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科研团队管理模式

创新科研团队管理模式

时间:2022-02-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1年以来,西南财经大学锐意改革取得显著进展,创新发展获得重大成就,科学研究事业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研到账经费总量从2001年的99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1072.5万元。与北京师范大学、国家统计局共同发布了国内第一套绿色发展指数,引起较大社会反响。
西南财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2001年以来,西南财经大学锐意改革取得显著进展,创新发展获得重大成就,科学研究事业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主要成绩

(一)科研实力明显提升

1.科研主攻方向更加明确

依据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学科分类,在25个大类中,学校科研涉及17个门类,其中包括理论经济13个子类和应用经济的24个子类。从学科来看,基本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体,金融学科为重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研究格局。

2.学术成果质量稳步提高

2001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3项,2010年立项24项,达到历史最高值;2006—2009年连续四年获得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2008年以来国家社科基金平均立项率均高于全国7%平均立项率。

2001年以来,学校发表B1级以上论文1541篇,其中,发表A1级论文42篇、A2级论文176篇、外文B级以上论文63篇;2009年发表外文A级论文2篇,实现了零的突破。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78项,其中一等奖26项,二等奖62项。

3.科研经费迅速增长

2001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费1298.1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1451.9万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经费1212.4万元。科研到账经费总量从2001年的99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1072.5万元。

(二)学术影响力持续提高

1.服务社会能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以来,学校承担省市发改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课题及围绕经济社会改革的研究课题510多项,并围绕支援灾后重建、应对金融危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重大问题,产出的一大批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被各级党委和政府采纳;自2009年启动成果报送制度来,共报送成果100余项。其中,《以工代赈:抗震救灾与重建家园的重要抉择》,受到政治局常委温家宝李克强周永康的重要批示;《关于汶川地震灾区安置板房的若干问题思考与对策》,受到政治局常委温家宝的重要批示;《创新职工维权工作机制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的重要批示;《汶川大地震中伤残者的康复与保障研究》,获评教育部社科司《专家建议》2010年度优秀咨询报告;《建立人民币区应对发展难题》、《加快培养高素质国际化金融人才》、《关于制定我国审计理论研究(2010—2014)五年规划的建议》等报告,呈送党和国家领导人参阅;《关于四川省推进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的研究》、《成都市发展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推动传统优势手工业振兴规划纲要(2011—2015)》、《四川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草案)》、《中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评价体系与风险管理预警机制研究》等,为地方政府和行业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四川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直接报送省委省政府,作为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参考。与北京师范大学、国家统计局共同发布了国内第一套绿色发展指数,引起较大社会反响。

2.学术活动影响力持续提升

2001年以来,学校举办了“中国金融年会”、“金融统计与金融计量国际研讨会”、“香港经济学年会”、“中国《资本论》年会”、“中国西部金融论坛”、“中国西部管理论坛”、“金帝雅论坛”等高水平学术会议160余场次;学术品牌“光华讲坛”已经成为营造校园学术氛围、加强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诺贝尔奖获得者恩格尔、米尔利斯、威廉姆森,国际金融专家罗杰斯等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和企业家在此交流,迄今已举办2500余场。

(三)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要进展

1.科研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制定并实施《西南财经大学科研管理规范》,对科研成果的等级分类及认定、合作科研和优秀科研合作团队的认定、科研奖励、学术活动管理、科研项目管理、学术道德规范、科研成果发布与报送、非编制科研组织管理以及科研考核等更加规范。同时,以成果导向和质量优先的“三大体系,六大指标”为核心的科研考评机制和校、院两级奖励机制的确立及完善,有效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研信息系统建设逐渐完善。

2.科研组织载体创新不断发展

学校组建“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院”四个学科特区;继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之后,还组建了四川省金融智能与金融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支付体系研究中心、中国政府审计研究中心;成立了金融法研究中心、公共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审计发展研究中心等四川省社科研究重点基地以及四川省居民消费研究中心、信托理财研究所、民间金融及法律规范研究所、风险投资和创业研究所等30多个非编制科研组织。瞄准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重大需求,在重大项目攻关、创新团队组建、中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有力地促进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

3.科研范式转变持续深入,青年教师成长迅速

通过“光华讲坛”,组织国内外知名专家举行专题研究,推动科研范式转变,更加注重对教学科研人员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行为研究等研究方法的培训和应用,并且在项目申报和成果评奖申报中鼓励、支持和重视新研究范式的应用。2009年,设立“211工程”三期青年教师成长项目,两年共立项181项,激励资助青年教师潜心科学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2011年度1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17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各有9项为该项目资助对象获得,约占53%;在已立项的教育部16个项目中有10个为该项目资助对象获得,占立项总数的62.5%。在2010年发表的A1、A2级论文中,各有5篇、10篇为该项目资助者发表,分别占总数的31.3%、16.9%。

4.学术委员会作用进一步彰显

2001年以来,通过完善学术委员会学术评价的体制和机制,提高学术委员会学术评价和规范学术道德的功能,不断强化二级单位的学术自主权,进一步适应了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二、主要经验

1.始终坚持把学术创新视为高水平大学发展的重要支撑

学校的发展战略从根本上凸显的是“高水平”和“有特色”。学校以学术创新能力为最显性的指标,也作为最重要的基础,站在承担大学使命和支撑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审视和谋划科研工作。“十一五”以来,学校高度重视科研能力的提升与潜力的培育,尤其是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经费投入、鼓励青年教师潜心科研、改进职称评定指标,在学院(中心)及个人绩效考评中加大科研比重等,建立起了“尊崇学术、尊重人才、支持创新、鼓励优秀”的科研工作体制机制。

2.始终把贯彻人才强校战略作为科研管理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学校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及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的大学文化。正是有一批长于现代科研范式、通晓学科学术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研究队伍,学术创新能力才能稳步提高,并为未来的发展积蓄潜力。因此,科研管理服务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人才强校战略,推动形成一个“学术为重、着眼长远、立足创新、开放包容”的学术工作环境。

3.要始终坚持把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保障

学校积极建立以鼓励学术创新为目标的人才引进标准、科研评价与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学术创新的氛围,形成尊崇学术自由的学术环境;加强基层学术组织建设,激发基层学术活力,充分调动每位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团队攻关合力

三、标志性成果

(1)刘诗白著的《现代财富论》,以“财富”这一基本的社会经济范畴为出发点,以“财富创造”这一人类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主题和核心,对基于当代高科技发展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财富的性质、结构、源泉和加快财富创造的经济机制和规律,特别是发达市场经济和高科技经济条件下社会财富创造的新情况、新特点,从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和科学学的结合上,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理论思考与探寻。它以现代财富范畴全面创新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范畴的财富观,拓展了社会学科研究的基础范畴及其视野。此书获教育部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四川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刘崇仪等著的《经济周期论》,在《当代资本主义结构性经济危机》一书研究的基础上,在经济全球化、新经济和现代金融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周期运动的现实基础的新历史条件下,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周期的新特点及其运动发展规律进行的新的探索。它主要以美国这个当代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的经济运行为依据,概要地介绍了21世纪初级经济周期的特点。此书获第十四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著作二等奖、四川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3)赵曦著的《中国西藏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总结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与历史经验,正视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障碍,分析西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对优势与劣势,提出了一系列总的战略措施。此书获四川省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4)郭复初著的《国有资本经营专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研究》,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前提下,系统研究了经营性国有资产由不同部门分开管理,国有资本实行国家财务总公司、子公司和国资企业三级管理模式,国有资本分层次多形式监督体系,国有资本营运风险、激励约束机制、效绩评价、资本重组、债转股、国有资本组合营运和西方国有企业发展的启示等问题,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的设想及有关政策建议。此书获四川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5)蔡春、谭洪涛等著的《会计实证模型与方法研究》,以国内外一流实证研究论文为基础,以实证研究模型和方法为研究重点,从国内外一流会计学杂志精选约500篇实证论文,分成理论基础、财务会计、公司财务、审计、管理会计和行为会计六章,力图揭示各类研究领域经典的、最新的研究成果中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模型与方法,并对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趋势作初步的思考。此书获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6)杨丹、魏韫新、叶建明的论文——《股权分置对中国资本市场实证研究的影响及模型修正》,对中国特殊股权制度下,股权分置对于中国股票市场实证研究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股权分置对于中国资本市场实证研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些重要指标的计算上面,进而影响了基于中国数据的模型的正确性。此文获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7)林义著的《农村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及启示研究》,在对国外农村社会保障理论综合与改革实践最新动态系统把握的基础上,为重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和改革思路,提供了较全面、系统的国际经验和重要决策支持。此书获四川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四、“十二五”发展思路

把“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财经大学”作为战略指引,在观念突破、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上下工夫,紧紧围绕国家和西部经济建设中的重大战略、重大目标、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加强总体战略研究。

1.加强基础研究,促进学科建设

大力扶持有重大创新意义的基础研究,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的整体水平,拓展基础研究新的学科领域。大力扶持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的金融、经济、管理等优势学科,努力推出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学科及学科群,特别是加大“大金融学科群”建设力度,促进和服务于学科特区建设。大力扶持对学科创新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基础性研究,力求在学科发展上形成我校优势。

2.推进“智库工程”建设,服务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

着力构建由海内外、校内外、老中青组成的服务社会的科研创新团队,培养一批对国家、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与民生问题有深入研究的“智囊”。把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回答时代课题的作用。通过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推出一批在理论界叫得响、社会影响好、党和政府用得上的研究成果。

3.加快推进研究范式的转变,产出更多“顶天立地”的科研精品成果

倡导研究范式的创新,进一步完善科研考核与评价体系,形成鼓励多出高端科研精品成果的动力和约束机制,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建立年度科研精品标兵评定、表彰与奖励制度,大力营造崇尚精品研究的良好学术氛围,通过精品工程的实施,扩大在学术前沿的影响力,提高社会认可度。

4.促进校内外研究资源的整合,推动科研团队的建设

大力推进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协同创新”,组建跨学科、跨部门、跨单位的科研协作平台,组建跨一级学科的创新研究平台,整合校内外研究资源,组建“中国金融理论研究创新平台”和“中国西部经济政策研究创新平台”等创新平台;组建跨二级学科科研创新团队,以培养学术名家和学术新人为重点,以重大课题攻关为内容,建设高水平学术团队;组建一批以研究生人才培养为主要载体的学科专业研究所,实现科学研究与研究生指导有机融合。

5.推进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紧紧围绕国际化办学的发展战略,以科研国际化为重要抓手,通过举办重大国际学术会议、重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不断推进科研创新,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促进国际合作科研创新团队的发展;通过搭建学科科研创新平台,力争产出国际先进的合作科研创新成果,提高学校国际知名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