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故事 农耕习俗的演变

农耕习俗的演变

时间:2022-01-20 励志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农耕习俗的演变,主要体现为祭祀禁忌和时序节令的演变。“鞭春牛”最早是汉族人在立春之日的农耕习俗,但后来随着契丹与汉族交往的加深,契丹人慢慢弃牧从农,“鞭春牛”的农耕习俗也被他们接受和承袭。还有一些祭祀、禁忌本与农耕习俗无关,但随着在民间的流布,它们渐渐变为与农耕习俗有关的祭祀活动。这种风俗传播到东北地区后,由于气候、地貌和风俗的差异慢慢演变为一种占卜的习俗。
农耕习俗的演变_农耕习俗

第三节 农耕习俗的演变

img30

农耕习俗是不断演变发展的,它主要包括祭祀禁忌和时序节令。农耕习俗的演变,主要体现为祭祀禁忌和时序节令的演变。

一、祭祀禁忌的演变

祭祀、禁忌是农耕习俗的一部分,它和农耕习俗一样具有变异性特征,即它也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很多祭祀、禁忌本来是某一个民族或某一类人的习俗,但后来渐渐地被其他民族接受和发展。如4月18日本为“佛诞节”,为佛教徒的节日,这天教徒们会用香水泼佛,所以此日又称“洗佛节”。后来这种风俗渐渐被东北一些汉族人用以占卜年景,如果这天是南风,则粮价会高;如果是北风,则粮价会低。

还有一些习俗本来是民间的,但后来被统治者吸收发展为全国性的大型祭祀活动。如耕作之时,先人会用一些祭祀礼仪来祈祷农作物风调雨顺,这样就产生了“游春”的习俗。后来这种礼仪被朝廷吸纳,并不断发展,日渐鼎盛,渐渐演变为一种全国性官方组织的节日活动。活动中,人们不但要敲锣打鼓,还要戴着假面具穿着雪白的衣服扮成鬼神的模样来表演节目。这种活动不但老百姓要参加,当地的官员也要出席。还有契丹人在立春时举行的“鞭春牛”仪式,可以说既体现了农耕习俗在不同民族之间的传布,又体现了从民间到官方的渗透。“鞭春牛”最早是汉族人在立春之日的农耕习俗,但后来随着契丹与汉族交往的加深,契丹人慢慢弃牧从农,“鞭春牛”的农耕习俗也被他们接受和承袭。契丹族最早的接受主体是民间的农民,后来这种习俗的影响渐渐扩大,以至被最高统治者——皇帝所熟知,最后这种仪式由皇帝亲自主持。活动之日,契丹皇帝要在土牛前焚香跪拜,再撒一些谷物豆类在土牛前,然后用鞭子抽打土牛,最后与大臣一起欢饮,君臣同乐。

还有一些祭祀、禁忌本来是由朝廷发起的,后来慢慢地流布到民间。如东北地区的汉族人有“春社”这一习俗,春社活动以“耕礼”为主要内容。这种仪式最先是由朝廷官员主持,他们会带手下群僚和百姓到农坛去祭祀,然后更衣,再到农田中行“耕礼”,行礼9次,之后农民方能耕田。这一习俗到民国时发生了变化,活动已完全演变为民间的祭祀行为,因为官员不再参加这种活动,只有农民会在田间“试犁”,行田间礼。又如在我国古代的魏晋时期,皇帝宴请群臣,在席间,皇帝问:“为什么会有‘人日’这一说法?”魏收就回答说:“董勋在《答问礼俗》中说:‘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这个习俗后来传入东北,演变为在正月上旬以天气的变化和风的方向来按“日”测粮食丰歉的习俗。

还有一些祭祀、禁忌本与农耕习俗无关,但随着在民间的流布,它们渐渐变为与农耕习俗有关的祭祀活动。如关羽本是“忠义”的象征,但因为他在民间特别受众人爱戴和敬仰,所以年长日久,他的形象又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北方很多地区的农民都会在关羽单刀赴东吴之日即5月13日来祈雨,一方面此时北方正值旱季,另一方面人们认为此日关帝出巡,所以此日求雨最灵验。

img31

img32

二、时序节令的演变

时序节令的发展演变与社会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它的演变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时序节令一般是由民间发展而来的,但有些习俗却是由于官方的提倡或介入才渐渐形成并发展为农耕习俗的一部分。如元宵节的形成就与汉武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汉武帝有一次患了重病,而且久病不愈,所以就请了当时的著名方士来祭祀祈福,并请方士向“泰一”神(“泰一”又称“太一”,星名,是天上最尊贵的神灵)询问自己的病情,当他得知自己的病情无碍而且正月十五晚上还能与“泰一”神相会于甘泉宫时,心情大悦,病情也渐好。于是在正月十五那晚,汉武帝命人在甘泉宫张灯结彩,并亲自去祭祀“泰一”神。从此之后,这种行为便慢慢发展并流传民间,农民把它与农耕习俗融合在一起,慢慢发展为民间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闹元宵时要祭祀农神,并供奉生产工具。

第二,时序节令的流传和扩布主要发生在民间,这样它必然会渐渐地被渗透进民间神话传说的元素。如中秋节最初是古代先民为庆祝秋收而向神灵酬谢的节日,但随着时代的推移慢慢衍生出很多有关中秋的神话传说。《山海经》中记载了常羲(帝之妻、月之母)沐浴的情景,《淮南子》中记载有嫦娥偷吃不死灵药成仙升月的故事,唐代时还出现了吴刚伐桂树的神话情节,到此时,这段神话已被演绎为精彩绝伦而又凄美无比的爱情故事,我们在中秋之日的农耕习俗也已基本完善,人们在此日会拜月、吃桂花饼、舞狮、赏月、观皮影戏演绎嫦娥的爱情故事等,直到今天我们依旧沿用这些习俗。

第三,时序节令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它不可避免地要被烙上历史的印记。农民虽然对历史了解甚少,但却对历史名人逸事比较熟知,所以时序节令的习俗往往渗入历史名人逸事的元素,这使时序节令的内涵更为丰富。寒食节本是为避免火灾保护庄稼生长和家畜安全而设立的节日,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寒食节与介子推结下了不解之缘。相传春秋大夫介子推在晋文公流亡国外饥饿难当之时,曾割下自己腿上的肉供晋文公充饥。后来当晋文公回国做了国王后,封赏曾经立过功的大臣,却独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就与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悔悟,百般哀求,屡被拒绝,无奈之下他只好焚山,但介子推与母坚守不出,最后两人抱树而亡。晋文公悲痛欲绝,将其尸体葬于绵山,并下令在介子推死之日禁火。我们看出忠义之士介介子推的介入为寒食节蒙上了一层忠义仁爱之色,也使其内涵更为丰富动人,发人深省。

第四,我国各地区各民族风俗不同,所以当时序节令在流传的过程中与当地的风俗结合时,就会散发出异样的光辉。如中原地区二月初二“中元节”这天为龙抬头日,此时乃春耕之时,农民除举行上工、试犁、祭龙王、敬土地神等活动,还会互送谷物、瓜果、蔬菜等,这不但促使农民在农忙时能互相帮助,协助劳作,加深他们之间的感情,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种风俗传播到东北地区后,由于气候、地貌和风俗的差异慢慢演变为一种占卜的习俗。辽宁地区的一些汉族人在二月初二这天会举行占卜活动,他们用厨房的灶灰在院子里画个圆圈,也就是“打灰囤”,然后再把谷类撒到圆圈内,让饲养的鸡来啄,用鸡啄谷物的状况来占卜年成的丰歉。

img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