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小学科学类课程中的探究性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类课程中的探究性教学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章以教师带领学生到教室外的校园里学习土壤中的生命教学为例,说明了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方法,采用在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其学习兴趣、探究能力等综合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科学类课堂应以动手操作和探究性学习为主。张卓玉所说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就是上海二期课程改革在科学类课程积极倡导的探究式学习。如何让小学生在科学类课程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呢?

浅谈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探究性教学

周元祥

(上海市长宁区天山第一小学,上海200051)

作者简介:周元祥,上海市人,上海市长宁区天山第一小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科技课程教学研究。

摘 要: 以观察、实验、制作、栽培、饲养等为内容的科学类课程,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并以探究性方法进行学习,但现时的小学阶段的教学常态是“教师讲科学,学生听科学”。文章以教师带领学生到教室外的校园里学习«土壤中的生命»教学为例,说明了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方法,采用在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其学习兴趣、探究能力等综合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科学类课程;兴趣;教学环境;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在小学阶段,科学类课程特别注重观察、实验、制作、栽培、饲养等各种实验活动,如观察天象、观察月亮应该在晚上,饲养蚕宝宝最宜让学生在家里。上海市小学科学与技术的课程标准指出:“科学与技术课程以小学生能够亲历的家庭、学校、社区和自然等周围生活环境的事物与现象为主要学习载体,以小学生乐于参与的探究与设计活动为课程的核心构架。探究包括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与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但由于受到一堂课只有35分钟时间的限制、实验器材短缺、课堂环境的制约,学校科学教学经常会出现教师讲科学、演示科学,学生则是听科学、看科学的尴尬局面。这肯定不符合二期课程改革倡导的“让学生从做中学科学”的理念,也与科学类学科教学规律相违背,更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动手实践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例如,在一节科学类拓展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在校园的花坛里种大蒜,意想不到的是,效果非常好。不仅是种蒜的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而且自从种下大蒜后,他们极为关心蒜的生长,每天都跑到校园的花坛去看看,急切地盼望它长得快一点。有的小组种的蒜叶子冒出土了,他们激动地奔走相告。他们期盼着每堂科学课都能这样上。如此看来,这样的学习科学的方式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喜欢、贴近生活,可以让保证学生在做中学。

科学类学科的教师如何改变过去上课主要让学生看教材上的插图或配套的视频,教师演示实验、讲解实验、科学知识,并要求学生反复记忆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呢?

二、问题解决的尝试

下面以«土壤中的生命»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说明教师是如何改变教学环境、教学策略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即顺应学生的好奇、好探究,喜欢在真实的环境中做中学的天性。

上课之始,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发挖土的工具、存放“生命”的盒子、提出了不要踩踏校园花草树木等要求。由组长负责、安排好探究现场的记录人员。出发前,教师特别强调了“看看小动物们喜欢在什么样土壤中生活”的学习任务。

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到校园的土壤中弄好了探求生命之旅。学生们像欢快的小鸟,叽叽喳喳、蹦蹦跳跳,很快地就三三两两地在墙角处、大树下、草丛中挖了起来。不时传来“这里好硬,挖也挖不动”、“这里好脏呵”、“老师,这是什么虫?”的声音。到了课堂上,每个组都兴奋不已地拿出了“战利品”。一位学生说:“我们在墙角的水沟旁的土里挖到了3条蚯蚓,它们的生命力可顽强了,身体分成两段了还会动。”一位小女孩站起来说:“我们在一个很暗和很湿的土里挖到了蜗牛、甲虫,它们好像都会装死……”一个小男生嚯地站起来:“不是装死,它们是在冬眠!”“我们也挖到蚯蚓了,还抓住两只非常漂亮的七星瓢虫。通过查找资料,我们知道七星瓢虫在不同季节的活动场所不一样。冬天,七星瓢虫在小麦和油菜的根茎间越冬,也有的在向阳的土块、土缝中过冬。”

课堂上好不热闹,学生们有的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有的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小组自顾自地指着小动物激烈地争论着、有的全然不顾周围的环境沉浸在一个人观察或拔弄着小动物的世界里。课堂显得有些乱,但似乎又很有序;课堂没有了过去的安静,却分明比过去有更强的生机活力。

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学生围绕小动物生活的环境最终得出结论:虫、蚯蚓、蜗牛这些小动物喜欢生活在有植物,特别是在腐烂的枝叶、阴暗潮湿、很脏的土壤中。

三、启示

1.尊重儿童因好奇心而引发兴趣

科学类课堂应注重激发学生喜欢、好奇的本能。好奇心是智力的开端和最基本的要素,被爱因斯坦称之为“神奇的好奇心”。它是科学探究的原动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积极的情感动机往往对学习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于儿童的学习,它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智力因素。教师要努力创设多种学习情境、学习方式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探究,深度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对于儿童来说没有比对生命物体更好奇的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小动物。也就是说,小学生天生有兴趣去了解、亲近、探究有生命的物体。为了保证学生的持续兴趣和学习的有效性,仅有课堂学习是做不好的。如«土壤中的生命»这堂课,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挖掘、发现、捕捉、感悟、体验和思考。这样的学习能促进他们主动性和持续学习的兴趣。如有些学生在学生、教师都不能回答出某一小动物的名称或生活习性时,就主动到图书馆、上网找资料和答案。有些学生在挖掘时手破了、衣服被树枝钩坏了哭了、有的因没有挖到“生命”而沮丧,但教师在事后的了解中发现他们仍然非常喜欢科学课,还延伸到喜欢同伴、教师和学校。

2.尊重儿童因兴趣而选择学习方式

科学类课堂应以动手操作和探究性学习为主。当学生的好奇心被点燃后,能不能有持久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关键还要看教师给予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学者张卓玉在«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一书中指出:“(解决问题)这种学习首先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热情问题。教师不需要诱导或强迫学生学习。只要学生进入问题解决状态,寻求知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张卓玉所说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就是上海二期课程改革在科学类课程积极倡导的探究式学习。

如何让小学生在科学类课程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呢?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等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许多科学方法也不是自然而然学会的,必须经过实践锻炼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要让他们带着教师设计、同时又是他们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到熟悉的校园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手操作,然后在感悟、实验、推导中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以这门课而言,不以找到和认识多少“生命”为评价的主要指标。学生学习的核心点着力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理解科学知识及其产生的过程,学习过程性的科学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理解,形成合理的科学本质的价值观”。

3.尊重儿童因喜欢的学习方式而体验与合作

科学类课堂应采用体验、合作学习的“低结构”形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处长倪闽景说:“所谓低结构就是起点简单、充分发挥应用者自主的设计。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教育方式运用门槛低、结构简单,今后将大有可为。”«中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以小学生能够亲历的家庭、学校、社区和自然等周围生活环境的事物与现象为主要学习载体,以小学生乐于参与的探究与设计活动为课程的核心构架。”要改变注重接受知识,忽视学生体验探究事物、解决学习和生活等各种问题的科学的学习方式。

对于«土壤中的生命»这类课,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法,学生就不会对土壤的硬、软、干、潮,对工具的作用、使用等有着不可替代的感受、体验。学生们依靠自己和集体的力量看到了小动物的生命力、生活的习性。他们会可能意识到生命的存在与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会树立保护土壤和植被的观念,他们还会意识到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挖土、观察、捕捉、记录等一系列工作。小伙伴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会碰到土壤坚硬难挖、小动物逃命难捉、环境复杂难记录等许多难题。在这样的情境中,他们能主动寻求合作、各司其职,他们有共同完成任务的目标,会协商进一步的做法。他们会体验认识事物的科学规律与方法;体验人与人交往、沟通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失败时会自找总结、分析;成功时会分享快乐。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室学习所无法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崔允漷.学校课程规划的内涵与实践[DB/OL].http://www.hzjsy.com/news/newstmp.asp? newsid=14321.

[2]钟启泉.研究性学习——国际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卓玉.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人本主义的回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庞东海.指导科学探究促进自主学习[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6).

[5]乔治·C·洛比尔.美国小学科学活动设计与示范[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6]陈晓峰.实践激起:培养观察能力有绝招[J].新课程(综合), 2010,(6).

[7]周元祥.从做中学科学——成立家庭实验室[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2,(9).

Inquiry Teaching of Science Courses in Primary School

ZHOU Yuanxiang

(Shanghai Tianshan NO.1 Primary School of Changning District, Shanghai 200051)

Abstract:Students should learn Science courses which involve observation, experiment, making, cultivating and feeding in a real environment.But in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lways teach the science and students always listen to science.This article show the example of“Life in Soil”in order to say that changing the old environment and methods will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training students’abilities, such as interest in learning, ability to explore.

Key words:science courses, interest, teaching environment, exploratio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