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以上海金融学院为例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以上海金融学院为例

时间:2022-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文化包括大学物质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大学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因此,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工作。纵观中国大学的文化建设,通病是千校一面、缺乏个性。表中列出了2013年中国最值得报考的408所大学排行,上海金融学院虽没有挤进这408所高校之列,但还是名列表中,其中几项办学指标引人关注。

信息管理学院 顾 浩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庆典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由此可见,文化与教育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而大学文化则被视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高等教育的高等院校理所当然地要担当起整个社会乃至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与思想文化创新的使命。

要推进大学文化建设,首先要了解和诠释一下大学文化的内涵。

一、什么是大学文化

要诠释大学文化的内涵,应先从文化说起。文化是个似是而非、边界不清楚且很难确定的一个概念。最早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来使用的是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泰勒(E.B.Tylor),他在1871年发表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作了如下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自此以后,不少西方学者纷纷给文化下过定义,以至于形成了上千种关于文化的定义。在众多的对“文化”的定义中,笔者认同的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对文化的定义:“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及“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

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关键在于它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大学文化包括大学物质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大学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大学文化的内涵深广,笔者认为,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应该具有悠远的文化底蕴;一所追求卓越的大学,应该具有卓越的大学文化。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学必须传承、弘扬和发掘大学文化,让大学生们真正成为大学精神家园的创造者和守护者,成为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引领者。因此,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工作。

二、上海金融学院的文化建设要立足大学办学的实践

文化的个性是文化存在的依据,一种文化如果丧失了个性,也就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力。大学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通过提升自身的文化品格和个性,从而形成大学的特色。个性和特色既是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一所大学赖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更是区别于其他大学的重要标志。因此,充分运用文化的力量,立足办学实践,实现特色发展,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纵观中国大学的文化建设,通病是千校一面、缺乏个性。上海金融学院是长三角地区唯一以金融命名的本科院校,“金融”符号就是其文化建设的最大特色。因此,要推进学院的文化建设,一项重要任务是立足办学实践,实现特色发展。首先,要在强化办学特色上下功夫。这体现在大学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和模式、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层面上的特色化,力克在办学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同质化现象。其次,金融学院要努力通过对自身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挖掘和培育其文化个性,从而提升学院的文化品位,形成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第三,学院要发挥特色文化对科学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的影响力,在不同学科领域和教育层次上努力创造自身的个性和特色。第四,学院要通过制度建设,使大学文化贯穿于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全过程,通过文化创新促进教育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第五,学院要通过富有个性的校徽、校训、校歌、毕业典礼以及校园环境、校园景观的建设和资源开发,凸显自身的文化特色,营造独特的育人环境和学习、工作氛围,使大学核心价值、大学精神、大学传统,以及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等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使大学文化成为推动大学特色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日,笔者饶有兴趣地拜读了著名大学教学质量评估专家武书连特别推出的2013年中国大学排名填报志愿特别版。表中列出了2013年中国最值得报考的408所大学排行,上海金融学院虽没有挤进这408所高校之列,但还是名列表中,其中几项办学指标引人关注。为比较起见,笔者选择了与金融学院同年升本、办学资历相当的学校——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用九项指标比较,发现尽管立信会计学院在生源质量和生源等级落后于金融学院好几十名,但立信的综合实力排名、毕业生质量排名、毕业生质量等级等六项指标却都领先于金融学院。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金融学院差就差在特色(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办学上乏力这一点。面对全国生源下降(金融学院也许没有感觉到),学院应该向办学的定位与特色上借力,应多想想如何办好一个有鲜明特色(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多看看开设的专业是否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多看看有多少位教授在坚持第一线讲课,他们授课的能力又如何,多问问学生学到了什么又想要学点什么,而不是盲目攀比科研实力与经费。

武书连推出的2013年中国大学排名填报志愿特别版(节选)

三、上海金融学院的文化建设必须着力于大学精神文化建设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的核心文化,它是大学文化主体经长期实践经历的积淀、凝练、发展而成的深层次的主体文化。建设大学精神文化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它对内能创设一个积极健康、奋发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气质、道德情感、行为模式的大学氛围,同时对外它表现为大学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精神风貌以及学校的个性和魅力所在。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相比,虽然其直观可视性较差,然而由于它已经浸透和依附在校内各种文化载体及行为主体身上,从而使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它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文化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笔者认为,建设大学的精神文化,主要通过大学的使命、校训、校风及名师文化等文化要素的形成和成熟而起作用。

(一)大学使命

中国自古以来对大学的使命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四书”之首的《大学》开宗明义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虽然当时的“大学”不能与今天的大学画等号,但如果考虑到当时教育的普及程度远不及今天,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当时的“大学”与今天的大学也应该有相通之处。这句话实际上非常清晰地表明了“大学”的三重使命:一是“明明德”,即“大学”的第一要义是培养学生光明的德行。二是“亲民”,显然这是指“大学”必须要担当起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责任,要为民造福。三是“止于至善”,“至善”是一种最高的境界,就是说,“大学”不管是培养学生的德行,还是为民造福,都要努力追求最高的境界,要深入地去进行科学研究,不能浅尝辄止。韩愈也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实际上,韩愈指的也是教育的三重使命。今天,我国一般把大学的使命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培养人才,二是科学研究,三是服务社会,四是文化传承。显然,这些使命既来自于《大学》的“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也来自于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再看看世界一流大学耶鲁大学,其认为大学的基本使命应该是:保护、传授、推进和丰富知识与文化。初看耶鲁大学的基本使命,似乎只是词语的堆砌,但是仔细品味,这短短十几个字却包含了大学使命的全部内涵,其中也包括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与思想文化的创新。

总之,大学使命是人们对大学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种认定,亦是人们对大学应有价值的一种判断和要求。任何大学不论其大小都应当有自己的使命,并在使命确定的基础上,明确大学的方向、目标和任务,上海金融学院也一样。必须指出,使命不明确、没有特色的学校是没有前途的。

(二)校训

作为大学精神象征的校训,是一所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对学校特有的文化内涵的一种简练表达。一个能反映学校文化核心、抓住大学文化灵魂的、言简意赅、简练精深的好校训,在长期的学校文化实践中一经师生共同接受并加以自觉弘护传承,就会演化为代表大学整体价值追求的主体精神,并以学校主体文化的形式居于大学文化的最高层次,凝固成沁人心灵,具有强大感召力、渗透力的大学文化主旋律,并酿为大学持久传承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传统。如:哈佛大学的“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柏拉图为友,与真理为友”,耶鲁大学的校训“lightandtruth”(光明与真理),华盛顿大学的校训“通过真理取得力量”。这三个世界级名校的校训都使用了“真理”两字。再看看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台湾淡江大学的“贵在做人”,这些校训都很好地反映了这些大学的精神向往和价值追求,从而深入师生人心并激励他们努力实践之,这就是精神文化的力量。上海金融学院立下的“立诚明德 经世致用”的校训也有数年之久,它诠释了金融文化“诚信为本、以信取利,服务社会、谋略通道”的基本内涵,但能否使这八个字的校训真正为全校师生共同接受并自觉成为自己的道德要求、行为约束、品行养成的训诫并予以弘扬和传承,这需要几代人薪火相传的不懈努力。

(三)校风

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是一所大学师生员工所共同具有的理想、志向、愿望和行为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是一种精神状态和行为风尚,也是一所大学的特色和风格。一所大学的校风是该所大学的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的核心和精髓,反映着该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传统、管理风格和校园文化特色,代表着该学校所有师生员工的学术精神、学习风气和精神面貌,是维系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一个精神支柱。因此,校风建设对大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上海金融学院在进行校风建设时,首先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抓起,因为学风是校风建设的基础,是学校文化长期积淀的精华,学风建设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大事。同时,学风也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反映,体现着学校的品位与格调。学风不仅是学生学习态度的综合反映,也是一所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的综合反映。学风是衡量校风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地位。其次,教风培养也是校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大学办学、治教的主体,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者,也是优良校风的铸造者。大学教师是学校的生命和活力所在,是学校的精神和力量所依。学风是校风的基础,优良学风就是优秀教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滋润培育的结果,就是每一名教师用他们的严谨教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结果。教师要以自身的言行,着力创建一种以人格的魅力感染学生、以渊博的学识征服学生、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激励学生、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影响学生的教育氛围,让更多的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师德光彩四溢的魅力。再次,作为一校之长的校领导要真正做到身体力行校风建设。“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经常见诸报端,耳闻于会议,践行于学校。纵观世界教育,尤其是中国教育,此话一点不假。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中国第一个民办学校校长的孔子,以其万圣师表的素养开创了中国教育贵族化向平民化转变之先河;近现代的蔡元培造就了卓著的北京大学。由此可见,大学校长的精神状态、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对校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不抓校风建设的校长,是严重失职的校长;抓校风建设不力的校长,是不称职的校长。纵观世界著名学府,只有那些为创建良好校风身体力行、奋斗不息的校长,才是师生心目中的优秀校长。他们的办学、治校的得力举措使优良之校风蔚然成风、挥之不去,使学校的好风气和好传统,植根于师生员工的心中,成为学校师生员工前进的出发点、行动的座右铭、追求的大目标。

(四)名师文化

名师文化是指由大学中的著名教授教书育人事迹及其生活轶事所形成的一种大学文化。在大学文化的建设中,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因为教师是大学中相对稳定的主体,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直接执行者,他们的人品和学识是一种影响学生的最直接的榜样力量。

如同我们难以想象“若没有牛津、剑桥大学,英国还是我们心目中的英国吗?如果没有北大、清华,我们又怎么看待现代中国的教育”那样,我们也很难想象,若没有梅贻琦、梁启超、朱自清、冯友兰、吴有训、华罗庚、钱三强、张光斗和蔡元培、胡适、陈独秀、李大钊、梁漱溟、俞平伯、马寅初、季羡林等一大批名师,清华还是清华,北大还是我们心目中的北大吗?的确,没有教授大学就不成其为大学,没有知名教授知名大学也就不成其为知名大学。20世纪40年代的西南联大,虽然其办学时间短暂,办学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培养了一大批闻名中外的卓越人才,其原因就在于西南联大拥有一大批人格高尚、学术造诣精深的著名教授,他们以自己艰苦奋斗、严谨治学、崇尚真理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营造了有利于学生艰苦玉成的优良校风。对此,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至今难以忘怀联大的学生岁月,并矢志不忘联大师长们给予他们的精神和文化恩泽。师生间不同寻常的感情,教师的治学态度、方法及人格魅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届一届的学生。因此,名师文化的培育和传颂,是大学精神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

上海金融学院的校史也有60多年。从远处说,就有中国金融教育界泰斗级的人物,全国极具威望的国际结算领域的顶级专家——姚念慈教授,他奠定了国际结算“南姚(姚念慈)北苏(苏宗祥)”的格局;从近处看,有被历届学生公认为“我心中的好老师”“最牛的中文教授”的胡中柱;也有被学生誉为“爱心使者”的李政老师等,尽管他们目前还称不上是上海市以至是全国的名师,总归还是上海金融学院的名师。此外,名师也是需要热心呵护和精心培育的。在这方面,学校要善于更多地发现名师、培育名师、宣扬名师,让名师的人品和学识真正成为一种影响学生的最直接的榜样力量。上海金融学院在这方面是有许多工作可做的。

四、结束语

本文着重对大学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化建设进行了阐述。至于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也同样重要,不可忽视和偏废,在此就不加阐述了。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每个组成部分、每个项目犹如公园内一个个独特的盆景,久而久之,最终就能连接成公园中最亮丽的风景。大学文化建设重在建设积累,贵在贴近实际,难在持之以恒。优秀校园文化的形成是逐步积累的过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让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在师生心中播下种子,日后就能生根、开花、结果,转化为崇德向上的实际行动。大学文化建设只有贴近教学和育人的实际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常抓不懈才能使大学文化精神牢牢植根于校园,深深铭刻在师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艾洪德:《发展大学文化,提升办学软实力》,《光明日报》2013年6月4日。

[2]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中国大学教育》2002年第10期。

[3]武书连:《挑大学选专业——2013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12月。

[4]汪明义:《用优秀的大学文化引领地方高校科学发展》,《光明日报》2013年6月4日。

[5]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学习时报》2007年8月2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