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音乐教育研究的方法

音乐教育研究的方法

时间:2022-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献资料法主要是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人们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音乐教育研究的方法

第四节 音乐教育研究的方法

要进行音乐教育学科研究活动,就必须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下面介绍一些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文献资料法是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证明所要研究对象的方法。文献资料法属于非接触性的研究方法。因为研究文献并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实直接接触。文献资料法主要是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的特点

文献资料法的优点:

(1)文献研究的基本优点是,它使研究人员可对那些不能亲自接近,而不能以其他方法进行研究的研究对象作研究。

(2)研究过程中无对象反应性的干扰。文献资料法具有很少反应性或没有反应性干扰的优点,尤其当文献是为某些其他目的而编写时更是如此。

(3)适于纵向分析。文献资料法尤其适于作长时期的研究。研究的对象往往是一种趋势。

(4)样本数较大。实验法和观察法在它们所用的样本数方面是有限的,而文献研究则如调查研究一样常可用较大的样本。一个较大的样本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有意义的结果。

此外,文献研究法还有自发性强、透明程度高、费用成本低等特点。

文献资料法的缺点:

(1)有偏见。编写文献的各种各样的目的和意图,可能以各种方法使文献带有偏见。

(2)有的遭受磨损。教育研究文献由于是用纸写的,它们不大经得起自然环境的磨损,会使文献资料遭受损失。

2.文献资料的查阅

在教育研究中想完成寻找文献的任务,必须先了解教育文献究竟有哪些,知道到哪里去找文献。

教育文献是以记载、反映教育活动、人物、事件和理论为内容的文献。按记载事实的符号形式为标准,教育文献可分为文字型、图像型和音像型等三大基本类型,这三大基本类型还可组合成文字图像型与音像图像型两大复合类型。在上述每一种类型中,又可以根据物质载体的形式或形成文献的技术手段再分成若干类。

文献资料还可以分为公开发表的文献和未公开发表的文献,这是以文献的公开化程度作为分类标准的。公开发表的文献,又有首次发表与转载之分。转载的文献有的是全文转载,也有的只是摘录式的转载。

研究者若希望迅速地找到需要的文献,首先应确定自己研究课题所及的范围,明白“搜索”方向。其次还要熟悉国内外主要教育期刊以及每种期刊的特色,并知道可以从哪些地方得到这些文献。研究者还需要熟悉索引目录的分类,以便迅速地找到自己所需文献的出处。

3.运用文献资料法的步骤

(1)搜集有关研究问题的文献资料,如图书、报刊、文件和记录等资料。然后从中选取确定有用的材料,按照事先规定分类的办法,分别保存起来。

(2)精读有关文献资料。一边阅读,一边作摘录,同时酝酿写作提纲。

(3)根据提纲,将所摘录的有用材料,分别组织到有关条目中去。

(4)分析研究这些材料,加以系统地论述,写成论文或报告。

4.运用文献资料法的注意事项

(1)运用文献研究法要求在搜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鉴别历史资料。历史资料的鉴别有三种:鉴别伪书、鉴别伪事、鉴别伪人。

(2)应用文献资料法在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以前,要准备有关研究课题的知识,尤其是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知识;否则,难于从所搜集的材料中分析研究,作出正确的结论。

(3)若想迅速地找到需要的文献,首先应确定自己研究课题所涉及的范围,明确“检索”方向;其次还要熟悉国内外主要的教育期刊及特色。另外注意,不要使自己所处的时代的文化、自己的知识结构等影响对历史的认识。

(4)查阅文献,一般遵循从宽到窄、从近到远、从易到难的路线

(5)计算机检索,是利用计算机查找存储在磁带、磁盘、光盘和网络中的文献。由于文献量的剧增,人工检索已难以满足需求,借助计算机进行文献检索,则可以大大提高检索的速度和扩大检索的范围。尤其是随着电子出版物的出现,网络时代的到来,图书资料也走进了网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字图书馆或网络图书馆,这些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二、教育经验总结法

所谓经验总结,就是研究者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某种实践活动进行回溯性的研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掘其普遍意义,探求事物发展规律的活动。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人们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1.教育经验总结的特点

(1)新颖性。行之有效的教育经验是从教育实践中产生和提炼出来的,是近期教育实践活动的理性概括,更是教育客观规律的反映,因而必然具有新颖性,或观点、材料新颖,或形式、方法新颖。这种经验就是所谓新鲜的经验,对当前的教育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作用。

(2)普遍性。教育经验的普遍意义,一是在于经验要经得起一定的时间、空间的检验,二是在于经验要经得起相关实践的检验。那种在特殊情况下取得的“经验”,并不是教育科研意义上的经验,是不具有普遍性特征的。

(3)实践性。教育经验总结的源泉是实践,教育经验总结的过程离不开实践,教育经验总结的成果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4)发展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经验的内涵必将随之发生变化。

3.教育经验总结的意义

(1)教育经验总结是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的重要途径。进行经验总结,可以通过对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分析和概括,认识或验证教育过程中的客观规律,丰富或发展中小学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创造性的先进教育经验蕴含着对客观教育规律的正确认识。我们按科学的方法来总结这些经验,就可以正确地认识教育规律,发展教育科学理论。

(2)教育经验总结是提高中小学教学水平、管理水平的可靠保证。通过总结经验,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提高教育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从而逐步掌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动权,成为教育的行家。

4.教育经验总结法的类型

根据教育经验总结的目的和从事总结工作的主体的不同情况,可分为三种类型。

(1)科学性总结。这种经验总结,是力求通过对经验实质的揭示达到科学理论的高度。具体地说,就是对积累的经验材料,进行理论性的分析,从而揭示经验的实质。

(2)教学法性总结。这是一种最普遍、最通俗的总结。它主要包括:一是总结经验创造者的具体工作方式,揭示其具体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二是指出经验的优越性及其指导思想;三是运用这一经验的条件,以及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建议。

(3)实践性总结。这是一种对于教育实践说明性的经验总结。这种总结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具体、系统地描述某一教育实践的过程,二是归纳某一实践中获得的成果,三是揭示某一教育实践的优越性及其运用的前景。

5.教育经验总结法的一般步骤

(1)确定题目。题目的确定,要求从实际出发,从总结对象的教育实践的实际状况出发,否则总结就没有基础。

(2)选定对象。对象的选定主要看是否具有代表性。对象常常应包括各种类型,以便获取完整的经验。

(3)阅读有关文献资料。要围绕总结的中心内容,广泛收集、翻阅有关资料,包括有关方针政策、上级的文件指示、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总结对象的有关历史和现实的资料等。

(4)制订计划。计划应包括:总结的目的、任务和基本要求,工作进程的轮廓,设计总结的具体方法、总结人员的组织和分工以及总结的验证等等。

(5)收集材料。要通过各种方法收集能反映先进经验全面情况的材料,这是总结工作的基础阶段。

(6)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的主要步骤:一是根据经验总结的目的要求,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删繁就简,区别真伪,核实必要的数据,查对引证的实例,以求如实反映总结对象的全貌。二是对事实材料本身所提供的普遍意义和社会效果进行认真分析。三是分析综合事实的过程,为抽象概括、推理判断打好基础,以便将丰富的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

(7)组织论证。作为先进经验的总结,还有待于组织论证。通过论证,听取不同意见,接受质疑、提问,集思广益,吸收真知灼见,然后进行修改补克,完善经验总结报告。

(8)撰写经验总结报告。撰写经验总结报告是经验总结的最后环节,主要是对上一步骤总结论证的结果进行理性分析,推出结论,形成书面成果。

6.运用教育经验总结法应注意的问题

在经验总结中要注意如下问题:

(1)选择总结对象要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

(2)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3)要全面考察,作综合性研究。

(4)要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5)注意先进经验的推广。先进教育经验的推广,是现代教育信息交流与传播的一种方式,也是经验接受实践检验、取得反馈信息的一种有效途径,还是获得社会效益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个案分析法

教育研究从研究对象的数量上可分为个案研究和成组研究。个案研究法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学优生或学困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分析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便因材施教。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都属于成组研究。

1.个案分析法的特点

(1)研究对象的个别性与典型性。个案研究的对象是个别的,但不是完全孤立的个别而是与其他个体相联系的,是某一整体中的个别。因而对这些个别对象的研究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他个体和整体的某些特征和规律。

一般来说,在选择个案研究对象时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在某方面是否有显著的行为表现,与这方面有关的某些测量评价指标是否与众不同,教师、家长等主要关系人是否都有类似的印象和评价。

(2)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和全面性。个案研究既可以研究个案的现在,也可以研究个案的过去,还可以追踪个案的未来发展。个案研究可以作静态的分析诊断,也可以作动态的调查或跟踪。

(3)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个案研究有追踪法、追因法、临床法和产品分析法等,又必须结合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实验、教育测量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各种研究手段。

2.个案研究的具体方法及其实施

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对象、内容的不同,用追踪法、追因法、临床法、作品分析法等具体的个案研究方法。

(1)个案追踪法。个案追踪法就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连续跟踪研究单个的人或事,收集各种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状况和趋势的研究方法。追踪研究短则数月,长则几年或更长的时间。

追踪研究方法尤其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的研究:

第一,探索发展的连续性。因为追踪法一般是对相同的对象做长期连续不断的研究,研究者可以从中了解其发展的连续性。

第二,探索发展的稳定性。主要是探索人的某些方面的特质或某些教育现象在各个时期发展的稳定性情况。

第三,探索早期教育对以后其他教育现象的影响。

个案追踪研究的实施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确定追踪研究的课题。研究者首先要明确追踪研究的对象、目的。也就是说,确定追踪研究对象是个人还是团体或机构,要追踪研究对象的哪些方面,追踪旨在了解哪些情况等,研究者都要心中有数。

②实施追踪研究。追踪研究一定要紧紧围绕课题确立的内容进行,追踪研究需要较长时间,研究者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③整理和分析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资料,要进行细心的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断,揭示出个案发展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必要时还要继续追踪、研究。

④提出改进个案的建议。研究者要根据对个案追踪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提出改进个案的建议,指导和促进个案的发展,实施因材施教。

(2)个案追因法。个案追因法是根据发现的结果去追究其发生的原因的方法。例如,某学生的学习成绩突然下降,我们去追寻他的成绩下降的原因,这就是追因法。

个案追因研究的实施可以分下面几个步骤:

①确定结果和研究的问题。

②假设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

③设置比较对象。为了追寻导致结果产生的原因,研究者可以来取两种途径设置比较对象。一种是设置结果相同的若干比较对象,从中找出共同的因素,即前面假设的原因。另一种是设置结果相反的若干比较对象,从中找出相反的因素,从反面找出真正的原因。

④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对比。研究者可以从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中看看是否具有前面假设的原因。

⑤检验。找出原因尚有待于进一步检验。最好的检验办法是看在同样原因存在的其他许多事例中是否有同样的结果发生。如果没有的话,这个假定仍然不能成立。如果有的话,二者因果关系的可信度就较大。经过初步检验,可能把那些假的原因淘汰掉,而导致此项结果的某个或某几个真正的原因便可以呈现出来。这时为了慎重起见,还可以多举一些事例反复验证。

(3)临床法。临床法往往通过谈话的形式进行,故又称临床谈话法。这一方法既适用于陷入困境儿童的研究,也适用于正常儿童的研究。前者旨在解决个案的问题,后者旨在由特殊个案发现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临床谈话法的方式可以是口头谈话,即面对面地交谈;也可以是书面谈话,即问卷谈话。

临床法实施的一般步骤是:

①由教师、父母或学生本人提出需要帮助的具体行为问题或学习问题,然后观察该生的行为。

②根据该生的学习成绩、教育测量情况、同伴评价、家庭情况以及在各种环境中的表现,明确当前的情况。

③根据该生的发展史、学校记录和家庭历史等材料,了解其历史,找出行为的一贯性。

④根据可能的假设,设置处理方案。

⑤根据初步处理的结果,判别假设是否正确,是否需要修改或者必须完全推翻。

⑥为了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一般宜用实验法再加以检验。

(4)产品分析法。产品分析法又称活动产品分析,也是个案研究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产品,如日记、作文、书信、自传、绘画、工艺作品等,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运用这种方法时,不仅要研究人的活动产品,而且还要研究产品制造过程本身以及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状况。

产品分析法作为个案研究的一种力法,往往需要和实验法相结合,设置对照组,观察学生制造产品的实际过程,这样可以获得更科学的结论。

四、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是指研究者为了解决某一教育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在严格控制或特别创设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记录、测定教育现象的变化,研究教育条件与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法最主要的特点在于能对事物的情况加以适当的控制,排除自然状态下各种无关因素的干扰,根据需要诱发、创造、改变或反复呈现所要研究的某种教育现象,从而比较准确地探索出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当然,教育实验法也有其局限性。科学研究中的许多变量是无法操纵、控制的,不能通过实验法去研究。实验控制有时使实验情境与实际生活情景存在一定差距,从实验情境中获得的结论并不完全适用于实际生活情景,它还需要通过广泛的实践作进一步的检验。

1.教育实验的三种变量

所谓变量就是可变的量,它是随着条件、情境的变化而在数量或类型上起变化的人或事物的特征或方面,又称因子或因素。变量有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之分。

自变量就是假定的原因变量,即我们要研究造成结果变化的量。

因变量是假定的结果变量,主要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某一事件结果的变化。

无关变量就是我们不进行研究的,但是在实施研究过程中对我们的研究又有一定影响的变量。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由于这些变量产生的作用有时会干扰我们对研究成果的分析,所以,对这些变量我们应尽可能地加以控制。

在对一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有时除了如上所说的三种变量之外,还有一种介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变量,这种变量我们把它称为中介变量。

在一个课题中,对下列问题一定要区别清楚:哪些是自变量,它有多少个,它们是如何按计划加以投放的;哪些是因变量,它们又有哪几个,如何对它们进行测量;哪些是中介变量,或有无中介变量,相关的数据、资料该如何测量和收集;哪些是无关的变量,这些无关变量能否或如何加以控制。

2.实验的取样

关于取样的问题,在这里主要谈两点:

第一,取样有如下基本要求:

明确规定总体:确定目的和课题性质决定了总体的范围和内涵。

取样的随机性:一个随机样本,在总体的所有成员中都有同等的被选样的机会。

取样的代表性:要尽可能使抽取的样本能代表总体。

合理的样本容量:要科学地确定样本的大小,既要满足统计学上的要求,又要考虑实际上收集资料的可能性,并使误差减到最低限度。

第二,取样有如下基本方法:

简单随机取样:一种是抓阄。另一种是随机数目表,随机数目表是一种经严格制作的由许多数字组成的表,数字随机排列,操作时,首先随机确定一个表上取数的“起点”,然后按表上所示的数号取样。

系统随机取样:系统随机取样,也叫等距抽样、机械抽样。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号并分成数员相等的组,使组数与抽样数相同,然后从每组中以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

分层随机取样:分层抽样也叫类型抽样、配额抽样。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即单位属性特征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别,然后再根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各层或各类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提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单位的取样方法。

整群随机取样:把一个个整体,如学校或班级编号,然后用随机、机械或类型取样方法进行抽取,它不是从整体中逐个地抽取对象,而是抽取一个或几个单位整群作为群体。

3.教育实验的一般程序

教育实验的全过程可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基本环节。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有序的结构序列。

(1)提出实验课题。对中小学教师来讲,要尽量选择那些教育教学十分需要、工作量不太大、对实际工作能起直接推动作用的课题来进行实验。

(2)提出假说。假说是对将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的预想答案,是对客观事实的猜想。在概述假说的陈述句中,要清楚地表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一般来说,一个实验至少被一种假说指导,陈述两变量之间所期望的因果关系。

(3)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是实验工作的总设计、总计划。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实验的目的、任务。即说明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到什么程度;②实验的指导思想及理论框架;③实验的原则;④实验对象的范围及分组情况。要说明选择什么性质的对象,选择的范围有多大,用什么方法选择,如何进行分组等;⑤采取的实验方法和主要措施;⑥实验成果的测查统计与评价方法;⑦实验的总结工作;⑧实验工作的组织领导;⑨实验所需经费预算;⑩实验的时间安排。

(4)创造实验条件,准备实验用具。实验进行前,根据实验的目的,拟订测验题目,准备教具、仪器、记录表格、统一标准,拟订记录方法、符号等。设法控制实验因素,使重要因素不变或少变。

(5)实验的实施。在实验过程中,要控制无关变量,要做精确、详细的记录,在各阶段要做准确的测验,要及时搜集有关的资料与数据。为了排除偶然性,可进行重复实验。

(6)对实验结果进行测定和统计。研究者要编好测试题,测试时的指示语要统一,不要给学生任何暗示。统计时要实事求是,尊重实验的客观结果。

(7)验证假说。即通过实验研究,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要对实验中取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确定误差的范围,从而对研究假说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科学结论。

(8)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实验的结果,实验中提出的问题,今后还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等作出分析,并提出建议。

(9)撰写教育实验报告或论文。它是实验课题的目的、意义、方法、结果的总结和理论概括,包括题目、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等部分。

(10)进行重复实验或扩大实验。

五、教育观察法

观察是指人们对周围存在的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认识。教育观察法是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空间内对教育现象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及时作出准确、具体、详尽的记录,并依此深入分析研究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有明确的目的性,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的。教育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所谓自然状态,就是指对观察对象不进行任何干预和控制的状态。由于研究人员不干预研究对象的活动,从而能较客观、真实地收集到第一手资料。

观察法只能说明“是什么”、“有什么”,不能说明“为什么”,主要适合于对研究对象的外部表现、外部联系的认识,而不适用于对内在本质、内在联系的研究。观察法由于样本小、耗时长,对于大规模的研究或急需获得结论不适宜。所以,在教育科研中,常常需要用其他方法弥补其不足。

1.教育观察的途径

作为教育研究人员,可通过以下渠道进行观察:参观,听课,参加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会议,参加学生的各种活动。

2.如何设计教育观察

教育观察的设计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观察前的调查研究。观察前的调查研究是整个观察设计的前奏,其目的在于掌握一些有关研究任务的基本情况,了解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环境。

(2)确定观察的目的和内容。确定通过观察需要获得什么材料,弄清楚什么问题,然后作出明确的规定性,这就是观察的目的。观察目的越明确,注意力越集中指向研究对象,观察的效率也就越高。观察的目的一旦确定,就应围绕观察目的确定观察内容。

(3)选择观察方式。观察方式主要是指选择哪一类型的观察方法,是直接观察还是借助仪器进行观察,是抽样观察还是个案追踪观察,是参与其中进行观察还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无论作何种选择,一定要便于灵活地获取真实的信息,使观察更深入,从而更有利于获得科学结论。

(4)确定观察对象。确定观察对象的步骤是:①研究观察的总体范围;②确定观察的个案对象;③确定观察的具体项目。

(5)制定观察记录表和观察记录代码系统。不同类型的观察,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快速准确地记录观察对象。为了快速准确地记录,有必要设计记录代码系统。所谓观察记录代码系统,是研究者为了方便记录有意义的、可以观察和处理的行为类型或行为单位而制定的一套符号系统,制定并熟记观察代码系统。

(6)制订观察计划。观察计划应包括观察目的、观察内容、观察对象以及观察进度、观察时间、观察地点、观察方式、观察次数和观察技术手段等。

(7)逐段提出观察提纲。

(8)准备观察工具。观察工具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获得观察材料的工具,另一种是保存观察材料的工具。保存观察材料的工具中,常见的是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等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分析材料时使用。

(9)训练观察人员。训练观察人员准确理解观察研究的目的,熟悉所用观察方法的特点、过程和对观察技巧的掌握,学会对观察时发生的意外事件进行处理,学会快速、准确地记录观察结果等。

3.如何实施教育观察

实施教育观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进入观察现场并和观察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观察者通过适当的办法进入观察点,熟悉观察环境并和观察对象进行接触。这时观察者首先要确定以什么方式来观察研究对象的活动;其次,为了达到研究目的,观察者要花较多的精力和被观察者建立一种良好、和谐的关系,这是进行观察的基础。如果研究对象和观察人员抱着不合作的态度,观察就无法正常进行。研究人员应对观察现场进行心理调控,消除观察对象的陌生感和戒备心理,使其保持自然状态,有助于获得真实的材料,提高观察效率。

(2)实施观察。

①选择适宜的观察位置。一方面要保证观察项目全部在观察者的观察范围之内,另一方面要保证观察对象不受影响。

②要善于利用观察设备。例如,照相机、录音机等都是很有用的观察设备,借助它们的观察效果优于直接观察。

③对于同一事物,在类似的情况下,要反复观察,这样可以保证观察信度。

(3)进行记录。在实施观察时,要做到一边观察一边记录,及时把观察材料记录下来。记录的要求是:

①记录要准确。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主观想象,更不能凭空捏造。

②记录要全面。要根据观察内容如实地将全部情况记录下来。不能将有利于自己研究的现象记录下来,将不利于自己研究的情况删除,这样有可能使观察不客观,从而导致整个观察失败。

③记录要有序。要按事物发展的固有顺序记录,不能随意颠倒。

(4)整理和分析观察资料。在观察结束后,应把所有记录的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为下一步写观察报告打下基础。

(5)提出观点,撰写观察报告。根据对观察资料的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认识,并加以理论论证,最后写出观察报告。

六、教育调查法

教育调查法是指研究者通过访谈、问卷等特定的调查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可靠资料,以掌握教育实情,分析研究教育问题的方法。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1.教育调查法的特点

教育调查法的优点主要是:

(1)具有时空因素的非限制性。它不受时间、空间因素的制约,使用范围比较广,不仅可以考察研究对象发展的现状,而且可以了解它历史,借以推测它的未来。

(2)调查对象的自然性。这种方法不干涉研究对象的正常活动,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能获得较为翔实的资料。

(3)调查手段的多样性。它既可选择访问法、座谈法、问卷法、测验法、评价法等常用的方法,也可借助录音机、摄像机、遥测装备、计算机等,搜集、整理各种信息资料。

教育调查法的局限是调查所得的结果不一定能证明某种教育现象中存在的因果关系。因为一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有多种原因,而一些最重要的因素,也许根本就没有被列入调查的项目之内。

2.教育调查的设计方法

教育调查的设计内容包括:

(1)确定调查项目内容。调查项目要具体、全面,对影响被调查对象某些特征的直接或间接因素,都应予以考虑。

(2)设计调查问题。依据调查目标和调查项目,制定出一系列能够实现目标的具体问题。问题的设计要与调查项目贴切,既便于回答,又不带明显倾向性诱导或强度大的刺激。

(3)规定调查研究的对象及取样方法。教育调查中确定对象常采用抽样法、全体法和典型法(个案法)三种方式。

(4)确定搜集材料的方法,设计调查的工具。实践中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方法,如实地访问、观察、测验;另一种是间接方法,如发调查表、问卷、查阅档案、统计资料等。

(5)筹划教育调查的经费。

(6)确定实际调查的步骤、日程安排。

3.教育调查设计常用的方法有调查表法、谈话法、问卷法。

(1)调查表法。

①调查表的编制。编制科学可行的调查表,是获得准确、全面、及时的教育信息的保证因素,是教育调查研究的关键。

②要准确把握调查项目的具体内容,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全貌及蕴含的特征,便于分析和对比。

③调查表的种类和基本格式。

调查表主要由以下几个基本因素组成:

a.总标题。总标题是对本表基本内容的概括式说明。

b.横竖行及标目。横行标目写于表的上方,竖行标目写于表的左方,便于指明具体的调查项目。

c.数字资料。

d.附录。包括填表说明、数字资料的来源、特殊项目的解释以及其他必须注明而表中未体现的说明等。

④表格编制的基本要求。

a.标题清楚准确,简明醒目。

b.表的大小依据调查项目的多少确定,以容纳所有项目为准。

c.表中各项目排列不是随机的,而是有系统的,一目了然。

d.为防止答案有误,最好有相互参考的项目,便于分析和对比。

e.表尾应注明调查单位、调查员或填表人姓名、填表日期。

f.表内项目内容务必填写全称,对数据的来源要有特殊标记注明。

(2)谈话法。谈话法是指研究者通过与调查对象的直接对话来收集事实材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谈话法的优点是方便可行,问题的回答率高,有利于问题的深入探讨,常能提供更为真实的信息。缺点是样本较少,代表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且无法避免被试受主试的各种影响,无关变量较难控制。因此谈话法一般不独立采用,常与问卷、测试等方法结合使用。

①谈话前的准备。根据调查目的拟订问题,最好先进行试谈确定话题。选择教育谈话对象,一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②谈话技巧。研究者的态度要自然亲切、友好诚恳,使谈话对象乐于回答问题;访谈过程中,避免任何暗示;要耐心倾听回答并及时准确地做记录,有时还可以录音。

(3)问卷法。问卷法是指研究者以书面形式提出与研究课题有关的问题,制成问卷,要求调查对象填写或选择答案,收回问卷后加以整理研究的一种调查方法。

主要的问卷类型:

a.封闭式。是将问题的答案事先加以限制,只允许在给定范围内选择的问卷。它分为四种形式:一是是否式,即把问题的可能答案列成“是、否”两级,被调查者选择作答;二是选择式,即从各种答案中挑选最适合的一个或几个答案,然后做上记号;三是评判式,亦称编序式、排列式,是用数字表示几种答案并排列顺序;四是画记式,即按同意或不同意,在答案上分别记“√”或“×”。

b.开放式。是指问卷由被试自由陈述、自由作答的方式。

c.综合式。一般以封闭型为主,根据需要再增加若干开放性问题。

4.中小学教育调查的实施

在调查中需要注意:

(1)调查指导语必须统一、规范。

(2)严格按程序操作。

(3)避免无关因索干扰。调查的环境应比较安静、宽敞、明亮,调查场所内与调查对象有利害关系的人员,如班主任、家长、领导等应当回避。

5.总结调查结果

调查总结是运用科学的方法鉴别、分析资料、验证假设、提出理论见解和建设性意义并撰写调查报告的过程。

七、教育统计法

统计法,是指对调查、观测、实验等研究工作所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分析、解释和统计检验的原理和方法。教育统计法则是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在教育科研中的具体运用。它是进行教育科研的重要工具性方法,教育调查的结果、教育实验的成绩、教育测验的分数,都可以用教育统计法进行整理,只有根据教育统计的结果,才能真正说明研究的意义。

在教育科研中运用统计方法,注重从观察、调查、实验和测量中获得详实可靠的数据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以说明结果、作出结论,是现代教育科研方法的重要趋势;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人,都应该认识到教育统计法在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加强对教育统计法的学习和应用。

1.教育统计法的几种类型

教育统计法大体可分为描述统计、推论统计和教育实验统计三种类型。

(1)描述统计。对于研究中所获得的统计资料,一般采用分组归类、计算特征量和绘图表等方法进行科学的概括,使之系统化。这种对得到的一组数据的特征加以描述的统计方法,称为描述统计。描述统计主要包括集中量数、差异量数、相关系数和回归等内容。它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科研、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描述统计的用处主要是将所搜集来的大量数据资料,经过统计方法的计算,得到平均数、标准差、相关系数,从而了解研究对象的客观数量的特征和差异,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2)推论统计。推论统计也叫推断统计,或推理统计。它是根据样本的资料和数据推断全体的情况,是在描述统计的基础上进行的。推论统计的资料属于样本资料,它是从总体中以—定的方法随机抽取出—定数量的对象的资料进行研究,再以样本研究的已知结果来推知全体未知的情况。由于样本对总体具有随机性,因此由样本获得的结果对总体而言并不是绝对可靠的,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3)教育实验设计。教育实验设计的任务是检验教育实验设计中,所有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在教育实验研究工作中,实验者要想改变自变量,以观察因变量随之发生的改变,就必须制订严格的教育实验设计。在实验开始之前,实验者就要对实验研究的步骤、被试的选择、控制的因素、假设的提出、控制的内容等,谨慎地作出安排并进行统计计算。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实验设计更科学。

2.教育统计法的基本步骤

教育统计法包括密切联系的三个阶段和步骤。这三个阶段是:教育统计资料的搜集,教育统计资料的整理,教育科研结果有关数值的计算和分析。

(1)统计资料的搜集。搜集翔实、全面、完整、准确的资料是进行统计工作的前提。

(2)统计资料的整理。用各种方法搜集到的大量原始资料是分散而杂乱的,只有通过整理与统计分析,才能使之系统化,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可用的信息。

①数据检查。主要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统计资料的完整性检查,就是要根据调查项目检查是否填写齐全,避免遗漏,删去重复。

②数据分类。一般又分为品质分类和数量分类。

品质分类,即是按事物性质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数量分类,即按数量的同性分类。

③编制次数分布表。数据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测量的数量结果,在一批观测数据中,一个数值出现了多少次,这种分布情况称为次数分布。编制次数分布表,是对大量数据进行归类的重要途径。

八、行动研究法

教育行动研究法是指由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从教育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进行研究,使研究成果为教育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

教育行动研究是教育行动(即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研究的结合,因此,教育行动研究还可以概括为: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和在行动中研究。“为行动而研究”是说行动研究的目的是面向教育实践,把理解教育现实、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要目标。“对行动的研究”则指出了行动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现象和问题,是教师及有关人员具体的“行动”。“在行动中研究”指明了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教师工作于其中的教育环境,是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对自我活动作出的观察和反思。

教育行动研究并不像一些理论工作者那样重视理论建设,而是更多地从自身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出发开展研究,希望通过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它要求教师围绕教育教学工作,通过自主意识的确立,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解决自身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的教育行动,不仅仅要被研究,而且要由教师自己研究,自己不仅是被研究者,同时也是研究者,寻求答案,敏锐地观察、探索自己的教学,参与到教育教学革新的行动中来。可以说,这种教育行为研究已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

1.教育行动研究法的特征

(1)首先,教育行动研究法是以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行动质量为首要目标的研究方法。

(2)教育行动研究法是强调研究与行动结合,即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3)教育行动研究法是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在研究和日常工作中相互协作的研究方法。

教育工作者能够体察教育实践活动、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种种变化,能够通过教育实践检验理论、方案、计划的有效性和现实性。因为他们对教育实际问题的认识作用,他们对环境、方案和行动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动的效率以及教育工作的成败。

2.中小学教师教育行动研究能力的培养

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建立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改进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1)教师要培养自己对教育问题的敏感性。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有些现象司空见惯,会渐渐地丧失对教育问题的敏感。因此要发展教师对教育问题的敏感性。

(2)随时搜集资料并思考其意义。教育行动研究的资料是多元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都是资料,都要用心搜集。教育行动研究要尽可能使用第一手资料,因此观察、访谈、文件分析等成为主要的资料来源。文件又包括日记、杂记、自传、随笔、心得、报告、考卷、作业、录音(影)、照片等。这些资料对解释问题或现象会有某些启示,缜密思考,就此展开教育行动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