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重点学科为抓手,推进学校成为世界高水平海事大学建设进程

以重点学科为抓手,推进学校成为世界高水平海事大学建设进程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科建设是学校的龙头工作,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是建设教学研究型海事大学的需要,更是推进将海事大学整体发展的需要。1981年起本学科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1986年成为上海市重点专业,1997年成为交通部重点学科,1998年获得博士点授予权。在学位定位与发展方向上,该学科研究坚持以海事规划与管理为特色。目前本学科有教授6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其中6名已取得博士学位。

以重点学科为抓手,推进学校成为世界高水平海事大学建设进程

上海海事大学

一、学科建设基本情况

学科建设是学校的龙头工作,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是建设教学研究型海事大学的需要,更是推进将海事大学整体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大学校学科建设的力度,提高学校学科能力与地位,更好地为国际航运业、国家交通事业、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服务,学校分别于1994年、1999年和2005年开始实施了学科建设“攀登计划”、上海海运学院(2000—2005年)学科建设规划和上海海事大学“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2006—2010年)。

十年来,学校狠抓落实,已形成以航运为特色的具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文学等学科门类的多学科体系。目前,学校设有35个本科专业,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交通运输工程),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8个交通部和上海市的重点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产业经济学、港口机械电子工程、物流管理与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国际法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和机械设计及理论;15个科研机构,其中有1个“航运技术与控制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二、重点学科简介

(一)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1981年起本学科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1986年成为上海市重点专业,1997年成为交通部重点学科,1998年获得博士点授予权。在学位定位与发展方向上,该学科研究坚持以海事规划与管理为特色。传统意义上的海事以远洋运输为主,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世界航运体系的整合,海事领域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已经涵盖了港口、航运、物流、综合运输等各个领域。目前,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战略与规划、交通运输现代化管理、海事信息与控制。

(二)产业经济学

本学科的前身是“运输经济”学科,于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交通部重点学科。目前本学科有教授6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其中6名已取得博士学位。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包括:产业政策与产业经济管理(海运与物流),产业经济定量研究,海运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研究。产业政策与产业经济管理(海运与物流)以海运、物流及临港产业的产业组织与管理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这是国内现有的任何一个应用经济学门类的学位点所无法替代的。

(三)港口机械电子工程

本学科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服务对象,围绕以智能化、大型化、自动化为核心的港口机电装备进行技术研究,初步具备了独特的学科综合优势和鲜明的行业特色,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学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整个学科已经基本形成了港口设备系统智能控制与系统集成、港口大型机械设计制造理论与方法、港口机电系统故障诊断与安全评估等三个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

(四)物流管理与工程

本学科2004年6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由物流研究中心与经济管理学院共同承建。主要研究方向有:港航物流与智能化信息研究、集疏运体系与物流系统优化研究和物流综合环境与供应链一体化研究。

(五)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本学科是多学科交叉的特色新兴学科,主要研究载运工具运行品质、安全可靠和监测维修等理论和技术,其研究主要侧重于航海智能决策与仿真技术、通航环境安全体系以及船舶与港口控制技术等三个方向,并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

(六)国际法学

本学科是国内设立时间最早、上海地区唯一研究海商法的学科,学科研究涉及:依法维护海洋运输业的正常秩序,调整海上运输关系和船舶关系,维护中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直接参加了“中国海商法”的制定工作,而1995年北欧四国通过的海商法以中国海商法为参考模式,则标志着我校的海商法研究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主要研究方向有:海商法、国际航运政策与管理法和海事国际私法。

(七)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本学科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有电力传动控制系统与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与各种模拟器开发、电力电子故障诊断与电磁测量技术和交通控制技术与系统等四个研究方向。

(八)机械设计及理论

本学科1981年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桥式抓斗起重机和大型金属结构设计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现代港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物流设备信息管理与控制、大型港口机械动态性能分析与研究和现代物流机械设备设计等四个研究方向。

三、学科建设的机制体制改革

为更好地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学校以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切入点”,按照学科建设规律及科学研究规律,进行了学科建设的机制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学科建设产出实效、奖优罚劣滚动发展的学科建设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学科建设点面结合,逐步推进,实现学科建设的三个突破:传统学科向新兴学科及交叉学科突破、条块分割向资源优化整合突破、优势特色学科的重点突破。

第二,在处理好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以项目招投标(打擂台)为形式,突出责权利相统一,探索投资机制体制联动一体的学科建设“特区”模式。

第三,建立投入产出相平衡的学科建设经费投入与经费监控机制,确保学科建设经费主要用于研究基地建设等方面。

第四,突出学院在学科建设中的主战场地位和校级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强对学院和校级科研机构的考核。

第五,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科岗位考核机制,加强对专职科技教师的管理与考核,加强对学科和学科带头人的考核与评估。

四、近年来学科建设的主要成就

十年来,学校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项目经费、获得各类奖项、发表论文著作和申请、授权专利数量逐年攀升,具体见图1、图2:

img39

图1 1996—2006年学校理工类各项科技成果增长情况

img40

图2 1996—2006年学校人文社科类各项科技成果增长情况

五、学科建设的主要设想

学校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建设成为世界高水平海事大学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一段距离,主要体现在:学科层次不高,具有明显优势的学科不多;学校已更名为大学,已有的学科设置不能满足海事大学建设的要求;类属工科院校,科研经费总数偏低,国家级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偏少,市部级和国家级政府奖项偏少,科学研究的总体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科研机构偏少,具有竞争优势的技术和产品不多,科研机构的管理运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学科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数量不多,专职科技教师数量偏少,学科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偏低,学术研究氛围不浓厚。

另外,从外部环境来说,随着国际航运业和国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特别是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及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需求,在给我校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学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国际航运业发展、上海海洋经济发展及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对学校学科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上海市高校布局的结构调整、上海地区高校及国内外同类高校的快速发展,对我校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这些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我们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对学科建设要有更科学的规划和更高标准的定位。

2006年,学校认真落实《上海海事大学“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争取到2010年建成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增1~3个上海市重点学科,新增2个市部级重点实验室。

加强学位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争取文、法、管理和经济等学科门类博士学位授权点有突破,建成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探索海事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规模。

夯实人才基础。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知识年龄结构合理的、创新能力强的学科队伍。重点培养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和较高学术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及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通过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带动学科及梯队的建设。

加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申报力度,争取863项目、973项目和国家重大项目等有突破,到2010年,每年承接7~15项国家级科技项目。

做好市部级政府科技奖项的培育工作,注重科技成果的集成。到2010年,每年获7~15项市部级政府科技奖项,争取第一承担单位的国家级政府奖项有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