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路径及布局研究

路径及布局研究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再造兰州”战略定位、路径及布局研究兰州的发展战略,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模糊发展思路到非均衡发展思路再到今天“再造兰州”战略的提出,实现了从非均衡发展战略到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的大转变。三个城市兰州居中,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中心城市圈,这个中心城市圈,将对西北甚至整个西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产生重大意义和作用。

“再造兰州”战略定位、路径及布局研究

兰州的发展战略,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模糊发展思路到非均衡发展思路再到今天“再造兰州”战略的提出,实现了从非均衡发展战略到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的大转变。有大转变,才有大发展;有大格局,才有大思路。这一转变,将使兰州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再造兰州”的战略定位

“再造兰州”就是充分发挥都市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增长极的作用,它能产生聚集效应,可以使资源有效地向中心城市聚集,同时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都市经济圈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具有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以主要城市为中心,以次级城市为副中心,以周边其他城市为扩散区域,以城镇为节点,形成科学合理的圈层结构,不同圈层实现不同层次的经济发展,进而实现共同发展。“再造兰州”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再造兰州”的战略定位问题是我们首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战略定位

1.必须要有世界眼光从国际层面定位。《国办47条》中提出:将甘肃建设成为对接中亚、链接南亚、衔接西南、连接环渤海、相接长三角的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战略性、综合性、国际性、开放性的综合大通道。国际化的定位,不是自我拔高,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关键是有没有这样的思路,敢不敢这样定位。“再造兰州”的国际化定位,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兰州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红利。“再造兰州”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提出的具有高视野、远前瞻、大思路的战略思想,因此必须要有世界眼光,站在全球角度来重新定位“再造”的兰州。

2.国家层面的定位。从宏观即国家层面来看,兰州市位于我国西部内陆地区,所在的甘肃省是嵌入我国少数民族区域的非少数民族自治的省份,西为新疆,南有西藏,北是内蒙古,东裹宁夏。对于维护祖国边疆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保证国家政治经济国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意义。兰州市已不仅超过了全省中心城市的作用,而且对西北地区正在产生较大的影响力。优越的区位条件是兰州都市经济发育的坚实基础,从全国来看,兰州在促进西北区域一体化、陆桥经济带全面崛起、沿黄经济带的发展、西部地区持续高效开发与稳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从国家全面发展的重点城市来重新定位。

3.从中观层面上定位。从中观层面上来看,广大的西北区域内,国土广阔,城市稀疏,特别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分布较少,较大规模的中心城市群,东边有西(西安)咸(咸阳)都市圈,西面有乌(乌鲁木齐)昌(昌吉)都市圈,从“西咸”到“乌昌”的两千七百多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内,不是太偏东,就是太偏西,都难以对整个区域形成中心带动作用,而兰州的区域位置、城市规模、人口经济数量等无疑具有区域中心城市的明显优势。而且兰州市与青海的西宁市、宁夏的银川市的距离是全国省会城市之间少有的近距离,兰州离银川507公里,兰州、西宁更是最近的两个省会城市,间距只有200多公里。三个城市兰州居中,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中心城市圈,这个中心城市圈,将对西北甚至整个西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产生重大意义和作用。

4.从微观层面定位。从微观层面的第一个层次即兰州城市的自身发展来看:兰州市具备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但自身存在明显的不足:兰州的经济总量不大,发展速度不快,限制了中心城市聚集功能和辐射功能的发挥,尤其是两山夹一河的地貌特征,土地资源稀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再造兰州”就是跳出原有地理格局的限制,在土地资源更广阔的地区布局生产要素,摆脱狭长河谷盆地的约束。但这个新区如何定位就成为新区建设的关键,是定位为卫星城,还是定位为承接市内产业转移区,或是定位为未来兰州发展的主要方向,暂无定论。

卫星城的定位:

所谓卫星城就是围绕主城区建设的小的城区,它的功能单一,人口较少,所需的城市要素聚集度较低,只需满足该卫星城所需的功能即可。比如过去的阿甘镇,它只需满足采矿功能所需及矿产业人口的生活需要即可。“再造兰州”战略的新城建设目标取向不是一个卫星城所能涵盖的,显然卫星城的定位远远不够。

产业新区即工业城的定位:

建设兰州新区,把秦王川打造成承接市区工业转移的产业新区。从目前空港循环产业园的出城入园搬迁来看,进度很慢。出城入园,很多企业并未到位,原因很简单,只聚集生产要素,不聚集城市要素,企业很难进入,进入了也难以长久。因为企业的生产离不开人,只有设备没有人的企业不是企业,很难设想,企业在中川、生活在市区的企业生产活动能够很好地进行。因此,产业新区或工业城的定位是不全面的,工业区的发展也是难以维持的。

城市副中心的定位:

除了承接市区工业产业转移,新区的建设更重要的是解决土地制约问题,在更大的范围内,布局生产力要素,招商引资。这个定位比承接市区产业转移的思维大了很多,但仍然是工业城的定位。无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还是吸引投资的角度,新区的建设仅仅有产业要素的聚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城市要素的高度聚集,即良好的基础设施、优美的环境、优良的生态、方便的生活及政府优质公共产品的提供。

要实现兰州市委“再造兰州”战略的两轮驱动目标,上述定位都是不够或不全面的,“两轮驱动”就是经济学上的双中心驱动原理。那么,这个定位就非常清楚:必须是再造一个新的优美的城市,而且是将来兰州市发展的主要区域,与老城并列成为又一个城市中心。

(二)科学规划

1.必须要有国际眼光从世界层面规划。发达国家城市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城市的建设贵在规划,而且是高起点、长眼光的规划,这样才能够给城市的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和避免未来城市发展的硬伤。因此,兰州市委、市政府已经决定,新城区的规划,向全球招标,邀请世界顶级的规划机构和规划大师进行规划。这是具有战略眼光的重要一步。

2.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科学规划。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区域间的竞争一刻也没有停止,区域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区域竞争的实质就是枢纽的竞争。我们的规划一定要从国家战略的层面来构思,国家战略的通达实施,国土政治经济的安全,首先依赖于交通的顺畅快捷。2008年国务院对四年前审议通过的《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进行了重新调整,重点强调扩充西部路网是今后铁路发展的重中之重。与此相对,我们要把兰白都市圈进行高起点规划,使之尽量与国家的战略与思路相吻合,才能尽可能多的得到国家的支持。

3.从西北区域经济发展的视域来科学规划。兰州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在地理位置和经济基础上都具备区域性经济中心的城市,是黄河上游唯一的中心城市和特大城市,在今后的西部大开发中,兰州将以这一独特条件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国家把西北铁路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是国家整体战略的新亮点,是西部大开发向深度进行的重头戏,本质上是国家提升区域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加快西部大开向深度推进的国家战略意志的体现。以兰州为交通辐射中心,建立覆盖全区域的快速铁路网,实现与国家高速铁路网的对接。只有实现这样目标的时候,才是兰州“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建成之日,才能真正实现“再造兰州”的宏伟目标。

4.从兰州自身的长远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增强核心城市竞争力,充分发挥黄河上游唯一的特大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新城市形成过程中的普遍功能特征是:首先由中心城市产生集聚效应,然后由集聚效应发挥扩散效应,集聚带来扩散,而扩散则进一步增强集聚能力。第一层的发展应该是加强核心城市的集聚能效。一方面加强政策、资源、信息、人才的支持力度,引导和促进优势产业向新区聚集;另一方面要避免都市“病”的出现,在一些区域进行强制控制性规划,提倡住宅郊区化。第二层的发展应该是发挥核心城市的扩散能效。由核心城市优质的资源,带动都市圈内其他城市的发展。

二、“再造兰州”的战略路径

坚持两轮驱动,就是坚持老城改造提升与新区开发建设并重。通过老城抓改造提升,新区抓开发建设,使老城、新区都能协调推进,同步发展。这是兰州市委全委会提出的“再造兰州”战略的重要思路,实际上就是统筹了城乡两个发展大局,统筹了老城新区两个发展区域,统筹了发展和改造(革)两大任务。

如何实现两轮驱动,如何改造提升老城和开发建设新区,驱动这两轮的引擎是什么、动力是什么。它的引擎就是要素聚集,用要素两轮实现城区新区两个轮子的驱动,一个是通过“产业要素”的聚集来驱动,另一个是通过“城市要素”聚集来驱动。具体来说,要实现以下“六个一体化”: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空间一体化

兰州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交通通讯枢纽和网络中心,区域内公路铁路四通八达。中心城区与新区之间要建设多条高等级快速的联系通道,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创造条件。构建兰州与新区之间的快速联系,形成经济带,必须以高速化、网络化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两者之间快速联系,并与各相邻城市间形成快速干道的配套与衔接,完善交通、物流网络布局,用交通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形成交通要素聚集,带动其他诸如通讯、供水、供气、供电、医疗、教育、商业网点等“城市要素”的聚集。

(二)整合优势资源,推动产业要素聚集,推进产业发展布局一体化

老城新区经济带所涉及范围内既有相对富集的显性优势资源,也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要素等方面的显性资源,相邻各区域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优势产业。要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发掘资源优势,科学规划新区产业布局,加大政府导向,不断优化产业协作,拓宽优势产业、扶持主导企业,应用技术、资金、品牌等手段,拓宽市场领域,形成梯度层级分布的区域产业联合循环集约产业群,引导不同产品在同一产业内的错位发展和不同产业在同一产品上的集约发展,增强产业聚集能力,形成增长极,吸引要素高度聚集,实现产业要素驱动。

(三)完善城镇体系,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

兰州及周边地区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特别是新区的城镇化水平更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腿”,因此构建兰州——新区经济带,一定要着力搞好区域内的城镇化建设。着眼于发展全局,以县域为中心,规划建设一批区位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鲜明、经济实力较强、辐射带动作用较大的中心镇和卫星城,通过完善区域内的城镇化体系、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生态环境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四)培育要素市场,推进市场建设一体化

兰州市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也是甘肃省规划建设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国家规划的交通枢纽、物流通道。经过多年的建设,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区域内城市之间经济往来和协作日益紧密。要立足培育市场共同体,消除行政壁垒和市场障碍,共同培育区域内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市场要素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生产性要素市场的完善,能够带来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的聚集,驱动城市要素和产业要素的双聚集,从而驱动老城新区的改造提升和发展建设。

(五)强化节能减排和资源保护,推进生态建设一体化

兰州新区经济带区域内生态环境脆弱,节能减排和资源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整体制定区域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规划,适时组织评估区域内的环境承载能力,将环境友好型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和项目审批的基本条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一手抓保障发展一手抓保护环境。建立跨流域与跨市域甚至周边地市的生态综合治理与环境协调机制,加强区域生态污染治理的联合与协调,应用生态资本战略,实现环境要素聚集。

(六)坚持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事业一体化

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科技资源优势,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重大科研课题的联合攻关,探索区域合作机制和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提升区域创新活力。加强区域内的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商业网点建设、医疗卫生建设、基础教育建设,提升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实力。力争使区域内在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一体化建设,实现新区内城市要素的高度聚集,驱动新区建设。

三、“再造兰州”的战略布局

(一)“再造兰州”的总体思路

实施再造战略应充分利用兰州及其附近地区的区位和其他资源优势,解决兰州发展后劲不足、城市空间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不佳、兰州及其附近地区产业布局不合理、竞争力不强、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各地区各自为政难以协同发展等问题。

在我国西北地区,除乌鲁木齐-昌吉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外,在这个广大区域的中部再建立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能够逐步弱化东部地区对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极化副作用,充分发挥兰州作为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联合兰州周边地区,促进本地区乃至西北地区的区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再造兰州”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指导,不断强化兰州的中心集聚和辐射作用,坚持老城区改造提升与新区开发建设并重,加快推进高新区和经济区增容扩大,形成以兰州新区为龙头、高新区和经济区为支撑的三足鼎立的发展新格局;以全域兰州为通盘考虑,优化要素布局,形成五个科学合理的城市圈层结构,即核心层、次核心层、城市美居层、产业发展层、县域经济配套层;加快经济聚集和扩散,构筑特色经济高地,打造绿色经济走廊,形成基础设施先进、生态化、数字化、信息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充满活力的西北地区增长极和创新中心。

(二)“再造兰州”的空间布局

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兰州客观要求,以兰州市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战略要求,再造兰州的空间模式以“一个中心,三足鼎立”为最佳模式。

一个中心:即兰州老城区为“再造兰州”的中心区域,目标——建设区域性现代中心城市,包括以下五个具体目标中心、四个发展区域。

目标中心一:西部物流商贸中心

国办《若干意见》对甘肃的定位有这样一个表述: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与这个定位相对应的发展战略是: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打通资源能源运输通道,解决发展瓶颈问题,全力打造和建设“西部物流商贸中心”。

目标中心二:西部金融中心

金融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属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对其他产业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积极引资入兰,引金融机构入兰,建设西北金融中心,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兰州的业务量不一定能吸引金融机构来,但兰州的区位一定能吸引金融机构来兰设点布局,为了未来的发展,兰州是重要的战略布局点。

目标中心三:高原旅游中心

兰州居于三大高原的中心,处在西北的中心位置,完全具备了成为西北旅游中心的优越条件,但是,由于旅游基础设施的落后,兰州离这个中心的地位越来越远。20世纪甘肃是旅游大省,20年后,我们的目标仍然是建设旅游大省。成为旅游强省更是我们的梦想,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主要就是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对旅游业发展不重视、定位不准造成的。

目标中心四: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兰州具备了成为科技创新中心的条件和优势,拥有以中科院兰州分院为代表的70多家科研院所,有以兰州大学为代表的18所高校,科研领域有国家领先的技术。我们要发挥这一优势,与产业结合,形成经济胜势,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兰州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新兴产业的资源和条件,发展新兴产业的工业基础雄厚。重粒子加速器建在兰州,重离子治癌技术已实现了产业化,重离子治癌项目已在兰州开工建设,航天工业510所的航天工业产业园,已落地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已经确定了我们要自主研发核废料处理技术,项目点已初步考虑放在甘肃,兰州的504厂和酒泉的404厂都是都是核工业企业,我们要加大基础建设,强化自身条件优势,争取让该项目落地兰州。全国有两大疫苗研究和生产基地,其中的一个就在兰州。兰州集中了卫生部和农业部的生物科研基地和生物制药基地,但由于兰州土地资源稀缺,没有整块的土地可以利用,兰州的这家生物疫苗科研单位,把他们的“基因生物疫苗产业化基地”建在了天津滨海新区。“再造兰州”就是要解决土地问题,为发展生物工程产业、低碳产业以及其他新兴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碳5分离技术”的研究机构及产业化项目已落地兰州,为兰州发展成新兴产业中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1月兰州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20个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城市,给兰州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结合兰州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的良好机遇,把科技创新落实在产业创新上,建设四个企业产业创新平台,聚集力量,产业创新的成功之日,就是兰州科技创新试点的成功之时,也是兰州创新中心建成之时。

目标中心五:兰州体育景观与休闲中心

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显著增加、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生产智能化改变了劳动者的智能结构,脑力劳动的比重正逐步增长,人们体力活动日益减少,这就需要通过体育活动来防止现代文明病的出现。可以说,体育事业已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行业,广大人民群众不仅要求通过体育活动强身健体,而且希望通过体育来休闲娱乐。信息化社会的高科技及新型的价值观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休闲方式,也使得人们对休闲体育的方式和技术有了更深层次的选择。单一的休闲体育正在被丰富多彩的形式代替。一个城市的健身休闲体育,与这个城市的文化特征、城市环境质量密切相关,兰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益提高的环境质量和绿色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兰州成为我国的体育景观、体育休闲养生中心创造了条件。因此,培育建立兰州休闲养生业,使之成为避暑纳凉、休闲健身的最佳目的地,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可进一步开拓体育训练市场、体育用品市场、体育竞赛市场、体育劳务信息市场的发育和发展,促进兰州体育产业成长为城市支柱产业。

四个发展区域

兰州新区:

以秦王川为新区建设的主战场,要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集聚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样板区、未利用土地开发建设的试验区、循环经济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区,并使之成为全市乃至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其中空港产业园在“十二五”期间,需拉开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框架,依托中川空港,发展新材料、轿车整车生产、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现代物流等产业,建设“以空港为中心,两翼开发,启动工业带动商贸,统筹兼顾,一体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园,肩负起兰州市拓展空间的重任。

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含彭家坪产业园区):

兰州高新区自1992年国家批准以来,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与同期批准的其他几个城市的高新区相比,发展的速度明显太慢。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土地面积狭小,当时只有4.7平方公里,后来增加了雁滩的7.56平方公里,仍然不能满足需要,区域内分布的企业有限,仅就其本身来说难以与其他区域的产业布局形成鼎足之势。2005年10月,兰州市委、市政府针对兰州高新区发展空间受限的实际情况决定将七里河区彭家坪和西固区范家坪约18.82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规划用地,调整并入兰州高新区,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进行重点建设。为了加快彭家坪园区的建设发展,根据“科学布局,集约发展”的原则,结合兰州国有大中型企业密集、装备制造业实力相对雄厚的特点,抓住省、市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有利时机与相关政策,将彭家坪园区基本建成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集科研、教育、生产、生活、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生态化新型工业园区。在彭家坪园区的建设发展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开发、高层次开放、高效能服务,做到“三个结合”,实现“三个促进”(即:把基础设施建设与项目建设结合起来,以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工业项目建设;把抓项目实施与抓项目招商结合起来,以项目实施促进项目招商;把创新制度优势与创新产业优势结合起来,以创新制度促进产业创新),把彭家坪园区建成对外招商引资的平台、带动工业建设的载体、培育优势产业的洼地、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安宁经济区):

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甘肃省省会兰州市安宁区,位于城区中心西北黄河北岸。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1517.3米至2067.2米,是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地带。

安宁经济区区位优势突出,基础设施完善,区内交通便利,距西北铁路货运枢纽兰州西站4公里,距中川国际机场40公里,具备东西贯通、南北交错、规范发达的交通网络。区内水、电、气设施完备,供应充足;土地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广阔,园区面积9.53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分商贸金融区、工业区两部分,商贸金融区内可用建设的土地400公顷,工业区可用建设的土地500公顷;科技力量雄厚,区内有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17所大中专院校,有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等11所科研机构,拥有各类科技人员3万余人,是甘肃省的高校聚集区;工业基础较强,区内有长风科技股份公司等大中型企业21家,其他各类企业1735家,以电子、建材、机械、医药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初具规模;商贸流通繁荣,服务功能完善,现有以黄河中药材专业市场为龙头的9个大中型市场,有各类商业、饮食、服务网点3200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0亿元以上,市场开发潜力大,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体系完备;产业导向明确,投资政策优惠,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加工业,鼓励共同投资建设各类园区、出口加工基地、保税区;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各项投资都已制订了明确的土地征用、税收减免返还方面的优惠政策,形成了完备的扶持服务机制。

城市东产业区:

包括雁滩高新区和榆中境内的和平科技开发产业园、定远钢铁产业园、金昌新材料产业园及夏官营大学城等几个园区,按照产业聚集原理理论,这一区域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聚集的产业区域,由于位于城市的东部,因此称之为“城市东产业区”。雁滩高新区现有区域面积12.26平方公里,2009年的区域技工贸总收入已达到650亿元,但是,如果仍然局限在这样一个狭小的区域内,发展很难再有大的突破。因此,今后雁滩高新区主要是提升优化,不能再布局生产型项目,使其逐步和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同时,要求雁滩高新区向东依托榆中县和榆中盆地实现提速发展。根据高新区的规划,一期实施范围拟以定远、连搭和夏官营、三角城为核心,着重建设两个核心功能区,这两个核心功能区的规划面积约为200平方公里;二期实施范围拟纵深扩展到榆中盆地中部,规划面积约为200平方公里。坚持在“十二五”期间,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能经营”的原则,用三年时间,将雁滩建设成为高新区的行政中心、研发中心、高档商务中心和高层次人才聚集中心,榆中盆地地区建成黑色金属冶金基地、稀有金属新材料基地。

榆中产业基地在“十二五”前期,启动和平、定远产业基地建设,并依托和平、定远,逐步拓展到连搭、金崖、夏官营,同时建立夏官营产业基地。和平产业基地以贵金属新材料研发、生产为重点;定远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产业;夏官营产业基地是高新区中长期规划发展的主要区域,重点发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工程及新医药和现代农业等产业。

夏官营科教城,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距兰州市37公里。2004年被兰州市委、市政府规划为兰州“科教城”。建成城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以高新技术研发和三产服务为主,设施功能齐全,高校学生规模达10万人左右具有较大规模的科教城。兰州大学榆中分校已于2001年建成,校园面积2100亩,有各类建筑面积23.75万平方米,是一所先进的信息化、数字化校园。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新校区,位于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南侧,总投资13亿元,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占地2000亩,在2005年投入使用,当年入住学生6000人。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后,可容纳2万名学子学习,建成后的新校区集生态化、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于一体。

四、“再造兰州”区域布局设计的依据

从上述设计来看,“再造兰州”主要包括老城区、新城区、高新区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较广,做这样的设计,主要依据以下理由:

(一)按照经济增长极理论和都市圈理论

其一,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经济的内向性特征和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特征决定了其经济发展更适合采取增长极发展战略模式,通过多层次增长极在不同点上带动经济发展。增长极可以是一个产业,也可以是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西部地区的发展必然形成城市性的增长极,资源配置先期应主要集中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发展和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带动整个西部经济的发展。其二,都市经济圈应当达到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促进相应地区发展的最大范围。在不发达地区,市场带动有限,行政力量强大。兰州作为省会城市,由行政隶属关系带来的经济社会职能十分重要。从现实条件来看,兰州的经济影响力、辐射力完全能够达到省内任何地区。而且,兰州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的1/3,吸引辐射力强大,是甘肃经济文化的主体,在省内和区域中地位十分重要,对全省的带动作用明显,是全省各市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离开了兰州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省内各市州、各中小城市的发展将处于失力状态。

(二)兰州老城空间面积有限,不适合工业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

兰州老城空间面积有限,人口过多,交通拥堵,不适合工业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带动城市发展受客观制约较多。

兰州新区秦王川总面积约1680平方公里,范围内包括榆中县、皋兰县、永登县、红古区的一些乡镇,其核心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及空间优势等都十分明显,可以有效扩展城市空间,突破城市发展瓶颈。其次,高新区和经济区已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源聚集能力、一定规模和相当基础的工业体系,有继续发展的实力和基础,可以成为兰州市的经济增长极、对外开放的窗口、创新创业的基地、投资兴业的沃土、安居乐业的家园。

(三)自然条件有限承载力弱,不可能形成密集的城市群

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弱,不可能形成密集的城市群。历史上河西走廊城市沿交通轴和绿洲稀疏分布的状态,是符合本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如果不考虑兰州周边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密集的城市开发,将使仅有的生态条件加速毁坏,最终无法持续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除中心城市之外,整个区域的人口密度不应当增大而应当减少。这些原因决定了实施再造战略必须有足够大的辐射范围和区域面积,一是延长扩散轴,使经济影响力延伸到尽量远的地域,以带动全省的发展;二是尽量扩展区域面积,避免在资源环境恶劣区域的过度开发,并在发展中实现生态的修复。

五、“再造兰州”区域布局发展对策

“再造兰州”的区域建设需要我们抢抓机遇,借鉴国外和东部地区的经验,发挥后发优势,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机制,努力把兰州各区培育为西北内陆腹地的重要增长极,培育成为西部开发和持续发展振兴的强力引擎。

(一)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树立全面开放共同发展的新理念

“再造兰州”,必须建立统一、开放、协作的新的发展理念。牢固确立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强烈意识,最基本的前提是各区域要从区域经济整体利益出发,进一步开阔思路,注重区域性市场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接轨,增强大开放、大市场观念,既开放区域内市场,又对区域外开放市场,从而在全国统一市场的大框架下,建设立足区域、面向国际国内的开放型市场。不同行政区域的政府、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之间要改变相互封闭、互不来往的做法,在发展意识上要冲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壁垒,消除市场、产业、利益和不同行政区域背景、不同文化单元带来的隔阂和纷争,特别是要消除省际隔阂,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制定政策、实施规划,以区域共同发展、长远发展、科学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区域内都要破除“以我为主”、“自封中心”的传统观念,树立互利互惠与整体水平提高相结合的理念。老城、新城各区域在进行生产地域分工时,为实现共同利益,充分顾及其他区域利益;各区要破除自我封闭的陈旧意识,主动接受兰州城市的辐射,配套服务。要牢固树立整体经营城市的理念,打破行政区划和行政级别的限制,不限规模、不限速度,鼓励区域内各区域要素、产业要素快速做大做强。市场是推动经济圈形成的根本力量,行政管理体制、行政行为则是重要外力。“再造兰州”战略的实施,就要遵循市场规律,也要充分发挥政府外力助推的作用,在建设的初期,政府的行政作用是第一位的,随着新区的逐渐建成,逐步使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过渡。

(二)产业优先,整合资源,构建新区产业发展新格局

产业是城市经济的支撑,也是发展秦王川新区的要素核心。要重视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扩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规模,努力提升产业结构层次、产业集中度和产业外向度,不断延伸中心城市产业链条。区域内周边地区则应按照产业链条延伸、产业相互依存和关联的要求,主动承接中心城市辐射,积极发展与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协作配套、上下游配套的相关产业。同时,要注重发挥各个周边地区的优势,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促进区域内经济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要通过都市经济圈内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与特色产业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的产业构架和板块经济,创建多层级经济网络体系。

1.整合产业资源,在整个区域内建立层次和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驱动。对区域内产业布局作出总体规划,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新兴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区域产业新链条。要突破行政区划,因地制宜地配合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着力于发展特色产业、产品,提高某些重要优势产业的竞争力。中心区域要当好龙头,充分发挥综合服务功能,成为区域内要素和信息的集聚和配置枢纽,要重点提高服务产业的比重和层次,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咨询、会计、法律等现代服务业;制造业方面应突出高精尖,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现代产业。不盲目追求产业高级化,要当好消化中心,做好兰州改造传统产业,“出城入园”的接续地。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区域内企业跨城市的兼并重组,组建一批规模和效益兼具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企业,提高区域内优势产业集中度。

2.整合自然人文特色资源,提升产业层次,培植新兴产业。科学合理评价区域内资源状况和禀赋,作好区域内资源整体开发规划,整合特色资源,培育特色产业。(1)利用秦王川地域开阔的有利条件,把秦王川高起点的作为未来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来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兰州特色、地域文化特征明显的文化设施,为发展文化产业形成基础。(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利用区域内传统农业、畜牧业、养殖业和特色农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在区域内的广大腹地培植若干名特优新绿色无公害标准化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区域大农业产业优势,形成区域发展新特色。(3)整合区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统一策划、包装、宣传、营销,打造精品旅游品牌,开发多维度大旅游精品线路,把旅游产业培育为区域内的支柱产业。(4)整合生态资源,建设西北内陆腹地生态屏障。重点保护和治理黄河流域兰州段生态环境,把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作为产业开发、城市建设的先决条件,保护治理与开发并重,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以建设宜居生态城市为城市发展方向。通过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提高区域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5)整合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文化建设,促进区域内文化融合。通过兼容、融合,提炼出新的区域性文化品质,提升区域文化精神,营造先进文化发展的氛围。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在经济中的领军和渗透作用,以崭新的文化形态扩大影响力,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创造精品名牌,加速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交融。

3.整合区域品牌资源,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针对兰州市各单个城区综合优势不强、城市知名度不高的情况,要对区域整体形象、特色品牌、潜力优势进行系统策划包装宣传,实行联合营销,反复不断地向外界推介兰州整体品牌形象,统一组织大型招商引资、大型项目投资建设活动;统一策划举办全国性、世界性博览会、论坛等外宣活动,让兰州的品牌成为西北第一品牌,让外界尤其是东、中部大企业及国际跨国公司了解、认可,愿意投资兰州区域发展。

(三)有序推进,协作共赢,形成新区发展新机制

1.有序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科学的谋篇布局,贯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务求实效的方针,按各行业、各领域区域协作的难易程度,从最易做的地方破题,抓好重点和切入点。以城市基础条件、交通条件、产业和市场条件、人文背景以及政府的强力推动,作为整个大区域一体化协作的切入点。应按照突出共同利益的原则,重点选择交通、商贸、人居等领域,积累新区的城市要素聚集量,因地制宜、科学有序推进新城区建设。

2.处理好各城区之间的关系。(1)优势互补。根据各城区的比较优势、各方的比较利益,对资源有效整合,实现要素互补,合理配置资源,搞好产业配套,形成集群效应,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整体优势。(2)资源共享。要实现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优化配置,就应对土地、原材料、能源等资源,通过开放市场、调整价格及降低消耗等途径,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教育、科技、人才、知识产权、信息、管理、旅游等资源,应构建无障碍共享机制,实现互利互赢;对交通、通讯及其他基础设施资源,应建立区域性直达、直通网络,最大限度地提高利用效率。(3)互利互惠。充分兼顾各城区利益,通过分工协作,产生集聚和累积效应,实现“双赢”和“多赢”的效果,这是“再造兰州”战略实施的着眼点和出发点。(4)整体运作。在产业整合、市场布局、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制定等方面,各地要顾全大局,统筹兼顾,充分体现规划的整体性和运作的一致性。

3.加快构建利益调节机制,搭建各要素向秦王川新区有效聚集和资源在区域内优化配置的平台。利益机制与市场机制紧密联系,利益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动力系统,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取决于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差别。“再造兰州”,就要建立使投资者在这里得到的利益远高于其他地区利益的机制。对新区外部,即兰州市区各要素的聚集而言,就要共同创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规范、完善政策体系,营造激励、吸引投资者、消费者、旅游者到兰州投资兴业、旅游购物的氛围。就新区各要素的优化配置而言,就要通过利益机制,使物资协作、补偿贸易、技术转让、跨地区企业承包、合作经营、双向投资、双向参股、产业联动、整合资源、基础建设等方面使利益结构、利益分配趋于合理,使不同的利益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各主体主动联合开发。要制定新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整体规划和发挥科技人才潜能的激励政策,发挥联合科技优势,实现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采取资产重组、股份合作、共同发行建设债券等形式,实现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的转变,实现各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

4.营造新区加快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推进政策和制度一体化建设,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构建创业投资体制、产业联动机制、资金融通机制、信息联通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区域资金流动机制,建立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产业化,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多家经营主体竞争,统一开放、有序竞争、规范发展的投融资体制;新区在就业、户籍、市场准入、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加强政府的行政作为,制定特殊的政策,构建类似于开发区特殊的制度框架和实施细则;制定统一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招商引资政策、土地批租政策、外贸出口政策等,营造无差异的政策环境。在此基础上,加强政策的协调性,注重政策的统一性,认真梳理各地方性政策和法规。同时,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加强政策的互联互通互用,构建行政服务和政策支持的绿色通道。

(四)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创造区域发展新优势

1.“再造兰州”战略实施的领导机构。建立常设工作机构——“秦王川综合开发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新区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研究制定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市场体系、生态建设和资源开发等战略规划,统筹新区重大建设问题。管委会内设新区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受委托,承担相关技术咨询任务,提供决策先期研究。积极向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相结合、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相结合的方向努力。涉及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项目,可能影响周边环境的项目及需变更规划的重大项目等,在选址、立项等阶段,应经有关各方会商,征询相邻行政单位意见。在“再造兰州”区域的研究、规划设计和初创阶段,要切实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1)组织深入进行理论研究,为兰州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把“再造兰州”的许多重大问题作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点课题,组织联合攻关,召开高层次理论研讨会和各种层次的专题研讨会,举办由区域内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参加的论坛,对外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舆论氛围。(2)尽快制定“再造兰州”之区域的可行性规划和实施方案。高起点、高标准做出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区域发展总体规划。适时召开有领导、专家、市民参加的联席会,对重大问题进行协调,达成意向性框架,为决策提供参考。(3)在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职责主要是制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调整的规划,破除妨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规章制度,打造优质的新区市场环境,提供公共产品,构筑区域交通、信息、各种服务等网络,为新区建设提供硬件设施。

2.推进市场化制度建设,构建市场调节机制。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市场制度是资源配置的有效制度,“再造兰州”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推进市场化的过程。推进市场化制度建设是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和突破口。(1)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有序的现代化区域大市场体系。区域内要打破行政壁垒,消除保护地方产品的不合理关卡,建立高效的物流系统,培育充分竞争、发育良好的产品市场,为各城区产品在区域内竞争销售和走向全国、全世界创造条件。应该消除人才和劳务使用中的歧视,加强劳动保障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合作,建立覆盖整个区域的充分竞争的统一劳动力市场。要建立市场化的价格、竞争、供求等调节机制。要加强区域内各层次的金融市场建设,打破金融业务画地为界的不合理格局,建立灵活、有效的统一金融市场。大力整顿和规范区域内市场竞争秩序,创造诚信、公平的市场环境。(2)培育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主体。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以公司制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破除各种垄断和制度性进入壁垒,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领域,为民营企业在第二产业特别是现代第三产业市场准入创造制度上的条件,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要突出发挥企业在区域产业整合中的主体作用,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不应是主体力量,而是一种外在推力。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应由企业唱主角,把企业推到前台,尤其需要民营的整合型企业。民营企业不依附于行政区划、行政壁垒和以GDP为主导的干部考核制度,不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因而在区域一体化中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3.争取国家的支持和政策倾斜,把“兰州新区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布局。要积极建议和争取国家对“再造兰州”以优惠的配套政策进行扶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使得兰州获得更多的重视和政策资金的配套支持。(1)建议国家对兰州区域内符合产业政策的具体项目给予优惠的税收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进行财政贴息,甚至直接的财政投资补贴。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给本区域内中国人民银行分行一定的存款准备金率浮动权和再贷款权,允许低于东部地区的存款准备金率;对区域内重点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用低于东部的贷款利率发放贷款。(2)建议放宽企业准入。国家主要负责铁路干线为主的骨干交通、高速通信工程、大型水利建设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尖端科技军事工业,其他一律放开准入,允许外资、民营资本投资,包括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城市公益设施等项目。适当降低区域在设置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方面对资本金、营运规模等方面的限制,大力促进区域内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允许设立股份制商业发展银行,可下伸到次级中心城市设分支机构。(3)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加大对兰州的教育、文化、科技和社会事业的扶持力度。建议国家对兰州实施特殊的人才政策,对本区域内的人才和有志于投身兰州建设的外地、外国人才,由国家给予必要的补贴和扶持,使他们的生活待遇和创业环境达到乃至超过东、中部地区,彻底遏制本地区人才外流,并实现东、中部地区人才回流。

总之,“再造兰州”战略的实施,不仅涉及经济的协作与发展,更涵盖了政治、文化、地理等各方面的因素,是一个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和协调的过程。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力度日益加大,兰州区域的兴起和大力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因此,实施“再造兰州”战略,培育西北经济增长极,促进西北内陆广大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们必须担负的历史重任。

执笔:牛铮超 王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