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变动时代学校音乐教育及其研究的挑战与对策

变动时代学校音乐教育及其研究的挑战与对策

时间:2022-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对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及其研究,或许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个问题,因为这看起来似乎不是一个问题。变动时代的音乐教育及其研究如何适应这种变化,音乐教育及其研究研究什么的这个问题应该走到前台,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潘朝阳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作为教育大家庭的一员,音乐教育承载着社会和家庭的期望,音乐教育研究也及时为音乐教育保驾护航。变动时代的音乐教育及其研究路在何方?学情的变化、教学的困境以及研究的局限等现状摆在我们目前,重视教学细节、关注具体个人以及寻求美的存在延续着音乐教育及其研究的辉煌。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研究;现状;展望

作者简介:潘朝阳,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作为以音乐为载体的一种教育形式,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显得与众不同。即使是与美术教育一起统称为艺术教育,音乐教育还是有它独特的魅力。其主要特点就在于音乐教育是以聆听(音乐)为基础的一种教育,这是音乐教育的音乐性使然。音乐教育伴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发展,在众多关于音乐起源的解释中,音乐起源于劳动最具说服力。我们可以说,从音乐起源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音乐教育。而从音乐教育开始的那一天,对音乐教育的研究也就存在着。如何让学生学习音乐,实现音乐的传承,这都将归因于音乐教育的努力。

音乐是以有组织的声音为表现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尽管这种解释还有待商榷,但已经对音乐这个概念作了较为准确的诠释。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从广义上说,音乐教育泛指国民音乐教育,如为加强市民音乐素养的音乐培训,为培养音乐专业工作者和音乐教育工作者而由音乐学院或师范学院专门负责的音乐方面的教育等;狭义的音乐教育一是指培养音乐专业工作者(包括音乐教师)的大学生教育,二是指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及幼儿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宽泛的概念使得音乐教育及其研究的内容愈发庞杂,音乐教育及其研究研究什么?特别是对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及其研究,或许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个问题,因为这看起来似乎不是一个问题。

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瞬息万变、矛盾重重和危机四伏的世界,音乐教育也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变动时代的音乐教育及其研究如何适应这种变化,音乐教育及其研究研究什么的这个问题应该走到前台,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一、学校音乐教育及其研究的现状

音乐教育及其研究的发展是社会发展需要和音乐教育自身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产物。社会的发展对音乐教育提出要求,音乐教育在自身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内化这些要求,并且在音乐教育及其研究现有的基础上利用现实的条件向前不断发展。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在社会前进的大潮中也不断调整、适应,音乐教育及其研究也发生了改变,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及其研究的现状可以从学习、教学和研究三个方面作出分析。

1.学情的变化

从大的方面说,普通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从小的方面说,音乐教育的目的首先应该是如何让学生喜欢音乐,喜欢音乐课。音乐教学承担了这种功能,而学生学习音乐的态度至关重要。学生学习音乐的实情如何?这似乎一言难尽。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的情况实际存在,这在许多相关的音乐教学调查研究中被证实。学生喜欢什么音乐?学生喜爱什么样的音乐形式?这种学情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仔细观察,认真分析。

首先是学生学习音乐的环境发生了改变。社会是个大课堂,不仅能听音乐,还能够看音乐,边看边听的音乐学习习惯成为学生第一选择。现代社会的视觉艺术充斥着电视媒体、大街小巷,学生是在动画片中成长,在综艺节目中接触音乐,电视、网络成为学生首任音乐教师,这使得他们的音乐学习环境和方式发生了改变,课堂中他们往往更多地被要求看音乐,学生音乐上的“知识”似乎也是通过看获得。在对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中,问到学生喜爱的音乐时,出现的都是当今流行的通俗歌曲,周杰伦、王菲等是他们崇拜的对象,喜欢音乐视频。潜在的观念就是音乐不只是听觉艺术,听音乐已不能让他们满足,看音乐是最爱。看音乐以及对流行音乐的热爱直接导致他们对传统的民族音乐知之甚少,对西方古典音乐知识几乎一无所知。除了对一些古典小品略知一二,至于奏鸣曲、协奏曲等对他们来说似乎是天外来客。

其次是学生对学习音乐的态度发生了改变。由于应试教育的实际存在,学生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压力与日俱增。语数外史地生作为考试科目,分分必争,音体美作为小三科,学不学无关紧要。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得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持一种消极的态度,音乐课中唱起歌来有口无心,音乐欣赏沉闷无趣,器乐学习名存实亡。音乐课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让一节课的45分钟流逝,甚至出现音乐课做其他作业,音乐课被其他学科挤占的现象。孩子被超负荷的作业压迫着,被成绩这个指标或标杆压迫着,音乐的学习成为一种奢望,这种奢望在中小学教育中已经被无情地压制了。

第三表现在学生对部分音乐学习内容表现为不认同的态度。由于音乐教师与学生的“代沟”的存在,造成在部分音乐学习内容选择方面师生兴趣的不一致。音乐课本大多是由音乐专业工作者和音乐教育专家编写,这些专家的学识丰富,年龄自然也长,以至于我们使用的音乐教材是爷爷奶奶辈的专家为孙辈的学生所选择。这本身无可厚非,但现实状况是教材中音乐专家喜欢的内容,学生不一定喜欢,学生喜欢的音乐大多不能入选到音乐教材之中,音乐教学内容选择的不一致性成为音乐教学中学生不喜欢音乐的根源之一。

2.教学的困境

教学是音乐教师的职责,作为教师的工作,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正如前文所述,课堂上教什么不是由教师决定,而是由教科书决定的,音乐教学也是如此。更何况,每门课程还有一本上级部门编写的教学参考书,使得教师在教学中不敢越雷池一步。

音乐教材受制于种种约束,在音乐内容的选择上必然束手束脚。流行歌曲作为不适宜的东西基本上排除在外,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音乐教学为教育管理者所倡导,他们看重的是音乐教学的“教育性”,认为这样才能体现出音乐教育的价值观。于是,一本音乐教材表面上有歌曲的学习、器乐的教学、合唱的训练等,几乎无所不包。音乐教学工作看起来充实而丰富,实际教学中往往很难兼顾。例如器乐教学,是教口琴还是教竖笛?是教八孔竖笛还是教六孔竖笛?器乐课程必然大量占用课堂教学时间,从整体教学来说时间如何分配?这一系列问题都使得音乐教学难以为继,音乐教学并不能实现音乐教育管理者所制定的目标。

音乐教学还被各种各样的试验所左右。今天强调器乐教学,明天被要求在音乐课堂开设京剧课;今天勒令学生座位要有变化,以实践“小组合作模式”,明天又被要求重新回到原来“插秧式”座位排列。甚至音乐教学中的律动、音乐教学中学生的讨论等都成为一个“热点”被放大,教学中出现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律动而律动等人为安排的环节,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一无所获。这种被异化的音乐教学使得音乐教师变得茫然,找不着方向。

音乐教师还被大量教学以外的工作牵制着。学校的所有文艺活动需要音乐教师参加,代表着学校荣誉的区级、市级甚至更高级别的合唱、舞蹈、器乐比赛必须要花费大量的业余时间训练。还有上级部门名目繁多的验收评比,相关材料的补充录入等等。音乐教师不只是音乐教学的工作者,音乐教师几乎成为大杂烩的代名词。甚至出现这样的极端事例:一所学校全体学习竹笛,不管师生是否喜欢;为了申报特色学校,这所学校只有舞蹈课,没有音乐课;更有所谓音乐分层教学使得音乐教学的“专业化”倾向愈发严重,背离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初衷。行政管理的干预使得音乐教学成为管理者建功立业的牺牲品,音乐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已被扭曲。

3.研究的局限

音乐教育研究始终存在,只不过研究的方式不一。音乐教育研究者由于自我的身份、经历以及兴趣的不同,所探讨、研究的音乐教育问题有别。音乐教育研究者在用不同的方式诠释自己的价值同时,也使得音乐教育研究出现各行其是的局面。

在所能够浏览的音乐研究资料中,音乐教育研究者大多从理论层面对音乐教育进行阐述,分别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对音乐教育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对音乐教育的这些研究固然必要,但大多局限在一个专业的学术圈子里,很难为基层中小学音乐教师所理解,更谈不上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运用。这就好比中国有一大批的古建筑专家,他们大多是理论专家,而很少有真正的能够有动手能力(修复古建筑)的专家。中小学音乐教师期待音乐教育专家能够切身实际地深入到一线音乐课堂教学之中,音乐教育研究者应该能够亲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地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进行指导。

音乐教育研究的另一种热情是对西方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研究。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以及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基础音乐教育界已经深入人心,为广大音乐教师所认同。西方三大音乐教育体系对促进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没,然而这种对西方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研究同样出现不合节拍的局面。研究者对各自尊崇的某一种音乐教育体系过度宣扬,导致基层普通学校音乐教师不知所措,找不着北。音乐教育研究的这种自我兴趣使得音乐教育对西方音乐体系的学习如邯郸学步,一味模仿西方音乐教育的结果就是失去了自身的特色,造成消化不良,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后果。

音乐教育研究的第三种状况是基层音乐教师对音乐教育教学的研究。随着音乐师资力量的提升,普通学校音乐教师对音乐教育研究的热情与日俱增,他们撰写了大量的音乐教育研究论文,对繁荣音乐教育研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囿于音乐教育的实践,普通学校音乐教师的音乐研究大多局限于经验层面,往往是一鳞半爪,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学者吴康宁对“研究问题”曾经有过论述,他认为:“教育研究者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可以从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是否迫切需要及研究者本人有无研究的欲望和热情这两个维度大致分为‘异己的问题’、‘私己的问题’、‘炮制的问题’及‘联通的问题’四种类型。”[1]他提倡对“真问题”的研究,因为这种“真问题”是教育发展中真实的组成部分,也是研究者自身生命运动真实的组成部分。

现实的状况是,“选择性遗忘”已经成为音乐教育及其研究的共同特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及其研究还处于十字路口,音乐教育及其研究表现出或是各自为政、或是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及其研究应该是一枚钱币的两面,二者有待兼容并蓄,使音乐教育及其研究互为补充,直至融为一体。

二、学校音乐教育及其研究展望

音乐教育及其研究的现状可见一斑。音乐教育的问题同样就是音乐教育研究所应该探讨的问题,音乐教育及其研究需要从宏观考虑,更需要微观的思考。“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音乐教育及其研究需要重视教学细节,更多地从“人”——“学生”这样一个的角度展开,使学生获得尊严感、归属感和幸福感,音乐教育及其研究应当审美地存在。

1.重视教学细节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每天面对的都是鲜活的教育实践案例。音乐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对音乐教学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这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音乐教育研究的内容。为什么学生对识谱感到困难,犹如一座大山出现在面前?为什么他们对课本上的歌曲不感兴趣,而对流行歌曲情有独钟?为什么学校管理者认为音乐教师的功绩就是看是否能够在音乐比赛中为学校争得荣誉?为什么“大家”都不重视音乐课,很多家长却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去学器乐、学表演?

对音乐教师来说,可能认为学习音乐并不是一件难事,然而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却往往可能是学生音乐学习中最困难的事,也是教师应该最值得重视的问题。例如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识谱教学很有必要,可以从一个音、两个音认识开始,通过图片感知、听觉辨析甚至绘画等途径解决,音高时值的教学同样如此。一年级数学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需要一年的时间,五线谱教学、音高和时值的掌握可能也需要一年的时间,甚至更长。音乐课中的这些音乐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教了,不等于学生学了,学生学了,不等于就学会了。蔡元培曾经说过,小学教师的责任比总统还大,音乐教师只要有足够的耐心、细致的讲解和不断的鼓励,一年级学生学会识读五线谱以及音高时值的知识是完全可能的事。基础音乐教育中的音乐知识技能学习需要加强而不是削弱,因为对音乐教育来说,不在于教师教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学会了什么。

同样,音乐教育研究需要更多的实地研究。实地研究是指“研究者离开自己熟悉、习惯和珍视的教育科学场域,较长时间地‘沉入’到相对陌生的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去,采用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等获取资料的方法,系统详尽地描述、理解乃至批判和反思研究对象的物理及精神特征、思想信念与行动逻辑的相对松散的研究方式体系”。[2](P194)音乐教育研究者需要离开自己的书斋楼阁,亲身实地深入到一线音乐课堂,通过听课、上课,掌握音乐教育的第一手资料,理解音乐教学的实际困难。只有实地研究,才能公平公正地对基础音乐教育作出正确的评判,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音乐教育研究的生命力就在于“脚踏实地”,它高度关注和力求回答的不是所谓的纯理论和科学性问题,而是力图对现实中的音乐教育行为和实践问题予以理性的反思和阐释。埃弗哈特认为,实地研究“削弱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标准范式的实证研究的作用”。[3]音乐教育研究的要旨“不在于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而在于理解社会中人们的复杂的行为意义”。[4]音乐教育研究的方法是以极其扩展的方式摸透极端细小之事的这样一种角度出发,最后达到那种更为广泛的解释和更为抽象的分析。正如费孝通倡导的由一点到多点,由多点概括更大的面,由局部接近全体。音乐教育研究需要通过具体的音乐实践规范自我,确立自身,音乐教育研究的魅力也许就在于从微观的个案出发,并在个案中进行概括。

2.关注具体个人

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前已经设定了教学目标,使得音乐教学都是带着任务走向课堂。这当然是正确的,毕竟一节音乐课下来要有一定的成效。然而在这个前提下,音乐教学被一个个任务所限制。一节音乐课后常常是如释重负的感觉:这节课的歌曲终于教完了;乐理知识讲解虽然是蜻蜓点水,但总算是讲过了;教学中安排了讨论的环节,虽然效果一般,但有这个环节比没有要好……音乐教学被诸如此类的“任务”所左右,课堂教学就是为了完成任务流程,教师的心目中惟有任务,已经看不到学生,看不到人。

音乐课堂不仅仅有音乐,不仅仅有教学任务,更有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那几十双眼睛时刻在关注着教师,同时也在内心询问:“音乐教师是否看到了我?音乐教师在乎我吗?”

在得到音乐教师关注的情况下,他们会表现得十分积极,跟着教师唱歌、互动,一起进入音乐的殿堂。反之则是另一幅景象:置身事外、做小动作、随便插嘴、故意唱错等等。

音乐不同于其他学科,没有升学的压力,没有考试成绩的排名。特别是对于普通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音乐能力参差不齐,音乐水平千差万别。然而,在貌似无所谓的表面,他们渴望得到音乐教师的肯定。

音乐课堂应当给学生尊严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每个人都有尊严,音乐课堂中学生需要教师能够尽可能地关注到每一个人,从而获得一种尊严感。就像人的十个手指长短有别,不同的学生音乐能力千差万别。即使他是五音不全者,我们也可以从节奏练习甚至是简单的打拍子中给予肯定,让学生感到自己是音乐课堂大家庭的一员,从而产生一种归属感。

“学生天真烂漫,你有多少情分分到他,他自然有多少情分分到你,只有加多,断无减少。”[5](P4011)学生对教师的尊敬是由衷的,对学生的付出必然得到无数的回报,音乐教学中教师的鼓励、赞许都会收到学生感激的目光,这种幸福感既发自于学生内心深处,也弥漫在课堂之中。

笔者有过这方面的惨痛教训:刚参加工作时,为了更好地控制课堂,开学第一节课就向学生宣布了纪律规范条例,违反一次音乐总成绩扣去5 ~10分。有一节音乐课上因为一个女生讲话,笔者立刻提出批评并表示要扣分。没想到她当场大哭不已,要求我一定不要扣她的分数。最后,那节音乐课以混乱和失败而收场。

教育不是一种“生产”,学生更不是加工的“对象”和“产品”。“教育是直面人、通过人和为了人的一种独特的社会事业,人既是教育的直接对象,又是教育过程的重要构成,还是教育成效的终极体现”。[6]“作为一个特殊教育过程的对象的某一个特殊个人显然是一个具体的人。……某一个学习者的确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他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是不能和任何别人的历史混淆的。他有他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被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所决定。这个复合体是由生物的、生理的、地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和职业的因素所组成,而这些方面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各不相同的。”[7](P195)作为教育的对象,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一个抽象的整体,而应该把学生当作一个具体的存在,音乐教育及其研究同样如此。“一个孩子并不仅仅是名册上的数字,一个好学生或坏学生,在算术上或语法上没有才能的学生,他首先是一个具有个性的人。他有自己的心灵、他的社会学意义、他在一系列事物中的地位、他的冲动和抑制,有些道路向他开放,而有些规则则对他封锁。教育的真正对象是全面的人,是处在各种环境中的人,是担负着各种责任的人,简言之,是具体的人。”[8](P87)音乐教育研究的视角如何从远离人和社会的象牙塔转向音乐课堂教学的现实世界,使音乐教育研究的话题发生改变,这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问题。音乐教育及其研究的本质就在于它必须依赖于音乐教育的实践。“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音乐教育实践的反思不仅仅是技术上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个生动、具体而活泼的事例才是指引音乐教育及其研究的灿烂阳光。

3.寻求美的存在

关于音乐教育的美学已经有太多的研究,音乐之美、音乐教学美学等等,从形式到内容几乎详述已尽。然而,美自然存在,美也需要寻求。

音乐课堂中的美在何处?是音乐教师播放了一首乐曲,还是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尽情的演奏、表演?诚然,音乐教师的表演是十分必要的,学生的表演也是必不可少,音乐课堂还需要努力追求美的存在。

就拿小学生识谱教学来说,如果直接告知学生,学生收获的只是答案。如果让学生像爬楼梯一样,像数房间一样一个台阶、一个房间地去数,然后获得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学生这种美的感受是真正的美,是发自内心的美的体验。

音乐课堂要避免代替学生学习音乐的习惯,因为这将使得音乐学习的美的感受荡然无存。没有了探究过程的享受,哪里会有促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激情。音乐教育教学需要教师们多思考、多实践,找到学生们学习的音乐“发动机”,让他们对音乐产生兴趣,直至喜欢音乐,喜爱上音乐课。

音乐教育的美还在于音乐教学的“不完美”。因为是普通学校的音乐教学,我们面对的是普通的学生,他们偶尔有几个学生乐感好,大多数对音乐只可能是喜爱,谈不上有天分,甚至是“五音不全”。这就需要音乐教师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恒心。或许大多数学生的音准有问题,但通过教师的指导音准会有所提升,通过教师的示范,他们的节奏感会越来越强。这个过程就是美的过程,美的存在。美不仅仅体现在音乐作品中,还体现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之中。

美还体现在教师的微笑当中。尽管教师可能内心有点泄气、失望,但微笑的面容会弥补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不足。甚至教师“假装”微笑一下,努力挤出一点笑容,获得的可能是学生几十倍的回报。

美还体现在音乐课堂中叫出学生的姓名。这真的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中小学音乐教师一周要上到16~18节音乐课,要面对一百甚至几百的学生。但如果一节音乐课能够叫出一个学生的姓名,如果一节音乐课能够叫出两个三个学生的姓名,那么一年下来,认识学生的数量将是巨大的。这种交流的美的感受收获也是无与伦比的。

康德美学认为有两种美,即自由美和附庸美。“第一种不以对象的概念为前提,说该对象应该是什么。第二种却以这样的一个概念并以这样的一个概念的对象的完满性为前提。第一种唤作此物或彼物(为自身而存在)的美;第二种是作为附属于一个概念的(有条件的美),而归于那些隶属于一个特殊目的的概念之下的对象。”[9](P67)音乐教育及其研究是不是更应该关注到附庸美的存在,努力挖掘这种美,寻求这种美,乃至升华这种美。“美的最后价值永远是以情感的直接验证为根据的。”[10](P13)音乐教育及其研究不仅要关注曲式的美、结构的美,更需要关注到可能创造出的美。普通学校的学生对音乐技艺可能不以为然,他们最看重的是一节音乐课给他们带来的此时此刻的欢乐,这可能是音乐课最独特的价值所在。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让人感受到奏鸣曲式之美,多媒体教学、白板教学让人感受到科技之美,而技术之外的美可能恰恰是教师需要努力寻求的方向。在教学中,教师要教得更加地巧妙一些,教得有效一些,教出美感,教出特点。音乐是由自身决定的,音乐也是需要由人表达,音乐教育及其研究的美需要追寻,需要探究更多的美的存在,使教师教得幸福,学生学得愉快,研究也始终处于快乐之中。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研究应该研究什么样的问题[J].教育研究, 2002,(11).

[2]张新平.教育管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曾永泉,黎民.刍论实地研究中的理论建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2).

[4]陈静.简评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J].江淮论坛,2001,(3).

[5]梁启超.教育家的自留地[A]//张品兴.梁启超全集(第七册)[C].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6]叶澜.教育创新呼唤具体个人意识[J].中国社会科学,2003, (1).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8]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陈树清,译.北京:中国翻译出版公司,1985.

[9]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0]爱德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M].杨业治,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about School Music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An Age of Great Upheaval

PAN Chaoyang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7)

Abstract:As a member of the large education family, music education carries the weight of expectation from family and society.Music education research guides the bright direction.But, what is the real way to music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an age of great upheaval?Changes in the learning situation, difficulties about teaching and limitations of research still persist.Focusing on teaching details, caring the individual and pursuing the aesthetics will extend the bright future of music education and research.

Key words:music education,research,current situation,prospects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