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感于斯人,恩泽大疆

感于斯人,恩泽大疆

时间:2022-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刘 兵小时候,我有一个爱好,总是喜欢翻看家里长辈的一些书籍,不管是什么内容,都稀里糊涂地涉猎了一些。那时应同学邀请前往昆明,成昆线正是必经之路。这十二年,工人们用血汗铸出了这把“铁剑”。去者已矣,来者却不可不铭记,这些工人们是支起我们国家脊梁的中流砥柱,斯人之恩,是涓涓细流汇成汹涌力量,惠泽你我,感恩他们、理所应当。

□刘 兵

小时候,我有一个爱好,总是喜欢翻看家里长辈的一些书籍,不管是什么内容,都稀里糊涂地涉猎了一些。不过再记得牢靠的东西也会随着时间消逝、淡忘,以前的内容已是七零八落,不过我却怎么也忘不了《夜走灵官峡》这篇文章。当然也不敢说一字一句了熟于耳,但是大致情节还是记得的:忙于宝成铁路建设的父母将两个孩子放在住处,被作者偶遇,通过孩子稚嫩的口音对话,呆萌中传达着当时工人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舍身献业的精神,令人感触深刻,久久不能忘怀。我想正是有着这些人血汗铸就,劈山开路,才得以成就今日的交通便利。

宝成线的艰难险阻我并没有亲眼目睹,不过却见过比宝成线更为艰难凶险的成昆线。那时应同学邀请前往昆明,成昆线正是必经之路。为了更了解这条线路,还特意去翻阅了一些资料,得知这条线路上有着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历史文化名城“眉山”;还有着以钢铁立市的年轻钢都“攀枝花”;著名的航天城“西昌”;摩梭人的故里——美丽的泸沽湖。这条铁路如同一条线将这些大小各异、多姿多彩的地方像珍珠一般串了起来。登上列车后,大概是没出成都平原的缘故,在成都到眉山一段并不感觉有多险峻,心里也不禁打下了一个问号:这条路线真的会那么难以建成吗?不过,一出峨眉,群山将这个问号打消了。两旁的险山峻岭林立并行,虽然是白天,却感受不到多少阳光,笔直的峭壁还留着人工开凿的痕迹,让出的小道不多不少正好只能容纳一辆列车运行。在疾驰的列车里望去,总感觉两边的山峰随时要压过来。再抬头,只见山上堆积了硕大岩石,仿佛是违背着力学构造所存在的,让人担心小小的动静就使那些岩石落下来,造成一场事故。时不时行驶在开阔的地方,才发现列车是在离地面几百米高的山腰穿行,望着山下的人家和田地还有些许的眩晕。山险过后更有急水,铁轨是沿河边半山腰修筑栈道而成,探窗望去,两边的峡谷像腰带紧束着奔腾的河水,湍急的水流不停地冲刷着河岸,河面显出黄白色,列车虽然离河水还有些距离,还是感觉溅起的水花随时会浇进来。想起百余年前,率领着太平天国四万精锐转战大半个中国、无往而不利的翼王石达开不就在此折戟沉沙么?一路山水相伴的还有无数的隧洞,有时刚出这个隧洞,光亮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进入下一个隧洞了。一路下来,坐了十八个小时才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可是,为了这十八个小时,却花费了几十万工人的十二年时光。这十二年,工人们用血汗铸出了这把“铁剑”。

即使这么艰难险阻的一个工程,也只是工人们为国家富强、为人民生活富足所做工作的一个小小缩影。这些看似平凡却不辞辛劳的工人们完成着一个又一个的数不清的奇迹:从开工到建成仅用十个多月、提前两年完工建成人民大会堂,将天堑变通途的武汉长江大桥……成昆线也只是在“大三线”建设里的一个小成就,为了这一国家大战略,无数的工人们离开自己家乡,带着满腔热情从发达的城市前往偏僻的山区,建设一个又一个的工厂。正是这样的大建设改变了很多落后地区的面貌,使许多地方从零起步,有了最基本的工业,受惠着几千万人。去者已矣,来者却不可不铭记,这些工人们是支起我们国家脊梁的中流砥柱,斯人之恩,是涓涓细流汇成汹涌力量,惠泽你我,感恩他们、理所应当。

与工人相比,农民的付出更像是润物细无声的细雨。他们建不来浩大的工程,炼不来成吨的钢铁,只是“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用自己双手负担着小家和大家的双重责任。从井冈山到西柏坡,农民一直就是最坚定的革命群体,是创立新中国的中坚力量。建国六十多年来,农民种粮供应国家粮食,靠他们的点滴积累起最原始的工业化资本,现在,农民又开始为城市提供着劳动力,以另一种方式奉献。

我家是信江边上的一个比较大的村庄,祖祖辈辈都以务农为生。每次从祖父祖母生活回忆的讲述中、父母的忙碌中,都能感受到农民的重担。因为家里就在信江边上,所以不定期的会有洪水的侵扰,更有甚者,洪水太过猛烈,连河堤都冲毁了,造成决口。等洪水消退,家里就会多了几位客人,都是较远的亲戚,他们奔波到此,也是一个目的,就是将决口的河堤重新修筑好。那时候年纪并不大,为了安全,所以没机会去工地看他们如何工作的,但是从他们大碗大碗的饭量也可以知道他们的工作该有多劳累。不过,听爷爷讲述,这并不是最艰苦的工作。在以前,很多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是他们一担担地挑土筑起来的。在修筑康山大堤的时候,他们担着土,要在齐小腿肚的淤泥里跋涉,举步维艰。到了开饭时间,因为离家太远,只有就着冷水大吃几口饭,还有些人因为长期接触鄱阳湖的水而染上血吸虫病,肚子鼓鼓的,更加痛苦。大家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筑起了八十里长的堤坝,为湖区多增了几万亩的良田。那时候的堤坝、水库、沟渠,差不多都是以这种方式建成的,这里面都是农民的无偿劳动。时至今日,徭役已成为过去,可是基本农作物劳作还在继续,父母在那时候种着几亩水稻,一年四季几乎都是被栓在土地上了:春天就始于选种,再将所有的土地放满水、深耕一遍,浇撒上一年的希望;夏天热日炎炎,却是水稻生长最旺盛的时候,除草、除虫、施肥、灌溉,一样都不能少,夏秋之交又要忙着收割,再栽种,之后又是重复的工作。以前也没有现代化机械,这些所有农活都是靠着人工一步步地完成。农活忙起来上至年迈的老人,下至幼年的孩子都要力所能及地帮衬。完成了收成,第一件事就是拉去粮管所以统销价收购,换取家庭开支及交农业税的钱,再付完上年欠下的化肥、农药费,所剩无几。现在的农民已经没有这两项任务,相对来说已经轻松不少,而停不下脚步的他们还在愈来愈少的田地里创造着愈高的产量这个奇迹。

辽阔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陆地及三百万平方公里海疆上生活着七亿多的农民同胞,他们有农夫、有渔民、有牧民,正是他们为我们提供早中晚三餐原料,没有农民的国家匮乏生机,没有农业的国土毫无活力,感恩于农民,他们肩负着十三亿同胞的基本生活保障。

工农同胞用双手创造着新世界,还有一群人也没有停下来,他们用自己永不停歇的大脑为这个国家的安全保障竭尽全力。“两弹一星”、“歼二十”翱翔天际、“嫦娥奔月”……这些奇迹正是靠着他们一代接一代不停地探索,他们用自己所学为我们巩固了一个新世界,向世界展现古老中国的崭新智慧。

在八十年代中美蜜月期,两国学者交流,有位科学家以某大学教授的身份第一次走出了国门,在场的美国科学家指着他对别人悄然介绍说:“那个站在墙角,左手插在裤腰带里的普通中国学者很了不起,给他一个研究所,配两三个助手,一定会创造震惊世界的成就。”这个普通学者就是于敏,哪怕今天他的知名度也有限,因为他的名字在一九八八年才解禁。美国科学家这么说也并不是没有理由的:相较于美国氢弹,于敏主导设计的中国氢弹更加巧妙,使得中国首爆氢弹体积比美国要小。歼二十试飞成功后,伯伯给我讲了这个小故事。伯伯出生在六十年代,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军用雷达的研制工作,那时候的他们也是听着这些老一辈科学家的逸事,在艰辛的环境中激励自己,不畏险阻地向科学高峰进军。辛勤的伯伯也得到了他的回报,他们的军工技术荣获奖励。虽然更多是精神上的:一枚奖章、江泽民与每个人的单独照及一个月的生活补助。如今,奖杯和照片已成了伯伯最为珍惜的两样东西。

时光逝去,斯人凋零,留下的功绩却不可磨灭。不管身处哪一行,他们都在为国家和人民挥洒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他们不能人人名留青史,点点恩泽却润泽着疆土上生活的人们。

回顾鄱保局三十年的历史,前辈们不畏湖风,在水草田间将单位牌子撑起,甚至还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只有以最原始的方式保护着鄱阳湖这片碧水和候鸟。三十年来的开拓创新,我们鸟枪换炮,建立了完整的监测点,开创了保护宣传相结合的新颖路径,完善了工作环境,其中的所要感恩的又如何能用文字书写完。

感恩他们,是对奉献、勤劳、坚韧精神的继承发扬。在管理局工作近两年,深深地意识到奉献是爱岗敬业的第一要求。奉献要求我们扎根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把做好工作当成自己的第一要务。只有把一片身心贡献给鄱阳湖,立足于此,才能在这描绘出自己的蓝图。勤劳是一个人的品质,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工作生活在站里更是如此。整个余干湖区面积大、巡护任务重、人员也并不多,要保护好这里的候鸟和湿地,勤于职守、多加巡护是必须的要求。站里的“六分菜地”也是培育勤劳品质的最好基地,要保持土菜长青就要做到四时不离,勤播勤收。清贫相对于现在生活环境来说似乎有点疏远,却是我们的一道精神底线和屏障。守住清贫,也是心理防线的坚守。习总书记说得好: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做官。守得住内心清贫,才守得住这一湖清水。转念想,再多的金钱也买不来一湖的美景候鸟,即使物质上有些许清贫,却带来更多精神上的富足。坚韧是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毅力,想起湖区的工作何尝又不是这样呢?从十月开始的半年里大大小小的调查、走访、蹲守百余次,还有定时的大型调查更是要深入湖区,迎着凛冽寒风而上,跋涉泥潭沼泽。一些老同志却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令人敬佩不已。他们身上的坚韧永远值得去学习践行,我想,这也是感恩他们的最好的一种表达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