技法的获得,使得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从而导致了创造力不足[3]。创新研究生教育必须从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以开发能力为主转变,提倡启发性、研究性、实践性教学,积极利用各类创新实践平台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同时,注重研究生分类培养的区别,培养学术型研究生要继续推进研究型教学培养体系再设计,开展以启迪思维、启迪智慧、探究问题、双向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改革,将启发式的课堂讲授、思考式的课堂讨论以及能动性累加式考试相结合,鼓励教师在探究中教,学生在探究中学,努力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迪学生的智慧,培育学术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应用型研究生要在建立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践基地基础上,采取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确保专业实践的质量,全面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研究生教育必须注重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创新研究生教育方式,从以知识为主转向以能力为主。

3.以实现研究生主体需求为手段,建立主体实质投入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研究生教育顺应社会发展和满足学术创新需要并促进自身发展的必然,而落实在研究生教育的实际培养体系中,仅从满足社会需求带动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向纵深发展,或从实现学科需求内在创新的角度创新研究生教育方式,并配置相应的教学资源,促进研究生主体的创造力的形成,是不够的。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必须要看到研究生群体绝大多数人读研的盲目性,同时要充分利用研究生主体与一般人力资源相比有着更强烈的自我发展实现的需要,建立起研究生主体实质投入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促进研究生主体实质投入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中。

激励—保健因素从研究生主体的内在需求出发,指出了形成研究生实质投入的驱动因素。激励—保健因素理论指出,保健因素(包括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只有恶化到人们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才会产生不满,而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激励因素是指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4]。目前研究生教育在激励机制设置中,激励方式单一,注重科研工作环境的激励,物质报酬激励不够,虽然也有一些硬性规定的激励措施,比如加大优博评选力度,提供优秀博士生多方面的保障等,但在满足研究生自我发展实现需要的激励缺失。研究生主体有着比一般人力资源更为强烈、更为复杂的需求特点,尤其关注个人成长和发展性需求及其被满足的程度。因此,以实现研究生主体需求为手段,探讨促进研究生主体实质投入的驱动因素,建立起研究生主体实质投入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使其实质投入到自身能力的增值中,应是研究生教育改革见实效的起始点。

三、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定位

社会需求是研究生教育的最终需求主体,也是研究生教育输出的最终目标,而研究生主体是研究生教育的直接需求主体,实现社会需求这个最终目标,只提供物化的因素如实验平台、创新基地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是不够的。实现它,不仅有学科需求内在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作支撑,更多地还要有许多隐形的因素,比如研究生主体的人格特性、认知风格、投入能动性等。从社会需求到学科需求,再到研究生主体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需求,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显性到隐性、外在到内在的过程,这就要求研究生教育要处理好不同需求主体间从统一到特殊、从同步到差异的关系。

1.从研究生教育实施的意义来看,研究生教育就是形成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

培养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的,满足社会需求是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研究生教育中,促进学科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是为了能够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的高质量人才,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因此,从研究生教育实施的意义来看,研究生教育就是要形成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最终为社会服务。

目前研究生教育发展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各级学位标准、培养目标定位、学科类型结构等,还难以很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还有待于调整和优化[5];师资队伍、课程设置、考核体系、培养方式及方法,还存在阻碍研究生创造力发挥的因素,还有待于健全和完善;各种激励措施及方法、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还不能激励起研究生实质投入的能动性,研究生主体有着更强烈的自我发展实现的需要,但基于研究生内在需求的激励目前还没有得到必要的关注。

因此,研究生教育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从社会需求到学科需求再到研究生主体自我发展实现的需求,无论从满足哪一种需求看,都是新起点、新任务、新挑战。研究生教育要注意处理好不同需求主体间的关系,尤其注意处理好从统一到特殊、从同步到差异的关系,最终为形成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而努力。

2.从研究生教育承载的功能来看,研究生教育就是做好、坐实服务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中指出,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指研究生教育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6]。这一概念明确指出,研究生教育具有服务的本质,服务应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活动。研究生主体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直接需求主体,满足研究生主体成长和发展需要,实现研究生主体能力的最大增值,是研究生教育服务的根本目的[7]。这一目的的实现,同时也满足了社会需求、学科需求发展的需要。

正确理解研究生教育具有服务的本质,有助于我们理清研究生教育各主体之间的服务关系。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所以研究生主体作为服务的直接需求主体,是各教育资源服务始终不能偏离的中心。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活动、导师的科研指导活动、管理层的教学管理活动,而在服务过程中提供的各种条件,包括精品课程、网络环境、科研项目及其实验设备等,都是作为物化的因素,用来解决研究生主体能力增值问题提供给研究生的。纵观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各项制度安排,无论是高水平的师资建设,还是各教育资源适应某种需要的不断改进,都可视为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手段。手段为目标服务,各种教育资源的高水平建设为最终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而服务[7]

因此,从研究生教育承载的功能来看,研究生教育就是要做好服务,特别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这个关键时期,把握好社会需求、学科需求和研究生主体内在的需求的关系,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掌握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规律,研究生教育更要坐实服务。一个成功的研究生教育在于,能将其目标、研究生主体成长需求、各教育资源及能力,甚至是组织、文化整合在一起,最终为培养与社会相对接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而做好、坐实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敏.教育质量的内涵及衡量标准新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0-23

[2]程斯辉,王传毅.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实与未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50-53

[3]石仿,裴旭.基于创造学理论的研究生知识结构完善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3):27-28

[4]赫茨伯格.激励因素——保健因素//严家明.惯性管理——企业持续发展之道[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28

[5]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刘延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1-02-12

[6]《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编写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6):5-21

[7]英爽,甄良.从研究生主体能动性角度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基于心理契约促进主体能动性的实质投入[J].中国高教研究,2010(5):32-36

[作者简介]

英爽,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教育研究与质量管理处副主任,博士,哈尔滨:150001

甄良,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哈尔滨:150001

康君,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教育研究与质量管理处副处长,在读博士,哈尔滨:150001

【注释】

[1]本文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课题“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战略研究”(编号:2010W04—4)的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