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耕习俗的研究方法和当代意义

农耕习俗的研究方法和当代意义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所以产生了不同的农耕习俗,因此田野作业时要分地区进行,只有把单个区域调查清楚后,才能更好地研究全国的农耕习俗。
农耕习俗的研究方法和当代意义_农耕习俗

第三节 农耕习俗的研究方法和当代意义

img19

img20

img21

一、农耕习俗的研究方法

农耕习俗来自于民间,因此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田野作业,但考虑到农耕习俗的演变性,要追溯其发展足迹的话还要运用文献资料搜集方法。

(一)田野作业方法

存在于民间的丰富多彩的农耕习俗,只有通过实地考察的形式才能更好更全面地了解,所以说田间作业方法是搜集农耕习俗资料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所以产生了不同的农耕习俗,因此田野作业时要分地区进行,只有把单个区域调查清楚后,才能更好地研究全国的农耕习俗。

田野作业中最基本最首要的方法是观察并参与被考察地区的农耕习俗。我们只有真正细致观察,认真参与进来,才能真切领略农耕习俗中所饱含的情感和魅力。如果我们不跟着耍社火,就不能体会到农民对社神的感激之情;如果我们不跟着扭秧歌,就无法感受到农民在丰收时的喜悦之情。我们在使用参与观察方法的同时,还会使用访谈法,即会选择和农民直接交流。但因为讲述者不同,可能在同一地区关于同一农耕习俗的叙述会有区别,这样就不仅需要把这一习俗的渊源理顺,还要寻找当地了解本地农耕习俗的人,并与之直接交流,以便去伪存真,得到更多数量、可信性强的资料。

召开地方老人座谈会,与了解本地农耕习俗的人交流非常有必要。座谈会的老人一般为村长、族长、文化馆人员等,他们有着了解当地农耕习俗的天然条件和优势,他们不但可以准确了解当地的农耕习俗,还知晓这些习俗与当地人们的文化心态、民族意识之间的深层关系,这对于研究当地的农耕习俗甚至民俗学都有很重要的帮助和影响。我国近年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这客观上有助于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农耕习俗的研究人员,也有助于推动整个民俗学的发展进程。

(二)文献资料搜集方法

农耕习俗的研究涉及它的起源和演变,这必然要参考文献,所以文献资料搜集方法在农耕习俗的研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历代虽然都有文献散佚的情况发生,但现在保存下来的古籍依然蔚为大观,这客观上也为农耕习俗的研究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史料。在我国的文献史料中,有许多关于农耕习俗的记载。最早的要数《诗经》、《礼记》,后来还有如《二十四史》、《荆楚岁时记》、《武林旧事》、《岭表风物记》、《东京梦华录》及各地县志等,这些史料对研究农耕习俗意义重大。如《礼记·月令》曰:“季冬之月,命有司‘出土牛以送寒气’。”“出土牛”这一习俗后来演变为立春日“催春”习俗中的“鞭春牛”。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关中之民众“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就是说明关中之民自汉之前就有种植五谷的习俗。另外,在《铁岭县志》中还有记载元宵节前用筷子“卜年景”的习俗。(正月)“三十日,乡村妇女多用香烛、茶酒,夜请天仙和紫姑,问休咎丰欠。妇女二人,各用三箸三双,祝曰:‘姑姑灵,姑姑圣,筷子姑姑灵应。’然后问事,是则点首应指,否则不动”。

通过查阅这些史料,不仅能使我们更加详尽地了解我国农耕习俗的产生背景和起源发展的过程,还能帮助我们认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对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大有裨益。文献资料搜集方法与田野作业方法一起相互配合,将对农耕习俗的研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农耕习俗的当代意义

农耕习俗浸透着历代先民的血和汗,是他们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绚丽结晶,更是连接人与自然并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的最好媒介。今天,农耕习俗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依旧指导人们的农耕生产,还对我国当代的价值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重大指导意义。

西北师范大学的彭金山教授把农耕文化的内涵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农耕习俗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也具有这种内涵。其中“应时”是指农民在农耕生产中要注重节气,抓住节气,不违农时,比如春天要开始春耕,而秋天则要秋收。另外,“应时”还启发人们要把握机遇,因为一旦时机过去,就将永远错过。

《吕氏春秋·审时》中说“得时之和,适地之宜”,其中“得时之和”是指上面提到的“应时”,而“适地之宜”则是指“取宜”,所以“取宜”在农耕生产中是对土地而言的,即因地制宜,就是不同的土地要种不同的相对应的庄稼,这对农民安排农耕生产帮助巨大。而且我国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限制对环境的开发,要本着“取宜”原则来利用,即要在合适的时间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另外,“取宜”这种思想观念对我国“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提出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而且它还可以指导人们在人生的选择如工作中要寻找适合自己的那一份,只有适合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守则”是指遵守规范和秩序。可以说,我国人们具备的以礼为重的思想都来源于农耕文化,特别是来自于农耕习俗,因为农耕习俗决定了农耕文化,它占据着基础性主导地位。如祭祀礼仪中的程序是固定的,人们在祭拜时会严格遵守先后步骤一步步进行。而且“守则”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也有很大帮助,因为人们只有遵守社会法则、崇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推动我国更好更快的发展。

农耕习俗赋予了人们“以和为贵”的思想,所以具有“和谐”的内涵。我国自古存在的“三才”观,是指天、地、人三者的和谐共生,即人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与它共存的朋友,而且“应时”、“取宜”、“守则”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和谐”。现在我们国家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甚至和谐世界,都是源自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农耕习俗。“和谐”这种理念不仅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更能促进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

img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