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乐”与“趣”的研究

对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乐”与“趣”的研究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等,即强调在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在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体验和学习方式中,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对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乐”与“趣”的研究

靳 蔚

一、导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等,即强调在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在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体验和学习方式中,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小学教育的教育对象大多是6至12岁的少儿,他们在生理、感觉、知觉、情感、行为发展各方面都尚未成熟,他们的学习更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的音乐教育要遵循少儿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从娱乐性、趣味性入手,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用正确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实现音乐教育对少儿的诱美、引真、寻善、启智之功能。音乐教育对少儿的诱美、引真、寻善、启智之功能如何利用音乐课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怎样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改进教学法去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这是摆在音乐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笔者拟定了《对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乐”与“趣”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心理、学习兴趣的发展变化,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通过音乐课堂渠道,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将音乐教学与心理教育巧妙融合,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向上发展。使音乐教学真正地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音乐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不少学校依然还是在教学内容上,按部就班,很少有音乐教师会选用教材以外的曲目或音乐知识作为教学内容。教唱歌曲也依然是整堂课的重头戏,对相关人文知识的拓展非常缺乏,对新课改中要求的情景教学和律动教学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大多数的老师依然以呆板的、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上课,在音乐课上,就是唱歌,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有新意或是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了;有的由于音乐教育的硬件设施不够齐全,也使教师在教育方法和教学形式上有所限制。这些都说明了大多数的学校能只够保证音乐课的基本开设,却引发不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还可能认为音乐课枯燥无味,因此达不到最佳的效果。

二、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体验乐趣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选择那些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醒、激发学生美好情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

笔者在本校做过一项调查——请学生写出他们喜欢的歌曲或歌手(数量不限)。结果令我大吃一惊。其中,喜欢流行歌曲、歌手的人高达95%,如《最炫民族风》、《传奇》,如蔡依林、周杰伦等等。而喜欢民族歌曲、音乐、音乐家的占4%,喜欢外国优秀音乐的仅占1%,对于音乐家的名字,学生知之甚少。

这其实给我们一个启示:音乐教学要因势利导,教师要及时对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的安排作出修改和调整,必要时可适当地将课外的优秀音乐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填充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这不仅为传统的音乐课注入新鲜的活力,而且可以满足学生心理上对音乐的需求与兴趣,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增长他们的音乐知识,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

(二)在设计教学环节中体现趣味性

情境教学法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近年来音乐教学中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在课改实验中,借助这一方法辅助欣赏教学,更可谓锦上添花。

1.音画结合导入。利用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多媒体课件画面和恰如其分的画外音创设课始的情境,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教学《快乐的早晨》一课时,我制作了清晨鸟语花香,旭日东升,人声渐显的动画。话外音:太阳公公醒来了,花儿在晨光里笑了,红的脸,黄的脸。小朋友们迎着温暖的朝阳背上书包上学去,……低年级孩子对动画特别感兴趣,特别是那鲜艳的画面,一下子就扣住了他们的心弦,课堂兴趣倍增。

2.律动表演导入。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创设律动表演的情境,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融洽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进入角色。如一年级欣赏课《小青蛙》教学,我让学生听着本课音乐进教室,边根据乐曲的内容做动作,边听音乐蹦蹦跳跳地进教室,接着开始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声音、动作……在发声、律动活动中,学生自然地融进了音乐的情绪中。

3.讲述故事导入。讲述故事创设情境,引人入胜。根据低年级孩子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在教唱《小红帽》课始,我先讲了童话故事《狼外婆和小红帽》,教师给配上优美的音乐,精彩的故事使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浓厚兴趣。

总之,要想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更加专心投入,深刻体会出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就要做一个成功的“策划者”,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帮助学生最终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三)把握各年级音乐教材特点进行音乐教学

新教材努力采用新的理念,新的呈现方式,新的教学机制,新的评价体系,印证了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发展,实践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好地落实音乐新课程标准,我们就必须把握新教材特点。

1.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程序和方法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即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引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感受、理解与掌握音乐内涵的本领,要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程序和方法。小学音乐课程主要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音乐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聆听、观看和分辨自然环境、自然景观、自然声响并用某些音乐要素来(如:音的长短、高低、强弱、音色、节奏、旋律、和声、节拍、调性、调式等)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分年级对音乐教材的把握和运用

目前使用的二期课改新教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

(1)小学低年级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易于接受简单具体的事物,生动有趣的故事和色彩鲜艳的教具更能够吸引他们;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主要是根据直观形象的外在属性进行概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

(2)小学中年级 中年级是从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在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既不可完全沿用低年级的方法,也不可全盘舍弃那些在低年级有效又适用于中年级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着学生的兴趣,选择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强化其参与意识的教学方法。

(3)小学高年级 由于年龄增长和身体发育,学生在心理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就认识过程而言,有意注意逐渐上升到主导方面,使抽象思维有了发展的可能性。理解记忆能力越来越强,思维方式由以具体思维为主的形式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情感和意志方面也都有所发展。在这一时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绪,可适当讲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故事,如名人与音乐、音乐家轶事、名曲诞生的趣事等。高年级的唱歌教学应从重视外在的表现(如律动、游戏等)向重视内心情绪的表现方面转变,更要强调唱歌的艺术表现效果,但其先决条件是学生喜欢音乐和爱唱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三、结语

(一)学生的收获

1.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要让学生喜欢音乐,必须为学生架设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兴趣。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而音乐教学活动正是强调学生主动的学习、生动活泼的学习。学生只要能在自主自动的活动中学习音乐,才能感受到快乐,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2.拓展了视野

人文性是二期音乐课程的重要基础。音乐艺术是人类所拥有的文化产物,是世界各国、各族人民相互了解、相互接纳的桥梁。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拓展知识,让学生能了解更多的中外音乐文化知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在体现人文性过程中体现了综合性,我往往综合了信息技术、美学、历史、文学、地理、舞蹈等方面进行拓展教学。

3.学会了创造

音乐是一门创造性很强的艺术。音乐活动自始至终都包含学生的创作。我认为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乐于创造、激励学生敢于创造,更要帮助学生学会创造。实践证明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游戏就是学生学会创造的主阵地。

(二)教师的收获

1.突破自我,勤勉学习

课改后的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为我们教师指明了教学的发展方向。它突破了传统的课程边界,提倡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这些都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样也会产生一定困难,那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合作参与,自觉投入行动。

2.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以一个传教者,威严长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往往把知识“嚼烂了喂给学生吃”,还唯恐学生“噎”着,“搭了好梯子让学生爬”还唯恐学生“摔”着。实践中我体会到让学生改变过去的学习方式就得先从教师做起。在研究中我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我和学生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我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传递者,而是学生的好伙伴、好朋友,更是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合作者。我们怀揣着各自的兴趣、需求和观点直接与客观世界对话,一起讨论、设计活动方案,一起商量、合作完成作业,又一起动手、探究难题。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

[2]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3]杨吉慧.如何进行音乐趣味教学[J],江西教育,2006(9).

[4]冯平.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