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跨国公司在中国

跨国公司在中国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1.3 跨国公司在中国20世纪国际商务环境的一个标志性变化就是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崛起。2004年3月29日,德国巴斯夫公司高层人士透露,2001—2005年,该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将达到20亿欧元,与合作伙伴在中国的共同投资将达到40亿欧元。尽管如此,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规模呈现扩大化趋势是没有疑问的。与此相应,一些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统一协调在华各公司的行动。

1.1.3 跨国公司在中国

20世纪国际商务环境的一个标志性变化就是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崛起。就中国的情况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都有巨额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中国。在2001年和2002年全球跨国投资大幅度减少时,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在增加(王志乐,2003)。

作为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世界500强等跨国公司对中国大陆的直接投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呈现总体持续增长的态势(见表1-1)。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400家的世界500强企业落户中国。

表1-1 世界500强等跨国公司对中国大陆直接投资的平均规模

img3

(续 表)

img4

资料来源:《历年外商投资统计数据》,商务部网站。

作为跨国公司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华跨国公司的投资日益表现出如下几个特征。

1.投资规模扩大化

从各国一些有代表性的跨国公司的投资情况,也可以很好地反映出这种趋势。

在2002年9月召开的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宣布了在中国的计划,到2005年GE在华年销售额要达到50亿美元,年采购额也将达到50亿美元。2001年11月,摩托罗拉公司在北京召开全球董事会,会议决定加大在华投资和经营规模。具体目标是,到2006年,公司在中国的年产值将达到100亿美元;在中国累计投资总额达到100亿美元;在未来5年内,累计从中国采购100亿美元的零配件和服务。

日本跨国公司也正在从20世纪90年代对中国的成本导向型投资转向市场导向型投资,并逐步扩大在华投资规模。如东芝公司在2001年决定将数码彩电和大屏幕彩电项目转移到中国大连生产后,又于次年在杭州出口加工区获得40万平方米土地使用权,用于建立东芝全球化IT生产基地。同年该公司在无锡收购了1994年成立的“无锡华芝半导体有限公司”中方合作者的股份,更名为“东芝无锡半导体有限公司”,同时增加对这家公司的投资,注册资金达到1 500万美元。为扩大这家公司的产量,东芝计划再投资50亿日元,使现有产量增加10倍。2001年东芝在中国的销售收入达到3 000亿日元,2005年计划达到6 000亿日元。也就是说,在4年的时间里,东芝的在华业务将翻一番。

再如,德国西门子公司计划到2005年将其在华销售额增长到110亿欧元,并计划在现有在华员工总数2.5万人的基础上再增加6 000名新员工。2004年3月29日,德国巴斯夫公司高层人士透露,2001—2005年,该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将达到20亿欧元,与合作伙伴在中国的共同投资将达到40亿欧元。韩国三星集团的一项中国计划是,到2005年三星电子相关公司在中国内地销售收入将提高到140亿美元。

当然,投资规模的大小与跨国公司所在行业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在机械化工、能源和汽车等资本密集行业,投资规模相对要大一些,而在诸如食品、纺织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投资规模相对会小一些。尽管如此,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规模呈现扩大化趋势是没有疑问的。

2.投资项目系统化

事实表明,跨国公司在中国加入WTO前后对在华投资战略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调整。

一方面,在继续加强制造业项目投资经营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制造业上游和下游项目的投资,即纵向一体化投资。如日本松下电器1992年与金鱼集团合资生产全自动洗衣机后,又在1994年成立了生产洗衣机用马达的合资企业。另外,它还带动了许多日本公司到杭州设厂生产洗衣机用零部件(如进水阀、离合器等)。上海大众公司不仅是德国大众在中国的重要生产基地,而且,还依此在全国建立起了由超过500家维修网点组成的售后服务网络。再如,德国巴斯夫公司2000年启动的总投资26亿美元的石油一体化项目,拜耳公司和英国石油公司(BP)在上海投资的石油化工项目,以及跨国公司投资于各地的电子芯片项目等,都显示出这种投资趋势。

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也逐步加强了与制造业相关行业的投资,即横向一体化投资。近一两年来随着中国入世承诺的逐步兑现,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已经从工业制造业扩展到包括银行、证券和保险在内的金融业,包括批发、零售、外贸、物流在内的流通业,包括增值电信和基础电信在内的电信服务业,以及包括法律、会计、管理、公关等业务在内的专业咨询业。例如,截至2003年7月底,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性机构达到了184家。其中,外国银行分行151家,外资法人机构16家,代表处211家。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79.65亿美元。再如,根据对上海地区的统计显示,到2003年年底,外商独资、合资或者参股的保险公司数量已经达到35家;至于零售业,国际知名公司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等,大多已经在中国“抢滩登陆”。

与此相应,一些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统一协调在华各公司的行动。最近,不少跨国公司正在酝酿将中国的投资性公司(俗称伞形公司)升格为在中国或者大中华区的地区总部,有的是亚太总部。截至2003年年底,在上海设立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了56家。另外,更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诸如运营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结算中心、销售中心、研究开发中心等。这些行为都显示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系统化的趋势。

3.投资方式多样化

在华跨国公司投资方式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独资化倾向,二是并购出现。

(1)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的独资化倾向。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华合资企业或合作企业在中国经营数年后,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转变为母公司控股型合资企业甚至独资企业(李维安、李宝权,2003)。除了通过增资扩股达到控制在华子公司的战略意图之外,根据商务部的统计结果,近年来,新批外商独资企业项目数一直多于合资企业数,从1998年起合同外资金额中外商独资企业一直多于合资企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则从2000年起独资企业超过合资企业。

(2)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活动开始活跃。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编写的《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的资料,跨国公司绝大多数海外投资是通过跨国并购实现的。但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并购并不多,这主要可能是由于法律环境以及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所致。不过,最近以来,国内的政策法律环境已经越来越朝向有利于外资并购的方向发展。例如,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等政策,都显示出政策法规层面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行为的鼓励和支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出现了若干例跨国公司并购案例。如2001年10月23日,中国信息产业部与法国阿尔卡特公司签署了关于建立股份制企业——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的谅解备忘录。这样,阿尔卡特公司将增持上海贝尔公司股票至50%加1股,进而控股上海贝尔,并将上海贝尔更名为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再如,爱默生电气集团出资75亿美元收购华为集团的电气业务部门——安圣电气有限公司,也是一起大宗的跨国并购案。这些案例至少表明,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行为已经开始出现,也表明有利于这种行为的政策法律环境以及资本运营环境已经逐步形成。同时,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的所有产业,要求中方控股的产业仅有20项,还不到整个产业371项条目的5.7%。因此,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外商并购活动在银行与证券、汽车及零配件、医药、计算机、港口与运输、通信设备、百货业等行业将持续升温,并购规模也会越来越大。

4.区域分布集中化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区域分布总体呈现东南沿海多、西北内陆少的格局。东部沿海又集中在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香港为龙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东部沿海地区本身开放早,得风气之先,更重要的还在于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其海外投资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获取利润,因此,在选择投资区位时,必然要对产业环境进行审慎的考察。比如,像石油化工和芯片等制造业上游项目,对于基础设施等投资环境比一般的制造业项目要求就要高一些。这些项目往往要求设立在沿海港口地区或者制造业集聚区。而像研究开发、金融流通等服务业投资项目,则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比较大,且也要在制造业集聚的区域更有利于竞争。所以,从在华跨国公司的区域分布看,呈现出了集中化的特征。

截止到2001年,85.96%的外资分布在东部地区,8.78%分布在中部地区,5.26%分布在西部地区。近几年来,投资在东部的外资比例更是超过了87%,而西部地区的投资比例一直比较低。

5.人力资源本土化

越来越多的在华跨国公司开始实施本土化战略。本土化通常包括生产本土化、采购本土化、营销本土化、研究开发本土化和人力资源本土化等,这其中最核心的是人力资源本土化。而在人力资源的本土化进程中,跨国公司大抵经历了“生产、销售等人员的本土化—研究开发人员本土化—中、高级经理人员本土化”几个阶段。生产、销售人员的本土化是最为普遍的现象,不再多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或为了支持在华生产和销售;或为了适应中国市场的消费特点,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增强在华产品竞争力;或为了争夺和利用中国廉价的智力资源,跨国公司纷纷加大了研究开发投资和本地化的力度。如1998年11月成立于北京的微软研究院,在短短的一年内就由2人发展到了60人,其中有40余名研究员是中国各著名高校毕业的博士。贝尔实验室(中国)已经成为在美国以外的最大研究机构,在华科研人员达到300名,其中90%以上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1999年11月成立的摩托罗拉中国研究院目前拥有超过25个研究开发中心,1 000余名研究人员,绝大部分来自中国本土。在管理人员的本土化方面,欧美和亚洲的跨国公司采取了不同的策略。美国跨国公司,如通用电气、摩托罗拉、IBM、惠普、朗讯等,大量选用外籍华人担任高层管理工作,而日本和韩国的跨国公司则主要通过派遣管理人员到中国进行学习和培训的方式,实现本土化目标。如,近年来,韩国三星集团每年派出约100名青年管理人员到中国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和培训,以帮助他们学习中国的语言,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制度等。在三星投资的企业中,多数韩国籍管理人员能够用汉语跟中国员工对话。1999年9月底,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任董事长杰克·韦尔奇在上海举行的《财富》全球论坛年会上说:“我认为,那些不惜一切代价,找最佳方法,广泛收罗人才的公司才真正算得上是全球性的公司。只有使人才全球化,才能使你的公司走上真正全球化的道路。”他的讲话实际上很好地诠释了跨国公司全球化进程中实施人力资源本土化的战略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