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战略转型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战略转型

时间:2022-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最为集中的体现是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的系统性战略转型。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外包又充分体现了跨国公司在竞争行为上从原来的纯粹竞争向合作竞争的重要转变。8.4.4 发展途径“集成化”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意味着全球范围内企业的整合与重组。跨国公司需要在全球市场的若干重点地区和国家设立地区总部,统一管理协调公司各个业务部门在当地的经营活动。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社会信息化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呈加速发展和不断深化趋势。 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最为集中的体现是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的系统性战略转型。 具体来看,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可简称“十化”。

8.4.1 经营市场“全球化”

面对快速形成的全球市场,一批跨国公司从过去的跨国经营迅速转向全球经营。 他们吸纳或利用全球各国或各地区的多种资源,包括资金、市场、原材料、技术、人才,以全球资源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

以沃尔玛公司为例,1991年11月该公司经营范围第一次伸展到墨西哥,在不到10年时间里,其经营范围就迅速扩展到南北美洲、中国以及欧洲等全球各个地区。 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过去的多国发展战略调整为全球发展战略。 在经营市场的“全球化”中,以“金砖四国”(BRICs)和“新钻十一国”(Next⁃11)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受到跨国公司的广泛重视。 这其中,由于中国正在成为最大的单一国家市场,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全球经营的重中之重。

8.4.2 经营业务“服务化”

面对新的更大的全球市场、新的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为了取得竞争优势,跨国公司不得不把主要力量集中到利润空间最大的核心业务和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上(这也被称为“归核化”)。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制造行业出现了零部件模块化的趋势,加工组装环节的竞争门槛越来越低,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 因此,跨国公司纷纷把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出去,把资源向价值链两端,包括研究和开发、设计、营销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集中。 价值链两端往往都是服务环节,跨国公司这一发展导致了经营业务“服务化”的趋势。

IBM公司就是这一经营业务“服务化”调整的典型。 据了解,IBM全球服务事业部门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商务和IT技术服务机构、最大的业务外包服务机构、最大的企业管理咨询机构,以及最大的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业务支持服务机构。 目前,IBM公司年销售收入以及人员的一半以上在IBM全球服务事业部门,而且该部门服务业务的增长速度还远高于IBM产品业务领域的增长速度。

8.4.3 发展手段“外包化”

由于全球市场快速形成和急剧扩大,跨国公司为迅速占领全球市场,必然要从外部获得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支持。 又由于技术更新加快和教育水平提高,不仅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也有可能进入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 在这样的背景下,“外包”(Outsourc⁃ing)应运而生。 跨国公司根据全球产业链发展的需要,如前所述,往往把经营重点转向服务环节,退出某些制造环节,因此把零部件生产,甚至最终产品生产按照自己的标准发包给经过认证的其他企业。 开始是制造外包,后来是服务外包。 现在,不仅一般制造外包给其他企业,而且连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产品设计等过去完全由企业自己完成的服务业务也开始外包给其他企业进行。

外包实质是分工在现代全球经济中的新发展。 制造外包实际上是吸纳整合了其他国家或企业的相对低成本的蓝领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则是吸纳整合了其他国家或企业低成本的白领人力资源。 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外包又充分体现了跨国公司在竞争行为上从原来的纯粹竞争向合作竞争的重要转变。

8.4.4 发展途径“集成化”

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意味着全球范围内企业的整合与重组。 跨国公司为加强核心竞争力,往往放弃或退出某些业务领域,与此同时,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或者通过收购兼并其他企业来强化那些需要加强的业务领域。 过去,跨国公司比较注重“有机增长”(Organic Growth),即主要依靠自身生产能力扩大和成本降低而取得发展。 现在,仅仅依靠有机增长已经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 战略联盟和并购已经成为跨国公司迅速扩大全球经营规模和增强全球竞争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向全球公司转型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采用这一发展战略。

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全球企业间的并购规模越来越大。 据统计,2000年,全球跨国并购规模达到11000亿美元,占当年跨国投资总量的80%以上。2006年全球跨国投资达12000亿美元,而跨国并购规模达到9000多亿美元。 跨国并购成为全球公司吸纳整合全球资源的重要途径。 而通过并购或联盟,部分跨国公司得以不断集中产业优势,发展核心业务,扩展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逐步在全球形成了寡头垄断,控制全球达50%甚至90%的市场份额,这些跨国公司由此成为“系统集成者”,这一跨国公司发展的途径也由此被称为“集成化”的途径。

8.4.5 管理架构“网络化”

战略决定结构,结构跟随战略。 随着企业发展战略向全球公司的转型,跨国公司的管理架构必然相应进行调整。 由于经营范围扩大到全球各个市场,也由于产品技术更新加快,跨国公司过去单纯的主要由总部控制的纵向一体化结构已经不能提供足够的灵活性来应对全球各个地点经营环境的迅速变化。 跨国公司需要在全球市场的若干重点地区和国家设立地区总部,统一管理协调公司各个业务部门在当地的经营活动。

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设立纵向的业务分部以及横向的地区总部使得这些公司形成了新的管理架构,这是一种多中心多结点的网络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有利于跨国公司对全球范围经营环境的变化作出更迅速的反应,更有效地利用全球资源。 这种模式也意味着公司总部所在国的重要性相对下降。 这些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球公司。 这种情况在欧洲一些小国的大型跨国公司中特别明显。 以芬兰的诺基亚公司为例,芬兰市场在该公司全球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不重要,中国既是其最大的市场也是其最重要的加工基地,对于诺基亚而言,中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8.4.6 管理平台“信息化”

现在,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信息社会或信息时代,其主要特点是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信息的处理、储存和使用都使用计算机完成,并形成了网络,企业和社会的信息化程度都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事实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化,是以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深化为手段和支撑的。 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其战略向全球公司的系统转型,其经营市场的全球化、经营业务的服务化、发展手段的外包化、发展途径的集成化、管理结构的网络化等都是以管理平台的信息化为基础和支持的。 离开了这一技术手段,当今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的战略转型是难以想象和不可能实现的。

8.4.7 人才培养“国际化”

企业人才的国际化素质,是企业发展壮大和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关键,没有国际化的人才,就不可能有全球化的企业。 为此,在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的战略调整过程中,特别注意加快培养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人才素质及其驾驭全球化的能力和水平。 如英国著名的沃达丰公司在培养和使用骨干人才方面,就明确要求必须具备专业能力、跨区域工作能力和全球眼光,要能够360°看企业。

为了培养、吸引和留住国际化的人才,跨国公司纷纷加大力度健全国际化、市场化的求才、用才、留才机制,期股、期权等产权激励方式得到广泛应用,人力资源的资本化不断加深。

8.4.8 资源配置“资本化”

如前所述,并购已成为跨国公司吸纳整合全球资源的重要途径,而跨国公司的并购又大多是在国际资本市场进行的,或者说,跨国公司的资源配置早就实现了“资本化”。 事实上,企业要想在全球市场中以优势地位实行并购,进入资本市场运作并实现更高的资本市场价值已成为重要的前提条件。

进一步来看,世界领先跨国公司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已经表明,企业只有整体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运作,才能受到国际大宗资本和主流资本的长期关注和青睐,才能构建起国际化的公司治理架构和经营机制,才能形成超越行业的统一的全球品牌形象,才能具备市值时代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才能发展起世界级的企业规模和经营实力,才能最终建成国际一流企业乃至国际一流“百年企业”。

8.4.9 治理理念“责任化”

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方面,还是在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方面,跨国公司都居于重要的微观主体地位。 “解铃还须系铃人”,不言而喻,跨国公司在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担负着极为重要而又紧迫的责任。

与此相应,传统企业理论即“股东中心主义”(Central Shareholder,简称CS)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企业社会责任”或“企业公民”(Corporate Citizenship)理论由此取得了越来越大的话语权。 该理论超越了以往企业只对股东负责的范畴,强调企业对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广泛的社会责任。 在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潮流中,作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95年召开的世界社会发展首脑会议上,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首先提出了“全球契约”(Global Compact)的设想。1999年1月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安南进一步提出“全球契约”计划并于2000年7月在联合国总部正式启动。 “全球契约”计划号召世界各公司遵守在人权、劳工标准、环境及反贪污方面的10项基本原则。 在联合国的直接推动下,跨国公司治理理念的“责任化”潮流应运而生,现在已经蔚为壮观。

8.4.10 治理结构“多元化”

与治理理念的“责任化”潮流相一致,跨国公司的治理结构开始从传统的单一的股东治理向现代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或“多元化”治理转变。

在发生震惊世界的安然和世通事件后,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关于公司治理和会计改革的新法案,即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该法案对加强公司管治作出了许多重要的新的规定,如提高董事会董事独立性的规定、对审计委员会专业水平和责任范围及审计公司独立性的规定、对管理层在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方面责任及增强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定等。 由于美国公司的巨大实力和影响,该法案不但对美国公司治理带来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全球范围内的公司治理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也进一步强化了跨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多元化”趋势。

(资料来源:王志乐.全球公司的出现与中国企业的崛起[J].国际经济合作,2008(5).)

◆本章小结

1.国际价值

国际价值:是指在国别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性一般社会劳动的凝结。 国际价值是价值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最高阶段,它是人类无差别抽象劳动的最充分体现,反映了世界市场上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学发展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的变化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条件;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各国的推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三大国际经济协调组织的建立和其作用的不断加强,为经济全球化构建了组织和法律框架。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经济全球化是( )。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客观趋势

B.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

C.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趋势

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的客观趋势

2.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是( )。

A.跨国公司 B.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主权国家

3.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条件是( )。

A.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 B.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C.各国相互依存的加深 D.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4.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 )。

A.贸易国际化 B.生产国际化

C.投资和金融国际化 D.技术全球化

5.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

B.促进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C.加速了国际竞争

D.加剧了世界贫富悬殊的状况

二、简答题

1.试述商品的国际价值是怎样形成的。

2.试述国际交换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以及其作用。

3.试述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