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天宝荔枝道》不可信

《天宝荔枝道》不可信

时间:2022-06-2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天宝荔枝道》不可信古代文献谈到唐天宝年间贡荔枝,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即唐代的文献都说杨贵妃所吃的荔枝贡自岭南,但到了宋代,人们的口风变了,几乎众口一词地说,进贡给杨贵妃的荔枝来自巴蜀。当代有位史学家著有《天宝荔枝道》一文,认为岭南贡荔枝是不可能的,但巴蜀是可能的。

《天宝荔枝道》不可信

古代文献谈到唐天宝年间贡荔枝,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即唐代的文献都说杨贵妃所吃的荔枝贡自岭南,但到了宋代,人们的口风变了,几乎众口一词地说,进贡给杨贵妃的荔枝来自巴蜀。而这个说法的最早提出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轼。苏轼说:“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荔枝叹》)意思是说,汉和帝时候荔枝从岭南来,而唐天宝时则从巴蜀涪州来。

为什么唐代文献说杨贵妃吃的荔枝来自岭南,而晚了几百年的苏轼却说来自涪州呢?那是因为,苏轼到过岭南,深知岭南离长安路途太过遥远,从这里贡鲜荔枝到长安是不可能的。但另一方面,他对荔枝的美味印象太深刻了,于是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要说杨贵妃没有吃过荔枝,多少会让人感到有些扫兴。能让天下第一佳人,吃上天下第一佳果,这才是锦上添花,相得益彰啊!

苏轼善于把美好的事物比作美女,“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人人皆知的名句。他还曾经把荔枝比作传说中的闽王之女“十八娘”。有一次他在杭州吃到友人从福州送来的荔枝,写词赞美道:“骨细肌香,恰是当年十八娘。”(《减字木兰花·西湖食荔枝》)所以对于苏轼来说,与其揭穿岭南山高路远,杨贵妃不可能吃到鲜荔枝的真相,倒不如编一个杨贵妃吃的是涪州荔枝的美丽谎言,毕竟涪州离长安距离较近嘛,所以他即兴在诗歌中表达了一个美好愿望,如此而已。

但是,不少人相信了这个美好愿望。当代有位史学家著有《天宝荔枝道》一文,认为岭南贡荔枝是不可能的,但巴蜀是可能的。他还绘制了一幅“天宝荔枝道”图,认为这条最近、最可行的荔枝道约两千里,当时的急驿日行四百里,赦书日行五百里,驿送荔枝更加速至日行六百里乃至七百里,所以三天可到长安。这位史学家所推测的“荔枝道”,是从荔枝产地乐温(今重庆长寿区),经垫江县、梁山县(今重庆梁平县),通州东境的新宁县(今四川达州开江县)、东乡县(今四川达州宣汉县东),再北经宣汉,越过巴山山脉,经洋川郡治所西乡县(今陕西汉中西乡县),再穿过子午谷到长安。(www.guayunfan.com)今人在现代地图上所绘的“天宝荔枝道”

我认为,这个说法还是太乐观了。因为唐玄宗、杨贵妃的同时代人李白说过一句人们都很熟悉的话:“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条道虽然距长安较近,但沿途要渡过长江、汉水等大河,穿越大巴山和秦岭等山脉,山高路险,非常难走。尤其是从西乡到长安的子午谷,全长七八百里,山高谷深,悬崖绝壁,栈道狭窄崎岖。当年魏延建议诸葛亮从这里袭击长安不被采纳,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路途险要。可以想象,“赦书日行五百里”是极限,驿马在一般的道路上飞跑可以做到,但要带着荔枝翻越大巴山、秦岭谈何容易!驿送荔枝的速度只能比送赦书的速度慢,而不可能更快。上图是子午谷上的古栈道,在这样的路上每天能行多少里呢?

再说了,如果是送赦书,只需把赦书背在骑手的身上飞速赶路即可,但要送荔枝就不同了。荔枝是装在筐子里,再放在马背上飞驰的。这样的话每到驿站都需要换马,荔枝筐也要重新在马背上固定,都需要时间。

这说的还是晴天。若遇上雨天,骑手浑身被浇透,加上道路泥泞、险要,每天能走多少里呢?而荔枝成熟的季节,恰恰是南方多雨的季节。

人们出远门,总会遇到许多不可预料的困扰。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还没有高速公路,我们乘汽车从广州去珠海,不到两百公里的路走了将近一天。因为珠三角河涌纵横交错,车开不了一会儿就得下车过渡,人和车一起上船,渡过河之后再乘车,很耽误时间。所以我的看法是:杨贵妃吃荔枝只是个比喻。就如同我们说现在的独生子女就像家里的“小太阳”,他要天上的星星家长也会给他摘。杨贵妃吃荔枝就是这样的比喻,这样的夸张。

既然唐代在长安吃不到鲜荔枝,那为什么许多文献都记载了汉唐时期贡荔枝的事呢?

秦岭子午谷上的古栈道

第一个可能,是把荔枝和龙眼搞混了。

龙眼又称桂圆,和荔枝相比,果实较小,外皮光滑,颜色发绿发黄,核大肉薄。作为水果,龙眼的味道一般不及荔枝鲜美,但遇到好的鲜龙眼则另当别论。苏轼写过一首《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枝》的诗,诗中把龙眼和荔枝比作柑和橘。以往北方人搞不清荔枝和龙眼的区别,就像搞不清柑和橘的区别一样。

古代文献往往把荔枝和龙眼放在一起来写,有的文献称龙眼为“荔枝奴”,有的文献说小荔枝就叫龙眼,还有的文献说,“龙眼荔枝”指的就是龙眼而已,与荔枝无干。

荔枝

龙眼

南北宋之交,福建莆田人林光朝写过这样一首诗:“南人偏识荔支奇,滋味难言只自知。刚被北人来借问,香甜两字且酬伊。”(《答人问“忠恕而已矣”》)可见那时多数北方人的确不知荔枝为何物。

龙眼的保鲜条件没有荔枝那么苛刻,在自然条件下保存十多天没有问题。同时龙眼的药用价值很高,特别是用于妇女补血、养颜,效果极佳。传说杨贵妃生病了,什么东西都不吃,有人向唐玄宗推荐一种水果给杨贵妃吃,杨贵妃吃下去之后病就好了,唐玄宗因此给这种水果取名叫龙眼。那么,是不是杨贵妃本来吃的就是龙眼而被人搞错了呢?

第二个可能,是把“荔枝煎”当作鲜荔枝了。说起来实在凑巧,“一骑红尘妃子笑”的作者杜牧的爷爷、大史学家、唐德宗时候的宰相杜佑编撰的《通典》中记载,四川戎州每年六月要向朝廷进贡“荔枝煎”。(《通典》:“南溪郡贡葛十疋,六月进荔枝煎,今戎州。”)什么是“荔枝煎”呢?就是将荔枝肉用蜜浸泡之后做成类似果脯一样的东西。“荔枝煎”是可以长久保鲜长途运输的。看来,杜牧有可能是把他爷爷所说的“荔枝煎”当成鲜荔枝了!是他小时候听爷爷讲故事听错了,还是长大后看爷爷的书看错了,还是他有意使用文学的夸张手法,故作惊人之语,我们已经无法考究了。反正,史学家爷爷说进贡的是“荔枝煎”,而文学家孙子说成了“鲜荔枝”,这大概就是真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