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格言的时代挑战

教育格言的时代挑战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呐喊声中,教育格言也必然要经受各种考验,面临调整和革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教育格言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来看,教育格言正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换言之,当前有些教育格言恍现于教育者面前恰恰是或矜持或尴尬地生存着,这些作为古董的教育格言有无存在的必要?在家庭教育中,这无疑在对父母说,任何孩子都可以教育好的,可以教育成功的。随着当前教育新情况的出现,传统式的教育已遭到质疑,包括教育孩子。

第三节 守望与摒弃:教育格言的时代挑战

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经济浪潮涌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一切传统文化形式都受到冲击和挑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呐喊声中,教育格言也必然要经受各种考验,面临调整和革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教育格言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来看,教育格言正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

一、矜持还是尴尬——教育格言的迷惘

从古到今,关于学习、读书和受教育方面的格言警句应有尽有。在教育改革的大潮面前,传统经典教育著作中的有些教育格言浇灌和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丰富和发展着我们的视野,增加了我们的教育涵养与情趣,同时教育家们的思想方法在为人为学、教子育才方面,给了我们诸多指引,不致使我们陷入教育困境和误区中。深入诠释这些语词清朗、文采流芳的教育格言,全面分析其主要思想及精髓自然会给我们带来积极而多方面的益处。但是不少教育格言常常是为了纠正教育过失、改善教育技术、引领教育方向而被援用,只不过作为寻求和捍卫智慧、公正、善良和高尚所用的言辞工具,假如我们的教育行为并不存在什么失误,那么这类教育格言也就被束之高阁了;而且就单一的教育工作来说又往往有多条可供学习参照的格言,它们都可以帮助我们走向教育的目的,但在原则、过程和方法上选择和关注哪一则或几则教育格言,反而会使我们的思路更加模糊起来;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有些教育格言业已丧失其原有的生命意义,而逐渐走向终结,如此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对于部分教育格言,教育者正面临一种难以取舍的困境。换言之,当前有些教育格言恍现于教育者面前恰恰是或矜持或尴尬地生存着,这些作为古董的教育格言有无存在的必要?价值何在?是发展还是割舍?是秉承还是废弃?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进行审视。

围绕教育格言的一场辩论(15)

2005年7月1日成长网的“家长园地·亲情港湾”专栏曾推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设计者网名为“醉酶”,内容恰恰是围绕教育格言的。辩论公告如下:

时下,有一句喊得很响亮的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这无疑在对父母说,任何孩子都可以教育好的,可以教育成功的。孩子是白纸,父母就是绘笔;孩子是被教育者,父母是教育者,教育者只要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掌握了正确的方法,都是可以教育好的!那么,作为父母,你赞同这样的理念吗?细细一想,真的是这样吗?你认同这个名言吗?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话题,欢迎你来认同或质疑。可结合自己的教子事例把故事娓娓道来,可谈谈自己的教子的成与败,失与误。也可大发议论,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辩论题:“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正方:赞同此观点;反方:反对此观点

辩论赛时间:2005年7月1日,预期半个月,可根据辩论的情况适当调整。

……

辩论收到了正反两方辩手的激烈辩论,现对其基本观点简要概括如下。

正方辩手的观点是:

辩手一:孩子出生的时候,思想是一张白纸,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点都没有错,没有一个孩子一出生就是坏的,在他的成长中父母的教导很重要,所以,任何时候,做家长的都不能放弃孩子,这样不仅是对他的放弃,而且也是对自己的侮辱。

辩手二:习惯在于养成,而养成的关键时期都是在父母身边度过的。所以说,教好孩子,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都说谁的孩子像谁。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孩子,使其正常发展。

辩手三:记得我的外甥在一年级时,我就告诉他的父母,要让孩子读书,要让孩子写好字,如果不认真,就一定撕掉它。但是他没有照我说的做。结果,三年过去了,他的父母告诉我,很后悔当初没有听我的话。我想,这个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反方辩手的观点是:

辩手一:这句话完全把责任结到父母,是不妥的。其实,人的教育应该是双方的,互动的,外因再努力,没有内因支持,是很难教好孩子的。随着当前教育新情况的出现,传统式的教育已遭到质疑,包括教育孩子。当孩子也来反抗父母时,而他又疏于自律,父母仅仅靠只言片语或个人榜样作用来影响是很难与社会不良现象相抗衡的……

辩手二:首先,它过于夸大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作用,而否认了外界各种情况对孩子成长中造成的不同影响。孩子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一定会参与社会活动、学校生活等,而在活动中直接作用于他的内心的不同感受将影响他的一生。而这些体验则不是父母能给予的。其次,孩子本身对美好事物和感情的向往,也从主观上决定了孩子接受教育的取向,因为孩子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的,他的不同年龄段的不同认识特征,也决定了孩子在不同年龄对“好”“坏”的标准。例如,处在逆反年龄段的孩子,即使父母告知何为错、对,但是孩子依然会自己去坚持亲自体会而不是轻易听信。孩子思想的成长的过程也是孩子不断失败和跌跤的过程。再次,父母对孩子最多的影响应该是生活习惯和性格的培养方面。而“好孩子的标准”却不仅仅是停留在性格和习惯中的。家庭只能是好孩子的摇篮。而学校教育则是其健康成长的土壤,社会影响则是好孩子成长起来的阳光雨露,三者中任何一个条件出现差错都不会使孩子健康成长。所以我认为不要让“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接着步入“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的思想误区,这两句话都是偏激的且不正确的。它们都是过于夸大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某一环节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必要条件。

辩手三: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教好,岂不个个是人才,个个是神童?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教不好孩子,全是父母的责任?孩子没有自身的因素吗?

这场辩论的组织,迎合了网友们对教育孩子的热切需要和求胜心态,有助于实现该网“亲情港湾”栏目“共商家庭教育,同品人间亲情”的主题目标。但是这场讨论令我们认识到,教育格言确实带有一定的相对性,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一定的变化,有些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彻底消亡殆尽;有些已非原本的面貌,仅以碎片形式部分残存;有些虽然被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但已增添或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通过反省必须采取全面辩证的态度。

二、真理兴许谬误——教育格言的极端化

如前所述,人类的一切活动和言论无不打上文化的烙印,一个社会或时代可能允许成年人对儿童进行体罚,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另外一个社会或时代恰恰是反对体罚儿童,“奴役对儿童和成人同样会孕育低级的情操,并且发生绝对丧失尊严的情况”。(16)孰是孰非?只能诉诸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习俗。由此,我们如何才能对一则教育格言进行理智的判断?

譬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流传甚广、几乎被整个民族普遍接受的教育格言在封建时期被尊奉为“真理”,而今已经被人们确认乃是极端错误的。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也有一句教育格言:“Education in an admirable thing but it is well to remember from time to time that nothing that is worth knowing can be taught.”(教育固然可敬,但还得时时记住,真知都不是教出来的。)(17)基督教在早期致力于争取民众时,依靠的是自由原则,而后却向统治者发出了呼吁,将其巨大影响投到了权威的天平上。“那些野蛮人没有任何书籍,没有任何世俗知识,不受其它任何教育,只就教于僧侣巫师,并且很少学到过基本的宗教教义,所以他们带着孩子似的依恋,求助于满腹《圣经》、西塞罗、圣奥古斯丁的人。”(18)在他们贫乏的思想境界中,他们却掌握了“权力应该由选举赋予”的真理。由此看来,“在方法论上,彻底的辩证逻辑只能在两个极端之间抉择,要么不承认理论体系在其最高层次的框架上保留了形而上学,不能将发展原理贯彻到底,要么是一片混乱和绝对虚无,只要在任何一个层次的规定性上引进否定方面与其共存,那么这个体系中任何确定的东西都不会有,发展的内在大火已把思辨框架烧得干干净净。”(19)然而,难道体验有罪吗?究竟谁的错?最好是做到理性与知性的完美结合,而不是盲目地走极端。

三、儒雅抑或庸俗——教育格言的模仿秀

古老的教育格言大多离我们比较遥远,但在现实中也不乏类格言似的教育言论。这种类似格言的教育话语甚至成为一种时尚。例如,上海卢湾区复兴中路第二小学倡导人人都有自己的教育格言,并与个人照片一起公之于众,在全校教师中形成了一种浓郁的教育格言文化氛围。(20)现举其中几例:

陈建华校长:“沟通/理解/服务/双赢——注重学校人性化管理,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顾爱琴书记:“以诚信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教职工,以严格的管理建设一支干部队伍,用集体的智慧哺育祖国的花朵。”

李钰(教导)主任:“作为学校的教导主任,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我愿为大家服务,做老师们、同学们的知心朋友。”

严剑霞老师:“我做了应该做的事是不值得称赞的,那是我的义务。我愿始终不渝地在自己的岗位追求、探索、创新、奋斗,把我的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

柳红老师:“孩子就像一朵稚嫩的、可爱的小花儿,我愿是护花使者,让他们在我的精心呵护下,开得更加艳丽、夺目。”

赵菁老师:“一位合格的教师,就是一盏灯,他的光不一定耀眼,但是一定能够长久地照耀着人们的道路。我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淡泊名利,严谨治学,乐于奉献,立志把学生培养成‘大写的人’。”

郑斌老师:“生活中的我活泼开朗,充满自信;工作中的我热情风趣,充满智慧;音乐教师的我积极进取,已取得了一些成绩;班主任的我也会用自己的热情和关爱呵护每一位学生,履行自己神圣的职责。”

周萌钰老师:“回到学校/又看到了快乐的颜色/和每年都要飞来的/小白鸽/想象中的一棵桃树/依傍着粉红色的校舍/前几天/还只是一堆花苞吧/今天甜蜜的/成熟味道已经香彻。”

……

这些教育格言乃是个人的一种激情洋溢的精神创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教育本质的挖掘与诠释,尤其是它吹散了当前教育领域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肤浅和庸俗的气息,增加了教育生活的情趣,促进了教育活动的生动开展,比起古代教育格言温敦的苦心教化有着更大的现实性,可以说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注入的一丝活力,自然也推动了儒雅的教育格言的再生和发展。但是它们确实属于一种对教育的朴素认识和粗浅感悟,有的是誓言,有的是决心,有的是自我评价,有的是诗歌唱怀,只有个别的语句比较接近于教育格言。所以绝大部分只能算是教育格言的“模仿秀”,而很难称得上真正的教育格言。因为它们既没有古代文人的气质和风范,也没有当代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话语方式让人艳羡的同时,还流露着一种淡淡的酸味。究竟教育格言的模仿秀是喜是忧?能走多远?历史总是不断地重复自己惊人的相似,所以过去的经验值得记取,不要再无端地去尝试错误或流于庸俗。针对上述现实,我们的态度不是反对这种类格言式的语言方式,恰恰是支持和鼓励老师们的教育格言创造行为,但不应放任大家把格言随意化,应当重视引导他们善于学习和借鉴传统教育格言的精华,不断从平俗朴素的思考走向高贵儒雅的思想。

总之,若对教育格言认识中的诸多具体表现进行延伸性思考,就应当深入讨论我国在教育格言建设和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惑。比如,“开展教育格言普及和创新的条件是否已经具备”,“教育格言如何能在社会上和家庭中这种看似‘低知识密集度’的区域有效推进”等。在教育工作中提倡格言的生存和创新,并适度推行格言化管理,这对提高我国学校应用教育格言的水平、提升教师素质和学校核心竞争力都将会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

【注释】

(1)Emile Durkheim.The Evolution of Education Thought.Translatded by Peter Ccollins.R.K.P.,1977:291.

(2)数据统计处理工作得到了曲阜师范大学王晓明老师及部分研究生的协助,特此说明并致谢忱。

(3)由于经法类专业样本较小,此处暂不作结论。

(4)徐匡迪,1937年生于浙江崇德,中国工程院院士,冶金科学家,我国喷射冶金技术的开拓者。曾就读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1959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历任大学教师、副校长、外国企业的总工程师、高教局长、市计委主任、副市长、市委副书记等。曾是我国第一个院士市长——上海市市长,现任中国工程院党委书记。

(5)夏欣.徐匡迪:今天怎样做教师[N].光明日报,2002-09-11(A2).

(6)霍懋征,1921年9月出生于山东济南,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任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工作(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195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被周恩来总理尊称为“国宝”。多次荣获北京市模范教师、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并先后担任北京市妇联副主任、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曾当选为民进中央常务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被评为中国现代百名教育家之一。

(7)赵媛媛.访著名教育家霍懋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N].北京青年报,2005-02-07.

(8)于永正,1941年生于山东莱阳,1962年徐州师范学校毕业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现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育模范、“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教海漫记》、《于永正文集》,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9)Gerry整理.于永正教育格言及案例阐释[J].教师博览,2004(10): 30-31.

(10)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艺术人生[EB/OL].(2006-02-16)[2006-02-20].http://www.dbjy.cn/jytgz/ShowArticle.

(11)王珺.李金初校长的3个人生瞬间[N].中国教育报,2004-01-20(5).

(12)蔡政权.魏书生育人九诀[J].辽宁教育研究,2000(4):76-77.

(13)打造“德才双馨”的队伍上犹二中教师自撰格言[EB/OL].(2004-09-07)[2006-02-20].http://www.shangyou.cn/bbs/viewthread.php?tid=13094.

(14)主动作为积极作为体现作为为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作出新贡献[EB/OL].(2005-12-29)[2006-02-20].http://www.women.org.cn/allnews/0702/ 363.html.

(15)第六期辩论题:“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EB/OL].(2005-07-02)[2006-02-20].http://www.cedu.cn/bbs/dispbbs.asp?boardid=3&id=37847.

(16)[意]蒙台梭利.儿童教育.转引自: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90.

(17)转引自:张恒.冲破习惯思维确立三种意识[EB/OL].(2005-12-23)[2005-12-28].http://www.zjgsyz.com.cn.

(18)[英]阿克顿.古代自由史[EB/OL].(2005-09-25)[2005-12-28].王天成译.http://gzhzj.bokee.com.

(19)金观涛.二十年的追求:我和哲学(一)[EB/OL].(2005-11-03)[2005-12-28].http://www.cc.org.cn/newcc/browwenzhang.php?articleid=1664.

(20)我们的师资[EB/OL].(2005-02-04)[2005-12-28].http://www.fuer.lwedu.sh.cn/FuXing/home/index.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