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时雨农耕文化和农耕习俗

时雨农耕文化和农耕习俗

时间:2022-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农耕思想意识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农耕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思想意识,它有自己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本书在此不作重点讲述,主要讲述除农耕思想意识文化之外的农耕器用实物文化和农耕典章制度文化。农耕器用实物文化是指农耕生产中的生产工具及其使用。农耕田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而农耕田地的整修则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须的前提条件。农耕典章制度文化是农民在农耕生产活动中经过长期观察形成的约定俗成的程序、习俗、制度等。
时雨农耕文化和农耕习俗_农耕习俗

第一节 时雨农耕文化和农耕习俗

img3

img4

一、什么是农耕文化

文化指的是社会发展中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我国当代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文化包涵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思想、意识、观念,第二层次是存留文物,第三层次是制度、风俗。农耕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四川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顾问阳正太先生在《关于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思考》中也把它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农耕思想意识文化,第二层次是农耕器用实物文化,第三层次是农耕典章制度文化。农耕思想意识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农耕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思想意识,它有自己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本书在此不作重点讲述,主要讲述除农耕思想意识文化之外的农耕器用实物文化和农耕典章制度文化。

(一)农耕器用实物文化

农耕器用实物文化是指农耕生产中的生产工具及其使用。主要包括农耕田地及其整修、农具及其使用和种子及其选择等方面。

农耕田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而农耕田地的整修则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须的前提条件。如果备耕之时田地的整修工作没有做好,就会影响农作物这一季的生长,所以田地的整修工作至关重要,农民群众非常重视。整修农田首先要注意季节时间,如农谚所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正月农田是黄金,二月耕田是白银”,“耕田耕到立夏边,有谷无谷莫怨天”,“清明不春翻,难吃白米饭”等,不但是对耕田时机的经验总结,还对农民有警醒劝诫作用。所以农民一般在春节前就开始翻耕农田,因为这时翻耕不仅可以帮助霜冻的泥土解冻变松,而且可以杀死泥土中的害虫,保证种子有个较好的生长环境。

农耕田地不仅在整修时要注意时机,在平时也要注意养护。如南方的水稻田,在每年农忙之前,当地的农民都会用“罱河泥”的方式来养护。罱河泥一人难以独立完成,一般由两人合作,一人罱河泥,一人撑篙,相互协调,不断配合,方能把河泥罱到船上,然后再把河泥放在挖好的泥潭中,用腐叶搅和,让其发酵以做肥料用。一般罱出的河泥以黑臭者为佳,因为其中含有非常丰富的有机物,能提高土壤的营养成分,有利于农作物的成长。

要维护好农耕田地,不仅要给它增加营养,还要建立相关的配套设施,疏通河道沟渠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疏通河道沟渠一般是在元宵节后,在疏通之前,一般由长辈或族长确定好疏浚的长度和深度,然后平均分给各家各户,可独立完成,也可与别家协作完成。疏通河道沟渠不仅有助于灌溉农田,还有助于把农田里多余的水排出,对防止庄稼旱涝灾害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农业生产中的“器”就是生产工具,而“利其器”则是指生产工具即农具的维护。由于生产工具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农具的维护和使用在农业耕作全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生产工具主要包括犁、耙、耖、铲子、镢头、铁锹、锄、磙、木锨、镰刀、筒车、簸箕等。农人在耕作收获前都会对农具整修,以求用起来得心应手,另外也是图一个好兆头。犁是耕地翻土的工具,一般由耕牛来牵引,但也有部分地区用人力来替代。耙是耕地翻土后用来平整田地的工具,一般也是由耕牛来牵引,用于旱地。而耖则是用于平整水田。铲子是用来松土、铲土的工具。镢头是用来收获农作物的工具,可用来挖红薯、土豆或砍玉米秆等。铁锹是一种用途很广泛很普遍的农具,它可以用于农作物的播种、收获等多种生产中。锄最主要的用途是锄草,但也可以用于为田地松土。磙的体重较重,可用来碾小麦或其他谷物的外皮,使谷物颗粒与外皮脱离,然后再用木锨迎风把谷物扬起,这样谷物的颗粒就会被分离出来。镰刀有两种:一种是刀柄和刀刃相垂直的,它是专门用来收割小麦的;另一种是刀刃如锯齿形的镰刀,是用来收割稻谷的。筒车是一种灌溉工具,依靠水力来运行。簸箕是用于谷物脱粒后的清选工具,它可以清除杂物和残渣。另外还有一些农具,如在麦场中提麦捆的麦钩,用于稻谷脱粒过程中的稻桶、谷筛和风车,用于稻米加工过程中的碾、磨,用于农作物运输的担、筐,还有用于农作物储存的扁桶等。

img5

img6

img7

img8

种子是农耕生产的生命之所在,没有种子,整个农作物生产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有了种子,如果选择准备工作没做好,册整个农耕生产过程也会受到很大影响。民间谚语说“种地选好种,一垄顶两垄”,所以所选的种子一般都是千挑万选的优良谷物。选种固然重要,但如果选好的种子不注意保存,也会影响整个农耕生产。种子在保存时要注意相关细节,如要把它放在既干燥又通风的地方保存,在播种前还要翻晒一遍。如若有些农家家中无种子,则需要到宽裕之家换种子,一般是以11斤普通谷物换10斤谷种;如果无谷物可换,则须借谷种,一般借10斤谷种,秋天收获后须还11斤谷子,有些地方还会另加利息,而各地利息不一。播种时,种子不能过湿或过干,否则会影响种子的出芽和生长。

以上都是属于农耕器用实物文化的内容,在现存的器用实物中,一些还在被使用和传承,如铁锹、锄等,但也有一些已渐渐消逝在农耕生产的过程中,正走向全国各地区的博物馆,如磙、犁等一些生产工具。

(二)农耕典章制度文化

农耕典章制度文化是农民在农耕生产活动中经过长期观察形成的约定俗成的程序、习俗、制度等。它包括农耕生产中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部分及这四个生产过程中的时序节令和祭祀礼仪。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希望,而立春则标志着一年农耕的开始,所以俗称“春耕”。立春之后,农民开始筹划一年的耕作,筹备完毕,就要开始播种了。

我们以江南水稻为例来具体讲述播种的过程。水稻播种历经两个月,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落谷,第二步是耕耙,第三步是插秧。清明过后,农民用缸或用船浸种以选择优质稻种,然后再用盐水浸泡所选的种子以达到杀死害虫及催芽的目的。从浸种那天起,农民就开始做秧田。做秧田是相当讲究的,不但清明之前就要把稻田里的水加满,反复敲打泥块至碎散,还要反复掏好几次秧泥,以便更好地控水。另外还要除去田里的杂草,使秧田板正。待到稻种和秧田准备就绪后就要开犁了,犁田一般是由耕牛牵引,由成年男子掌犁。稻田被犁过后要及时灌水,以使田里的泥更烂,也是为了更容易耙田。耙田一般由耕牛牵引,由孩子“立耙田”,这样有利于稻田更平整疏松。而立耙田要求一定的技艺,如孩子站立不稳跌了下来,极容易受伤,所以一定要小心谨慎。秧田经过犁耙后,就可以进行插秧。插秧的第一环节是拔秧,拔秧要两手同时工作,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拔出秧苗,谨防弄断,待成把后,留出秧根,用稻草扎紧,挑到大田以备栽秧。插秧前,要先“打秧标”,使秧田的秧“竖望一条线,横望一条线”,这样不仅有利于秧田美观,而且有助于增加收成。

农作物在春天播种后,还要经过几个月的田间管理,才能到收获的季节,我们一般把这几个月的田间管理称为“夏耘”。夏耘期间农民要施肥灌溉、除草松土、防治病虫害等,下面以旱地为例来讲述。

农谚有云“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所以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为了让庄稼获得营养,更好地生长,一般要追加肥料。传统的农家肥料一般是人畜的粪便,现在则一般使用化肥等。农作物通常需要灌溉,旱地灌溉一般是用井水,但有些水系较发达的地区也会引河水或渠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水”就是强调水的重要性。如棉花不但在拔节时需要浇水,在结棉桃时也需要灌溉。另外,旱地一般特别容易长杂草,用锄地的方式除去杂草还能帮助田地松土保墒,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害虫是农作物的天敌,传统农业社会中,农民一般用手来捉害虫;现在科技发展了,他们也一般用喷洒农药的方式来消灭害虫,但是农药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有害,所以用时一定要注意用量。只有做好施肥灌溉、除草松土、防治病虫害这几点,农民才有可能在秋天获得丰收。

收获的季节一般在秋季,所以人们称之为“秋收”。秋收种类繁多,方式也不太一样,但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先将农作物割下或割倒,在阳光下暴晒,然后脱粒收起,如大豆就是采用这种方式脱粒储藏的。而玉米的收获方式是先把玉米棒子掰掉,然后再把玉米秆砍倒;薯类作物一般是用镢头刨出后晾干窖藏,或用刀把它削成片,然后晒干储藏。

秋收后,农民要用一定的方式把收获的粮食储藏起来,俗称“冬藏”。粮食的储藏方式大致有瓮藏、囤藏和窖藏三种。瓮藏是把粮食晒干后放在瓮里存储,可以防止潮湿和鼠患;囤是用稻草编织的圆形容器,囤藏是把粮食晒干后放在囤里保存,这可以防止潮湿,但却不能防鼠患;窖是一个挖好的有封顶的深坑,窖藏就是把粮食放在窖里收藏,窖藏的东西一般是蔬菜、水果等一些易腐烂的东西,窖藏可以保鲜防腐。常见的储藏方式还有风干,我们经常看到农家屋檐下挂着一串串的玉米和红辣椒,这种方式存储就是风干。

农耕典章制度文化还包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个生产过程中的时序节令和祭祀礼仪,但因为下面的章节会对这两部分作具体研究和论述,所以本节就不再多谈。

二、什么是农耕习俗

农耕习俗是随着农耕生产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是对前人生产耕作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后人生产耕作活动的指导,它主要指农耕典章制度文化,但也涉及部分农耕器用实物文化。本节将继前节的内容,论述农耕生产过程中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个方面的农耕习俗。

(一)春耕、夏耘的农耕习俗

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作物种类、农具使用及作业方法的共同影响,农耕习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表现出千差万别而又各具特色的风格特点,春耕的农耕习俗亦是如此。如江南农家在插秧时饮食极为讲究。他们在插秧第一天,也就是“开秧门”这一天,要极为热情地邀请伴工到家中吃饭,并用丰盛的饭食来招待,这种情况要一直持续到插秧结束。而且插秧期间除要有丰盛的正餐外,还要有一些糯米点心,苏州一带的农家会提供肉粽子,这是因为“粽子”与“种子”谐音,可以带来丰收的好运。送到田间的粽子里会有一两个生的,生粽子混杂在熟粽子之中,如果谁吃到这个生粽子就会大声喊“粽子生的,粽子生的”,这预示着种子会顺利生长。西藏米林县的珞巴族在春季播种时会举行一种仪式。当地农民在玉米地中间插3根小木棍,并在木棍顶端涂上一些酥油,再在木棍上放置一块薄薄的石板,把酥油、玉米面和一只内部放有7粒玉米的蛋壳放在石板上,然后点燃石板下的木棍,祈求风调雨顺、玉米丰收。在这一天全族人都喝酒吃肉,尽情欢娱,祈求玉米能够获得丰收。

img9

img10

夏耘的农耕习俗在全国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天气干旱致使农作物缺水时,各地的祈雨方式就表现各异,有祭天神求雨,有趋旱魃,有祭龙潭求雨,有祭龙王庙求雨。台湾高山族就是祭天神求雨的典范,当地久旱无雨时,当地农民就会在溪边杀猪,将猪血洒向水中,这时女巫开始祈祷,众人也会跟随她向上天呼救求雨。四川羌族求雨的方式是趋旱魃,这是一种非常奇特有趣的求雨方式。当地村民会选一个小伙子装扮成旱魃,并躲入深山,这时村里再组织村民手拿羊皮鼓,一边敲打一边到山里驱赶假扮的旱魃,直至最后把其捉住,据说这样天上就会降雨。贵州苗族求雨的方式是祭龙潭,因为他们认为是否降雨与深居龙潭之龙的吞吐息息相关,龙潭之龙吞则无雨,吐则降雨,所以当天下大旱时,他们便向龙潭祭祀以求降雨解旱。他们认为龙王喜爱整洁,所以会把一些秽物洒到潭中,好让爱干净的龙快点降雨把秽物冲走。祭龙王庙求雨的习俗在汉族中特别普遍,最著名的是广东潮州地区的“雨迁爷”。这种求雨的具体方式有三种:一是请当地最德高望重的乡绅来祈求,二是用暴力的方式如鞭打所塑龙身逼迫龙王降雨,三是用贿赂的方式如烧纸钱请求龙王降雨。

(二)秋收、冬藏的农耕习俗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一年中最值得庆祝的季节,全国各地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秋收风俗。如台湾的“筏湾人”在收割粮食前,都需要当地妇女主持一次盛大的庆典,感谢神灵使农作物成熟。江南还有“开镰日”,当地人在开镰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祭谷神和土地,而且不同地区祭祀的方式还存在一定差异。如潮州农民在开镰前把从田里采摘的5个稻穗蒸熟,并把它插在一碗米饭上,然后再配蔬菜等一些食物去祭祀土地神;在浙江西部,农民在开镰之前会把3张黄裱纸放在田头,来通知土地神自己将要开始收割了。不仅开镰有以上这些习俗,而且开镰时的饮食也非常讲究,不仅要有酒有肉,还要备上点心,并用桂圆、荔枝、莲子胡桃、红枣做俗称为“五虎散”的甜食,这可以给劳作的农民补充营养,增强体力,更好地从事农耕生产。除以上风俗外,农民在收割时还有一些禁忌,如不能吹口哨,因为这样会显得不尊重谷神;在稻子没割完时,不能说“怎么割得那么慢”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谷神会以为自己身份暴露而离开,而谷神一离开,稻子就会很快割完,使收成减少。

冬藏的农耕习俗虽没有春耕、夏耘、秋收时那么多,但也存在。如汉族中多会在一些盛放粮食的囤前摆放一些食物来祭祀看守囤的神,使粮食能不受虫鼠的毒害;还有一些地方会在存储粮食的瓮或缸上贴红纸,以求年年丰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