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研创新团队导师与研究生互动模式分析

科研创新团队导师与研究生互动模式分析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键词]科研创新团队;研究型大学;导师制;导师组;师生互动一、引言随着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高等学校也纷纷提出建设创新型大学的任务,而科研创新团队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支柱和基本指标。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承担重要职责。导师组是另一种非常有益于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和发展的制度,将导师组织起来,共同对研究生的选题、论文工作、论文答辩等进行指导。

科研创新团队导师与研究生互动模式分析

郭春林,徐永海,赵成勇,肖湘宁

[摘要]本文分析了科研创新团队中导师和研究生的主要互动模式,认为:导师制是最基础的互动模式,课题组/导师组将个体指导和集体指导结合起来,能够弥补单一导师制的局限性,学术梯队建设是互动的重要内容和支撑,有利于研究生培养、团队发展和导师成长,要建立开放的、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为研究生提供科研补助和良好学习与科研环境,通过有目标、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这些互动,促进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科研创新团队;研究型大学;导师制;导师组;师生互动

一、引言

随着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高等学校也纷纷提出建设创新型大学的任务,而科研创新团队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支柱和基本指标。科研创新团队是开展创新研究、创造创新成果、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是推动学术发展的基本组织形式和重要力量,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在研究型大学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

而导师和研究生是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两大主体,深入研究其互动的基本模式,分析互动的基本内容、主要方式、产生的效果和各自的局限性等,研究导师和研究生如何互相依靠、互相支持、互相影响,以及团队文化、环境和制度等在互动过程中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指导科研创新团队中导师和研究生的行为,更好地建设科研创新团队,下面对其进行分析。

二、导师及导师组制度

1.导师制是最基础的互动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主要以导师制为主。导师制发端于西方14世纪的牛津、剑桥大学,具体而言,就是新生一入学,学院便为他们选派一位导师,每位导师所带学生一般在3至5人,导师通过指导读书书目,以及评论学生论文和研究结果来启发学生思索,挖掘学生潜能,德智并重。由于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中的有效性,继牛津和剑桥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都纷纷采用导师制,这也是目前我国大学普遍采用的一种制度。

在与研究生的互动中,导师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成长和发展。例如诺贝尔奖学金就表现出某种“传承性”,丹麦科学家波尔获了奖,他的几位学生也获奖;德国的奥斯特瓦尔德以研究化学平衡问题获奖,后来他的学生能斯脱以热力学第三定律获奖,能斯脱的学生米里肯,米里肯的学生安德森,安德森的学生格拉塞依次都获奖。导师的影响是全面的。正如加里宁所说的“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仅是所教知识,并且还有其他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对待日常现象的态度”,在传授业务的过程中,导师本人的政治倾向、思想意识、治学态度、学术方法乃至举止风度等都会对研究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还有,导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研究生与导师经常接触,形成一种比较亲近的关系,导师往往是通过言传身教而不是专程来进行教育,“润物细无声”,这样的教育往往会给学生带来终生的影响。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承担重要职责。导师要以自己的学术素养与成果影响研究生,帮助研究生思想成熟,在科研和学习上不断进步,还要尽力帮助研究生解决具体的生活困难。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要途径有,开列必读书目帮助研究生开阔视野、提高素质;经常和研究生进行学术接触,通过指导开拓其思维、推动其学业;安排研究生参加多方面社会活动,提高其综合能力;安排研究生进入课题开展研发工作,通过实践提高创新能力[[3]]。在处理与研究生关系时导师需要注意几点,首先不能放松自己的科学研究,言传身教能够给学生更好的教育;在指导中既要关心爱护,又要严格要求,失之过宽同样不利于学生成长;还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及时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给予其展现自我的机会。

研究生也应该学会加强与导师的互动,获得更多的指导。首先,要学会积极主动的与导师接触,由于导师制是一对多,而且导师需要兼顾教学、行政等其他事务,积极主动的请教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还要学会带着问题接受指导,能够提出具体问题与自己的初步想法,与导师开展深入的讨论,这样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要将自己的兴趣与导师提供的课题很好地结合,在实际科研工作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而不是闭门造车、流于空想。

当然,导师制也存在局限性,如依赖于导师个人的道德水平和学术素质,不利于研究生获得更广泛、更全面的发展。随着硕士生的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了导师的数量不能满足研究生增长的需要;当导师行政与社会事务过多,没有时间指导研究生;或者将研究生视为工具,只关心完成合同任务,不关心研究生的成长;甚至个别导师德行不足为人师表,等等,都会给研究生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这些都需要通过制度或其他方式来避免。

2.课题组/导师组也是重要的互动模式

如前所述,单一的导师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科研创新团队应该利用团队的优势,并行采用课题组和导师组制度,将个体指导和集体指导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建设学术队伍和培养人才。

课题组是通过课题将创新团队的导师和研究生组织起来,还可以包括科研辅助人员、合作人员组成小组,围绕课题任务开展研究工作,在完成课题的同时达到培养研究生的目的。这种方式不再局限于导师制一对多指导关系的界限,而是根据任务需要和个人兴趣灵活调整,实现跨导师指导、交叉指导,充分整合和利用了科研创新团队的资源。

课题组方式有很多有益之处。首先,可以让学生和不同知识结构、专业特长的导师在一起合作,打开学生们的学术视野,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水平。其次,通过课题小组的实践锻炼,能帮助研究生成长为既有较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且由于结合和满足了社会与企业的生产需求,能够产生学科“品牌效益”,促进产学研可持续互动。还有,能在科研创新团队中形成更好的“生态圈”,导师培养学生的模式由“一对多”转变为“多对多”,能够激励导师之间的相互竞争,提高其教学积极性,也会促进学生之间的竞争,促使其积极参与、虚心求教,用良好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2]

导师组(包括副导师,企业导师)是另一种非常有益于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和发展的制度,将导师组织起来,共同对研究生的选题、论文工作、论文答辩等进行指导。导师组可以充分利用科研创新团队的优势,整合内外部优秀导师资源,给研究生更有力、更全面的指导。同时,也有利于学术交流和发展,促进科研创新团队中师生交往和学术创新,避免个别教授的极端权威,防止由此导致的个人权力的滥用,有利于创新团队的学术发展和科学管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采用了导师负责、集体培养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导师组就是集体培养的基本方式。根据调查,79.3%的学生对导师辅助、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制度满意,只有20.8%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说明这种制度有利于学生的培养[1]

三、学术梯队建设是互动的重要内容和支撑

科研创新团队的核心是学术研究和创新,而这些离不开学术梯队的建设和发展,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互动,离不开学术梯队的支撑,而且学术梯队建设往往也是互动的重要内容。科研创新团队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应该将形成有益的学术梯队作为考虑的重要目标。

合理的导师梯队有利于科研创新团队的发展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前面已经提到,将导师制和课题组、导师组结合,有利于研究生博采众家之长,扩大知识面,提高科研水平,提高研究生培养效率,而学术水平、知识结构、职称、年龄合理搭配的导师梯队,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同时,导师梯队也有利于团队的发展,老专家实力雄厚、社会影响大,中青年学者思想敏锐、敢想敢干,善于提出新思想、新方法,二者团结协作,能够获得更多的科研项目,提高团队的稳定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学术梯队也有利于导师自身的成长,通过经验丰富、知名度较高的学术带头人的引导,不但可以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整个团队在国内甚至国际的知名度,而且可以充分发挥老专家传、帮、带、导的作用,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为高水平导师。

与此同时,研究生也是学术梯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创新团队应该有意识的建设研究生学术组织。科研创新团队中往往有较多的博士生、硕士生,因此应充分发挥这部分力量,发挥老同学带新同学、博士生带硕士生的作用,让他们围绕着某个项目或者是主题进行合作。有关资料表明国外的实验室,往往有一个由大部分博士生、硕士生组织起来的学术组,在这个学术组中,由老同学指导新来的同学,导师负责总体规划和小组的组建,对博士生进行指导[1]。根据统计,研究生有一半以上的知识和技能是通过互相之间学习到的,研究生学术梯队有利于这种学习,而且弥补了导师时间和精力不够,指导层次有限等不足。

学术梯队的另一个方面是学术传统的建设和传承,科研创新团队要实现良性发展,就必须形成优良的学术传统。导师们应该坚持敢于怀疑、勇于创新、坚持真理的优良学术作风,采用科学的学术方法,通过身体力行向学生潜移默化地灌输,形成良好的学术传统。同时,通过学术梯队的作用,一点点的,一代代的传承这些学术传统,促进科研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四、团队环境建设

1.学术氛围为互动提供良好环境

创新性人才应当富有主动进取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的形成离不开个性的充分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学术氛围,需要有利于研究生发挥首创精神的广阔空间。因此,要建设一流的科研创新团队,培养一流研究生,必须有一流的学术氛围[4,5]

首先,要坚持导师与研究生会晤制度。导师每周与研究生见面一次以上,经常与学生探讨问题,交流学术思想,鼓励和引导研究生标新立异,让他们能够在学术领域里自由地、无拘束地畅所欲言,促使研究生在学术思想的不断交流、碰撞中得到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还有,应根据课题组科研任务的需要,坚持每周汇报一次课题组工作,动态掌握研究生一周工作情况,分析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让研究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导师给予指导和帮助,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和锻炼,提高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学术能力。

开放的学术沙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每周组织一次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或介绍国际最新发展动态,或发表自己新的学术见解等等。这既可以锻炼研究生的思维、组织和表达能力,为研究生提供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机会,提高其学术报告水平,又可使不同学科、不通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同时由导师予以点评,帮助研究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可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为研究生提供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的机会,邀请同行专家做学术报告,进而达到开拓学术视野、激发创新火花的目的。通过这些方式,建立开放的、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将有力地促进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和发展。

2.助研金和科研环境也是重要的互动

科研创新团队应当利用争取到的科研资金,为研究生提供科研补助,建设适当的研究平台、办公环境等软硬件设施,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与研究环境,这也是导师与研究生互动的重要方面。

研究生还处于学习阶段,没有工资收入,科研补助金对其学习和生活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运行良好的科研创新团队,一般来说有较充分的科研经费,应该注意为研究生提供适当的科研补助,通常应比助教金、助学金更高一点,这样能让研究生产生自豪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激励其全心全意投入科研工作。当然,也应该同研究生说清楚,助研金是补助性质而不是工资,毕竟他们是在学习阶段,不能同已工作人员相比,使得学生能够端正对助研金的认识。另外,助研金的发放应该根据学生的表现与科研成绩有所区别,以达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

还有,适当的软硬件条件和必要办公环境,对于研究生的安心工作和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必不可少。我们不求实验室具有高、精、尖和贵重仪器,但求仪器有专人负责,能保持软硬件设备仪器的完好工作状态,力求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过于陈旧和重复性差、难以胜任科学实验的仪器设备,坚决更换,不然,即使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别人也难以认同和认可,团队科研创新的竞争力也难以为继。

五、结论

以上从导师制、课题组与导师组、学术梯队建设、学术氛围建设、助研金和科研环境五个方面论述了高校科研创新团队中导师和研究生的互动模式,主要结论如下:

(1)导师制是最基础的互动模式,导师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对研究生培养承担重要职责,课题组/导师组将个体指导和集体指导结合起来,能够弥补单一导师制的局限性;

(2)学术梯队建设是互动的重要内容和支撑,合理的导师梯队有利于研究生培养、团队发展和导师成长,研究生学术梯队可以弥补导师时间和精力不够,学术传统传承是学术梯队建设的重要内容;

(3)要坚持导师与研究生会晤制度,坚持课题组汇报,积极开展学术沙龙等,建立开放的、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

(4)为研究生提供科研补助和良好的学习与科研环境,这也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方面;

(5)应该有目标、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这些互动,从而促进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和发展,为建设研究型大学贡献应有的力量。

六、致谢

本论文由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金资助,在此予以感谢!

参考文献

[1]彭国华,甘永涛.充分发挥导师组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现代教育科学,2003(1):19-82

[2]吴志玮,毛景焕.导师制与课题小组并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探讨.黑龙江教育研究与评估,2007(10):17-18

[3]黄学.试论研究生导师的素质、职责及指导研究生的途径.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04(2):105-108

[4]陈自强,彭霞,郭海涛.培养高素质博士研究生的体会.重庆医学,2007(1):21-22

[5]夏玉成.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实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28-31

[作者简介]

郭春林,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博士,北京:1022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