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余志刚的论文《玛受〈大卫分解旋律〉的非音乐概念》,发表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这是此基地2005年度重大项目“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总体情况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于2001年9月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为全国艺术院校科研单位中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这样显赫重要的位置,对此所既是莫大的荣幸,也是严峻的挑战。10年来,在教育部社科司和中央音乐学院院方的倾力支持和直接指导下,此所根据教育部有关基地建设的目标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并开始在全国音乐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科研体制改革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此所在基地建立之初就大刀阔斧地打破旧的研究所体制,率先实行研究人员“带(给)课题进基地,完成课题后出基地”的有关规定,并面向全国以契约形式进行全员聘任,建立起新的科研人员流动制度,给了众多的音乐、艺术院校科研体制改革以深刻的启示,对全国音乐、艺术院校产生了前导性的积极影响。

2.科研项目管理

在基地重大项目的设定上,此所坚持基础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原则。迄今为止承担的14个重大项目中,既有基础性研究,又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题研究,还有在教育和心理学领域与音乐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课题,以及大型音乐百科全书和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报告的纯应用性课题。此外,本所还自2004年起开始设立自筹资金的开放项目,目前已有三个大型项目和若干小型项目立项,其中《马思聪全集》(300万元经费)已于2006年正式出版了7卷精装本(包括文字、乐谱等)。

3.学术会议

此基地建立以来,围绕重大项目举办或联合举办了多次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如“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2002)、“北京奥尔夫活动周暨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全国音乐艺术院校音乐研究机构与科研处工作会议”(2004)、“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2005)、“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20世纪港澳台音乐发展论坛”(2010)等。这些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或是音乐学界共同关注的学术创新和前沿性问题,或是理论研究与音乐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问题,或是音乐学科研管理工作中共同关注的一些迫切问题,对于促进基地和全国音乐科研工作的发展,起到了切实的推动作用。

4.人才培养

此基地在研专家除按常规方式培养人才之外,自2004年以来,以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为依托,积极培养中青年学者的科研能力,坚持宁缺毋滥的招聘原则以及严格的出站考核制度,所聘用的博士后人员均得到系统有效的锻炼,并在之后的工作单位中承担了重要的科研工作,获得了广泛好评。此所还于2006年设立了访问学者制度,为全国高校音乐教师和科研人员进行业务进修提供便利,迄今为止已有近30名访问学者完成了研究,他们的科研成果均获得发表。

5.信息交流

2004年,此所建立了全国音乐院校研究机构和科研处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吸收各文化系统和高教系统的音乐艺术研究机构参加,交流科研体制改革情况,掌握全国音乐科研进展动态。同时,利用基地网站,努力扩大国内外音乐学科研信息量的传播。这些切实有效的措施,使此基地已在音乐学领域初步成为了全国学术交流的中心以及国内外音乐艺术交流的重要窗口。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工具书《音乐百科全书》,为此基地2001年度重大项目“音乐百科全书”的最终成果

全书共分三卷,所收条目涉及古今中外的音乐术语以及音乐家、作品、乐器、机构等,共约600万字。课题组的核心成员汇集了我国目前音乐学领域最优秀的学者,基本上代表了我国现阶段该学科的最高水平。此项成果除为专业音乐工作者提供可靠的资料支持,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提供权威性的服务,也将为音乐文化事业管理者在决策、管理工作上提供音乐知识方面的依据。目前,该课题的编纂工作已全部完成,即将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2.王安国的专著《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由花城出版社2005年出版

这是此基地2001年度重大研究项目“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及发展对策研究”的最终成果。该项目主要对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理论、我国部分地区中小学生音乐学习状况、音乐教师素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和研究。项目总负责人,首都师范大学王安国教授同时还主持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研制和实验教材工作,因此,课题的成果已直接融入上述工作中,所形成的咨询报告已提交并被相关部门采纳。

3.张兴荣的专著《中国少数民族宗教音乐研究·云南卷》,由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出版

这是此基地2003年度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宗教音乐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全书共分六编,分别阐述了云南境内的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基督教音乐、伊斯兰教音乐和自然宗教音乐等的历史传承和发展特色,涉及22个少数民族,130万字。该书的出版填补了云南少数民族宗教音乐的空白,无论对云南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还是对其他的宗教文化,都是极其有价值的。该书还对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进一步发掘和运用这些丰富而有生命力的资源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4.余志刚的论文《玛受〈大卫分解旋律〉的非音乐概念》,发表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这是此基地2005年度重大项目“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由于种种原因,在过去很长时期内,国内音乐界对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研究和介绍都是非常薄弱的。该项目的设立将会大大改善我国西方音乐史研究和教学在此领域的滞后现状,促使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认识水平更为全面和深入。《大卫分解旋律》是14世纪法国作曲家纪尧姆·德·玛受(1300—1377)的一首作品,当时法国王室对“君权神授”观念的强调,对“三位一体”的政治化解释,都在这部作品中有所反映,在研究中世纪音乐作品时对这首作品的非音乐概念给予特别的关注,是十分必要的。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十二五”期间,此基地将在教育部和学校的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各方面建设,努力扩大在国内外音乐学科研领域的影响,使之真正发挥在全国音乐学科研领域的促进作用。具体措施如下:

(1)及时修订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日常管理工作,使全体人员强化为实现规划目标努力奋斗的全局服务意识,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2)在音乐学科研工作上,通过增强重大项目和开放重大项目课题设计、论证和立项的正确导向,加强项目进行过程中的监督管理,确保所确定的发展重点和提高科研质量的战略目标产生标杆作用,巩固在全国音乐学科研领域中占据中心地位。

(3)在人才培养工作上,吸收中青年学术骨干(包括博士后)和研究生参加项目研究,并尽可能安排他们为分支课题的负责人,从科研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结合访问学者制度,有针对性地组织高校专业音乐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使之尽早成为音乐学教学和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4)在咨询服务工作上,充分发挥网站作用,并通过各种渠道为管理部门、学界和相关人士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应用性重大项目的课题组将尽量吸收实践部门的工作人员参加课题研究,或开展合作研究,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努力使作为项目研究成果报送的咨询报告不仅提供行政决策的参考,而且在施政上具有可操作性。

(5)在深化科研体制上,将进一步开放基地研究人员的聘任范围,真正形成“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并在广泛收集全国音乐学科研和教育成果的基础上,与文化艺术教育企业联合推广相关成果,努力促成相关研究成果的市场转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