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和创新过程实证研究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和创新过程实证研究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和创新过程实证研究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和创新过程实证研究[1]张志耀摘 要:随着对创新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创新本质上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日本的生产技术水平快速发展,创新模式也逐渐向自主创新模式演进。(三)其他的技术创新模式德国的技术创新模式是“生产——知识——技术”。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和创新过程实证研究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和创新过程实证研究[1]

张志耀

(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 要:随着对创新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创新本质上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文章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总结了的技术创新模式;从科技创新过程所的原始创意、基础技术来源、研发过程组织、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组织和科研成果管理等方面展开技术创新调查,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状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模式;过程;问卷调查

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灵魂,技术创新的实质是技术知识的生成与转化,技术知识流动的速度和强度是企业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这一过程可划分成知识推动和市场推动两种类型。知识推动型是人们对自然知识不断探索,发现新的科学原理,探索新的技术需求和知识需求的过程,表现为新知识和新技术原理的出现;市场推动型是以市场新产品需求为导向,通过知识应用和技术重组,推动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出现的过程。国内外对技术知识流动的研究多数集中在知识溢出、创新扩散以及技术转移等环节方面,系统研究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知识流动的成果则比较少。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创新本质上是一个过程,只有对创新过程全面和深入的分析理解,才能指导企业的创新实践。

一、技术创新过程分析

基于Dorothy的创新通道模型和Wheeler的NEBIC模型建立的创新过程模型把创新分为知识创造与选择、技术开发、匹配、生产开发、市场开发、评估反馈6个阶段。该模型强调了创新组织的选择能力、匹配能力、执行能力和评估能力,以及在知识创造和市场匹配阶段中思想发散和收敛的重要性。另外,该模型将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连接起来,并清晰地反映了二者之间的区别:知识创新主要是收集汇总来自企业内、外部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知识发现;而技术创新更多着眼于市场,重点是通过知识应用、重组,实现新生产技术、新产品创新,追求经济效益。

图1 企业创新过程模型

二、技术创新模式对比分析

技术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创新行为倾向和机制,是创新主体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等构成要素之间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国(或地区)的技术创新模式会随经济、社会、技术发展而调整、演进,与时俱进的发展战略将引导和推动该区域技术创新模式演进的不断高级化。

(一)美国信息技术创新模式

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后期的20年间里,借助一系列科学技术革新、整合,以及自身的资本主义重组,优化信息技术生产过程中的创新环境,发展信息技术的相关产业,较好地实现了由后工业化发展模式向信息化发展模式的转变。

信息环境是信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它所谓信息环境,主要来源于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原材料)的时空组合[2]。不同来源的科技信息、科技劳动不同的资本供给状况构成了不同的创新环境。信息产业创新环境的形成有三个必备条件:一是能否接触创新的信息来源;二是依托高校、研发机构而产生的科技人员大量储备和科技人才市场;三是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从美国信息技术创新环境的构成和发展来看,通常有5种模式:

第一,以硅谷和波士顿的128号公路沿线为代表,它们的形成是基于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市场、风险投资、高校培养出的技术工人和新兴企业的结合,最终通过内部联系生成一个自我运行的环境。这是产业化时代最具原创性的,也是最有活力的创新模式。

第二,以洛杉矶—奥兰洛县的联合企业为代表,或在更小规模上以菲尼克斯或达拉斯为代表,创新活动直接联系着大公司和政府基金,特别是在与国防相关的产业周围。

第三,以纽约的IBM或新泽西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为代表,在关闭的大门内自我维持其创新环境。它的组成要素有时分散在世界各地,通过在线系统相互作用,其特点是创新过程在隔离的空间发生,并且在当地的派生物很少。

第四,以得克萨斯地区的奥斯汀为代表,它以大公司的技术分厂为创新节点,并能够在当地产生具有相对活力的衍生公司。其特点是由辅助公司依靠网络实施研发。

第五,以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计算机产业为代表,它的成长,体现了公司发展、政府市场和自我生成技术信息的原始结合。

(二)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

日本整个技术发展过程可分成“基于引进的简单模仿创新——消化吸收模仿创新——自主创新——知识创新”几个阶段:

(1)基于技术引进的单向信息流向的简单模仿创新。重点是技术的引进与产品的生产,通过基本为单向的信息输入方式,大量引进科学知识和成熟的技术,主要的精力着重于学习、消化和扩散[5]。因而,在这一阶段技术创新所关注的是引进技术的有效性,以及实现规模化生产并形成低成本的市场竞争力。

(2)基于消化吸收的模仿创新。在这一阶段对于“拿来”的技术,日本企业表现出强烈的创新精神,他们引进国外技术不是简单的模仿和使用,而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和创新,建立起自己的技术体系,走出了一条“拿来”——消化吸收——创新——飞跃的加快技术进步的路子。

(3)自主创新。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日本的生产技术水平快速发展,创新模式也逐渐向自主创新模式演进。日本的自主创新更多地体现为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即二次创新),创新动力主要来自于市场需求。

(4)知识创新。在技术引进和二次创新的推动下,日本的技术研究开发能力极大增强,为顺应知识经济发展潮流,日本适时提出了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战略,力求缩短与美国的差距。

(三)其他的技术创新模式

德国的技术创新模式是“生产——知识——技术”。德国大企业是创新的行为主体,是创新的主要发起者和主要投资者,它们为创新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资金要素,这些用于研发的大量资金激发了大学知识创造的动力。同时,大学的研究课题主要来自于企业委托,实现了以合作关系为纽带的知识流动、转移和技术创新。

韩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最初是作为后发企业学习外国技术的过程,而后逐渐过渡到自主的技术创造。韩国早期技术的引进渠道主要是外国直接投资(FDI)、合资企业、许可证贸易以及其他非正式方式(如,海外培训、雇佣国外人员、归国人员等),然后再转为与国外公司建立技术上的战略性伙伴关系并提高国内的R&D投入,并进一步收购国外的一些高科技公司来促进本公司技术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韩国也逐步走上了自主创新的道路。较为成功的企业代表有三星、LG等。

三、面向全流程的创新认知调查

为总结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创新要素的聚集规律,本研究从科技创新全过程的角度着眼,利用德尔菲调查方法调查进行了实证性研究。

(一)调查问卷设计

本调查问卷从科技创新过程所包含的原始创意、基础技术来源、研发过程组织、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组织和科研成果管理等方面入手,侧重考察创新全流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信息交流过程,探讨影响科技创新的核心诉求和要素的聚集、信息的交流规律。经专家组2轮咨询调研设定调查问卷包括科技创新现状、初始创意技术来源、研发创新过程、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成果管理5个部分,共38个需要回答的问题。

表1 科技创新调查问题构成一览表

续 表

(二)调查样本情况

1.问卷回收

本次调查的选择范围集中在青岛市高科园创新活动比较活跃及科技创新成果比较突出的企业。总共发放问卷260份,回复问卷236份,回收率为90.7%。调查涵盖近200余位各领域专家,最终有近百位来自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机关等部门的专家回复了问卷并发表了评价意见。

2.问卷结构

调查问卷主要涉及7大行业5大类型的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管理人员。

表2 调查样本结构情况

(三)调查结果分析

1.科技创新现状调查分析

(1)企业专利管理机构

在被调查的样本中,有70.39%的调查者所在企业具有专利管理机构,有29.61%的调查对象所在企业没有专利管理机构。

(2)企业拥有专利情况

调查对象中有34.09%的样本所在企业拥有1~5项专利;拥有15件以上专利的占比为23.86%;10~15件专利的占比为16.48%;5~10件专利的占比为15.91%;没有专利的占比为9.66%。这情况表明目前企业比较重视专利的申请和利用,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部分。这为大规模开展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创新成果促进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R&D投入占营业额的比例

调查显示企业R&D投入占营业额在6%~8%比例的达到36.27%;在8%~10%的比例的占为18.14%;在10%比例以上的占为18.63%;在4%~6%比例的占17.65%;1%以下的调查对象所在企业R&D经费占营业额比例占0.45%。可见,73.04%调查对象所在企业的R&D经费占营业额在6%以上,这一比例超过了国家科技部在《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和指南》中规定的企业研发总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5%以上的规定。这些企业的R&D投入状况为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科技创新过程调查分析

(1)初始科技开发创意和技术来源

图2 科技创新构思来源

初始创意来源:从事科技开发的原始创意来源调查表明,科技创新人员的初始创新创意主要来源于技术跟踪和技术改造的激励,缺乏知识和技术推动型的创新活动;研发水平目前还停留在跟踪市场变化、技术变化、改进现有产品质量方面,技术创新主要属于近短期发展的技术,利用周期较短,对企业近期经营影响较大。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还未形成标志性成果,技术储备创新的规模、水平都还比较低。技术创新尚处于跟踪和模仿改进的阶段。

创新选题专利检索情况:在被调查的科技研究人员中,科技创新选题过程和技术开发过程中进行专利信息检索的占比为78.99%;认为检索参考价值不大的占比8.68%;不知道检索的占比为6.39%。通过专利信息检索避免了重复技术开发占比为5.94%。可见,多数企业具有专利信息管理和检索的意识和能力,并有一定比例的企业通过专利检索避免了重复开发风险。但仍有部分以各种理由忽略了这项工作。

与技术相关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息的来源主要是专利数据库,占到21.15%;其次是技术交流会和展览会,占到18.99%;企业内部专利管理部门来源占16.58%;行业协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各占12.95%;中介咨询机构和其他占4.49%。调查表明专利数据库、技术交流会和展览会是企业科技研发的相关选题相的认可。

(2)科技创新过程合作方式

研发基础技术来源: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企业科技创新的技术基础主要来源于企业已有技术和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购买国内外技术比例较少,与其他企业合作则更少。这说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技术的对外开放程度还很不够,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与联合开发还处在初级阶段。企业科技开发的主要合作对象是国内高等院校,行业内的企业合作已具有一定基础。

img198

图3 研发基础技术来源

企业创新团队构成方式:企业科技开发团队由本企业内部人员构成的占绝对多数,达到83.16%;与科研院校合作合作组成研发团队的占比为6.63%;与其他企业合作组成研发团队的仅占3.06%。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科技创新主要以独立组织创新团队的方式进行,与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合作组织创新团队的占比还比较低,研发创新孤立运行的特征突出,企业间合作、创新合作还非常少,科技研发外包和技术联盟等创新共享模式尚未形成。

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和技术来源:调查显示,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和技术来源主要是技术书籍及网络资料占比达到30.05%;其次是企业内讨论交流占比为27.30%;行业内交流活动占比为22.78%;求助高校与研究院所占16.80%。可见阅读和网络查询对企业创新具有重要影响,企业内部、行业内的交流和企业与高校及研究院所的交流对创新过程的发动同样有重要的影响。

(3)科技创新经费情况

研发经费来源:企业科技研发经费来源渠道以自筹为主占比为50%;政府资助渠道占比为24.87%;银行贷款、创新基金或风险基金渠道占比分别为9.69%和7.59%;其他单位投资合作渠道占比为7.07%。表明企业科技开发经费来源渠道主要是自筹和政府资助,金融机构和创新基金来源较小。这说明,目前,面向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还非常欠缺,各类创新基金服务体系的建设还需大力加强。

研发经费支出: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的各个类别中,设备费用支出占第1位为42.9%;其次是人员费用占比为30.17%;再次是技术获取费用占比为20.19%;专利维护费用占比为6.67%。表明研发设备和人员费用是研发经费主要支出项目,其次才是技术获取费用,用于专利维护的费用占比很小。

(4)科技创新过程影响因素

研究成功的影响因素:研发人员素质和数量是决定开发成功的第一因素认可度为30.34%;其次是研发资金充足度、相关知识获取分别达到22.95%、22.15%;再次是研究工作环境认可度达到13.64%。表明企业研发人员素质和数量、充足的开发资金、相关知识的获得是保证研发成功的主要因素。

新开发的技术或产品申请专利情况:企业新开发的技术或产品申请专利占38.39%;部分申请、核心技术不申请的占29.26%;均采用技术秘密保护的占11.85%;其他类型占19.43%。这表明,企业已意识到对新技术或新产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采用了通过申请专利实现技术产权保护等手段。但对于核心技术,它们普遍采取保守态势,不去申请专利。

阻碍自主创新的主要内部因素:调查显示创新成本太高、技术储备不足是企业科技研发的主要阻碍因素分别占20.10%、20.26%;缺乏高素质研发人才是阻碍科技研发的第三因素,占比为15.52%;缺乏资金、新风险过大是阻碍科技研发的第四、第五因素,占比为15.52%、10.95%;创新收益分配不合理、缺乏市场信息、缺乏创新意识,也是阻碍科技研发的因素。表明企业的创新意识已普遍提升,对市场信息有较好分析能力。创新动力不足的内部原因主要是企业基础技术储备不足、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弱、缺乏高素质研发人员、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阻碍自主创新的主要外部因素:调查显示,阻碍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外部因素是缺乏技术支持、技术市场不健全,占比分别为28.26%和27.44%;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位居第三,占比为20.99%;政府支持不利、社会文化氛围不利相对影响较小,占比分别为11.57%和9.92%。这表明,政府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有很大的增强,社会性的科技创新氛围也已具有一定基础,关于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已初见成效。目前,阻碍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导外部因素是缺乏技术支持、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市场不健全。

3.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调查分析

(1)创新成果产业化方式

企业生产技术获得方式:科技企业获得新技术的主要方式是独立开发占比为32.80%;其次是合作开发和在模仿基础上的创新占比分别为27.84%和22.88%;委托开发、简单模仿的比例比较小,购买现成技术成果、股东技术入股投入的形式比例更小。表明企业目前主要着眼于自主开发和合作开发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简单模仿、购买现成技术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式,引入技术投资入股的合作方式还没有引起充分重视。

企业专利产业化的获利方式:企业专利产业化的主要获利方式是自己实施产业化占比为55.24%;其次是出售专利获利占比为16.67%;自己使用并出售、等待时机产业化分别占10.48%和11.90%;而自己使用并出售专利技术的仅占4.76%。这表明目前企业专利技术的研发主要是围绕企业自主需求展开的,且多为企业的职务发明,多角化的研发系统和储备性的研发战略还没有形成。另外,企业专利申请过多倾向于防御功能、侧重自我保护,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转让获利的积极性。

专利技术转化的工作机构和人员安排:80%以上企业明确安排了负责技术转化的责任人员,并有42.63%的企业设立了专门负责专利技术转移工作的机构;没有专职机构但明确由其他机构兼任的占4成。表明多数企业已将专利技术视为企业重要资产,对专利转让的获利属性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并确立了明确的责任人制度。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认为推进该项工作的着力点应是产业化的推进制度和机制建设。

企业专利转化过程中的资金来源:调查显示,企业技术成果转化过程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自有资金和政府财政资金占比分别为24.77%和24.20%;其次是银行贷款占比为19.14%。企业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较少占比仅为10.12%。这表明企业在自有资金和政府财政拨款缺失情况下,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会遇到较大压力。从长远看,积极进入资本市场,争取股本资金支持,应是创新和创业型企业的明智之举。

(2)成果产业化影响因素

企业专利转让或产业化过程中影响因素:调查显示,企业创新成果产业化过程受4大因素影响。依影响度排列是:市场预期(29.10%)、资金(28.55%)、技术人员和政策影响。其中,市场预期前景和资金的重要性认可程度较高。

企业在专利获取到实施全过程中感觉最困难的问题:认为人才不足是最大困难的占25.12%;最大困难是技术问题和资金问题的分别占20.44%、19.97%;认为信息沟通困难的占13.57%。这表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整个创新过程的重中之重,资金问题是基础问题,信息和技术是重要保障问题。

专利产业化过程中获取各种信息的成本:调查显示被调查的样本人群中,认为专利产业化过程中信息获取成本中较高的占62.13%;一般的占26.81%;很高的占7.23%;仅有3.83%认为较低。这表明企业在专利转让过程中获取信息的成本普遍比较高,增加信息交换渠道、改善信息传输方式,可有效减低信息获取成本,调动各个方面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积极性。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3)企业专利产业化过程中的问题

企业专利进行转化的最大障碍:认为最大障碍是“转让市场不发达,影响转让或出售”的占34.45%;认为最大障碍是A“开发专利成本太高,自己无力转化”的占23.44%;认为最大障碍是“缺乏政策和创业指导,导致创业困难”的占15.31%。表明企业专利产业化的最大障碍是技术市场不够顺畅,技术信息较为封闭。因而,采取有效改进技术信息传播状况对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有重要意义。

专利转化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显示认为专利转化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系不健全的占26.86%;其次是服务能力有限占23.31%;认为市场秩序不良的居第3位占16.55%。表明服务体系不健全是制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关键问题。另外,有95%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创新专利技术的共享平台,增强科技转化服务能力,健全服务体系。

专利技术转化企业最希望得到政府哪些支持:调查显示有32.03%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专利技术转化过程中企业最希望得到政府的帮助是“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有17.91%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专利技术转化过程中企业最希望得到政府的帮助是“税收减免等财政支持”;有16.97%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专利技术转化过程中企业最希望得到政府的帮助是“专项贷款支持——担保贷款、贴息贷款、低息贷款等”。这表明,资金仍是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制约因素,政府在资金方面的支持始终是企业最希望获得的支持之一。

4.科技创新管理调查分析

(1)申请专利的目的

调查显示,多数企业申请专利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自己的创新成果得到保护占领市场,取得竞争方面的优势——“希望独占市场的占61%”。另外一些需求分别是:有36%的认为是为了满足申请科技试点或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需要,享受相关优惠;有3%的认为,是为了完成政府的考核指标。这表明,大部分企业能够正确认识专利申请的作用和目的,具有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占有意识,但接近40%的目标偏差也应当引起高度注意。

(2)企业宣传专利成果的方式

调查显示,企业进行专利成果宣传的主要方式通过技术市场占54.55%;其次是参加展览会占31.36%;其他宣传方式“自己派专人进行宣传”、“通过科研人员进行宣传”等方式则比较少。这表明企业对创新成果的宣传主要还是采取传统的宣传方式,对新媒体等宣传方式关注的较少,利用现代信息交互平台扩大企业影响的方式还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

(3)企业对创新失败的容忍程度

科技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和尝试,创新失败本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但长期以来的现实情况却是赢者通吃,很难容忍研究失败。本次调查显示,企业对创新失败的态度有了很大改善。调查对象中对创新失败有较高的容忍度的占41%,有很高容忍度的占26%,两者合计占67%。表明企业对创新失败的态度发生了较大变化,企业内部的创新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鼓励科技创新,容忍创新失败的企业气度开始养成,尽管个别企业的认识还需要改变。

(4)行业协会是否对知识产权起保护作用

调查显示,有90%的调查对象认为,企业所在的市行业协会对知识产权起保护作用,有10%的调查对象认为没有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这表明,地方行业协会已经成为保护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对提高行业的自律意识,规范行业的行为,提高市场运行的效率,促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小结与展望

企业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和技术生产和应用过程,本研究只要从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进行分析解析,总结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创新要素的聚集规律,从科技创新过程所包含的原始创意、基础技术来源、研发过程组织、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组织和科研成果管理等方面对目前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调查显示,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部分,大部分科技企业的R&D投入状况良好,研发水平目前还停留在跟踪层面,技术储备创新的规模、水平都还比较低。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与联合开发还处在初级阶段。科技开发经费来源渠道主要是自筹和政府资助,各类创新基金服务体系的作用有限等等。对后续针的技术创新科技促创新政策和措施提供支持,其研究成果对企业科技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文婷,谭清美.基于技术创新过程的企业价值创新研究[J].价值工程,2009(12):78-81.

[2]焦微玲.美国信息技术创新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06,24(12):1873-1876.

[3]蒋贵凰.企业创新过程解析[J].改革与战略,2008(24):191-194.

[4]唐凯,程刚.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过程和交流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09,28(6):44-48.

[5]陈海华,谢富纪.日本技术创新模式的演进及其发展战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1):15-18.

[6]赵忠伟.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8):456-457.

【注释】

[1]本文系国家软科学项目:《知识产权运用的虚拟耦合平台及其推进战略研究》(2010GXS5D2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