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导学—自学—互学”模式研究

“导学—自学—互学”模式研究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旧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导学,即教师引导学生学习。1.对导学案编写的研究。2.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一是成立领导机构。经过反复实践研究,我们构建了“五学三导”生本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课前学生借助导学案进行充分预习,做到了先学后教。课上学生借助导学案进行合作学习、交流汇报,不仅学会了认真倾听,而且能够互相补充质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春市东光学校

一、课题的提出和界定

(一)课题提出

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更是促进师生发展和学校内涵式提升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当前的学校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课堂效率不高的问题,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课题之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这种缺乏生命活力的、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校从2008年实施新课改以来,一直坚持问诊课堂教学,发现有的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学习状态被动,缺少自主探究的机会,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等问题。陈旧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为了课堂教学的高效和学生自主和谐地发展,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开展此课题研究,对促进学生个性张扬、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内涵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概念的界定

导学,即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实施者是教师,受众者是学生,载体是导学案。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是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

自学,有多种含义,可以指人吸收接纳事物的能力,也指一种状态,即在没有接受指导和教育的情况下掌握某种技能。本课题中的自学就是学生依托导学案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为上课合作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互学,即互相学习,包括师生互学和生生互学两种方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即同伴)协作完成同一学习任务,或通过有效“互动”给同伴以积极主动的帮助和支援,使他人和自我获得“互补互惠”习得成果的教学策略

(三)研究目的

1.对导学案编写的研究。通过对杜郎口、兖州一中等学校的预习提纲及导学案的解析,教师进行学科组研讨与实践,根据我校实际,重点探索出适合我校师生的导学案模式。主要侧重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帮助并促进学生自学,在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过程中,凸显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2.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了解与运用学案导学、小组合作互学、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教学理论,并依据此理论作为实践操作的指导,探索出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在观念、行为等方面的转变,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3.对师生评价方式的研究。依托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通过课堂管理的实践,制定并不断完善“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师生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建立起有效的、可操作的教师与学生评价体系,形成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机制。

二、课题研究过程及实施策略

课堂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保障课堂实施的重要渠道。在课改实施过程中,依托学校适合教育理念,在借鉴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和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基础上,我们经历了“制定规划、构建模式、提升实效”三个阶段,最后构建了“五学三导”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推动了课改进程。

(一)加强队伍建设,制定课改规划

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学校成立了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深刻分析了学校的办学优势、不足和发展机遇,将教师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困惑问题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二是培训教师队伍。学校先后组织200多人次的教师带着疑惑问题到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山东等地参观学习。仅2010年,就组织53人到北师大培训中心学习,2011年又分三次组织近80人到山东杜郎口学习。同时,通过邀请专家到校讲座、校内专题培训等形式,转变教师的观念,激发了教师的课改积极性。在此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座谈、研讨交流等方式,制定了符合学校实际的课改规划。三是出台了一系列课改制度和考核管理办法,落实课改保障。同时,向学生和家长进行宣传,取得他们的大力支持,为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做好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二)有效落实四“mó”,构建课堂模式

1.临摹。课改领导小组带领教师反复研究课改先进校的书籍和录像资料,逐个环节进行研究、思考、品味,然后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选定实验年级,在初步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做到融合百家,自成一家。

2.磨课。在课改过程中做到了分专题研究。教研组每周一次主题研讨,两周一次教研课,形成了课前研讨、多班试讲、课上观察、课后评议、再改再上课的螺旋上升的主题教研形式。同时,通过同课多轮、同课异构、同题多课等形式,进行反复磨课,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请教教研员和省市专家,寻求指导和破解难题。经过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三学”的课堂特色,即学生的课堂、学习的课堂、学科的课堂。并且充分利用送课下乡、各级大赛展示课改研究收获,提升阶段研究成果,为深入探索积累经验。学校充分发挥多元评价的优势,不断修改完善评价的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案、评价结果呈现方式,考核师生课改成效。领导和主任都承包一个年级,每天通过转听观察、排序公示、组内会课,及时解决课改中的问题。每月的课堂教学排序都纳入教师的绩效工资考核中。通过自评、互评、家长评价、师生互评、考评小组评价的方式,提高了教师的反思能力,激发师生的主体意识和课改积极性。通过多元评价,有效调动了教师的研究积极性,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

3.建模。经过反复实践研究,我们构建了“五学三导”生本课堂教学模式。“五学”指学生的自学、互学、选学、研学、测学,“三导”指教师的编导、引导、督导。这种模式主要是课前学生借助导学案进行充分预习,做到了先学后教。教师通过查阅导学案,对学情有了深入了解,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观念作为新教学的起点,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和建构的机会,实现了以学定教。课上学生借助导学案进行合作学习、交流汇报,不仅学会了认真倾听,而且能够互相补充质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则在学生出现困难或者重点强调的部分进行点拨指导。课后教师督促学生及时科学地复习巩固,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测考查学习成果,实现了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有效衔接。

4.破模。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定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能够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模式,逐渐形成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

(三)借助信息技术,提升课改实效

以国家教育信息化改革为契机,学校借助微课资源继续深化课改。微课是导学案的“孪生姐妹”,在生本课堂中引入微课是学生开展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深入研究、课后深化拓展的新载体。因此,学校借助《数字化环境下电子白板教学方法的研究》等规划课题,引导各学科进行相关的小课题研究,努力践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融合。学校多次选派教师到沈阳、青岛、成都等地参加微课学习,在校内也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微课培训,并确定实验年级,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验,开发了169节微课资源,初步形成微课程体系,并将研究成果逐步推广到其他年级,为生本课堂服务。学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北师版教材微课资源开发、长春市总工会微课大赛、全国微课大赛、教研室组织的微课程开发等各类微课活动,为深化生本课堂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导学案、微课的综合运用和翻转课堂实践,创新了“五学三导”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升了生本课堂实效。

三、研究成果与成效

几年来,我们践行“五学三导”课堂教学模式,打造了和谐高效的生本课堂,让学生享受了适合教育,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打造了学校课改特色,从而达到“小课堂演绎大课改”的境界。

构建了“五学三导”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如下图)

“五学”指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自学、互学、选学、研学、测学。

自学——借助学案,自主学习

“五学三导”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先学后教,课前,教师提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走向课堂。通过读一读教材,查一查资料,画一画重点,写一写理解,问一问值得研究的问题,谈一谈收获和疑惑等多种形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较好地完成了预习。当学生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导学案就作为前置性作业由学生独立完成。为了保障预习的效果,教师通过学习反馈卡和QQ群与家长定期进行沟通,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总结,表扬优秀,指出不足,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互学——依托小组,初步交流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上课伊始教师就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为了检验自学成果,小组长带领组员进行三步互学,第一步是预习交流和检测,发现学生个体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第二步是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疑惑,发挥异质分组的优势,通过组内解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第三步是组长将小组成员都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汇总后准备全班交流解惑,为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选学——问题导向,解决重点

“以学定教”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有效策略。教师从学情出发,选择课前批阅导学案时发现的共性问题,小组初步互学中提出疑惑问题作为研究的内容。小组选学任务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可以进行分工,每个小组自由选择不同的任务,前提是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已经对导学案上的所有内容做了深入的研究,这样就能对一个问题研究透彻;也可以不分工,每个小组都研究相同的问题,避免因过早的分工导致小组成员只关注自己小组的问题而忽视其他组的问题。在分配任务时,师生共同总结完成任务需要哪些合适有效的方法,为学生引路搭桥,降低学习难度。

研学——深度合作,探究展示

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展示交流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小组拿到学习任务后,组长带领小组成员积极进行深度自学,高度参与,交流预展,做好全班展示前的准备。对于有困难的组员,利用兵教兵、兵练兵的方法,使每个孩子的能力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展示是课堂的精彩环节。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组互动中,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进行补充、质疑、评价和对抗,脑、眼、耳、口、手并用,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掌握了方法,而且在合作中学会了互助,在交流中学会了分享,整个课堂,就是学生不断成长和发展的生命历程。

测学——多种方式,检测成果

检测学习成果的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灵活处理,通过课堂总结、收获感悟、达标题、拓展题等不同方面的检测,使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强化巩固所学知识,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三导”指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主讲转变为主导:编导、引导、督导。

编导——变教案为导学案,学有方法

先学后教的“五学三导”自主学习模式最关键的是导学案,由教师遵循九环、五备、六性、四原则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它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航图,是学生课前预习的保障。学校定期举行导学案评比活动,选出优秀导学案进行引领,使导学案的编写质量不断提高,保证了学生预习的效果,为课堂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引导——变主演为导演,学有方向

“五学三导”教学模式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从主演变为导演,把主演位置让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驰骋的天地。教师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在适当的时候发挥导演的作用,进行方法引导和方向引领。当学习偏离目标,学生出现困难,教材挖掘不深,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或沉闷,参与面不广,学生习惯不好时,教师适时地指导加以调控,让学生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手脑并用、心脑合一”。教师引导的同时就是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实现课堂学习的高效性。

督导——变单项作业为双向作业,学有方略

课改后的学生作业由原来的单项复习性作业,变为双向作业,一部分是预习作业,学生借助导学案进行预习。另一部分是课堂学习后的延伸,即对课堂中个别没有掌握好的学生,由一帮一学生结对子在课下找时间单独进行帮扶,或者是学生根据课堂内没有学透的知识点以及出现过错误的知识进行整理,这部分知识将是今后影响继续学习质量的制约因素,所以让学生达到能做、能讲、能总结。教师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进为包括主体选择性作业、自主设计性作业、艺术渗透性作业、操作表演性作业、探究查询性作业、社会实践性作业等多种类型的作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发展,激发学生兴趣,减轻学生的负担。

2.形成多元的师生评价体系

为确保“五学三导”自主学习模式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加强了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构建了权力下放、责任上移的管理评价体系,保障了课改进程的扎实有效。

(1)多元化评价促教师提升

一是制度考核评价。学校制定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常规教学考核细则》《教师考核评价办法》等制度,每月通过自评、互评和校评,对全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导学案、作业、听课记录、思行随笔、教研、备课、学生测试成绩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并作为教师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

二是转听排序评价。通过承包领导转听、年级组值班教师转听,对教师每天的课堂教学进行检查排序,问题进行公示,并通过每天的组内会课时间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及时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三是教研组的专题案例研究评价。每周数、语、外教研组都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通过听课、评课进行专题研讨,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每月评出课改明星教师做观摩课,让全校教师学习借鉴,进行方法引领,以点带面,推动课改进程。

四是总结反思评价。教师每天写一篇教后反思,每月两篇教学随笔,学校每周开组长会对课改进行小结,每月开全校课改总结会,每学期开课改阶段汇报会,评出课改模范教师做经验交流。通过多元评价,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保障了“五学三导”模式的顺利实施。

(2)发展性评价促学生成长

学校和班级都制定了详细的学生评价体系,做到多元化、分层次、关注差异。从评价内容上看,既包含学业成绩的评价,也包含道德品质、身体心理、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基本素质的评价。根据每个月的课改重点确定评价的重点,突出自主预习、合作交流、课堂参与度、展示能力和学习习惯的评价;从评价主体上看,分为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家长评价,人人参与,家校联手;从评价方式上看,把定期评价与不定期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做到时时评,事事评,每天一小节,每周一汇总,每月一奖励;从评价原则上看,运用激励性评价,尊重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分层次实行评价;从评价结果上看,建立学生评价手册、成长记录袋和星级展示台,让每一位学生随时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

3.助推了师生成长和学校的内涵发展

教师能够幸福地工作。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积极投身课程改革,认真探索教法、学法,营造了“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浓厚研究氛围,全新的教学模式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编撰了导学案、研究案例、有效评价论文、思行随笔、研究报告等20多册课改研究成果集,2014—2015年,教师就有300多篇研究成果获奖,60多篇文章在各类刊物上发表,48人被评为各级骨干教师。70﹪以上的教师在各类大赛中获奖。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了教师的人生价值。

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生本课堂,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人,他们敢说、会学、乐学,变得自信、乐观,思维敏捷、表达流畅,个性得以张扬,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各年级学生共承担了8次为全国教育专家观摩活动配课任务,表现出色,受到讲课名师与听课教师的一致赞赏。近50%的学生在国家、省、市举办的读写、书画、舞蹈、讲故事、时事新闻主持等各类竞赛中获奖。生本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促进了学生健康、全面、个性发展。

学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课程改革带动了学校各项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提高了办学质量,促进了内涵提升,做到了中小学的无痕衔接.“五学三导”的生本高效课堂和多元的评价体系,彰显了学校的适合教育特色,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长春日报》《现代教育科学》等报刊多次报道我校课改研究成果。学校两次在长春地区科研总结会上进行课改成果交流,多次承办现场会,在迎接省市领导调研、评估活动中,因为特色鲜明、亮点突出而受到领导的一致好评。学校先后荣获了国家课题实验校、省校本科研基地校、市三星特色校、教学常规达标校等20多项荣誉。

(执笔人:邵成文 黄 娟 何国军)

课题负责人:邵成文

课题组成员:王淑琴 孟 伟 孙 超 黄 娟

      杨玉晶 崔海龙 薛英秋 何国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